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培强专访:创业失败、抑郁症和自媒体爆款

近日,我对郝培强(网名:Tinyfool)老师做了一场视频采访(可关注“Micro SaaS开发者公会视频号”观看原视频)。70后的Tinyfool是多年资深的创业者、开发者,研发或者技术服务过六间房、有道词典、大众点评、盛大云中书城等多款经典互联网产品,后来从事自媒体创作,一度公号创作年收入达到几十万,近年开始深耕海外Youtube视频创作,已经有了稳定的月收入。而期间他还经历着抑郁的梦魇,曾一年内闭门不出,甚至不回复找他投广告打钱的消息……

本次专访也是对Tinyfool大学毕业后近20年左右职业生涯的一次回顾,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几个地方:

  • 首先是Tinyfool的坦诚,两轮创业失败后抽丝剥茧的自我叩问,还是对因抑郁一度不能自拔经历的毫不避讳,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什么能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和正在从事的事业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整合。

  • 其次是命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Tinyfool对他经历的每一次创业或者掘金浪潮均是有备而来,当他创业为一系列著名互联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时,其实早在初二就自学编程;2015年在公号上赚得盆满钵满,可追溯到10多年前他在博客上的耕耘;现在他又在海外Youtube视频创作上获得了持续稳定收入,其实早在2008年就开始准备了。展望未来,他又正在做哪方面的未雨绸缪呢?

  • 再次是Tinyfool谈到会将写文章、视频创作、写程序一直持续到80岁的人生规划。这种人生态度也是他一篇关于“终身学习”爆款文章的自我贯彻,也就是说他的成功或者爆款,均基于他自身“言行合一”般实践和思考的结晶。

跨越30多年的编程体验:电脑从“神”走向“工具”

问:听说您是初二开始编程的,当时是什么情境来激发您编程序的热情?

Tinyfool:我们小时候可能都看过一些动画片,比如《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等,那里其实就已经有电脑了,所以心里一直对电脑大概有个隐隐约约的印象。大概到了1992年的时候,我们中国有一种就是拿当时叫小霸王的游戏机改装的所谓类电脑的东西——学习机,一种有键盘可以接到电视上的东西,在家庭里开始流行。当时我缠着父母买了一台后,发现它不仅能用来练打字,而且还附带一个BASIC编程手册。那时我对编程没有多大概念,只是发现学习机的功能都是固化的,而编程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便照着手册开始学习起来。

问:从现在的角度看,您对于编程的感觉和当年一样吗(或者有什么不同)?

Tinyfool:确实有很多不同。我觉得当时某种程度上可能比较早熟吧,尽管没有具体的电子、编程和计算机知识,但觉得电脑应该是可以连接一切的,觉得电脑既然能发出电信号,应该就可以控制坦克、飞机大炮等各种设备,

但实际上等到我二十几岁上班了,才意识到至少我们的计算机产业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在开始的时候,我在学习机上玩的就是怎么去模拟求解一个数学问题,或者怎么写个游戏;随后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摸索,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中国互联网、中国软件还能干什么,这其实是个很迷茫的状态,随后我在迷茫中干了20年。总的感觉来说,我不是那种教条主义把编程当做一种神,一件非常圣洁、高大上的东西,我只是觉得编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非常趁手的工具。

创业反思:自我定型、不再做不擅长的事情

问:我记得您第一次的创业是在2018年(北京银杏泰克有限公司)吧,为什么要创业?

Tinyfool:其实刚毕业(2001年)就想创业,但当时真的是完全不知道电脑能干什么,在那个时间点正在上市的那些网站,我觉得个人肯定做不了。到了2008年我在北京了,那会已经历了很多公司,认识了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能力好像可以做点事情,便从这个角度开始去创业。当时,我在上一家公司做得很郁闷,便辞职了,想着还有几个月的积蓄可以花,便没有着急找工作。这时我有个朋友突然来问:“我们在做个项目遇到很多难题,你能否去帮我们解决一下?”我就去了几次,每次他就请我吃好的,比方吃海鲜或者吃日料。吃来吃去他就说好像只请你吃饭对不起你,要不然你给我们做个顾问,我先给你个几千块钱一个月吧。然后我们俩一合计说要不然直接开家顾问公司吧,一块去接单子,于是就这么创业了。

问:当时您做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产品,如果6间房,大众点评,饭统,有道词典iOS版(包括后来盛大的云中书城),这些成功的优秀产品有什么共同特征?或者说对你自己的技术收获、沉淀带来了哪些提升?

