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协议栈的心跳、丢包重传、连接超时机制实例详解

大家好,本文结合具体的问题实例,详细讲解一下TCP/IP协议栈的心跳机制、丢包重传机制等内容,给大家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

1、问题概述

虽然软件底层模块在网络恢复后能自动重连上服务器,但会议因为网络问题已经退出,需要重新加入会议。

因为客户特殊的网络运行环境,会频繁出现网络抖动不稳定的情况,客户要求必须要实现60秒内网络恢复后能依然保持在会议中,保证会议流程不被中断。

客户坚持要实现这个特殊的功能点,项目已经接近尾声,目前处于客户试用阶段,不实现该功能,项目无法通过验收,客户不给钱。

前方同事将当前问题及项目进展情况向研发部门领导反馈,研发部紧急召开讨论会议,商讨60秒不掉会的实现方案。

这里面涉及到两大类的网络连接,一类是传输控制信令的TCP连接,另一类是传输音视频码流的UDP连接。UDP连接的问题不大,主要是TCP连接的断链与重连问题,下面主要讨论TCP连接相关问题。

在出现网络不稳定掉会时,可能是系统TCPIP协议栈已经检测到网络异常,系统协议层已经将网络断开了;也可能软件应用层的心跳机制检测到网络故障,断开了与服务器的链接。

对于系统TCPIP协议栈自身检测出来的网络异常,则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TCPIP协议栈自身的心跳机制检测出来的;二是TCP连接的丢包重传机制检测出异常。

对于应用层的心跳检测机制,我们可以放大超时检测时间。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一下TCPIP协议栈的TCP连接的心跳、丢包重传、连接超时等机制。

在检测到网络异常后,我们底层可以自动发起重连或者信令发送触发自动重连,业务模块将会议相关资源保存不释放,在网络恢复后可以继续保持在会议中,可以继续接收到会议中的音视频码流,可以继续进行会议中的一些操作!

2、TCPIP协议栈的心跳机制

2.1、TCP中的ACK机制

TCP建链时的三次握手流程如下所示:

图片

 

之所以说TCP连接是可靠的,首先是发送数据前要建立连接,再就是收到数据后都会给对方恢复一个ACK包,表明我收到你的数据包了。对于数据发送端,如果数据发出去后没有收到ACK包,则会触发丢包重传机制。

不管是建链时,还是建链后的数据收发时,都有ACK包,TCP/IP协议栈的心跳包也不例外。

2.2、TCPIP协议栈的心跳机制说明

TCP/IP协议栈有个默认的TCP心跳机制,这个心跳机制是和socket套接字(TCP套接字)绑定的,可以对指定的套接字开启协议栈的心跳检测机制。默认情况下,协议栈的心跳机制对socket套接字是关闭的,如果要使用需要人为开启的。

在Windows中,默认是每隔2个小时发一次心跳包,客户端程序将心跳包发给服务器后,接下来会有两种情况:

1)网络正常时:服务器收到心跳包,会立即回复ACK包,客户端收到ACK包后,再等2个小时发送下一个心跳包。其中,心跳包发送时间间隔时间keepalivetime,Windows系统中默认是2小时,可配置。如果在2个小时的时间间隔内,客户端和服务器有数据交互,客户端会收到服务器的ACK包,也算作心跳机制的心跳包,2个小时的时间间隔会重新计时。

2)网络异常时:服务器收不到客户端发过去的心跳包,没法回复ACK,Windows系统中默认的是1秒超时,1秒后会重发心跳包。如果还收不到心跳包的ACK,则1秒后重发心跳包,如果始终收不到心跳包,则在发出10个心跳包就达到了系统的上限,就认为网络出故障了,协议栈就会直接将连接断开了。其中,发出心跳包收不到ACK的超时时间称为 keepaliveinterval,Windows系统中默认是1秒,可配置;收不到心跳包对应的ACK包的重发次数probe,Windows系统是固定的,是固定的10次,不可配置的。

所以TCP/IP协议栈的心跳机制也能检测出网络异常,不过在默认配置下可能需要很久才能检测出来,除非网络异常出现在正在发送心跳包后等待对端的回应时,这种情况下如果多次重发心跳包都收不到ACK回应,协议栈就会判断网络出故障,主动将连接关闭掉。

2.3、修改TCP/IP协议栈的默认心跳参数

TCP/IP协议栈的默认心跳机制的开启,不是给系统整个协议栈开启心跳监测,而是对某个socket套接字开启。

开启心跳机制后,还可以修改心跳的时间参数。从代码上看,先调用setsockopt给目标套接字开启心跳监测机制,再调用WSAIoctl去修改心跳检测的默认时间参数,相关代码如下所示:

SOCKET socket;
// ......(中间代码省略)

int optval = 1;
int nRet = setsockopt(fd, SOL_SOCKET, SO_KEEPALIVE, (const char *)&optval,
sizeof(optval));
if (nRet != 0)
return;

tcp_keepalive alive;
alive.onoff = TRUE;
alive.keepalivetime = 10*1000;
alive.keepaliveinterval = 2*1000;

DWORD dwBytesRet = 0;
nRet = WSAIoctl(socket, SIO_KEEPALIVE_VALS, &alive, sizeof(alive), NULL, 0,
&dwBytesRet, NULL, NULL);
if (nRet != 0)
return;

