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密码:与原生家庭和解后,才能直面真正的自己

原生家庭,是我初步涉猎心理学后第一个接触到的影响力比较大的概念。

虽然偶尔情绪低落时,我也会有一种“之所以我会这么敏感软弱,也许是因为童年过得总是小心翼翼很不快乐”的缘故,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微博及豆瓣上竟然大多是那种“父母皆祸害”的言论,很多人都会在有意无意间把自己性格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卸给原生家庭,甚至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错。

不同的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不同的性格缺陷,但是随着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悄然走红,这种缺陷更多的被完全推卸到了原生家庭的身上,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吗?

首先,有人认为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可以贯彻人的一生,心理学上有很多与原生家庭相关的概念,比如什么强迫性重复,以及亲子关系配偶化等等。每一个概念单独拎出来,都是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都给人种种不可言说的神秘感,甚至是某种莫名其妙的科技感。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大概就是从这一瞬间开始,所有的现象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比如我之所以敏感又小心翼翼,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总是爱吵架;

比如我之所以不相信婚姻甚至背叛婚姻,是因为父母失败的婚姻给我造成了不堪的影响;

比如我之所以爱财如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家里生活很困窘。

……

我所有的脆弱,所有难以诉诸于口的伤害,甚至某些隐秘的晦暗心理,都是因为我有着不愉快的家庭关系,以及不彼此相爱的父母。

我的一切都已经成型,都已经不可更改。

我是一个无能为力的,在苦难和悲痛面前只能袖手旁观的孩子,是那个还没有从不愉快家庭里走出来的可怜孩子。

不知道萨提亚提出来的观点,安慰了多少无法自我治愈,甚至总在进行自我放逐,沉浸在自怨自艾中无法自拔的苦逼孩子。

其次,原生家庭的影响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家都看得到的负面影响,另一种是大家都默契地保持了“视而不见”的正面影响。

比如小时候遭遇父母离婚,总有一群闲着没事干只剩下撩拨纯真小孩子的坏大人——他们总是会在小孩子敏感受伤的时候,装出一副猥琐蜀黎的样子问:小朋友,你爸爸妈妈离婚的话,你是跟爸爸还是跟妈妈?毫无例外,不管是神经多粗多天真不知世事的小孩子,都会因为这个问题受伤。

鸡汤女王咪蒙在大火之后,受到一些人追捧的同时,也受到了另一些人的抨击。

但是不管外界的人们怎么评论,咪蒙一直都是那个在我眼里“长得丑但是很快乐”的小姑娘。

咪蒙的家庭幸福吗?稍微关注咪蒙公号的人都知道,在咪蒙小时候,她的家庭关系是不愉快甚至是破碎的。她在尚未知晓幸福滋味的时候,就过早地品尝了人生的苦涩。

也许咪蒙曾脆弱过曾崩溃过,但是在别人眼里,甚至是在她自己眼里,她都是快乐的。

当然上面这个事例跟正面或负面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要找相应的例子,网站上大把都是。但我想表达的是,无论是哪一种家庭关系,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但并不能因为原生家庭的关系是不愉快的,就认为自己从原生家庭那里得来的只有伤害。

第三,原生家庭并不是理解一个人,或者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因为生命轨迹会受到除原生家庭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说,想通过对原生家庭的分析来了解别人或者是理解自己,得出来的结论会是不全面的,甚至会是稍显武断的。

在我看来,研究原生家庭的最大意义,就是给了一个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这种更深的或者是更新的认识,会给一个人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及选择。

在这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会对外来因素带给自己的影响产生更清晰的认知,然后在这种合理的认知中,重获自由,甚至能从原生家庭中发掘出积极正面的影响,得到勇往直前的力量。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原生家庭确实会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但这并不是全部。在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中。有很多不同的阶段以及分期,在这些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某些人或者是某些事,这些因素都会给我们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当然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性格以及更多。

所以说,我们是快乐还不不快乐,是成功还是失意,是坚强还是敏感,都不是由原生家庭全部决定的。父母带给我们的影响,最多也只能陪伴我们度过童年少年时期,当我们渐渐长大,开始走入学校,之后步入社会,外界带给我们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甚至有时候的影响力比原生家庭还要大。我们能否幸福,我们是否幸福,其实是在我们个体的独立掌控之下。

第四,为什么总是习惯于把责任推卸给原生家庭?