Tinyfool:当时我大概是在29~30岁的阶段,对技术比较沉迷,业务是帮助这几家公司解决网站性能问题,一开始可能是架构调优、缓存设置,然后是网络设计等,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2008~2009年的时候,中国互联网有很多网站(指的不是新浪这样的一流网站,而是蓬勃发展的二三流开始有几百万流量的网站),开始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非常重视的搜索问题的解决方案,比较流行的是用数据库Like去搜索,但当这些网站拥有了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更多的用户,搜索量不断加大的时候,性能会下降得非常厉害。于是我们前期便开始研究怎么利用开源路线,帮大家建立非常好的站内搜索。这样我们服务了非常多的优秀公司,一开始是饭统,当他们的搜索性能翻了可能几十到上百倍以后,大众点评主动找到了我们,后来我们接触了FT Chinese,最好的时候是六间房,他们一天两千多万搜索、自己的服务器已经撑不住了,开始用我们的服务。后来,我们又将搜索服务单独做了一家公司,也就是说我们当时实际运营了两家公司,一家资讯为主,一家技术为主,再后来因为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危机,便把公司关掉了。

随后,我进入了盛大,很大一个原因是我个人很爱移动开发,在做搜索创业的时候已经开始玩iPhone。iPhone刚刚出来那会儿,国内做这方面开发的人比较少。最早是有道词典,他们团队有200多个工程师,当时一个会做iOS的都没有,便找到了我,问能否把有道词典的第一个iOS版本做出来提交到App Store上去。我便有机会做了这个产品,这并不是说我有多么厉害,而是恰好赶上了那个时间点。

盛大当时也是这样,正处在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代,整个盛大集团创新院的非游戏部门只有三个人会写iOS,所以很多活自然而然就砸到我身上来了。比方说云中书城,他们当时想上市,必须得有一个手机版本,便由我做了这个iOS版。那个时间点,我可能更多的心思都花在了技术上,痴迷新技术,便有机会做这些事情。

这个阶段,所有的成绩都是来自于我对技术比较敏感,提前做了储备,当机会来了之后就很容易有一种“撞到了我身上”的感觉,不用去抢。

问:随后又从盛大离职创业,是什么原因?

Tinyfool:当时盛大创新院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原因。当时盛大作为一个大集团,很多项目都显得急功近利,投入可能比方说半年、一年以后,就急于让这个项目有成绩,如果没有成绩就砍掉,这让我开始对盛大失去信心。我今天才知道是因为当时我们大老板天桥哥得了重病,要去新加坡去看病,后来整个家产都变卖了去新加坡。但我们当时并不知情,所以很失望盛大作为一个大企业没有好的管理和远景意识。第二个原因是我当时在盛大是移动方面的投资顾问,盛大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投资。我会发现很多在我看来并不是很厉害的东西,正在被盛大追捧,所以自己也很心痒痒。先前我们是因为次贷危机,觉得这个投资市场已经冰冷了,不敢去创业了,便又开始蠢蠢欲动,拿了一笔来自某朋友基金的资金去创业了。其实当时都没有特别明白的项目,就是大概有个想法,然后拿到钱了,当时就这么容易。基本上我这次创业是很失败的,做了各种奇怪的东西都没有做出来。

问:这次创业失败后,听说您得了抑郁症?

Tinyfool:这个故事很复杂。简单来说,我第二次创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我第一次创业做的是一种技术咨询,是技术类的服务产品,面向的用户实际上都是各网站公司的CTO、CEO这种专业人士。从我们的技术背景和谈吐来说,跟他们的沟通是非常顺畅的,我们非常理解他们的需求,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做网站、软件出身的嘛。等到我第二次创业,当我想做一个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时候,我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普通手机用户那样的人,所以对他们在iPhone或者安卓上有什么产品需求,我其实并不理解,同样我想做的东西,他们也不见得理解。可能这是一个巨大的冲突。我那家公司在前两年几乎把投资的大部分钱给花光了,但什么也没做出来,做了各种尝试市场反应都很差。最后,我开始去做一个技术类产品,试图去做一个电子化的出版工具来服务教育行业,但因为各种原因,我在2015、2016年的时候跟合作伙伴闹翻了,这个项目于是结束了,公司也不得不关掉了。

随后我大概去了两家公司都是带技术团队,可能也涉及到我自己也创过业、开过公司,也不是一个纯技术出身了,所以可能跟公司的老板在方向上也有些冲突,于是两个工作都很短暂,都只是干了一年。结束以后,我就开始在家里头有一点迷茫该干什么,然后这个时候生了一场病,造成不能出门,就开始抑郁。有思想性的抑郁,也有身体上的问题,各种因素造成我最后有一年就几乎没有出过门。这个就有点死循环,你不出门吧,见不着人,性格就可能会出现问题,但是越是性格有问题,就越出不了门。就这样我就活在一个非常抑郁的状态下,并在这一年内大概把之前的积蓄全花光了。

其实我做自媒体早就有收入,2015年我在公司以外,光纯自媒体包括出书就有三十几万的收入,但到了2018年抑郁的时候,我可能连接一个自媒体广告都不接,属于跟世界完全不沟通。有人说我给你投个广告付多少钱,我连这样的微信都不回。我就这样在彻底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带着各种问题杂糅着抑郁了一年。

问题:这两次创业您主要提炼了什么样的经验或者教训?

