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破坏》阅读答案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他认为网络化虽能带来更多的资讯选择,整个社会看似更加民主自由,但在“个人本位”理念的影响下,势必蕴藏着对民主的潜在破坏。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人们可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依据自己的喜好量身打造一份“我的日报”。简言之,“信息茧房”就是“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

“新新媒介”的产生是建构“信息茧房”的内容根基。“新新媒介”是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的概念。他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媒介可分为旧媒介、新媒介以及“新新媒介”。旧媒介是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比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旧媒介的信息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固定的,信息由专业人士生产并自上而下控制。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其特征是:人们可以自由利用上传至互联网上的信息,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自己决定,不需受制于媒介既定的安排。“新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产生于20世纪末,信息来源是互联网用户本身,受众与传播者身份日趋模糊,所有信息都由受众自产自销。“新新媒介”的产生,使得多元化和个性化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的大势。于是,“新新媒介”中大量的个性化信息,也就为“信息茧房”的建构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新中介”的运作是建构“信息茧房”的技术基础。新中介把传统媒体甚至新媒体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仅提供面向用户的接口和平台,通过拉大媒体内容生产者与其最终用户的距离,使两者分离,从而控制媒体内容的流向。

如今,我们已经由“信息时代”过渡至“推荐时代”。网络上的信息和内容,必须借助“新中介”的层层筛选与推介才能够到达用户。“新中介”的形态不一,但有相近的性质。总体上,“新中介”可以采集来源不一的资讯、图片、问答、文章、视频等内容,再通过信息聚合造就个性化定制阅读,同时具有强大的互动分享功能。

今后,互联网能够深入分析用户标签之间的联系,跟踪挖掘用户对标签的使用频率、稳定性、习惯以及访问次数的排序,从而更加顺应用户的喜好和个性化需求。基于个人兴趣,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和过滤机制,根据个性化需求聚合相关的信息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深度智能分析,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动态化的需求。如此一来,浏览记录将取代大众媒介,为用户设置议程;人们将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的搜索记录和习惯牵引着前行。个人信息的积累将沿着“个人喜好”和“个人习惯”的轨道渐行渐远,建构起的“信息茧房”就会更加坚固。

“信息茧房”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带来极大破坏。

“意见自由表达”受阻。网络交往的平等,不代表话语权的平等。网络交流主体理论上可以自由地发布各种信息,但是真正能进入公众视野中的往往只是少数网络精英的信息。网络媒介对海量信息的储存与传输,使公众对信息的筛选难度增加;而且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网络精英阶层与权威信息源就成为受众的首选,他们对信息的垄断导致了多数人话语权的丧失。

同时,网络的信息流动造成了隐性的言论自由剥夺,即互联网没有主动给浏览者提供他们应当获得的内容,但人们意识不到需求这些内容,这也被称为“合理化剥夺”。

群体极化是美国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的社会心理学术语。其含义为: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公众以相同的立场发表自己的观点,势必造成强势意见无限膨胀,群情激愤往往会转化为一种舆论压力,但这种舆论压力缺乏理性精神的指引,对于公共领域的建构实际上起着一种消极作用。除此之外,公众在网络传播内容上也存在着“非理性因素”,如谩骂、人身攻击、造谣、色情、暴力等内容也会直接损害对理性公共领域的建设。

桑斯坦认为:整个社会需要一种社会黏性,这种黏性是由共同经验得来的。但在网络时代,随着个人可以对信息进行选择性输入,就减少了共同经验,不同意见群之间的冲突将会上升。当人们把不高兴看到的信息事先过滤掉的时候,就难以理解和同情异己的观点和价值观。因此,社会黏性便会减少,共同体的维系也会出现问题。

(摘编自《“信息茧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破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社群之间的沟通也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

B.按照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说法,“新新媒介”所有信息都由受众自产自销,它的产生,使得多元化和个性化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的大势。

C.在“推荐时代”,互联网能够深入分析用户标签之间的联系,跟踪挖掘用户的喜好和习惯,满足了用户个性化、动态化的需求,促进了公共领域的建构。

D.网民的话语权是不平等的,进入公众视野中的往往只是少数网络精英的信息,因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化带来更多的资讯选择,整个社会看似更加民主自由,但实际上我们却将自己的生活桎梏化了。

B.假如每个人都只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自己喜欢看的消息,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只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C.个人获取信息的积累将沿着“个人喜好”和“个人习惯”的轨道进行,建构起的“信息茧房”就会更加坚固。

D.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必然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会演化为极端思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的一项是( )

A.家长微信群B.淘宝购物首页

C.百度新闻检索与推送D.抖音视频

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信息茧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破坏的具体表现。

5.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

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社群之间的沟通也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错误,与原文的表述“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相悖;

C.“促进了人们公共领域的建构”错,原文是“‘信息茧房’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带来极大破坏”。

D.“因此”错,原文是“网络交流主体理论上可以自由地发布各种信息,但是真正能进入公众视野中的往往只是少数网络精英的信息。网络媒介对海量信息的储存与传输,使公众对信息的筛选难度增加;而且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证”,可见前后无因果关系。

故选B。

2.DD.“必然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表述绝对。原文是“公众以相同的立场发表自己的观点,势必造成强势意见无限膨胀,群情激愤往往会转化为一种舆论压力,但这种舆论压力缺乏理性精神的指引,对于公共领域的建构实际上起着一种消极作用。除此之外,公众在网络传播内容上也存在着‘非理性因素’,如谩骂、人身攻击、造谣、色情、暴力等内容也会直接损害对理性公共领域的建设”。

故选D。

3.A A.“家长微信群”不是依据自己的喜好习惯组合在一起的群体。

故选A。

4.①“意见自由表达”受阻。②隐性的言论自由剥夺。③群体极化造成公众理性批判的缺失。④社会黏性削弱,破坏共同体维系。

5.①首先简述“信息茧房”的基本概念;②接着分析形成“信息茧房”的两个基础;③最后指出“信息茧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极大破坏。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6how6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