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题目: 示波器实验 | ||||||||
学号 | 姓名 | 实验日期 | ||||||
实验目的 |
| |||||||
实验原理 | 示波器的基本结构 示波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由示波管(又称阴极射线管)、放大系统、衰减系统、扫描和同步系统及电源等部分组成。 ![]() 图1 示波器的结构图 为了适应多种量程,对于不同大小的信号,经衰减器分压后,得到大小相同的信号,经过放大器后产生大约20V左右电压送至示波管的偏转板。 示波管是示波器的基本构件,它由电子枪、偏转板和荧光屏三部分组成,被封装在高真空的玻璃管内,结构如图2所示。电子枪是示波管的核心部分,由阴极、栅极和阳极组成。 ![]() 示波器显示波形的原理 由式(1),y轴或x轴的位移与所加电压有关。如图3所示,在x轴偏转板上加一个随时间t按一定比例增加的电压 ![]() ,光点从A点到B点移动。如果光点到达B点后, 降为零(图中坐标轴上的 点),那么光点就返回到A点。若此后 再按上述规律变化( 与 相同),光点会重新由A移动到B。这样 周期性变化( 锯齿波),并且由于发光物质的特性使光迹有一定的保留时间,于是就得到一条“扫描线”,称为时间基线。 两个互相垂直的振动(有相同的自变量)的合成为李萨如图形。 (1) 频率相同而振幅和相位不同时,两正交正弦电压的合成图形。设此两正弦电压分别为:
消去自变量t,得到轨迹方程:
| |||||||
![]() 实验内容 | 实验内容1. 用x轴的时基测信号的时间参数测量示波器自带方波输出信号的周期(时基分别为0.1 ms/cm,0.2 ms/cm,0.5ms/cm)。哪种时基测出的数据更准确,为什么? 选择信号发生器的对称方波接y输入(幅度和y轴量程任选),信号频率为200Hz~2kHz(每隔200Hz测一次),选择示波器合适的时基,测量对应频率的厘米数、周期和频率。以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x轴,示波器频率为y轴,作y-x曲线,求出斜率并讨论。 选择信号发生器的非对称方波接Y轴,频率分别为200,500,1K,2K,5K,10K,20K(Hz),测量各频率时的周期和正波的宽度。 选择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为三角波,频率为500Hz、1kHz、1.5kHz,测量各个频率时的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和周期。 2. 观察李萨如图形并测频率用两台信号发生器分别接y轴和x轴,取 等于1、1/2、2、2/3、3/4时,测出对应的 和 ,画出有关图形并求出待测信号的频率。 | |||||||
数据处理 | 测量示波器自备方波输出信号的周期(时基分别为0.1,0.2,0.5ms/cm): ![]() 选择信号发生器的对称方波接Y输入(幅度和Y轴量程任选),信号频率为200--2KHz(每隔200Hz测量一次),选择示波器合适的时基,测量对应频率的厘米数、周期和频率(注明X轴的时基)。 ![]() 选择信号发生器的非对称方波接Y输入(幅度和Y轴量程任选),频率分别为200,500,1K,2K,10K,20K(Hz),测量各个频率时的周期和正波的宽度。 ![]() 选择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三角波,频率为500,1K,1.5K,2K(Hz),测量各个频率时的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及周期。 ![]() 用两台信号发生器(一台为本组,一台为待测),将未知正弦信号输入CH2,信号发生器输入CH1,取fx/fy=1、2、1/2时,画出有关图形及求待测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李萨如图形 ![]() | |||||||
误差分析及思考题 | 误差分析:
思考题 1.如果在示波器完好,但荧光屏上看不到亮点,可能是哪几个旋钮未调好而造成的?应怎样操作才能找到亮点? 扫描方式应在自动位置上,位移、辉度、聚焦旋钮应大约处于中间位置等,1将辉度(即亮度)调大益旋钮置最小位置,调节y位移,调节位移。 2.只有一个不动的亮斑;只有一根铅直亮线;只有一根水平亮线;图像不稳定试解释其原因,该怎么调节? 亮斑:什么方向的电信号都没有加 水平亮线:只在X方向上加了扫描电压,所以是水平光线 竖直亮线:只在Y方向上加了信号通常是正弦电压就是直线。 在X方向加扫描电压,同时在Y方向上加正弦电压,就会出现正弦图象如果图象不稳定手动调节扫描旋纽可调细调。 3.如果被观察波形不稳定总是向左或向右移动,是什么原因,怎样调节才能使其稳定? 最有可能是信号没有触发.请检查下触发电平是不是设置到信号有效幅度范围内。其次是输入信号频率大于示波器采样率的一半。 | |||||||
教师总评 | 分 |
大学物理实验之示波器实验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4-07-12 00:56:50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