Tinyfool:觉得我可能适合做2B的产品,很难做2C的产品。第一次创业2B,我认为还是挺成功的,只不过赶上了这个次贷危机,实际上我们关公司的时候,公司的现金流等各方面都还是挺稳定的,但是我们不相信市场了,觉得这个没有机会了,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那第二次2C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没办法去事无巨细的打磨一个小产品,一些小体验在我看来这都不重要,我更关注技术有突破,比方说我们这个搜索速度比你快十倍,为了这我可以熬夜几天几夜去提高性能。但如果说把一个按钮往左边一点,还是往右边一点更好看,这种事情我没有动力。而且如我刚才讲我跟普通人的共情能力不强,但跟技术人员的共情能力很强。所以我们做技术产品的时候,不管是销售还是维护,我们都很容易搞好关系。

其实另一个角度,我做自媒体还可以。就是我跟普通人讲话是可以的,尽管我跟他们用的APP、软件肯定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两次创业,让我可能慢慢在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可能我在30岁的时候还有一种信心:也许这个世界需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变成什么样的人。今天我已经40多了,我觉得很坚定地说认识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完了,我不会为任何人去改变。只不过我想找到自己的优点缺点,然后怎么去强化自己的优点,让这个世界更接受;并怎么去弥补自己的弱点、解决自己的问题,来减少这些缺点对自己坏的影响。但我不会再想说去做一个我不擅长的事情了,我觉得我已经定型了。

公号文三大爆款:不看字幕学英语、前妻做程序员、终身学习

问:接下来请谈谈您的自媒体经历,您最早是从哪一年开始做的?

Tinyfool:记得我是从2002年开始关注国内Blog的概念,记得CSDN、Donews是技术圈最早耕耘博客的,还有我很多朋友也是私人架设Blog的先驱。我在那个时代开始,就觉得在网上写文章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到2014、2015年的时候,我写公众号已经开始聚集了一批粉丝,就挣到钱了。如前所述,2015年我大概挣了30多万,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2018年因为抑郁症欠了债,之后就更加努力地写文章、努力地接广告,有可能还挣得更多一些,但具体没有做统计。

问:能否列举几篇非常出彩的文章?并帮大家提炼一下写优秀公号文章的经验?

Tinyfool:大概是2014、2015年的时候,冯大辉做公众号已经有很多粉丝了,我们俩其实在写blog的时代就很熟,而且见过很多次,他说Tiny你可以试试写公众号。因为写blog很难做到有收入的嘛。于是我便开始写,按照当时流行的“日更”(每天都更新),大概写了一个多月。当时也没有一个特别大的方向,直到有天我想到很多人认为我的英语水平一般——但我觉得其实自己英文水平还可以,便想讲讲自己的英文是怎么练起来的,因为我不管看技术文章也好,甚至看美剧其实都是不看中文翻译的。我便写了一篇可能有1、2万字的文章,讲自己怎么通过不看字幕看美剧的方式,去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这是我的第一篇爆款文,可能第一天就有几万的阅读量。当时微信还没有打赏功能,但大家都喜欢把自己的收款二维码贴在里头。我也贴了自己的收款二维码,结果两天便收入4000元人民币。记得当时住在现在天津的房子里,房子刚买什么都没有,我便用这4000元钱买了洗衣机、冰箱和彩电什么的。这第一篇火文让我涨了几千个粉丝,让我激动得啊!就是说你可能写了10几、20篇就涨了两三个粉丝,在微博天天说有个公号也没几个人来加你,结果一篇爆款就涨了那么多粉丝。后来,我在那一年的某天,外出旅游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写的爆款文章都是来自一种争吵,比如说你们程序员网上学不好英语、不报个班学不好英语,我就是想说说我是怎么学的。(注:该爆款文请参阅:我是怎么学英语的(四级没过如何突破听说读写)

第二篇爆款是怎么回事呢?来自这个话题,很多人认为想做程序员,学历必须得多高多高。我不由想起我前妻的故事。当时我已经离婚了。我前妻是一名初中毕业生,现在却在一家大企业里做程序员,而且是很不错的程序员。我就开始写她的故事,结果这篇文章不到两天就获得了10万+,光打赏大概就有28000元。(注:该爆款文请参阅:我前妻的故事:一个初中肄业生从月薪800到年薪40万的奋斗

后面还有一次是我参加了博文视点组织的分享活动,当时他们请了很多老师包括《MFC深入浅出》作者等,也让我去讲一讲。我很认真地做了一个PPT,想讲一下我怎么学习以及终生学习的价值。这个演讲在现场效果特别好,我有个朋友正在做公众号(已经是大号了),说你把讲座视频的license给我,我给你做一个文字版。结果他发了后,我一晚上就增加了1万多粉丝。这让我也看到了这个演讲的价值,便也在自己公众号发了一遍,结果也马上10万+了。通过这两边的连续发布,我增加了1、2万的关注。(注:该爆款文请参阅:为什么有些人用一年时间获得了你十年的工作经验?