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到,先调用setsockopt函数,传入SO_KEEPALIVE参数,打开TCP连接的心跳开关,此时心跳参数使用系统默认的心跳参数值。

紧接着,调用WSAIoCtrl函数,传入SIO_KEEPALIVE_VALS参数,同时将设置好时间值的心跳参数结构体传进去。

下面对心跳参数结构体tcp_keepalive做个详细的说明:(以Windows系统为例)

1)keepalivetime:默认2小时发送一次心跳保活包,比如发送第1个保活包之后,间隔2个小时后再发起下一个保活包。如果这期间有数据交互,也算是有效的保活包,这个时间段就不再发送保活包,发送下个保活包的时间间隔会从收发的最后一条数据的时刻开始重新从0计时。

2)keepaliveinterval:发送保活包后,没有收到对端的ack的超时时间默认为1秒。假设和对端的网络出问题了,给对端发送第1个保活包,1秒内没有收到对端的ack,则发第2个保活包,1秒内没有收到对端的保活包,再发送下一个保活包,.....,直到发送第10个保活包后,1秒钟还没收到ack回应,则达到发送10次保活包的探测次数上限,则认为网络出问题了。

3)probe探测次数:Windows系统上的探测次数被固定为10次,不可修改。

MSDN上对心跳机制检测出的网络异常的说明如下:

If a connection is dropped as the result of keep-alives the error code WSAENETRESET is returned to any calls in progress on the socket, and any subsequent calls will fail with WSAENOTCONN.

因为保活次数达到上限导致连接被丢弃掉,所有正在调用中的套接字接口会返回WSAENETRESET错误码,后续的套接字api函数的调用都会返回WSAENOTCONN。

3、libwebsockets开源库中的心跳机制使用的就是TCPIP协议栈的心跳机制

我们的产品之前在使用websocket时,就遇到没有设置心跳机制导致TCP长连接被网络设备无故释放的问题。

我们客户端程序在登录时,会去连接某业务的注册服务器,建立的是websocket长连接。这个长连接一直保持着,只有使用该业务模块的业务时才会使用到该连接,在该连接上进行数据交互。软件登录后,如果一直没有操作该业务模块的业务,这个长连接会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即这个连接上没有数据交互。

结果在某次测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排查下来发现,这个长连接因为长时间没有数据交互,被中间的网络设备关闭了。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初始化websocket库时设置心跳参数,这样上述websocket长连接在空闲的时候能跑一跑心跳包,这样就能确保该长连接不会因为长时间没有跑数据被无故关闭的问题了。

我们在调用lws_create_context接口创建websockets会话上下文时,该接口的结构体参数lws_context_creation_info中,有设置心跳参数的字段:

