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 9.空间分析

9.1数字高程模型

1.数字高程模型的基本概念

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简称DTM)是对地理空间起伏变化的连续表面的数字表示形式。

被描述的连续表面是地形面,即高程值在地理空间上的起伏变化,称为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

高程矩阵是DEM最普通的形式,将地形表面用一组规则分布的采样点的高程组成的矩阵来表示。

2.高程矩阵的生成方法

空间插值方法线性内插法;双线性插值;克里金插值;移动拟合法;样条插值;趋势面插值。

  • 线性内插法

用线性曲面方程Zp=a0+a1x+a2y拟合待定点附近的地形面。

  • 双线性内插法

用曲面方程Zp=a0+a1X+a2y+a3xy拟合待定点附近的地形面,也可以表示为Zp=(ax+b)(cy+d )。

认为待定点附近的地形面的高程Zp在x轴方向呈线性变化,同时在y轴方向上也呈线性变化。

  • 移动拟合法

移动拟合法是用二次多项式来拟合地面高程,即Zp=Ax2+Bxy+Cy2+Dx+Ey+F

通常把坐标原点平移到待定点之后利用上式,采用待定点为圆心的圆周内6个数据点求解函数的待定系数,然后根据曲面方程计算Zp。

  • 趋势面插值

属于整体内插法,假设地形表面的一般趋势与高程值的局部变化无关,利用曲面方程模拟待定点附近地面的一般趋势。

高程矩阵优点:计算机处理矩阵比较方便,以栅格数据为基础的GIS中,采用高程矩阵比较普遍。

高程矩阵有利于计算等高线、坡度、坡向等。

缺点:在内插过程中将损失高程精度。采样工作量较大。存在数据冗余与精度不足的矛盾。

3.不规则三角网的建立

概念:不规则三角网(TIN)是用相互连接的三角平面来表示地形表面,每个三角平面表示地形面的一部分。

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不规则分布的高程数据点的位置和密度

能根据地形变化和地形复杂性决定采样点的位置和采样点的密度,因而能够有效地反映各种地性线并减少数据冗余。

建立:1.样点选择,决定TIN模型包括哪些样点而删除哪些样点?2.生成方法选择,用哪一种方法建立TIN ?3.存储方法选择建立TIN之后,如何存储这个TIN ?

将点连成三角形

在三角网表示的地面模型中,顶点处的高程值与实际地面高程一致,而三角形内部点的高程则与实际地面高程存在偏差

方法:构造三角网时,力求使三角形的最小内角最大化。所有内角接近60度的“胖”三角形效果最好的。

  • 按点对的最短距离连接三角形
  • 按点与边的最近距离连接三角形
  • 按照Delaunay三角剖分产生三角形

Delaunay三角剖分的原则是其产生的任何三角形的外接圆内部不包含该三角形顶点之外的其它点。

使用地性线:

在寻找地性线,并调整三角网,使其成为三角形的边。

由于地性线处高程发生跳跃式变化,它们构成地形面的边界,断裂线理应构成三角网的边,而不是位于三角形内部。

不规则三角网的存储

1.三角形的顺序存储

一个记录通常包含∶三角形的ID号等相关参数;三个顶点的X、Y、Z坐标值;三个相邻三角形的ID号等参数。

通过创建一个独立的顶点文件,并将它与三角形文件联结起来,以避免坐标的重复。

2.顶点和它们的邻点存储

顶点的存放方式∶ID码;X、Y、Z坐标值;指向相邻顶点(可以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计算)的ID参数。

选择方式:坡度分析采用前者比较好,等高线或其它横断面分析工作则以后者为宜。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的特点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的吸引力在于其简单性和实用性。

1.对于地形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通常需要具有足够的离散数据点才能保证模型的精度;

3.数据存储量一般较大;

4.在进行大规模大区域的规范化管理以及与GIS的图形数据或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联合分析时存在一些困难。