图片

图注:2019年,Tinyfool参加博文视点年会做演讲《终生学习和碎片化生存》

这三篇文章大概给我奠定了6万5千的关注粉丝。

问:你能从这几篇出彩的爆款文章,提炼一些可供大家分享的经验吗?

Tinyfool:我的经验可能不太有用,我会选择自己特别在乎、并且有体会的话题来写,比方说怎么学英语。实际上在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我逼着自己不看中文字幕已经有五年了,但从来不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写一下的东西。直到大家为这个话题争吵,让我觉得好像可以整理一下,因为五年来我还是有很多体会的,结果整理出来后就成为了爆款。我当然以前也没有想过要写我前妻的故事,只不过确实是因为我前妻她有一个成长的这个过程,从我们俩认识、交往到离婚,到一步一步成为非常厉害的程序员,包括她的一些自我成长,这个过程大概也有5到7年。演讲那篇也是这样,我可能甚至要回溯到大学毕业以后,心里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还要不要读书、要不要学习。经常有人讲大学毕业以后便不用再学习了,包括我自己也经常被灌输这样的观念,比如你会C++就够了干嘛还要去学这个Java呢?等等。可是我就是忍不住,我对很多技术都有兴趣,我又去碰Java,我又去碰iOS,我碰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我后来就觉得好像大学毕业根本就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个起点。这就奠定了我写那篇文章的基础。所以这些对我来说能爆款的文章,在我看来都是自己很真诚的输出,这不是我一天两天的经验,而可能是长达5年、10年的一个体会。而我平时线下在跟朋友们聊天的时候,也不断地聊过这些问题。在一些年轻人希望我鼓励他们的时候,或者一些老朋友在交流一些经验的时候,我其实已经不断地讲过这些东西,所以这些东西写的时候其实非常快,都是几个小时就写完了,然后发出去就爆款了。我认为它不是一个短暂的东西。我这两年写不太出来爆款文,因为在我看来,我不是写报告文学的人:我知道一个很牛逼的人,把他的故事写火了。我只能把自己内化的一些经验,一些体会写出来。如果我的经验我觉得并不是特别好,可能能学的人不多,而我觉得自己特别感动、特别认同的东西,我就可以把它说得很好。但是如果这个故事不是来自于我的内心和亲身经验,我可能讲不好。

问:我感觉你这三篇爆款文章,有个共同点都是关于人的成长的,让大家产生了共情。在第三篇“终生学习”的文章中,你觉得是具体哪些地方打动了大家?

Tinyfool: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没有20年的编程经验,但至少可能有十几年的编程经验,并进行了很多认真的思考。我思考这一个问题:你怎么去成长?我发现尽管我每天都在写代码,但实际上我会认真地去看哪天我是有成长的,或者说我自己拿的出手的成长是怎么来的。那么我可能就会找到:比方说我去写解决方案,去解决大众点评和饭统的搜索问题,解决六间房的搜索问题的时候,那种熬夜、那种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或者是不停地写代码的这种感觉。当然我不是加班主义,我平时是不加班的,但是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需要我去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时候,我可以毫不畏惧的加班。我曾写一套系统大概花了春节的七天,当时我老婆、我爸妈在那边吃饺子看电视,而我吃完饺子就回去写代码,这七天我真的是什么娱乐都没有,就是沉迷在写代码里头。所以我就在想,不是随时随地你都有这种激情和机会,去创造一个有意思的东西。你可能不断需要一个这样有意思的问题:如何性能将提高十倍,可以把用户的服务给撑住?