/**
* struct lws_context_creation_info - parameters to create context with
*
* This is also used to create vhosts.... if LWS_SERVER_OPTION_EXPLICIT_VHOSTS
* is not given, then for backwards compatibility one vhost is created at
* context-creation time using the info from this struct.
*
* If LWS_SERVER_OPTION_EXPLICIT_VHOSTS is given, then no vhosts are created
*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context, they are expected to be created afterwards.
*
* @port: VHOST: Port to listen on... you can use CONTEXT_PORT_NO_LISTEN to
* suppress listening on any port, that's what you want if you are
* not running a websocket server at all but just using it as a
* client
* @iface: VHOST: NULL to bind the listen socket to all interfaces, or the
* interface name, eg, "eth2"
* If options specifies LWS_SERVER_OPTION_UNIX_SOCK, this member is
* the pathname of a UNIX domain socket. you can use the UNIX domain
* sockets in abstract namespace, by prepending an @ symbole to the
* socket name.
* @protocols: VHOST: Array of structures listing supported protocols and a protocol-
* specific callback for each one. The list is ended with an
* entry that has a NULL callback pointer.
* It's not const because we write the owning_server member
* @extensions: VHOST: NULL or array of lws_extension structs listing the
* extensions this context supports. If you configured with
* --without-extensions, you should give NULL here.
* @token_limits: CONTEXT: NULL or struct lws_token_limits pointer which is initialized
* with a token length limit for each possible WSI_TOKEN_***
* @ssl_cert_filepath: VHOST: If libwebsockets was compiled to use ssl, and you want
* to listen using SSL, set to the filepath to fetch the
* server cert from, otherwise NULL for unencrypted
* @ssl_private_key_filepath: VHOST: filepath to private key if wanting SSL mode;
* if this is set to NULL but sll_cert_filepath is set, the
* OPENSSL_CONTEXT_REQUIRES_PRIVATE_KEY callback is called
* to allow setting of the private key directly via openSSL
* library calls
* @ssl_ca_filepath: VHOST: CA certificate filepath or NULL
* @ssl_cipher_list: VHOST: List of valid ciphers to use (eg,
* "RC4-MD5:RC4-SHA:AES128-SHA:AES256-SHA:HIGH:!DSS:!aNULL"
* or you can leave it as NULL to get "DEFAULT"
* @http_proxy_address: VHOST: If non-NULL, attempts to proxy via the given address.
* If proxy auth is required, use format
* "username:password@server:port"
* @http_proxy_port: VHOST: If http_proxy_address was non-NULL, uses this port at
* the address
* @gid: CONTEXT: group id to change to after setting listen socket, or -1.
* @uid: CONTEXT: user id to change to after setting listen socket, or -1.
* @options: VHOST + CONTEXT: 0, or LWS_SERVER_OPTION_... bitfields
* @user: CONTEXT: optional user pointer that can be recovered via the context
* pointer using lws_context_user
* @ka_time: CONTEXT: 0 for no keepalive, otherwise apply this keepalive timeout to
* all libwebsocket sockets, client or server
* @ka_probes: CONTEXT: if ka_time was nonzero, after the timeout expires how many
* times to try to get a response from the peer before giving up
* and killing the connection
* @ka_interval: CONTEXT: if ka_time was nonzero, how long to wait before each ka_probes
* attempt
* @provided_client_ssl_ctx: CONTEXT: If non-null, swap out libwebsockets ssl
* implementation for the one provided by provided_ssl_ctx.
* Libwebsockets no longer is responsible for freeing the context
* if this option is selected.
* @max_http_header_data: CONTEXT: The max amount of header payload that can be handled
* in an http request (unrecognized header payload is dropped)
* @max_http_header_pool: CONTEXT: The max number of connections with http headers that
* can be processed simultaneously (the corresponding memory is
* allocated for the lifetime of the context). If the pool is
* busy new incoming connections must wait for accept until one
* becomes free.
* @count_threads: CONTEXT: how many contexts to create in an array, 0 = 1
* @fd_limit_per_thread: CONTEXT: nonzero means restrict each service thread to this
* many fds, 0 means the default which is divide the process fd
* limit by the number of threads.
* @timeout_secs: VHOST: various processes involving network roundtrips in the
* library are protected from hanging forever by timeouts. If
* nonzero, this member lets you set the timeout used in seconds.
* Otherwise a default timeout is used.
* @ecdh_curve: VHOST: if NULL, defaults to initializing server with "prime256v1"
* @vhost_name: VHOST: name of vhost, must match external DNS name used to
* access the site, like "warmcat.com" as it's used to match
* Host: header and / or SNI name for SSL.
* @plugin_dirs: CONTEXT: NULL, or NULL-terminated array of directories to
* scan for lws protocol plugins at context creation time
* @pvo: VHOST: pointer to optional linked list of per-vhost
* options made accessible to protocols
* @keepalive_timeout: VHOST: (default = 0 = 60s) seconds to allow remote
* client to hold on to an idle HTTP/1.1 connection
* @log_filepath: VHOST: filepath to append logs to... this is opened before
* any dropping of initial privileges
* @mounts: VHOST: optional linked list of mounts for this vhost
* @server_string: CONTEXT: string used in HTTP headers to identify server
* software, if NULL, "libwebsockets".
*/
struct lws_context_creation_info {
int port; /* VH */
const char *iface; /* VH */
const struct lws_protocols *protocols; /* VH */
const struct lws_extension *extensions; /* VH */
const struct lws_token_limits *token_limits; /* context */
const char *ssl_private_key_password; /* VH */
const char *ssl_cert_filepath; /* VH */
const char *ssl_private_key_filepath; /* VH */
const char *ssl_ca_filepath; /* VH */
const char *ssl_cipher_list; /* VH */
const char *http_proxy_address; /* VH */
unsigned int http_proxy_port; /* VH */
int gid; /* context */
int uid; /* context */
unsigned int options; /* VH + context */
void *user; /* context */
int ka_time; /* context */
int ka_probes; /* context */
int ka_interval; /* context */
#ifdef LWS_OPENSSL_SUPPORT
SSL_CTX *provided_client_ssl_ctx; /* context */
#else /* maintain structure layout either way */
void *provided_client_ssl_ctx;
#endif
short max_http_header_data; /* context */
short max_http_header_pool; /* context */
unsigned int count_threads; /* context */
unsigned int fd_limit_per_thread; /* context */
unsigned int timeout_secs; /* VH */
const char *ecdh_curve; /* VH */
const char *vhost_name; /* VH */
const char * const *plugin_dirs; /* context */
const struct lws_protocol_vhost_options *pvo; /* VH */
int keepalive_timeout; /* VH */
const char *log_filepath; /* VH */
const struct lws_http_mount *mounts; /* VH */
const char *server_string; /* context */
/* Add new things just above here ---^
* This is part of the ABI, don't needlessly break compatibility
*
* The below is to ensure later library versions with new
* members added above will see 0 (default) even if the app
* was not built against the newer headers.
*/
void *_unused[8];
};

其中的ka_time、ka_probes和ka_interval三个字段就是心跳相关的设置参数。我们初始化websockets上下文的代码如下:

static lws_context* CreateContext()
{
lws_set_log_level( 0xFF, NULL );
lws_context* plcContext = NULL;

lws_context_creation_info tCreateinfo;
memset(&tCreateinfo, 0, sizeof tCreateinfo);

tCreateinfo.port = CONTEXT_PORT_NO_LISTEN;
tCreateinfo.protocols = protocols;
tCreateinfo.ka_time = LWS_TCP_KEEPALIVE_TIME;
tCreateinfo.ka_interval = LWS_TCP_KEEPALIVE_INTERVAL;
tCreateinfo.ka_probes = LWS_TCP_KEEPALIVE_PROBES;
tCreateinfo.options = LWS_SERVER_OPTION_DISABLE_IPV6;

plcContext = lws_create_context(&tCreateinfo);

return plcContext;
}

通过查阅libwebsockets开源库代码得知,此处设置的心跳使用的就是TCPIP协议栈的心跳机制,如下所示:

