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1.历史时间节点:
- 1997年美国政府(NIST)向社会公开征集高级数据加密标准(AES);
- 第一轮:1998年8月20日从应征的21个算法中选出15个算法。
- 第二轮:1999年8月又选中其中5个算法。
- 第三轮:2000年10月2日再选出1个算法。
- 2001年11月26日NIST接受其作为标准。
- 2001年12月4日正式公布为联邦标准:FIPS-
2.AES产生的背景
-
1984年12月里根总统下令由国家安全局(NSA)研制新密码标准,用来取代DES。
-
1991年新密码开始试用并且征求意见。
- 不公开算法,只提供芯片;
- 新密码设计成双刃剑,它是安全的,但是通过法律允许可以破译监听。
- 民众要求公开算法,并且去掉法律监督。
-
1994年颁布新密码标准(EES)。
-
1995年5月贝尔实验室的博士生M.Blaze在PC机上用45分钟攻击法律监督字段获得成功。
-
1995年七月美国政府放弃用EES加密标准。
-
1997年美国政府向社会公开征集AES。
-
从DES到AES,反映了美国商用密码政策的变化。
这说明
- 商用密码应该坚持公开设计,公开算法的政策,这是商用密码的客观规律。
- 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
3.AES的设计要求
- 安全性:可以抵抗目前所有已知的攻击;
- 实用性:适合各种应用环境,加解密速度快;
- 扩展性:分组长度和密钥长度可以扩展,可以适应社会对于保密性不断提高的需求。
4.整体特点
-
分组密码
明文和明文长度128位,密钥长度可变(128/192/256等,现在选用128位)。 -
面向二进制的密码算法
能够加解密任何形式的计算机数据。 -
不是对合运算。
加解密使用不同的算法。 -
综合运用多种密码技术
置换、选择、代数 -
整体结构
S盒与P置换,基本轮函数迭代,迭代轮数可变(>=10)
5.应用
- 许多国际组织采用为标准
- 产品形式:各种软件和硬件形式
- 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6.结论
- 十多年来的实际应用证明了AES是安全的。
- AES还要继续接收更加严峻的考验。
- 我们相信:经过全世界广泛分析的AES是不负众望的。
AES是经过多轮筛选后由NIST确立的高级数据加密标准,旨在取代DES。它以公开算法、强安全性、快速加解密和可扩展性为设计要求,适用于各种应用环境。AES的密钥和分组长度可变,且经过十多年的实际应用验证了其安全性。该标准已被广泛采用,并持续接受安全性考验。
199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