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信息系统架构设计理论与实践

信息系统架构(Inform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ISA)是一种体系结构,重点:解架构开发方法论(ADM)和信息化工程的相关知识。

12.1信息系统架构基本概念及发展

12.1.1信息系统架构的概述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香农是信息论的奠基者,提出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确定了信息量的单位为比特(bit)。

信息系统架构(Inform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ISA)则是指对某一特定内容里的信息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安排等一系列有机处理的活动。它的主体对象是信息,由信息建筑师来加以设计结构、决定组织方式以及归类,好让使用者与用户容易寻找与管理的一项艺术与科学。
信息系统架构是关于软件系统的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
在描述阶段,其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以及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规则,特别是相对细致地描述组件之间的通信。
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具体类或者对象。
软件系统架构不仅指定了软件系统的组织结构和拓扑结构,而且表示了系统需求和构成组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设计决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


12.1.2信息系统架构的发展

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架构描述语言、信息系统架构的描述与表示、信息系统架构的分析与验证、基于架构的软件维护与演化、信息系统架构的可靠性等方面。


12.1.3信息系统架构的定义

定义1:软件或计算机系统的信息系统架构是该系统的一个(或多个)结构,而结构由软件元素、元素的外部可见属性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
定义2:信息系统架构为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由构成系统元素的描述、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指导元素集成的模式及这些模式的约束组成。
定义3:信息系统架构是指一个系统的基础组织,它具体体现在:系统的构件,构件之间、构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指导其设计和演化的原则上。

信息系统架构特征:

(1)架构是对系统的抽象
它通过描述元素、元素的外部可见属性及元素之间的关系来反映这种抽象。
因此,仅与内部具体实现有关的细节是不属于架构的,即定义强调元素的“外部可见”属性。
(2)架构由多个结构组成
结构是从功能角度来描述元素之间的关系的,具体的结构传达了架构某方面的信息,但是个别结构一般不能代表大型信息系统架构。
(3)任何软件都存在架构,但不一定有对该架构的具体表述文档。
即架构可以独立于架构的描述而存在。如文档已过时,则该文档不能反映架构。
(4)元素及其行为的集合构成架构的内容。
体现系统由哪些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各有哪些功能(外部可见),以及这些元素间如何连接与互动。即在两个方面进行抽象:在静态方面,关注系统的大粒度(宏观)总体结构(如分层);在动态方面,关注系统内关键行为的共同特征。
(5)架构具有“基础”性
它通常涉及解决各类关键重复问题的通用方案(复用性),以及系统设计中影响深远(架构敏感)的各项重要决策(一旦贯彻,更改的代价昂贵)。
(6)架构隐含有“决策”
即架构是由架构设计师根据关键的功能和非功能性需求(质量属性及项目相关的约束)进行设计与决策的结果。不同的架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架构是不一样的,为避免架构设计师考虑不周,重大决策应经过评审。特别是架构设计师自身的水平是一种约束,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才是摆脱这种约束走向优秀架构师的必经之路。

将信息系统架构置于商业背景中进行观察,可发现ISA对企业重要性:

(1)影响架构的因素。
项目干系人、开发组织、架构师素质与经验,当前技术环境等等都是影响架构的因素。
(2)架构对上述诸因素具有反作用。成熟的经验反馈给下一个项目。

12.2信息系统架构

12.2.1架构风格


12.2.2信息系统架构分类

1.信息系统物理结构

物理结构是指不考虑系统各部分的实际工作与功能结构,只抽象地考察其硬件系统的空间分布情况。
按照拓扑结构分:
1).集中式

物理上集中配置,典型是单机系统,以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用户通过终端共享资源组成的多用户系统也算。优点:资源集中便于管理,资源利用率高;缺点:规模变大后维护与管理困难,不利于建设的积极性,系统的脆弱性。现在已经很少用。

2).分布式

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加持,催生了分布式结构。通过网络把资源联系在一起,不同地点的资源共享,既可以在网络系统的统一管理下工作,也可脱离网络系统本地运作,由于分布式结构适应了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主流。

特征:

根据需求配置资源,提高应变能力,扩展性好,安全性好(优点);资源分散,且又分属各个子系统,管理标准不统一,协调困难,不利于整个资源的规划与管理(缺点)。

分布式分类:

一般分布式:一般分布式系统中的服务器只提供软件与数据的文件服务,各计算机系统根据规定的权限存取服务器上的数据文件与程序文件。

客户机/服务器:服务器包括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网络结点上的其他计算机系统则称为客户机。用户通过客户机向服务器提出服务请求,服务器根据请求向用户提供经过加工的信息。