LWS_VISIBLE int
lws_plat_set_socket_options(struct lws_vhost *vhost, lws_sockfd_type fd)
{
int optval = 1;
int optlen = sizeof(optval);
u_long optl = 1;
DWORD dwBytesRet;
struct tcp_keepalive alive;
int protonbr;
#ifndef _WIN32_WCE
struct protoent *tcp_proto;
#endif

if (vhost->ka_time) {
/* enable keepalive on this socket */
// 先调用setsockopt打开发送心跳包(设置)选项
optval = 1;
if (setsockopt(fd, SOL_SOCKET, SO_KEEPALIVE,
(const char *)&optval, optlen) < 0)
return 1;

alive.onoff = TRUE;
alive.keepalivetime = vhost->ka_time*1000;
alive.keepaliveinterval = vhost->ka_interval*1000;

if (WSAIoctl(fd, SIO_KEEPALIVE_VALS, &alive, sizeof(alive),
NULL, 0, &dwBytesRet, NULL, NULL))
return 1;
}

/* Disable Nagle */
optval = 1;
#ifndef _WIN32_WCE
tcp_proto = getprotobyname("TCP");
if (!tcp_proto) {
lwsl_err("getprotobyname() failed with error %d\n", LWS_ERRNO);
return 1;
}
protonbr = tcp_proto->p_proto;
#else
protonbr = 6;
#endif

setsockopt(fd, protonbr, TCP_NODELAY, (const char *)&optval, optlen);

/* We are nonblocking... */
ioctlsocket(fd, FIONBIO, &optl);

return 0;
}

4、TCPIP丢包重传机制

如果网络出故障时,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正在进行TCP数据交互,客户端给服务器发送数据包后因为网络故障收不到服务器的ACK包,就会触发客户端的TCP丢包重传,丢包重传机制也能判断出网络出现异常。

对于TCP连接,客户端给服务器发送数据后没有收到服务器的ACK包,会触发丢包重传。每次重传的时间间隔会加倍,当重传次数达到系统上限(Windows默认的上限是5次,Linux默认的上限是15次)后,协议栈就认为网络出故障了,会直接将对应的连接关闭了。         

所以当网络出现故障时有数据交互,协议栈会在数十秒内检测到网路出现异常,就会直接将连接直接关闭掉。丢包重传机制的详细描述如下所示:

图片

 

图片

 

对于丢包重传机制,可以通过给PC插拔网线来查看,可以使用wireshark抓包看一下。快速插拔网线时(先拔掉网线,等待几秒钟再将网线插上),给服务器发送的操作指令会因为丢包重传会收到数据的。

5、使用非阻塞socket和select接口实现connect连接的超时控制

5.1、MSDN上对connect和select接口的说明

对于tcp套接字,我们需要调用套接字函数connect去建立TCP连接。我们先来看看微软MSDN上对套接字接口connect的描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On a blocking socket, the return value indicates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connection attempt.

对于阻塞式的socket,通过connect的返回值就能确定有没有连接成功,返回0表示连接成功。

With a nonblocking socket, the connection attempt cannot be completed immediately. In this case, connect will return SOCKET_ERROR, and WSAGetLastError will return WSAEWOULDBLOCK. In this case, there are three possible scenarios:

Use the select function to determine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nection request by checking to see if the socket is writeable.

对于非组赛式的socket,connect调用会立即返回,但连接操作还没有完成。connect返回SOCKET_ERROR,对于非阻塞式socket,返回SOCKET_ERROR并不表示失败,需要调用WSAGetLastError获取connect函数执行后的LastError值,一般此时WSAGetLastError会返回WSAEWOULDBLOCK:

图片

 

表明连接正在进行中。可以使用select接口检测一下套接字是否可写(套接字是否在writefds集合中),如果可写,则表示连接成功。如果套接字在exceptfds集合中,则说明连接出现了异常,如下所示:

图片

 

5.2、使用非阻塞socket和select实现连接超时的控制

对于阻塞式的socket,在Windows下,如果远端的IP和Port不可达,则会阻塞75s后返回SOCKET_ERROR,表明连接失败。所以当我们测试远端的IP和Port是否可以连接时,我们不使用阻塞式的socket,而是使用非阻塞式socket,然后调用select,通过select添加连接超时时间,实现连接超时的控制。

select函数因为超时返回,会返回0;如果发生错误,则返回SOCKET_ERROR,所以判断时要判断select返回值,如果小于等于0,则是连接失败,立即将套接字关闭掉。

如果select返回值大于0,则该返回值是已经准备就绪的socket个数,比如连接成功的socket。我们判断套接字是否在可写集合writefds中,如果在该集合中,则表示连接成功。

根据MSDN上的相关描述,我们就能大概知道该如何实现connect的超时控制了,相关代码如下:

bool ConnectDevice( char* pszIP, int nPort )
{
// 创建TCP套接字
  SOCKET conn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 (connSock == INVALID_SOCKET)
{
return false;
}

// 填充IP和端口
SOCKADDR_IN devAddr;
memset(&devAddr, 0, sizeof(SOCKADDR_IN));
devAddr.sin_family = AF_INET;
devAddr.sin_port = htons(nPort);
dev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pszIP);

// 将套接字设置为非阻塞式的,为下面的select做准备
unsigned long ulnoblock = 1;
ioctlsocket(connSock, FIONBIO, &ulnoblock);

