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M的前世今生:服务经验加速国内APM未来发展

用户体验是衡量应用好坏的最终标准。作为一款成功的APM解决方案厂家,除了有着数据分析的持续增长的能力,APM产品也应有独特的差异化,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拉开与其他产品的距离并提供更强大的优势,给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及监控管理。所以,丰富的客户服务经验,将是加速APM发展的重要因素。

AD:

近几年在云、移动、大数据的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智能设备终端已经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应用渗透到互联网里面,从而形成了产品商品化竞争激烈的业务环境。这种渗透转移更是加速推动了业务到移动互联网的转移。而在混合的IT环境中使得应用的传输链也不断的在扩展延伸,从地域的差异化到配置、管理、运维等因素,导致终端用户对网络中断、应用卡顿、响应速度慢,服务器宕机等问题无从定位,都能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体验。运维人员与开发人员压力持续增大。

如何保障互联网用户体验?这时,企业需要一个能够从终端,服务端,甚至应用代码端的视角来监控自己的应用来确保自身的IT支撑系统得到高效的运行,以及一个强大的IT运维管理体系时刻监督你的IT环境各组件的性能质量,通过多个维度来实时分析异常并进行诊断以解决产品的问题。所以,专业的服务,决定了APM未来发展的一大标准。

过去APM的雏形

在90年代末,也正是第一代互联网兴起的热潮及商业的起步期,大家都怀着大把捞金的热情,仿佛一夜之间,无数的互联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那么当时这些公司受影响最大的应属于网络中心,在当时互联网还属于一个发展时期,应用的响应速度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捞金热情。在这个时候,应用响应管理概念就慢慢的被提出,在96年的时候,Tivoli与HP公司就从应用程序层面出发,开发了应用响应管理开发包。他们认为网络速度无疑就是应用速度,不过当时并没有开放使用。

而到后来很多互联网企业随着一些故障、带宽、数据管理等问题慢慢的出现,APM雏形才慢慢的建立起来。1998年,面向商业化管理的APM产品出现,已经发展到了以组件为中心的基础设施监控,分别从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方面监控,这也是APM发展的中期。但在国内接触到APM概念的厂商极少,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标准化产品。

在这段时间里,像IBM、CA、HP、Oracle这些在早期就提出APM概念的厂商在整个行业里增长却非常缓慢,每年的增长率不到10%,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现象?在早期APM的重系统,轻交互上,跟如今的IT环境已经格格不入,没有面向用户,项目周期过长,运维人员维护成本高,易用性非常低。

所以APM产品在这段时间并没有引起关注,可以说是属于一个滞怠时期。

 

复杂体系下的服务模式

随着IT复杂度爆炸性增长,业务商业需求不断增加,互联网上发生了一序列的变化,从应用开发、系统架构,应用部署等等的颠覆性发展,这时候很多企业就慢慢的意识到应用性能管理的重要性。

早在05年,国外就出现了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产品,对于用户而言,其应用的访问都是来自于全球的多个数据中心上。这时候,厂商服务经验稀缺,应用本身的性能成为了制约用户体验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瓶颈。

尤其是近几年,移动设备的普及,新的移动访问方式兴起,让每个用户的生活都更加依赖于移动应用。这个时候,用户对于性能体验更为苛刻。为了解决这问题,最早的APM解决方案厂家Gartner通过多年的服务经验,提出5个维度模型标准来解决性能需求。分别是:

  • 最终用户体验监控
  • 用户自定义事务处理剖析
  • 应用组件发现和建模
  • 应用组件深入监控
  • 应用性能数据库功能。

在国外的APM行业中,New Relic和AppDynamics无疑是成长最为迅速的两家公司,它们都是基于SaaS的互联网App实时管理服务提供商,不但专注于SaaS平台和App性能管理业务,同时也是美国性能检测领域的先驱者。国外多家云服务和数据中心供应商都在使用New Relic提供的整套SaaS的解决方案,New Relic也提供了从用户,应用到服务器的全套检测服务。

New Relic主要通过不断累积客户有关的信息,从用户区域,点击选项,访问页面,购买记录等等来对用户提供专业的服务。官方也表示,我们能帮你从所有客户中找到最有价值的一万名客户,让你集中精力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还能锁定可能有离开倾向的用户,让你有针对性地做出挽留举动。

所以,近几年New Relic和AppDynamics等这些厂商基于成熟和出色的服务经验让国外APM市场出现一片红海。

国内APM应势而生

那么如此专业的性能优化管理及服务为什么没有在国内流行起来呢?复杂的IT体系,离散的信息孤岛,都决定了我们必须有一款本土化且有着更多功能和高可扩展性的APM产品。

应用性能管理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却很难服务于国内的企业。其原因主要是它们并不了解中国复杂的IT环境——严重的碎片化和BOYD,使IT管理使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应用性能数据缺乏关联性,最重要的是缺少本土化的服务经验,导致其产品在适配能力上远远达不到用户的需求,同时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又有一些特性,使得移动应用性能管理势在必行。

全新的竞争格局

在今天的IT系统变化加剧,新旧数据不断迭代,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的IT系统,它们都要面向用户,面向业务,关注度越来越高。在海量的请求下,更需要APM产品强大的服务经验作为支撑,把应用和业务、质量、性能管理的更好,让用户体验更高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APM走到另外一个阶段:2013年,2013年,APM延伸两个分支——SaaS服务和mAPM。

为什么说服务经验对于mAPM更为重要?