2.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

逻辑结构是指信息系统各种功能子系统的综合体。
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是其功能综合体和概念性框架。由于信息系统种类繁多,规模不一,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其逻辑结构也不尽相同。
信息系统结构的综合:
构造信息系统时注意对各种子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并对各子系统进行综合。
1)横向综合
将同一管理层次的各种职能综合在一起,例如,将运行控制层的人事和工资子系统综合在一起,使基层业务处理一体化。
2)纵向综合
把某种职能的各个管理层次的业务组织在一起,这种综合沟通了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如工厂的会计系统和公司的会计系统综合在一起,它们都有共同之处,能形成一体化的处理过程。
3)纵横综合
主要是从信息模型和处理模型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做到信息集中共享,程序尽量模块化,注意提取通用部分,建立系统公用数据库和统一的信息处理系统。


12.2.3信息系统架构的一般原理

架构包含两个基本部分:组成成分和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在外界环境方式变化时架构中组成成分和关系有些可能是不变的,有些则可能要产生很大的变化。在信息系统中,析出相对稳定的组成成分与关系,并在相对稳定部分的支持下,对相对变化较多的部分 进行重新组织,以满足变化的要求,就能够使得信息系统对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即具有一定的柔性.这就是信息系统架构的基本原理。


12.2.4信息系统常用4种架构模型

1.单机应用模式(Standalone)

指运行在一台物理机器上的独立应用程序。当然,该应用可以是多进程或多线程的。
如CAD/CAM 领域的CATIA、Pro/Engineer,Autodesk的AutoCAD,还有熟悉的Photoshop、CorelDraw,等等。
软件架构设计较为重要的应用领域就是信息系统领域,即以数据处理(数据存储、传输、安全、查询、展示等)为核心的软件系统。

2.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是信息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C/S概念可理解为基于TCP/IP协议的进程间通信IPC编程的“发送”与“反射”程序结构,即Client方向Server方发送一个TCP或UDP包,然后Server方根据接收到的请求向Client方回送TCP或UDP数据包,目前C/S架构非常流行下面介绍四种常见的客户机/服务器的架构。
四大类:
1).两层C/S
2).三层C/S与B/S
三层C/S前端与后台服务用过协议来通信:如
(1)基于TCP/IP协议,直接在底层Socket API基础上自行开发。这样做一般只适合需求与 功能简单的小型系统。
(2)首先建立自定义的消息机制(封装TCP/IP与Socket编程),然后前台与后台之间的通 信通过该消息机制来实现。消息机制可以基于XML,也可以基于字节流(Stream)定义。虽然 是属于自定义通信,但是,它可以基于此构建大型分布式系统。
(3)基于RPC编程。
(4)基于CORBA/IIOP协议。
(5)基于Java RMI。
(6)基于J2EE JMS。
(7)基于HTTP协议。比如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换。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HTTP不是面向对象的结构,面向对象的应用数据会被首先平面化后进行传输。
3). 多层C/S结构
4).MVC

3.面向服务架构(SOA)模式

1)面向服务架构

如果两个多层C/S结构的应用系统之间需要相消息多层C/S 互进行通信,那么,就产生了面向服务架构,称为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简称SOA)
2)Web Service
面向服务架构体现在Web应用之间,就成为了Web Service。
3)面向服务架构的本质
面向服务架构的本质是消息机制或远程过程调用(RPC)。

4.企业数据交换总线

多为银行或电信等信息化程度高的行业。
其实质应该是一个称之为连接器的软件系统(Connector),它可以基于中间件(如:消息中间件或交易中间件)构建,也可以基于CORBA/IIOP协议开发,主要功能是按照预定义的配置或消息头定义,进行数据(data)、请求(request)或回复(response)的接收与分发。


12.2.5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

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总体参考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战略系统、业务系统、应用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这四个部分相互关联,并构成与管理金字塔相一致的层次。
战略系统处在第一层,其功能与战略管理层次的功能相似,一方面向业务系统提出重组的要求。另一方面向应用系统提出集成的要求。
业务系统和应用系统同在第二层,属于战术管理层,业务系统在业务处理流程的优化上对企业进行管理控制和业务控制,应用系统则为这种控制提供计算机实现的手段,并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信息基础设施处在第三层,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础部分,相当于运行管理层,它在为应用系统和战略系统提供数据上支持的同时,也为企业的业务系统实现重组提供一个有效的、灵活响应的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支持平台。

1.战略系统

在ISA中战略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是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高层决策支持系统,其二是企业的战略规划体系。
在ISA中设立战略系统有两重含义:一是它表示信息系统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支持能力;二是它表示企业战略规划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影响和要求。

