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来来晃晃
我以为已经选定了软件研发
没想到最终还是无缘~
还是好好滚到自己的硬件上去~
是的,传感器融合
无论怎样,好像都安排好了似的~
加油吧!
无人驾驶汽车之所以无需人工操作,是因为它能代替人的感官去自动识别道路信息和行人,然后控制汽车完成壁障等功能。 而代替人的眼睛和听觉进行环境感知的部分我们称作传感器。目前,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视觉传感器是用于周围环境感测的主流手段。 而在探测精度、探测距离、稳定性和对周围环境适应性等关键性能上,激光雷达都有着明显优势。它通过成对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发射和接收 激光束 来绘制周围环境的点云图像,发射器和接受器越多,激光束越密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就越精准。我们常说的64线激光雷达,就是指有64组发射和接收器。
今天就来感受下激光雷达的魅力~
激光雷达(LIDAR)目前主要分为普通的机械式旋转雷达、混合固态雷达和不旋转固态雷达。
传统的机械式旋转LIDAR在地图领域的使用较为成熟,从发明出来到现在持续了10年左右的时间,但是由于价格极其昂贵,算是奢侈品,暂时给主机厂量产的可能性较低;而固态激光雷达,市场上普遍的认识就是没有机械旋转的就是固态LIDAR,其优点有:数据采集速度快,分辨率高,对于温度和振动的适应性强,而且价格低廉,性能稳定,通过波束控制,探测点(点云)可以任意分布,例如在高速公路主要扫描前方远处,对于侧面稀疏扫描但并不完全忽略,在十字路口加强侧面扫描,而只能匀速旋转的机械式激光雷达是无法执行这种精细操作的,但是相对来讲,固态激光雷达的技术还不成熟,还在探索研发中。
所以,简直是坑啊,技术成熟的太贵,没法量产,成本可以量产的,技术又不成熟~
那怎样,要实现自动驾驶的落地,尤其是L3、L4、L5级的,各大OEM厂、创业公司绞破脑汁,思前想后,感觉激光雷达还是没办法用其他传感器替代,毕竟自动驾驶落地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性,99%不行,必须得99.9999999%~激光雷达可以保证那0.9999999%,嘿嘿~
好了,废话少说,总之激光雷达不可或缺~
那怎么解决呢
怎么才能够根本性的降低激光雷达成本而又可以保持其性能,使得自动驾驶可以量产落地?
具体的实现方式有3种:
❶取消机械旋转结构,利用MEMS微振镜(MEMS指的是微机电系统),将所有的机械部件集成到单个芯片,利用半导体工艺生产。基于MEMS的固态雷达,是通过微振镜的方式改变单个发射器的发射角度进行扫描,由此形成一种面阵的扫描视野。目前基于MEMS方式的激光雷达,技术上更容易实现,且价格也比较低廉,有很多的厂家在研发,也因此被主机厂商一致看好。
日本先锋公司,利用原本用于扫描激光影碟的光学头,生产MEMS激光雷达,公司表示“当订单达到100万,先锋便可以把价格控制在100美元以下,预计会在2019年开始量产。”
❷另外一个思路呢,是完全取消机械结构,通过调节发射阵列中每个发射单元的相位差来改变激光的出射角度,采用相控阵原理实现固态激光雷达:
那什么是相控阵原理?
生活中最常见的干涉例子是水波,两处振动产生的水波相互叠加,有的方向两列波互相增强,有的方向正好抵消,将这个原理放大,采用多个光源组成阵列,通过控制各光源发射的时间差,就能合成角度灵活,且精密可控的主光束,这就是相控阵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