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个情况是,我当时在全国各地旅游的时候,某地有个年轻人问了我一个问题,让我特别有感慨。他说自己大学刚毕业时,对这公司是干什么一无所知。我觉得我们都是这样,进任何一家公司,大学都没给我们足够的知识去应对公司的工作,我们其实要不停地问老员工:“前辈,这活到底该怎么干”,然后是去学习公司的一些规定、一些know how、knowledge是什么东西等。但这位年轻人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说过了半年以后,他适应了以后就觉得没有成长了。我当时就觉得特别的击中我,感觉这个孩子特别有sense。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大多数人不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大多数人不会觉得好像那半年,或者你在适应的那半年,尽管痛苦但是是有成长的。

所以给我的启发很大,觉得很多人都需要有不停的challenge,或者叫困难才会成长。但是大多数的普通工作是不会给你这样的challenge的,要不然你就进入一家今天叫大企业,或者叫做BAT的这种公司,或者它们正在高速成长期,你只是为了不被辞退,你就得快速成长,不停地学新技术。或者你们公司的流量需要不停的翻倍,你不停地学新技术、做各种实验,要不然如果你的公司不成长,你也不会去想办法去学点新东西,那你自然而然就停滞了。

所以这篇文章主旨是在讲这件事情,就是说我们在学校受教育,有老师逼着你,每天都有课程,都有练习,都有考试,但一旦到了职场以后,一旦你适应了职场,你可能就停止了进步,那么你如果有对自己更高的要求,你该怎么办?这就是思考终生学习问题的一个核心要点:当没有人拿鞭子抽你的时候,得有人拿鞭子抽你。中国是个盛产学霸的地方,很多人都知道怎么去成长。包括我迄今为止,自己也面临这个问题。包括我有时候会做些可能在别人看来很奇怪的事情,比如写Blog写到2015年居然写成了职业,一年可以挣几十万。这是因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在本职的工作以外,我总在寻找一种challenge,总在试图在干点别的。比如我在2008年就注册油管账号了,到今天已经做了很久,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清楚油管能否挣到钱,能否有价值。所以我今天仍然在想,要不要今天吃喝玩乐以外,再给自己加一点码?我还有没有别的追求,也许它未来会给我带来收益、带来一些成长?

这是我那个演讲、那篇文章的一个主题,我很在乎这个东西。

问:您是在2018年后全职做自媒体的吧,除了公众号随后还做了知识星球,能否给现在公众号、知识星球运营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建议?

Tinyfool:我基本上从2018年到今天,主要收入来自于自媒体,来自公众号。知识星球其实挺失败的,前后主要挣了大概10多万块钱吧,它主要靠来自公众号的影响力,很多读者对我比较信任,所以当我准备在一个更加私密的平台提供什么内容的时候,他们也就很主动地跟着进来了。但我对公众号的运营,包括怎么保持里头的热度,怎么提供持续的信息,做得很差。知识星球很多实行的是“年付”,但我一直保持说“永久付费”,也就是说只要进来了就成为我的永久会员,也许今年不满意,但明年可能会给你提供些有价值的东西。

公众号现在肯定是越来越难做了,基本上是非常难出头,我觉得它最大的问题在于:我阅读你、订阅你的门槛还是挺高的。那么基本上对我来说,只有当文章爆款了(按我的理解就是10万+这种),才代表读者对你的内容非常认可,他们不仅看完了还会转发,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链式传播的闭环,你的订阅量就会提升。但在今天的时代,一篇文章被人看到了,很难涨粉。所以它很难做,但不是不能做,就是要考虑到它的成本投入和回报。

知识星球,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能否提供一种独特的价值,用户其实是乐意为付费内容去付出的。具体来说就能提供一种情感价值或者功能价值。比如说讲PPT设计技巧的,那就跟一个培训课类似,能提供足够多、足够好的模版,让我每次都能找到好的模版,使得工作更加顺利,那我就愿意每年花100、200元去订阅。这是直接的功能价值。还有一种是情感价值,他(她)可能读了我的文章很多年,可能会打赏,可能会希望有一种和你更加紧密的沟通,还有的人可能觉得你的名头很大、是不是很厉害,便希望能进入你的圈子,以便未来可以随时沟通,诸如此类。

独立开发砸锅了,但会和写文、视频创作一起做到80岁

问:我看到你曾在博客上写到,从2023年开始准备重新开始做一位独立开发者,目前进展如何?

Tinyfool:基本上全砸锅了。今年独立开发做得很惨,有方向上的问题。我在年初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想到的是反正我是程序员也爱写程序,应该尝试从App Store上挣点钱。我以前很多挣的都是2B的钱,而在App Store上2C挣得很少,这里也涉及到怎么去做SEO、怎么做产品选行。然後就是这个ChatGPT火了,实际上两三年前那个GPT2、GPT3出现的时候我已经很关注了,但它们还没有那么方便使用。ChatGPT因为它这个火,让我更加有兴趣去研究这个事情,便有了一个转向,觉得凡是和AI没有关系的事情就都不想做了。于是刚开始的产品立项想法就彻底打掉了。我开始一直思考ChatGPT这类,包括比如说Whisper,羊驼(Llama)等这些东西能用来做什么。其实在我做这方面的视频、写相关文章去宣传ChatGPT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在问这东西到底能干啥?在我看来纯聊天并不是核心的问题,那么假设我是个程序员,以后的工作流程会不会因此而改变?比如说Github上的Copilot是不是可以帮我写代码?同样,我自己作为油管的创作者其实要做很多工作,比如视频做好了要做字幕,用的是需要付费的科大讯飞,而OpenAI的Whisper是免费的,但它是命令行界面,这便有一个需要UI的大量需求。所以我就写了一个利用Whisper引擎生成字幕的MAC程序。我现在每个视频都要用到这个工具,但它在商业上还做得很不够。