2.业务系统

业务系统是指企业中完成一定业务功能的各部分(物质、能量、信息和人)组成的系统。

企业业务过程重组是以业务流程为中心
业务系统作为一个组成成分在ISA中的作用是:对企业现有业务系统、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进行建模,并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采用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业务过程优化重组,并对重组后的业务领域、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进行建模,从而确定出相对稳定的数据,以此相对稳定的数据为基础,进行企业应用系统的开发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3.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即应用软件系统,指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软件部分。

般按完成的功能可包含:事务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
专家系统E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PP/CAM、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Ⅱ等

无论哪个层次上的应用系统,从架构的角度来看,都包含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功能实
现部分和外部界面部分。

4.企业信息基础设施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Enterprises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EII)是指根据企业当前业务和可
预见的发展趋势,及对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的要求,构筑由信息设备、通信网络、数
据库、系统软件和支持性软件等组成的环境。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分成三部分:技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设施和管理基础设施。
●技术基础设施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支持性软件、数据交换协议等组成;
●信息资源设施由数据与信息本身、数据交换的形式与标准、信息处理方法等组成;
●管理基础设施指企业中信息系统部门的组织结构、信息资源设施管理人员的分工、企业
信息基础设施的管理方法与规章制度等。

12.3信息系统架构设计方法

12.3.1ADM架构开发方法

1.TOGAF概述

TOGAF(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TOGAF)是一种开放式企业架构框架标准
它为标准、方法论和企业架构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提供一致性保障。
它是基于一个迭代的过程模型,支持最佳实践和一套可重用的现有架构资产。它可让设计、评估、并建立组织的正确架构。
该框架旨在通过以下四个目标版主企业组织和解决所有关键约为需求:

1).确保从关键利益相关方到团队成员的所有用户都使用相同的语言。有助于每个人以相同的方式理解框架,内容和目标,打破沟通障碍。

2).避免被"锁定"到企业架构的专有解决方案。在公司内部使用,不用于商业目的,免费。

3).节省时间和金钱,更有效的利用资源

4).实现客观的投资回报(ROI)。

TOGAF反应了企业内部架构能力的结构和内容。TOGAF9,六个组件:

1).架构开发方法:这部分是TOGAF核心,描述了TOGAF架构开发方法(ADM),ADM是一种开发企业脚骨的分步方法。

2).ADM指南和技术:这部分包含一系列可用于应用ADM的指南和技术。

3).架构内容框架:这部分描述了TOGAF内容框架,包括架构工件的结构化模型、可充架构构建块(ABB)的使用以及典型架构可交付成果的概述。

4).企业连续体和工具:分类法和工具,活动的输出进行分类和存储。

5).TOGAF参考模型:提供了两个架构参考模型,TOGAF技术参考模型(TRM)和基础信息基础设施参考模型(Ⅲ-RM)。

6).架构能力框架:建立和运营框架所需的组织、流程、技能、角色、职责。

其框架的核心思想是:

1).模块化架构:标准的模块化结构。

2).内容框架:TOGAF标准包括了一个内容框架,这个内容框架使遵循TOGAF标准的架构开发方法(如ADM)所产出的结果更加一致,并且还为架构产品提供了详细的模型。

3).扩展指南:TOGAF的一系列的扩展概念和规范为大型组织内部团队开发多层级基础脚骨提供支持,这些多层级集成架构在一个总体架构治理模式内运行。

4).架构风格:TOGAF标准设计灵活,可用于不用架构风格。

2.ADM架构开发方法

定义:

架构开发方法(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Method,ADM)为开发企业架构所需要执行各个步骤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定
义,同时它也是TOGAF规范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补充:
  • 组织中企业架构发展过程:通用架构--->行业架构--->组织特定架构(最终)。
  • 在企业架构的演进过程起保障作用的是架构开发方法
  • 企业架构资源库:是为架构开发方法的执行过程提供各种可重用的信息资源和参考资料。相当于各种轮子。

1).ADM的架构开发阶段

ADM方法是由一组按照架构领域的架构开发顺序而排列成一个环的多个阶段所构成。最著名的就是ADM架构开发方法的全生命周期模型(它有10个阶段,且反复迭代)。如图

迭代:包括整个过程迭代、阶段间迭代和每个阶段内部迭代。

ADM方法的作用:通过这些开发阶段的工作,设计师就可以确认是否已经对复杂的业务需求进行了足够的全面的讨论。

2).ADM方法各阶段的活动

3)ADM方法的详细说明

在以下按表格方式详细说明ADM各个阶段具体内容,重点从目标、步骤、输入和输出几
个方面对ADM环中的每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和描述,
(1).准备阶段。