// 发起connnect,该接口立即返回
connect(connSock, (sockaddr*)&devAddr, sizeof(devAddr));

FD_SET writefds;
FD_ZERO(&writefds);
FD_SET(connSock, &writefds);

// 设置连接超时时间为1秒
timeval tv;
tv.tv_sec = 1; //超时1s
tv.tv_usec = 0;
// The select function returns the total number of socket handles that are ready and contained
// in the fd_set structures, zero if the time limit expired, or SOCKET_ERROR(-1) if an error occurred.
if (select(0, NULL, &writefds, NULL, &tv) <= 0)
{
closesocket(connSock);
return false; //超时未连接上就退出
}

ulnoblock = 0;
ioctlsocket(connSock, FIONBIO, &ulnoblock);

closesocket(connSock);
return true;
}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CruiseYoung提供的带有详细书签的电子书籍目录 http://blog.csdn.net/fksec/article/details/7888251 该资料是《TCP/IP详解 卷1:协议》的源代码 对应的书籍资料见: TCP/IP详解 卷1:协议(09年度畅销榜TOP50)(08年度畅销榜TOP50) http://download.csdn.net/detail/fksec/4657587 基本信息 原书名: TCP/IP Illustracted Volume 1:The Protocols 原出版社: Addison Wesley/Pearson 作者: W.Richard Stevens 译者: 范建华等 丛书名: 计算机科学丛书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7111075668 上架时间:2000-7-1 出版日期:2000 年4月 页码:423 版次:1-1 所属分类:计算机 > 计算机网络 > 网络协议 > TCP/IP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工学 > 计算机 教材 > 计算机教材 > 本科/研究生 > 计算机专业教材 > 计算机专业课程 > 计算机网络 编辑推荐   09年度畅销榜TOP50    08年度畅销榜TOP50 作译者 作者: W.Richard Stevens 国际知名的Unix和网络专家,《TCP/IP 详解》(三卷本)作者   W.Richard Stevens(1951-1999),是国际知名的Unix和网络专家;受人尊敬的计算机图书作家;同时他还是广受欢迎的 教师和顾问。Stevens先生1951年生于赞比亚,他的家庭曾多次搬迁,最终定居于南非。早年,他就读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费什本军事学校,后获得密歇根大学学士、亚利桑那大学系统工程硕 士和博士学位。他曾就职于基特峰国家天文台,从事计算机编程;还曾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健康系统国际公司任主管计算机服务的副总裁。Stevens先生不幸病逝于1999年9月1日,他的离 去是计算机界的巨大损失。 目录 封面 -1 第1章 概述 1 1.1 引言 1 1.2 分层 1 1.3 TCP/IP的分层 4 1.4 互联网的地址 5 1.5 域名系统 6 1.6 封装 6 1.7 分用 8 1.8 客户-服务器模型 8 1.9 端口号 9 1.10 标准化过程 10 1.11 RFC 10 1.12 标准的简单服务 11 1.13 互联网 12 1.14 实现 12 1.15 应用编程接口 12 1.16 测试网络 13 1.17 小结 13 第2章 链路层 15 2.1 引言 15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15 2.3 尾部封装 17 2.4 SLIP:串行线路IP 17 2.5 压缩的SLIP 18 2.6 PPP:点对点协议 18 2.7 环回接口 20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21 2.9 路径MTU 21 2.10 串行线路吞吐量计算 21 2.11 小结 22 第3章 IP:网际协议 24 3.1 引言 24 3.2 IP首部 24 3.3 IP路由选择 27 3.4 子网寻址 30 3.5 子网掩码 32 3.6 特殊情况的IP地址 33 3.7 一个子网的例子 33 3.8 ifconfig命令 35 3.9 netstat命令 36 3.10 IP的未来 36 3.11 小结 37 第4章 ARP:地址解析协议 38 4.1 引言 38 4.2 一个例子 38 4.3 ARP高速缓存 40 4.4 ARP的分组格式 40 4.5 ARP举例 41 4.5.1 一般的例子 41 4.5.2 对不存在主机的ARP请求 42 4.5.3 ARP高速缓存超时设置 43 4.6 ARP代理 43 4.7 免费ARP 45 4.8 arp命令 45 4.9 小结 46 第5章 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 47 5.1 引言 47 5.2 RARP的分组格式 47 5.3 RARP举例 47 5.4 RARP服务器的设计 48 5.4.1 作为用户进程的RARP服务器 49 5.4.2 每个网络有多个RARP服务器 49 5.5 小结 49 第6章 ICMP: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 50 6.1 引言 50 6.2 ICMP报文的类型 50 6.3 ICMP地址掩码请求与应答 52 6.4 ICMP时间戳请求与应答 53 6.4.1 举例 54 6.4.2 另一种方法 