从2018年到今天,自媒体一直是我养家糊口的核心,在APP这边商业化上还是很失败的。如前所述,我容易和普通用户想得不一样,做一个APP的时候总是把它做得太复杂,花特别大的力气去实现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功能,但普通人觉得并不重要。

从2018年以后,我所有的想法都是在讲,我要建立一个直到80岁都能够不变的生活状态,比如文章可以写到80岁,视频可以做到80岁,我觉得APP也可以写到80岁,我希望它们都能走上某条轨道:比如公众号、油管有一定粉丝,只要坚持做就会有持续稳定的收益。APP也是这样,只要做到一定的用户数量后,持续稳定地增加功能就可以稳定的获得收益。其实我想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这样,首先我再也不想上班了,虽然创过业,和别人有过合作,但现在就想每天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想干吗就干吗。所以我做的所有规划都是为了服务这种状态,写文章、做视频、写APP这些对体力要求不高,不管我多么虚弱、多么老只要脑子不坏都可以做下去。

问:所以你还是会将“独立开发者”坚持做下去,能否给其他独立开发者提供一些建议?

Tinyfool:对,接下来我可能先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利基市场,我的想法是既不2B,也不2C,而是服务于Pro user,也就是油管的创作者。我准备把AI和油管创作结合起来,字幕算是其中的一个功能。

我自己肯定不是什么好例子,因为还是以自媒体收入为核心。我觉得独立开发者如果想以它为业的话,就不能像我这样太任性,要服务市场。假如我只剩独立开发者一条出路,现在肯定也服务市场。但我不认为只剩这条路,所以还是服务自己为主,然后慢慢寻找自己和市场的一个结合点。

油管创富运营的经验和技巧

问:您现在作为自由职业者,主要收入是油管(Youtube)视频吗?当时是什么样的契机做视频的?

Tinyfool:现在公众号和油管都是主要收入。其实在互联网上可以播放视频时,我就有这方面的想法,只不过那个时间点还不现实。然后可能2008年之前,我一直在做一个Podcast,它当时还挺成功、挺火的,经常排到苹果iTunes国内榜的榜首,但我想学更多的东西,想学视频剪辑、拍摄等,而且对iTunes没有有效的推广机制不满意,所以便决定把这个Podcast关掉。而油管在2008年以后,开始做大量的推荐系统。我认为在有推荐系统的前提下,便有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于是就开始做视频。当时做视频很复杂,不像现在一般用iPhone录一下就可以了,当年我们就算买一个专门的DV,实际上还是要解决很多问题,因为你家里的光线一般是不够的。现在用iPhone录,会觉得光线很好,原因是手机里头有各种各样的光线增强算法来解决问题。实际上你拍电视的时候,都是要打强光,摄像机才能拍出让我们觉得正常的光,但当时的家庭可能都没有这种条件。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油管都做得不太好。大概到了2018年前后吧,我开始想着要不要把我的一些老文章,或者说是以前的一些知识拿出来再卖一卖,便做了一个怎么去学习英文的视频,算是我第一篇爆款文的一个改进吧,结果效果极好、迅速就涨粉。这个视频可能涨了一两万粉丝,挣了1000~2000多美金。现在这个视频还是很火,有16万的播放量了。这就给我更大的信心,认为自己还是有机会做一些在油管上能火的内容。但实际上真正在油管上认真做,也就是这两年吧。

问:您现在油管上整体的营收怎么样?

Tinyfool:也还是一般。因为油管其实类似苦力活,发一期出去后可能会进推荐系统。所以一般视频都是刚发出来的前两天,播放量最大,然后一直衰减直到没有。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发足够多的视频,成绩就会很差,我这个月的数据(编者按:2023年9月)大概发了10个视频,可能有800多美金的收入。我最近的目标是,能做到一天发一个视频,一个月30个视频,那可能会挣到2400美金。

问:您怎么定位视频运营的观众对象?您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Tinyfool:我有两个频道,一个是英语频道,最近没有更新了,当然定位是学英语的人群,以及我在各个平台的粉丝。另一个频道就是现在的“Tinyfool的胡说八道”,它主要的来源,第一就是我在推特的粉丝,其次是微博的粉丝,最近ChatGPT一伙,我做了很多视频也吸引来了不少粉丝,当然他们是关心AI、关心泛科技的。此外还有些其他内容带来的关注。我的内容是比较杂的。

问:您是怎么做油管的用户增长的?有哪些经验或者技巧可以分享?

