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快评)大学抢的不是状…

王传涛

 

    端午节前后,随着各省市高考分数相继公布,名校间一场明争暗斗的“生源抢夺大战”已经悄然展开。很多高校都纷纷派出招生小组入驻各地,争夺高分考生。每所学校还都开出诸如奖学金、出国研修等等优惠政策和优惠待遇。而很多高分考生难免也要经历一番选择的纠结。(中国广播网6月24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一度的高考之后,我们的高校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抢生源”大战。
    古语云“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这句话在我国名校之中并没有多少粉丝。按理说,高校相对于高考考生而言仍然处于“卖方市场”,高校尤其是名校,招生规模远远小于考生数量。那么,高校为何要自降身价去做考生们的“工作”呢?这只能用要面子来解释——在一些大学校长眼里,似乎没有几位主高考状元“坐台”,还真会丢上二斤面子,出了门,都不好意思跟兄弟学校打招呼。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曾讲,“大学乃大师也,非大楼也”,悲剧是,现在的大学放眼望去都是高楼大厦,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位大师。有人说,季羡林先生走后,“中国最后的大师离开了我们”,整个学术界都失落不已。而没有大师的高校,也没有了“标志性旗杆”。抢生源,则能很好的弥补大学在学术发展上丢掉的面子。
    不比产出,只比投入;不比大师的数量,只能比状元的数量。多招了几名状元,确实是关乎面子的事。只是,北大、清华等名校在完成招生之后所发布的数据,就像各地的GDP数据一样,加一块儿往往超过全国的总量。2010年7月份,清华大学公布高招数据,称9成的理科状元报考了清华;而北大也公布了高招数据,称已经录取了超6成的状元。这两所高校,给全国的中学生们出一道非常难解的二元一次方程。
    名校相争,也有“渔翁得利”者。2011年7月,香港大学无声无息地在“抢生源”大战中得了“头彩”——港大共收到来自内地10362份入学申请,最终录取291名内地学生,其中有17名省级状元、26名市级状元,包括三名北京文科女状元。而且,更有“范儿”的是,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说,“我们并没有真的去抢状元”。一个没有抢状元的香港大学,却把北大给“秒杀”于无形,其中的吊诡值得我们反思:是名气的差别,还是管理理念上的差别?是成长环境的不同,还是成材几率的不同?
    大学抢优秀生源,反证大学自身底气的不足。而状元也好,高分生源也罢,不过是一些比别人多会做几道应试题的高中生而已。什么样的生源更优秀,什么样的生源更具有学术潜力,显然并不是“抢生源”能抢来的。大学,也应该在这些初出茅庐的高中毕业生面前挺一挺自己的身板了,像追星一样追逐高考状元,大学的风骨与气度在哪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