9.2地形分析

1.地形分析概述

数字地形分析是指在数字高程模型上进行地形属性计算和特征提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数字高程模型具有高程矩阵不规则三角网两种方式。

2.地形制图

等高线的生成

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生成等高线。

DEM上等高线制作原理---以TIN为例。

剖面图法

剖面图是假想用一个剖切平面将物体剖开,移去介于观察者和剖切平面之间的部分,对于剩余的部分向投影面所做的正投影图

地貌晕渲法

晕渲就是用水墨或颜色渐次浓淡烘染物象,使分出阴阳向背的绘画技法。晕渲法就是把地形数据渲染成立体图,从而模拟实际地形的起伏变化

透视图法

准确地将三维空间的景物描绘到二维空间的平面上称为透视

在平面上得到相对稳定的立体特征的画面空间,就是“透视图”。

实现步骤∶1.将地形模型分割成三角形片面2.确定视点位置和观察方向3.对地面进行图形变换;可见面识别4.根据光照模型计算可见表面亮度和色彩5.纹理映射6.显示可见三角形表面(消隐)。

分层设色法

对于数字地形模型,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进行分层,并使用深浅不同的颜色,鲜明地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

3.地形指标计算

数学表达

设地形曲面为:z= f (x,y)

基于DEM的坡度、坡向以及曲率的算法表达

坡度、坡向的算法表达∶Zi代表高程值 g代表棚格大

曲率的算法表达∶Zi代表高程值,GridCell代表棚格大小。

应用领域

采矿工程–亚表面模拟和抽取规划;市政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和道路规划;

城乡规划–视觉影响分析、设施选址;测深学/水道学-近岸建筑物的设计、小比例尺图表;

军事上-导弹导航;地质学–亚表面模型、断层模型;

地貌学–侵蚀和流量模型、排水盆地和分水岭识别、排水网络和运河、水文学的函数模拟。

4.流域分析

流域: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

分水线: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降落在分水线两侧的降水分别注入两个流域。

集水线:山谷最低点的连线称为“山谷线”或“集水线”。

汇流区域:地表径流或其他物质汇聚到一共同的出水口的过程中所流经的地表区域,它是一个封闭的区域。

基于DEM流域分析流程

DEM--无洼地DEM生成--水流方向确定--水流累计矩阵计算--流域特征分析:特征地貌分析;山脊线、山谷线提取;流域网络提取;流域分割;流域参数统计计算。

无洼地DEM生成

洼地:近似封闭的比周围地面低洼的地形

填平洼地原因:完整的流域网络逆流,流线提取困难

洼地产生的原因:自然存在、数据和内插误差、等高线数据误差。

洼地填平方法:数据平滑法、抬高法、多因素综合法、基于现象方法。

流量累计矩阵计算

主要问题︰确定当前单元的流向;流量分配比例

  • 单流向算法

特点∶位于最陡下游方向上的格网接受全部上游格网流量。

  • 多流向算法

特点:所有下游单元格网接受上游格网流量。根据最陡方向的角度比例分配格网流量。根据坡向与高程值计算流向。

多流向与单流向算法对比

9.3空间相关性分析

1.空间相关性分析的基本概念

空间相似性:两个距离很近的数据点的值比距离很远的数据点间的值更接近。相似的值在空间上的分布有聚集的倾向,被称为空间相似性。度量这种空间相似性的方法就是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

空间相关性的度量是认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空间估值、空间预测的关键。

空间自相关

同一个变量的空间相关也称为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是空间域中的值聚集程度的一种量度。

全域性自相关,区域性自相关。

理论基础

  • 地统计学

地统计学:以具有空间分布特点的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变异与空间结构的一门学科。