Tinyfool:我其实做用户增长比较差,和公众号一样只会靠爆款来做用户增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做的视频或者写的文章是不火的,但还是得继续做,这也是我之前在很多平台做得不好的原因,就是说如果你不保持一个稳定更新,用户就会慢慢忘掉你,或者平台从推荐机制上会慢慢地让用户忘掉你。

所以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内容式的增长,就是说我定期地更新内容,然后试图寻找到当下的热点选题,做一些爆款的内容;或者有些内容其实不是热点,比如说终生学习,它永远都不是热点,也永远可以成为热点。就是说,它是靠内容的能量来获得用户的。比如那个终生学习视频因为时个老讲演,所以一直没有多少人看,可能只有几千个播放量,但我在做ChatGPT火了以后,许多因为ChatGPT来观看视频的朋友会翻到这个视频,看了觉得好之后会转发,于是这个演讲也在几天之内从几千上升到了5万多的播放量。也就是说,我唯一能做的还是靠内容,靠能不能把内容的平均品质提到某个水平,然后偶尔做一些爆款,来把用户黏性或者用户量来拔一拔。

问:油管内容品质的提升,主要有哪些方法?

Tinyfool:油管其实很多了。比如说画面、屋子亮度,然后是人脸的光,我认为我今天的环境还可以,家里房间还比较亮,所以不用打额外的光。另外对我来说,比较在乎的是这个话筒,它是我单独买的大疆无线麦克风,要2000元。然后一些,其实对我就不太重要了,我长得并不帅,美颜、化妆没有什么用处。基本上今天看我频道的人,主要是因为我的内容输出,所以对我来说,第一要选对题目,然后把这个题目做对,把它的内容做下去。接下来可能就是一些程序化的东西,比如开始的时候要欢迎观众,告诉他(她)这是什么频道、你是谁,因为可能有个陌生人,如果觉得没头没脑可能就把你关掉了。你有这个过程,他(她)可能会觉得比较亲切。然后就是你慢慢的怎么一环一环地把内容讲清楚,观众觉得有道理便会听下去。所以其实还是有一个表达技巧和事先的内容准备的,比如说我要谈一个问题,它要分哪几个部分,包括配哪些图、配哪些视频,这些要有个事先的准备,然后便是录制。我觉得总的来说,一要有内容价值,第二可能是情感价值,也许有些粉丝或者观众,他(她)不见得对你的内容有多么认可,但可能和你很熟悉,你老聊他(她)喜欢聊的话题,哪怕不是完全对,他(她)觉得反正闲着无聊可以听一听。这两种价值我觉得都无所谓了,对我来说只要有广告费,能挣钱就行了。

问:现在油管视频有哪些变现方法?您主要采用哪些方法?

Tinyfool:油管变现其实挺多的,最主流、最简单的就是广告费,只要你达到了它的最低要求。当然它的最低要求可能一直在变。简单来说,比如你有1000个订阅,4000小时的播放时长,就可以和油管签约叫YPP(油管创作合作伙伴计划)。也就是达到这么一个底线,以后你可以在视频里获得广告分成了,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来源。我大概是每1000次播放挣5.99美金,相当于6美金。比如说一个视频有1万播放量,大概多少钱,就是乘以10得到50多美金。10万播放量便是500多美金。总之这些很容易计算。

油管接下来一个功能便是会员,这有点像知识星球。那么你想加入会员一个月要给多少钱?我现在的会员费应该是3.99美元,反正就是很便宜的一个档,目前大概有80多个会员。那么会员如果比较多的话,也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我现在提供的主要功能是会员点播,会员想做什么节目,我就会去做。比如会员想了解一家公司,我会自己Research,把这家公司讲一下。比如我曾经应会员的要求,讲了一下阿里的技术成长是怎么回事、华为的技术成长是怎么样的等等。当然我觉得这是比较窄的一个方法。我觉得需要有足够多的会员,才可能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说我会想做一个只给会员观看的专属视频,但如果会员不到100人,视频播放量也因此不到100,就不值得做了。可能需要等到会员至少200、300人了,咱们再做这类内容,比如会员直播。所以我正一方面在扩大会员,一方面设计针对会员的东西,我认识很多业内专家,比如常老师你,咱们俩可以就一些比较tricky,或者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录一期只有会员才能观看的内容。

再接下来的一种,中国台湾那边叫业配,按照我们大陆的说法就是软文。也就是你可以在视频里介绍一个商品,比如说介绍一个手机或者其他什么的让大家去买,然后你就可能得到分成。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模式。

以上三个是油管最主要的收入模式,我目前的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个。

问:如果会员数量增多,需求增大,您一个人顾得过来吗?