就像人们犯错了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推卸责任或者是绞尽脑汁给自己找借口一样,当我们受到指责,或者是意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时,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自我剖析大概就是,如果不是曾在那样一个家庭里长大,我是不会成为这样的人的。我之所以不完美,都是我父母给我带来的负面影响。

责任推卸了以后,我们就不必面对自己的性格缺陷,就不必产生一种“之所以事情做不好,全是自己的过错”的愧疚感。可以不必做出任何改变,即使受到指责,也可以心安理得的把错误归咎于自己的父母,归咎于已经在回忆中被多次修改的童年经历。

第五,怎样改变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

很多人都以为,原生家庭的缺陷,是会给人造成长远而不可逆的影响的。

所以不愿意去改变,更不愿为这改变做出尝试,每次被迫面对自己的性格缺陷时,就会很自然的拿出原生家庭这一套理论来进行自我维护,或者是自我妥协。

当然也有人试图做出过改变,但是他们的解决措施通常是——

搬出去住,完全与父母脱离关系。

你以为搬出去,远离父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其实并不是,这种举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看做是一种新形式的自我放逐,以及自我妥协。

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特别是不幸的不愉快的经历,给人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这种意识不是简单的搬离就可以解决的。

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第一步是要敢于面对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而不是试图将这些过往一笔抹杀,或者是假装不存在。

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其实自己的遭遇并不完全是由原生家庭造成的时候,也就无所谓要不要摆脱原生家庭了。毕竟那个时候问题都不存在了,也就不必去寻找答案了。

第六,总有一天,你也会为人父为人母,那时你才会明白,父母也只是凡人,也会犯错。原谅父母,其实也是对自己的谅解。

退一万步讲,即便在我们还是个不知世事的孩子时,遇到的都是咪蒙的那种不负责任的糟糕父母,我们也没必要非得背负着童年的阴影,禹禹独行。如果拿着那个糟糕的原生家庭当挡箭牌,作为我们不上进不积极不快乐的理由,那也只能说明,我们只是一个懦弱的,不能从苦难的阴影里走出来的苦逼孩子,那也只能间接证明我们的无能和不负责任。毕竟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不该慷慨的把它赠与不爱的人生,更不应该放任自己在苦难里沉浸太久。

我们和父母相处时,往往会选择互相言弃互相消耗,甚至有很多人从来没有真正与父母相处过,同样没有真正的理解过父母内心的想法。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放任自己处于一种“受害者”的心态,总是在不自觉间,拿着悲情的眼光,审视着鉴赏着那个从原生家庭里走不出来的,受过伤害的自己。

其实更多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我们懦弱而已。在人生的过渡阶段,我们会遇到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我们会变得不开心。因为自我心理调适失败,不能适应新挑战的我们为了心安理得,只好把所有令我们不开心的矛头指向原生家庭——

就是因为我小时候父母老吵架,所有我才变得那么敏感;就是因为我爸爸爱赌爱喝酒爱动用暴力,所以我才迟迟不愿踏入婚姻的殿堂。

大多数时候,都并非如此。

如果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心里那个小小的一直不肯长大的那个自己,我们就会发现:

一直以来只是习惯了依赖,习惯了从家庭从父母身上寻求安全感,所以在面对不好的事情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也是寻求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庇护,当这庇护无法实现时,不开心、无法寻找到安全感的我们自然也就有理由谴责这个不能时刻庇佑我们的原生家庭了。

原生家庭的概念越来越流行,都说家庭是一个人的宿命,但是命运总是在自己手里,如何面对,如何选择,还是由自己决定。如果始终是受害者心态,把责任推脱到父母身上,那可能永远无法独立,永远不能做自己。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