(2).阶段A——架构愿景。
在架构愿景阶段,将启动一次架构开发过程的迭代,设置迭代工作的范围、约束和期望,创建架构愿景、验证业务上下文,创建架构工作说明书并取得大家的一致认可。
愿景表达了我们对架构的期望结果,阐明重要涉众关注的问题和目标,可帮助团队关注架构的核心领域,
(3).阶段B——业务架构。
在业务架构阶段,将开发一个支持架构愿景的业务架构。架构愿景中概括的基线和目标业务架构将在此被细化,从而使它们可以作为技术分析的有效输入。业务过程建模、业务目标建模和用例建模是用于生成业务架构的一些技术,这里还包含了所期望状态的差距分析。
本阶段的核心内容包括组织如何满足业务目标;企业静态特征(业务目标、业务组织结构、业务角色);企业动态特征(流程、功能、服务)

(4).阶段C——信息系统架构。
信息系统架构设计阶段确定主要的信息类型和处理这些信息的应用系统。在本阶段有两个主要的步骤,数据架构设计应用架构设计,二者既可以依次开发,也可以并行开发。
核心内容为:信息系统如何满足企业的业务目标;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应用以及应用之间的关系。
数据架构见表12-5:
应用架构见表12-6:

(5).阶段D——技术架构。
在技术架构阶段,完成对系统基础服务设施的设计,定义了架构解决方案的物理实现,包括硬件、软件和通信技术。

(6).阶段E——机会及解决方案。
这是第一个直接关注实施的阶段,该阶段主要描述确定目标架构交付物(项目、程序或文件)的过程。

(7).阶段F——迁移规划。
该阶段通过制订一个详细的实现和迁移计划完成从基线架构向目标架构的转变。

(8).阶段G——实施治理。

该阶段定义了实施项目的架构约束,提供项目构建的架构监督,产生一个架构契约

(9).阶段H——架构变更管理。

该阶段确保能够以一种可控制的方式对架构的改变进行管理。

(10).需求管理。
架构需求管理适用于ADM的所有阶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完成对企业需求的识别、存储并把它们插入或取出相应的ADM阶段。需求管理是ADM流程的中心。处理需求变化的能力对于ADM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架构通过其天然处理不确定性和变化的能力在涉众诉求之间架起桥梁并交付一个可实践的解决方案。

(11).建立架构活动的范围。
ADM方法不能够确定架构活动的范围,这必须由企业自己确定。需要限定架构活动范围的
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创建架构的团队所具备的组织权力;
●需要在架构中实现的目标和干系人的诉求;
●可利用的人、资金以及其他资源。
四个维度对架构活动范围的限定进行了说明。---看看即可


12.3.2信息化总体架构方法

信息化包含了七个主要平台:知识管理平台、日常办公平台、信息集成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协同工作平台、公文流转平台和企业通信平台。

1.信息化的一般概念

1).信息化
实现信息化就构筑和完善6个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6要素:
2).信息化生产力
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
(2)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
(3)社会运行环境: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4)效用积累过程: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
3)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指品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品牌管理的手段和过程。支撑平台

4)信息化特征
6种特征:
1)易用性
2)健壮性
3)平台化、灵活性、拓展性
4)安全性
5)门户化、整合性
6)移动性

2.信息化工程建设方法

1)信息化架构模式

两种模式,数据导向架构、流程导向架构

数据导向架构:

重点:数据中心,关注数据对象本身(数据模型和数据质量)。数据对象和数据对象间关系

BI商业智能等建设中使用较多。

其研究和切入的方法一般是从主体域中的业务对象分析,再到业务对象关系分析,形成主体域的概念模型视图,最终转换为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流程导向架构:

重点:关注端到端流程整合,以及架构对流程变化的适应度。 SOA本身就是关键方法和技术。

其切入点是价值链分析,流程分析和分解,业务组件规划。通过这些形成企业的集成架构,系统架构,功能架构。通过业务组件划分后组件关系分析来识别服务,通过流程编排来满足流程整合需要。

注意点:流程导向架构最容易导致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架构,而只是关注单个接口或服务相关的元数据定义。