55 6.5 ICMP端口不可达差错 56 6.6 ICMP报文的4.4BSD处理 59 6.7 小结 60 第7章 Ping程序 61 7.1 引言 61 7.2 Ping程序 61 7.2.1 LAN输出 62 7.2.2 WAN输出 63 7.2.3 线路SLIP链接 64 7.2.4 拨号SLIP链路 65 7.3 IP记录路由选项 65 7.3.1 通常的例子 66 7.3.2 异常的输出 68 7.4 IP时间戳选项 69 7.5 小结 70 第8章 Traceroute程序 71 8.1 引言 71 8.2 Traceroute 程序的操作 71 8.3 局域网输出 72 8.4 广域网输出 75 8.5 IP源站选路选项 76 8.5.1 宽松的源站选路的traceroute程序示例 78 8.5.2 严格的源站选路的traceroute程序示例 79 8.5.3 宽松的源站选路traceroute程序的往返路由 80 8.6 小结 81 第9章 IP选路 83 9.1 引言 83 9.2 选路的原理 84 9.2.1 简单路由表 84 9.2.2 初始化路由表 86 9.2.3 较复杂的路由表 87 9.2.4 没有到达目的地的路由 87 9.3 ICMP主机与网络不可达差错 88 9.4 转发或不转发 89 9.5 ICMP重定向差错 89 9.5.1 一个例子 90 9.5.2 更多的细节 91 9.6 ICMP路由器发现报文 92 9.6.1 路由器操作 93 9.6.2 主机操作 93 9.6.3 实现 93 9.7 小结 94 第10章 动态选路协议 95 10.1 引言 95 10.2 动态选路 95 10.3 Unix选路守护程序 96 10.4 RIP:选路信息协议 96 10.4.1 报文格式 96 10.4.2 正常运行 97 10.4.3 度量 98 10.4.4 问题 98 10.4.5 举例 98 10.4.6 另一个例子 100 10.5 RIP版本2 102 10.6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 102 10.7 BGP:边界网关协议 103 10.8 CIDR:无类型域间选路 104 10.9 小结 105 第11章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107 11.1 引言 107 11.2 UDP首部 107 11.3 UDP检验和 108 11.3.1 tcpdump输出 109 11.3.2 一些统计结果 109 11.4 一个简单的例子 110 11.5 IP分片 111 11.6 ICMP不可达差错(需要分片) 113 11.7 用Traceroute确定路径MTU 114 11.8 采用UDP的路径MTU发现 116 11.9 UDP和ARP之间的交互作用 118 11.10 最大UDP数据报长度 119 11.11 ICMP源站抑制差错 120 11.12 UDP服务器的设计 122 11.12.1 客户IP地址及端口号 122 11.12.2 目标IP地址 122 11.12.3 UDP输入队列 122 11.12.4 限制本地IP地址 124 11.12.5 限制远端IP地址 125 11.12.6 每个端口有多个接收者 125 11.13 小结 126 第12章 广播和多播 128 12.1 引言 128 12.2 广播 129 12.2.1 受限的广播 129 12.2.2 指向网络的广播 129 12.2.3 指向子网的广播 129 12.2.4 指向所有子网的广播 130 12.3 广播的例子 130 12.4 多播 132 12.4.1 多播组地址 133 12.4.2 多播组地址到以太网地址的转换 133 12.4.3 FDDI和令牌环网络中的多播 134 12.5 小结 134 第13章 IGMP:Internet组管理协议 136 13.1 引言 136 13.2 IGMP报文 136 13.3 IGMP协议 136 13.3.1 加入一个多播组 136 13.3.2 IGMP报告和查询 137 13.3.3 实现细节 137 13.3.4 生存时间字段 138 13.3.5 所有主机组 138 13.4 一个例子 138 13.5 小结 141 第14章 DNS:域名系统 142 14.1 引言 142 14.2 DNS基础 142 14.3 DNS的报文格式 144 14.3.1 DNS查询报文中的问题部分 146 14.3.2 DNS响应报文中的资源记录部分 147 14.4 一个简单的例子 147 14.5 指针查询 150 14.5.1 举例 151 14.5.2 主机名检查 151 14.6 资源记录 152 14.7 高速缓存 153 14.8 用UDP还是用TCP 156 14.9 另一个例子 156 14.10 小结 157 第15章 TFTP:简单文件传送协议 159 15.1 引言 159 15.2 协议 159 15.3 一个例子 160 15.4 安全性 161 15.5 小结 162 第16章 BOOTP: 引导程序协议 163 16.1 引言 163 16.2 BOOTP的分组格式 163 16.3 一个例子 164 16.4 BOOTP服务器的设计 165 16.5 BOOTP穿越路由器 167 16.6 特定厂商信息 167 16.7 小结 168 第17章 TCP:传输控制协议 170 17.1 引言 170 17.2 TCP的服务 170 17.3 TCP的首部 171 17.4 小结 173 第18章 TCP连接的建立与终止 174 18.1 引言 174 18.2 连接的建立与终止 174 18.2.1 tcpdump的输出 174 18.2.2 时间系列 175 18.2.3 建立连接协议 175 18.2.4 连接终止协议 177 18.2.5 正常的tcpdump输出 177 18.3 连接建立的超时 178 18.3.1 第一次超时时间 178 18.3.2 服务类型字段 179 18.4 最大报文段长度 179 18.5 TCP的半关闭 180 18.6 TCP的状态变迁图 182 18.6.1 2MSL等待状态 183 18.6.2 平静时间的概念 186 18.6.3 FIN_WAIT_2状态 186 18.7 复位报文段 186 18.7.1 到不存在的端口的连接请求 187 18.7.2 异常终止一个连接 187 18.7.3 检测半打开连接 188 18.8 同时打开 189 18.9 同时关闭 191 