区域化变量:当一个变量呈现为空间分布时,就称之为区域化变量( regionalized variable )。这种变量常常反映某种空间现象的特征。

主要特点:随机性;结构性;空间的局限性;不同程度的连续性;不同类型的各向异性。

  • 协方差函数

  • 半变异函数

也称半方差函数,是一个关于数据点的半变异值与数据点间的距离的函数,对半变异函数的图形描述可得到一个数据点与其相邻数据点的空间相关关系图。

区域化变量Z(xi)和Z(xi+ h)分别是在空间位置xi和xi+ h上的观测值。N(h)是分隔距离h的样本量。半变异函数大时,空间相关性弱。

块金值:表示区域化变量在小于观测尺度时非连续变异;

基台值:表示随着间距递增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平稳值;

变程:空间相关的最大间距;

半变异函数模型:球状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幂函模型和抛物线模型。

  • 半变异函数的应用一克里格插值法

克里格插值法是建立在半变异函数理论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有限区域内的区域化变量取值进行无偏最优估计的一种方法。

f ( x )=φ( x )+ω ( x )+ε ( x )

φ (x)是空间变量x分布的整体趋势函数;ω (x)是随机影响变量;ε(x)是随机噪声

考虑了待预测点与邻近样点数据的空间距离关系,考虑了各参与预测的样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充分利用各样点数据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使其估计结果更精确。

2.空间相关性分析的方法

Moran指数反映的是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和差异性。

全局Moran‘s l

区域空间自相关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数据分类和综合评价。

  • 主成分分析

从统计意义上将各影响要素的信息压缩到若干合成因子上,简化模生。

  • 层次分析

确定因素对目标的重要性。

  • 系统聚类分析

根据各类实体的相似程度,逐步合并若干类别。

  • 判别分析

确定等级序列的因子标准,再将待分析的地理实体安排到序列的合理位置

3.空间相关性分析的应用

  • GDP空间关联性分析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均GDP的空间关联分析。根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的邻接关系,采用二进制邻接权重矩阵,进行Moran指数计算。

  • 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的空间插值

年降水量和蒸发量,既服从地带性规律,同时又受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它们是典型的区域化变量。以甘肃省53个气象台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数据为实测值,拟合了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采用克里格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计算。

降水量插值结果

蒸发量插值结果

9.4门槛分析

1.门槛分析的基本概念

门槛(threshold)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临界值,跨越这个临界值,将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

城市空间发展的门槛:城市空间发展受到自然地理条件、技术设施条件和城市结构三类因素的限制,可称为“门槛”。

  • 自然地理条件门槛:在坡地、沼泽地上扩展城市时,要付出可观的改造费用。
  • 技术设施条件门槛:建立新的商业中心、污水处理厂、开辟新水源等设施,必须付出附加费用。
  • 城市结构条件门槛: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现状用地置换为商业用地,门槛费用相对地更难估算。

为跨越门槛所作的额外投资费用称为“门槛费用”门槛分析就是确定各种门槛限制,并计算跨越门槛所需的费用。

门槛分析有助于分析如何有效、合理地跨越门槛,让城市的发展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

2.门槛分析方法与技术流程

综合门槛分析就是将多种因素结合起来,把整个分析过程分为若干个连续的阶段。随着分析过程的深入,复杂程度的增加,分析范围的缩小,使难度最大的阶段具有最有限的范围。

获取相关图层数据--确定影响因子--数字化--绘制各因子门槛费用专题地图--进行GIS叠加分析--综合门槛费用图。

门槛分析数据来源:反映城市发展现状及规划的各种地理空间数据。

确定评价因子:将被预测的限制城市发展的因素,分解成为可被单独处理的一些因子,用不同图层表示。

编码设计并绘制单因子门槛专题图:对门槛信息进行预处理,并完成编码设计。

制作综合门槛分析图:应用GIS的叠加分析功能,综合各个影响因子,获得综合门槛分析图。

3.门槛分析的应用

以门槛费用为依据进行项目用地选址;确定城市用地规模;根据门槛费用比较几种城市发展模式可能的优劣。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