dpdk数据传输

基于 OS 内核的数据传输有什么弊端

1、中断处理:当网络中大量数据包到来时,会产生频繁的硬件中断请求,这些硬件中断可以打断之前较低优先级的软中断或者系统调用的执行过程,如果这种打断频繁的话,将会产生较高的性能开销。

2、内存拷贝:正常情况下,一个网络数据包从网卡到应用程序需要经过如下的过程:数据从网卡通过 DMA 等方式传到内核开辟的缓冲区,然后从内核空间拷贝到用户态空间,在 Linux 内核协议栈中,这个耗时操作甚至占到了数据包整个处理流程的 57.1%。

3、上下文切换:频繁到达的硬件中断和软中断都可能随时抢占系统调用的运行,这会产生大量的上下文切换开销。另外,在基于多线程的服务器设计框架中,线程间的调度也会产生频繁的上下文切换开销,同样,锁竞争的耗能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4、局部性失效:如今主流的处理器都是多个核心的,这意味着一个数据包的处理可能跨多个 CPU 核心,比如一个数据包可能中断在 cpu0,内核态处理在 cpu1,用户态处理在 cpu2,这样跨多个核心,容易造成 CPU 缓存失效,造成局部性失效。如果是 NUMA 架构,更会造成跨 NUMA 访问内存,性能受到很大影响。

5、内存管理:传统服务器内存页为 4K,为了提高内存的访问速度,避免 cache miss,可以增加 cache 中映射表的条目,但这又会影响 CPU 的检索效率。

综合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内核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瓶颈所在。那很明显解决方案就是想办法绕过内核。

解决方案探讨

1、控制层和数据层分离:将数据包处理、内存管理、处理器调度等任务转移到用户空间去完成,而内核仅仅负责部分控制指令的处理。这样就不存在上述所说的系统中断、上下文切换、系统调用、系统调度等等问题。

2、多核技术:使用多核编程技术代替多线程技术,并设置 CPU 的亲和性,将线程和 CPU 核进行一比一绑定,减少彼此之间调度切换。

3、NUMA 亲和性:针对 NUMA 系统,尽量使 CPU 核使用所在 NUMA 节点的内存,避免跨内存访问。

4、大页内存:使用大页内存代替普通的内存,减少 cache-miss。

5、无锁技术:采用无锁技术解决资源竞争问题。

DPDK 为 Intel 处理器架构下用户空间高效的数据包处理提供了库函数和驱动的支持,它不同于 Linux 系统以通用性设计为目的,而是专注于网络应用中数据包的高性能处理。

也就是 DPDK 绕过了 Linux 内核协议栈对数据包的处理过程,在用户空间实现了一套数据平面来进行数据包的收发与处理。在内核看来,DPDK 就是一个普通的用户态进程,它的编译、连接和加载方式和普通程序没有什么两样。

传统收报流程

硬件中断--->取包分发至内核线程--->软件中断--->内核线程在协议栈中处理包--->处理完毕通知用户层

用户层收包--&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