18.10 TCP选项 191 18.11 TCP服务器的设计 192 18.11.1 TCP服务器端口号 193 18.11.2 限定的本地IP地址 194 18.11.3 限定的远端IP地址 195 18.11.4 呼入连接请求队列 195 18.12 小结 197 第19章 TCP的交互数据流 200 19.1 引言 200 19.2 交互式输入 200 19.3 经受时延的确认 201 19.4 Nagle算法 203 19.4.1 关闭Nagle算法 204 19.4.2 一个例子 205 19.5 窗口大小通告 207 19.6 小结 208 第20章 TCP的成块数据流 209 20.1 引言 209 20.2 正常数据流 209 20.3 滑动窗口 212 20.4 窗口大小 214 20.5 PUSH标志 215 20.6 慢启动 216 20.7 成块数据的吞吐量 218 20.7.1 带宽时延乘积 220 20.7.2 拥塞 220 20.8 紧急方式 221 20.9 小结 224 第21章 TCP超时重传 226 21.1 引言 226 21.2 超时重传的简单例子 226 21.3 往返时间测量 227 21.4 往返时间RTT的例子 229 21.4.1 往返时间RTT的测量 229 21.4.2 RTT估计器的计算 231 21.4.3 慢启动 233 21.5 拥塞举例 233 21.6 拥塞避免算法 235 21.7 快速重传与快速恢复算法 236 21.8 拥塞举例(续) 237 21.9 按每条路由进行度量 240 21.10 ICMP的差错 240 21.11 重新分组 243 21.12 小结 243 第22章 TCP的坚持定时器 245 22.1 引言 245 22.2 一个例子 245 22.3 糊涂窗口综合症 246 22.4 小结 250 第23章 TCP的保活定时器 251 23.1 引言 251 23.2 描述 252 23.3 保活举例 253 23.3.1 另一端崩溃 253 23.3.2 另一端崩溃并重新启动 254 23.3.3 另一端不可达 254 23.4 小结 255 第24章 TCP的未来和性能 256 24.1 引言 256 24.2 路径MTU发现 256 24.2.1 一个例子 257 24.2.2 大分组还是小分组 258 24.3 长肥管道 259 24.4 窗口扩大选项 262 24.5 时间戳选项 263 24.6 PAWS:防止回绕的序号 265 24.7 T/TCP:为事务用的TCP扩展 265 24.8 TCP的性能 267 24.9 小结 268 第25章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270 25.1 引言 270 25.2 协议 270 25.3 管理信息结构 272 25.4 对象标识符 274 25.5 管理信息库介绍 274 25.6 实例标识 276 25.6.1 简单变量 276 25.6.2 表格 276 25.6.3 字典式排序 277 25.7 一些简单的例子 277 25.7.1 简单变量 278 25.7.2 get-next操作 278 25.7.3 表格的访问 279 25.8 管理信息库(续) 279 25.8.1 system组 279 25.8.2 interface组 280 25.8.3 at组 281 25.8.4 ip组 282 25.8.5 icmp组 285 25.8.6 tcp组 285 25.9 其他一些例子 288 25.9.1 接口MTU 288 25.9.2 路由表 288 25.10 trap 290 25.11 ASN.1和BER 291 25.12 SNMPv2 292 25.13 小结 292 第26章 Telnet和Rlogin:远程登录 293 26.1 引言 293 26.2 Rlogin协议 294 26.2.1 应用进程的启动 295 26.2.2 流量控制 295 26.2.3 客户的中断键 296 26.2.4 窗口大小的改变 296 26.2.5 服务器到客户的命令 296 26.2.6 客户到服务器的命令 297 26.2.7 客户的转义符 298 26.3 Rlogin的例子 298 26.3.1 初始的客户-服务器协议 298 26.3.2 客户中断键 299 26.4 Telnet协议 302 26.4.1 NVT ASCII 302 26.4.2 Telnet命令 302 26.4.3 选项协商 303 26.4.4 子选项协商 304 26.4.5 半双工、一次一字符、一次一行或行方式 304 26.4.6 同步信号 306 26.4.7 客户的转义符 306 26.5 Telnet举例 306 26.5.1 单字符方式 306 26.5.2 行方式 310 26.5.3 一次一行方式(准行方式) 312 26.5.4 行方式:客户中断键 313 26.6 小结 314 第27章 FTP:文件传送协议 316 27.1 引言 316 27.2 FTP协议 316 27.2.1 数据表示 316 27.2.2 FTP命令 318 27.2.3 FTP应答 319 27.2.4 连接管理 320 27.3 FTP的例子 321 27.3.1 连接管理:临时数据端口 321 27.3.2 连接管理:默认数据端口 323 27.3.3 文本文件传输:NVT ASCII表示还是图像表示 325 27.3.4 异常中止一个文件的传输:Telnet同步信号 326 27.3.5 匿名FTP 329 27.3.6 来自一个未知IP地址的匿名FTP 330 27.4 小结 331 第28章 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332 28.1 引言 332 28.2 SMTP协议 332 28.2.1 简单例子 332 28.2.2 SMTP命令 334 28.2.3 信封、首部和正文 335 28.2.4 中继代理 335 28.2.5 NVT ASCII 337 28.2.6 重试间隔 337 28.3 SMTP的例子 337 28.3.1 MX记录:主机非直接连到Internet 337 28.3.2 MX记录:主机出故障 339 28.3.3 VRFY和EXPN命令 340 28.4 SMTP的未来 340 28.4.1 信封的变化:扩充的SMTP 341 28.4.2 首部变化:非ASCII字符 342 28.4.3 正文变化:通用Internet邮件扩充 343 28.5 