Tinyfool: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大问题,我会尽力去降低一个Youtube制作成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录一期30分钟的视频,基本上时间都花在录制上,不用去做剪辑。但有的人录同样品质的视频,可能剪辑需要三天。

其实我在这方面一直是个效率追求者,并且想借助AI应用其中。简单来说,在我所有的计划里都涉及这一点,包括未来还可能开公司,或者我未来的公司合作模式,其实希望管理的是一帮AI,而不是一帮活的、具体的人。

问:在海外市场(比如油管)做自媒体,和国内市场做自媒体有哪些区别?

Tinyfool:国内最大的问题在于审核,另外一个问题是今天中国文化和全球文化还有一点点隔阂。举个最简单例子,像全世界都用的一个软件Netflix,基本上只有中国不用,包括油管也是基本上只有中国(或其他少数国家、地区)不用。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你会发现两边的文化是有差异的。中国现在有一点自卷文化,我指的并不是纯粹地、辛苦地自卷,而是文化也有点自我矮化的感觉。第二个问题就是在油管和国外的模式下,收费、挣钱都是很公开透明的东西,但在国内平台其实收钱很难的,特别以B站为主,它的形式和油管非常像,但我们其实作过B站UP主的比较,比如说B站10万播放量和油管10万播放量,收益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在B站你可能得有1000万播放量,才能挣到一点钱。而在油管可能1万、10万播放就能挣到钱,这是一个很具体的区别。

再下来呢,我觉得国内可能有一点点娱乐至死的感觉,抖音啊、B站上充斥了太多像我们这种群体觉得很没有意思的内容。油管相对是比较多元化的平台,纯技术、纯经济等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比较丰富。

一直追求时空自由的数字游民生活

问:现在AI大模型、ChatGPT变革,对于独立开发者、自媒体创业者是不是一个很重要的机遇,你怎么迎接它带来的挑战?

Tinyfool:刚才已经讲了,当ChatGPT出来,我大概有一个理解之后便决定以后不再做和AI没有关系的APP了。我认为今天ChatGPT提供的功能,是我们一直期待电脑能提供的东西,当然它还没有达到说什么都能做,它还绝对不是一个强过或者全面碾压人类的智能,但在很多具体的领域,比如文本的处理、分析等层面上,秒杀了以前的一切产品。它释放出了非常多的威力,这是我很在意的。比如说在自媒体创作中间,也开始有了很多的可能性,比如说我们今天做油管也好,公众号也好,我们的配图、封面已经完全在使用Midjourney这类文生图去做了,完全不用担心版权、盗图等问题。再比如说我们视频的内容整理、字幕生成等,其实我正在做一个工具,就是今天做了一个视频,然后可以将它百分之一百地变成一篇文章,包括怎么做重排、怎么做校对等等。在我看来,今天的AI可以把很多需要雇佣一个助理来做的活都干了。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问:最后想问的是,现在不仅是您,其实无论是自媒体创作者,还是独立开发者,都希望过一种时空自由的数字游民生活,比如利用互联网远程工作的便利,一遍工作,一遍周游世界或者去消费水平低的地区生活等,您觉得从趋势看它可行吗?

Tinyfool:我觉得这就是我要追求的东西,我今天无非就是一个不出门的数字游民而已,但我随时随地为能旅游而准备。比如我之前说的第二篇爆款文,就是我在大理旅游的时候写的,我觉得这才是生活,才是我们应该要的生活,这才应该是生活的常态,只不过我们今天要付出很多努力去实现而已。

结束语:制定一个活到80岁的人生轨道

这篇访谈文字稿陆续整理了两天左右的时间,还打动我的一个地方是,Tinyfool聊到“终身学习”时回忆到他某春节7天通宵达旦攻克一道技术难题的经历。我们终其一生就应该这样:不断炮制牵动内心心弦的自我挑战,走过一个又一个成就,这便是生命成长的意义。

另一方面,当我整理到Tinyfool正在研发一款工具自动生成视频文稿时,又让我有一种惊怖的感觉,这也意味着从经济学投入产出的角度,我两天整理一篇访谈文稿很快就显得没有价值。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颠覆以往走过的路、搭建的桥梁,不断格式化自己的大脑。要么引领潮流获得技术红利带来的时空自由,要么在一个发生了火灾的屋子,天天忙不迭地抢救其中的物品,我们需要有远见,需要向Tinyfool那样制定一个在充满变数的时代、相对自由从容活到80岁的人生规划,这是一个终生学习、实践和不断清空大脑的过程!最后祝福Tinyfool,以及读到这篇文章的所有朋友,都能过上自己定义的理想自由生活!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常政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