主数据管理(MDM)偏向数据导向,SOA偏向流程导向,两者可互补。

2)信息化建设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等五个阶段。
(1)系统规划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企业的环境、目标、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根据需要与可能,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审议通过后,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
输出物:拟定建设系统的备选方案、可行性分析报告、系统设计任务书(可行性通过后)
(2)系统分析阶段。----做什么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逻辑设计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信息系统建设与一般工程项目的重要区别所在。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说明书中,这是系统建设的必备文件。它既是给用户看的,也是下一阶段的工作依据。
因此,系统说明书既要通俗,又要准确。用户通过系统说明书可以了解未来系统的功能,判断
是不是其所要求的系统;系统说明书一旦讨论通过,就是系统设计的依据,也是将来验收系统
的依据。
输出物:系统说明书。
(3)系统设计阶段。---怎么做
简单地讲,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回答系统做什么的问题,而系统设计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怎么做”。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即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输出物:系统 设计 说明书。
(4)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几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务同时展开,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度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输出物: 实施进度报告、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5)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一定的规格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3)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的方法论

12.4信息系统架构案例分析

12.4.1价值驱动的体系结构——连接产品策略与体系结构

背景:

系统的存在是为了为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然而,这种理想往往无法完全实现。当前的开发方法给利益相关方、架构师和开发人员提供的信息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
这里介绍两个概念:价值模型和体系结构策略。它们似乎在许多开发过程中被遗忘,但创造定义完善的价值模型可以为提高折中方案的质量提供指导,特别是那些部署到不同环境中的用户众多的系统。

1.价值模型概述

价值模型核心的特征可以简化为三种基本形式。

(1)价值期望值:表示对某一特定功能的需求,包括内容(功能)、满意度(质量)和不同级别质量的实用性。如汽车驾驶员对汽车从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进行急刹车的快慢和安全性有一种价值期望值。

(2)反作用力:系统部署实际环境中,实现某种价值期望值的难度,通常期望越高难度越大,即反作用力。如汽车从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进行紧急刹车的结果如何取决于路面类型、路面坡度和汽车重量等。

(3)变革催化剂:表示环境中导致价值期望值发生变化的某种事件,或者是导致不同结果的限制因素。

反作用力和变革催化剂称为限制因素,把这三个统称为价值驱动因素。如果系统旨在有效满足其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模型要求,那么它就需要能够识别和分析价值模型。

2.体系结构挑战

体系结构挑战是因为一个或多个限制因素使得满足一个或多个期望值变得更困难。在任何环境中,识别体系结构挑战都涉及评估。
制定系统的体系结构策略始于:
(1)识别合适的价值背景并对其进行优先化。
(2)在每一背景中定义效用曲线和优先化期望值。
(3)识别和分析每一背景中的反作用力和变革催化剂。
(4)检测限制因素使满足期望值变难的领域。
有几个标准可用于优先化体系结构。建议对以下几点进行权衡。
(1)重要性:受挑战影响的期望值的优先级有多高?如果这些期望值是特定于不多的几个背景,那么这些背景的相对优先级如何?
(2)程度:限制因素对期望值产生了多大影响?
(3)后果:大概多少种方案可供选择?这些方案的难度或有效性是否有很大差异?
(4)隔离:对最现实的方案的隔离情况如何?影响越广,该因素的重要性越高。
当制定了应对高优先级的方法之后,体系结构策略就可以表达出来了。架构是会分析这组方法,并给出一组关于以下领域的指导原则。
(1)组织,(2)操作,(3)可变性,(4)演变。
总之,体系结构策略就是帆船的舵和龙骨,可以确定方向和稳定性。它应该是简短的高标
准方向的陈述,必须能够被所有利益相关者所理解,并应在系统的整个生存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3.结论

价值模型有助于了解和传达关于价值来源的重要信息。

价值模型和软件体系结构的联系是明确而又合乎逻辑的,可以用以下9点来表述。--看看即可
(1)软件密集型产品和系统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价值。
(2)价值是一个标量,它融合了对边际效用理解和诸多不同目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目标
折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3)价值存在于多个层面,其中某些层面包含了目标系统,并将其作为一个价值提供者。
用于这些领域的价值模型包含了软件体系结构的主要驱动因素。
(4)该层次结构中高于上述层面的价值模型可以导致其下层价值模型发生变化。这是制定
系统演化原则的一个重要依据。
(5)对于每一个价值群,价值模型都是同类的。暴露于不同环境条件的价值背景具有不同
的期望值。
(6)对于满足不同价值背景需要,系统的开发赞助商有着不同的优先级。
(7)体系结构挑战是由环境因素自某一背景中对期望的影响引起的。
(8)体系结构方法试图通过首先克服最高优先级体系结构挑战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9)体系结构策略是通过总结共同规则、政策和组织原则、操作、变化和演变从最高优先
级体系结构方法综合得出的。


12.4.2Web服务在HL7上的应用——Web服务基础实现框架

待分析


12.4.3以服务为中心的企业整合

待分析

  • 45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辣香牛肉面

感谢有缘之人的馈赠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