小结 346 第29章 网络文件系统 347 29.1 引言 347 29.2 Sun远程过程调用 347 29.3 XDR:外部数据表示 349 29.4 端口映射器 349 29.5 NFS协议 351 29.5.1 文件句柄 353 29.5.2 安装协议 353 29.5.3 NFS过程 354 29.5.4 UDP还是TCP 355 29.5.5 TCP上的NFS 355 29.6 NFS实例 356 29.6.1 简单的例子:读一个文件 356 29.6.2 简单的例子:创建一个目录 357 29.6.3 无状态 358 29.6.4 例子:服务器崩溃 358 29.6.5 等幂过程 360 29.7 第3版的NFS 360 29.8 小结 361 第30章 其他的TCP/IP应用程序 363 30.1 引言 363 30.2 Finger协议 363 30.3 Whois协议 364 30.4 Archie、WAIS、Gopher、Veronica和WWW 366 30.4.1 Archie 366 30.4.2 WAIS 366 30.4.3 Gopher 366 30.4.4 Veronica 366 30.4.5 万维网WWW 367 30.5 X窗口系统 367 30.5.1 Xscope程序 368 30.5.2 LBX: 低带宽X 370 30.6 小结 370 附录A tcpdump程序 371 附录B 计算机时钟 376 附录C sock程序 378 附录D 部分习题的解答 381 附录E 配置选项 395 附录F 可以免费获得的源代码 406 参考文献 409 缩略语 420
非扫描版TCP/IP详解卷一,你值得拥有: 《TCP/IP详解,卷1:协议》是一本完整而详细的TCP/IP协议指南。描述了属于每一层的各个协议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操作系统中运行。作者用Lawrence Berkeley实验室的tcpdump程序来捕获不同操作系统和TCP/IP实现之间传输的不同分组。对tcpdump输出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不同协议如何工作。 本书适合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网络的教材和教师参考书。也适用于研究网络的技术人员。 目 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概述 1 1.1 引言 1 1.2 分层 1 1.3 TCP/IP的分层 4 1.4 互联网的地址 5 1.5 域名系统 6 1.6 封装 6 1.7 分用 8 1.8 客户-服务器模型 8 1.9 端口号 9 1.10 标准化过程 10 1.11 RFC 10 1.12 标准的简单服务 11 1.13 互联网 12 1.14 实现 12 1.15 应用编程接口 12 1.16 测试网络 13 1.17 小结 13 第2章 链路层 15 2.1 引言 15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15 2.3 尾部封装 17 2.4 SLIP:串行线路IP 17 2.5 压缩的SLIP 18 2.6 PPP:点对点协议 18 2.7 环回接口 20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21 2.9 路径MTU 21 2.10 串行线路吞吐量计算 21 2.11 小结 22 第3章 IP:网际协议 24 3.1 引言 24 3.2 IP首部 24 3.3 IP路由选择 27 3.4 子网寻址 30 3.5 子网掩码 32 3.6 特殊情况的IP地址 33 3.7 一个子网的例子 33 3.8 ifconfig命令 35 3.9 netstat命令 36 3.10 IP的未来 36 3.11 小结 37 第4章 ARP:地址解析协议 38 4.1 引言 38 4.2 一个例子 38 4.3 ARP高速缓存 40 4.4 ARP的分组格式 40 4.5 ARP举例 41 4.5.1 一般的例子 41 4.5.2 对不存在主机的ARP请求 42 4.5.3 ARP高速缓存超时设置 43 4.6 ARP代理 43 4.7 免费ARP 45 4.8 arp命令 45 4.9 小结 46 第5章 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 47 5.1 引言 47 5.2 RARP的分组格式 47 5.3 RARP举例 47 5.4 RARP服务器的设计 48 5.4.1 作为用户进程的RARP服务器 49 5.4.2 每个网络有多个RARP服务器 49 5.5 小结 49 第6章 ICMP: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 50 6.1 引言 50 6.2 ICMP报文的类型 50 6.3 ICMP地址掩码请求与应答 52 6.4 ICMP时间戳请求与应答 53 6.4.1 举例 54 6.4.2 另一种方法 55 6.5 ICMP端口不可达差错 56 6.6 ICMP报文的4.4BSD处理 59 6.7 小结 60 第7章 Ping程序 61 7.1 引言 61 7.2 Ping程序 61 7.2.1 LAN输出 62 7.2.2 WAN输出 63 7.2.3 线路SLIP链接 64 7.2.4 拨号SLIP链路 65 7.3 IP记录路由选项 65 7.3.1 通常的例子 66 7.3.2 异常的输出 68 7.4 IP时间戳选项 69 7.5 小结 70 第8章 Traceroute程序 71 8.1 引言 71 8.2 Traceroute 程序的操作 71 8.3 局域网输出 72 8.4 广域网输出 75 8.5 IP源站选路选项 76 8.5.1 宽松的源站选路的traceroute 程序示例 78 8.5.2 严格的源站选路的traceroute 程序示例 79 8.5.3 宽松的源站选路traceroute程序 的往返路由 80 8.6 小结 81 第9章 IP选路 83 9.1 引言 83 9.2 选路的原理 84 9.2.1 简单路由表 84 9.2.2 初始化路由表 86 9.2.3 较复杂的路由表 87 9.2.4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