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技术经济学概述
技术经济学产生与发展:国外(重要学者贡献)、国内
1887年,亚瑟·M.惠灵顿出版《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他将技术经济学定义为:“一门少花钱多办事的艺术”。
1920年,戈尔德曼出版《财务工程学》。提出了用复利法来分析工程方案。
1930年,E.L.格兰特出版了《工程经济学原理》。被誉为“工程经济学之父”。
1951年,迪安在《投资预算》提出了折现(贴现)现金流量法。
1982年,J.L.里格斯出版了《工程经济学》把《工程经济学》。将概率统计进行风险性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新方法引入工程经济学中。
技术经济学概念:对达到某种预定目的的工程项目、技术方案、技术政策、技术措施等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技术上先进实用,经济上合理有利的最优方案的科学。
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寻找具有最佳经济效果的方案;
2.研究技术与经济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
3.研究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技术经济学的性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技术经济学的特点:系统性 、预见性、优选性、数量性 、应用性
常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1.调查研究与预测方法
2.系统分析方法
3.评比优选方法
4.数学模型方法
技术经济分析的程序:
1.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2.收集资料;
3.建立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
4.预测估算所需各种数据;
5.经济效益分析与计算;
6.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二章 技术经济分析指标体系与基本原理
经济效果:有用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费之间的对比关系。
经济效益(效果)的表达式:
1.比率表示法
2.差额表示法
3.百分率表示法
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劳动成果增加,劳动耗费保持不变
2.劳动成果保持不变,劳动耗费减少
3.劳动耗费有所增加,劳动成果有显著增加
4.劳动成果有所减少,劳动耗费有显著的减少
5.劳动耗费减少,劳动成果增加。
指标:用一定的数量概念来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某一方面的状况。
指标体系:一组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
指标分类:效益指标(产量指标、品种指标、质量指标、时间因素指标及利润指标)、耗费类指标(总投资指标、产品成本指标)、经济效果指标(绝对经济效果指标和相对经济效果指标)
技术经济分析的四大基本原理
技术经济比较原理(可比性原则):满足需要的可比性、消耗费用的可比性、价格的可比性、时间的可比性
成本效益比较原理:收益指标越大越好,耗费指标越小越好。
系统分析原理:是以达到项目(方案)整体经济效益最佳为目的的系统性分析方法。
差异比较原理:只比较经济效益不同的部分,略去经济效益相同的部分,以减少计算工作量,加快决策选优的速度。
第三章 技术经济学分析基础知识
投资(建设项目投资):是指建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