1、初创团队缺少专业的运维人员

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团队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对于运维成本来说可是压在头上的一座大山。其中对参差不齐开发者代码质量没有得到监控,网络卡顿或被攻击却无从下手,闪退、无法访问等致命问题更是没有专业的运维人员把关,在资金不够充裕的情况下,要想满足业务性能需求,降低成本开支,寻找一个具有丰富的服务经验APM厂商是很有必要的。

2、复杂的应用环境,很难准确定位问题

从应用环境的角度考虑,如何在大数据下准确定位应用性能?从操作系统、CDN、虚拟化、私有云等等他们之间的实时调配极其困难。当服务器、基础措施、基础环境大部分都是来自厂商,那么我们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去了解自己应用的动态变化,用户体验?这些都需要一个有非有服务经验的APM产品来监控。

3、迭代速度跟不上。

大数据时代,巨量的数据快速迭代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产品创新的一个手段,迭代的速度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但是很多企业对数据的迭代速度跟不上,没有把握好迭代方向,导致具有优势的产品在整个行业中慢慢萎缩,优势逐渐下滑。所以,能够在海量的数据中分析,寻找创新手段,是一个企业的有力竞争的支撑点。

4、海量的业务请求无法跟上,无法实时分析性能

据统计,在中国有上千种次生操作系统,五千多种的终端型号,国内的网络环境又非常复杂,业务还是一个海量业务请求,在过去PC端中一天的专注时间可能在1-2小时,但在移动互联网端,我们专注度可能在4-5小时,甚至吃饭睡觉都在上面。

所以,对于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来说,只做性能监控这块是没有太大的价值的,只有同时提供移动端、服务器端、浏览器端应用性能管理,以及操作系统和基础组件的性能监控,才是一个给用户完整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都是来自于有着强硬的服务经验支撑的APM厂商。

服务经验创造优势

APM的核心主要聚焦于雄厚的服务经验,通过对企业或个人的应用性能进行监控和优化,从而提高其可靠性和质量,降低在本地化的管理成本,保证用户得到良好的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对于应用性能管理来说,服务经验至关重要。来自美国的Strangeloop研究数据表明:网站出现1秒的延迟后会导致页面转换率降低7%,流量下降11%,用户满意度降低16%。那么,在100%的网站访客中,就会有57%的访客在等待3秒后放弃,其中80%访客不会再回来,50%访客转向其竞争对手网站。

以上的苛刻数据表明:良好的用户体验直接关系到影响应用是否能够留住用户。

用户体验是衡量应用好坏的最终标准。作为一款成功的APM解决方案厂家,除了有着数据分析的持续增长的能力,APM产品也应有独特的差异化,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拉开与其他产品的距离并提供更强大的优势,给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及监控管理。所以,丰富的客户服务经验,将是加速APM发展的重要因素。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近年来,APM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分布式环境下的应用自动发现及动态调用链路分析作为APM的核心功能在APM的推广中也获得了广泛的使用,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完全基于运行态的分析模式决定了其只能获取到有实际调用的逻辑链路,大量没有埋点或未被触发的调用逻辑则成了“失落的世界”,无法触碰。 寻找这部分“失落的世界”对我们了解分布式环境下的应用全貌至关重要,天弘基金移动平台团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的探索,我们跳出了传统APM的惯性思维,通过对海量代码中的调用关系的扫描分析来获取分布式环境下“前中后”台的完整调用链路,并在此基础上叠加动态调用链来构建精细化的APM监控。 通过本专题,我将基于我们的实践来详细介绍“静态调用链路发现”的技术与手段,并探索运维及开发场景中如何将它和现有的APM能力进行结合。 -->听众受益: 1、了解分布式环境下APM的“优”与“缺”。 2、了解构建“静态调用链路发现”能力的技术与手段。 3、了解如何用创新性的思维拓展APM的应用场景。 -->个人简介: 李鑫,天弘基金(余额宝)移动平台首席架构师,负责移动平台总体技术架构设计。曾任当当网架构师,负责电商后端运作产品平台整体技术架构和研发团队管理;华为云计算专家,主导了华为软件多款云计算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规划和构建工作。 个人技术涉及大规模分布式应用及治理、中间件云化及服务化(PaaS)、APM 监控、基础开发平台等领域,有多年大规模复杂系统架构实践经验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