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
答:计算机网络是一种通信基础设施,向用户提供的最核心的服务就是信息交互服务和资源共享服务。虽然计算机网络与电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一样,都是一种通信基础设施,但与这两个网络最大的不同在于计算机网络的端设备是功能强大且具有智能的计算机。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个通信基础设施,计算机上运行的各种应用程序通过彼此间的通信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服务和应用,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网络电视等。
2:试着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当需要发送数据时无需在源和目的之间先建立一条物理的通道,而是将要发送的报文分割为较小的数据段,将控制信息作为首部加在每个数据段前面一起发送给分组交换机。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目的地址等控制信息。分组交换网中的分组交换机根据分组首部中的控制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分组交换机。用这种存储转发方式将分组转发到达下一个分组交换机。用这种存储转发方式将分组转发到达最终目的地。
3:试从建立连接、何时需要地址、是否独占链路、网络拥塞、数据是否会失序、端到端时延的确定性、适用的数据传输类型等多个方面比较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特点。
电路交换:《1》通信前需要建立连接。
《2》通信过程中始终占用端到端的固定传输带宽
《3》通信时线路上不会因为拥塞而丢失数据
《4》数据按序到达
《5》建立连接后通信过程中不再需要地址
《6》端到端时延确定
《7》适合大量实时数据的传输
分组交换:《1》通信前可以不建立连接
《2》分组在链路上传输时仅逐段占用经过的链路
《3》通信时会因为网络拥塞而导致分组丢失
《4》分组可能失序
《5》所有分组都携带地址或相关控制信息
《6》端到端时延不确定
《7》适合突发数据的传输
4: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因特网已成为仅次于全球电话网的世界第二大网络,缩小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改变着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5: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
答:因特网的基础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第一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第二阶段——逐步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第三阶段——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6:试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答: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的四个阶段:
(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字internet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答:以小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在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即通信规则)可以是任意的。
以大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因特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8: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因特网的拓扑结构虽然非常复杂,并且在地理上覆盖了全球,但从其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以下的两大块:
(1)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2)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9: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 (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 (s),数据传输速率为b (bit/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 (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 (bit),假设x > p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分组交换时延为:(k-1)p/b=k.d+x/b。电路交换时延为:s+k.d=x/d。因此,分组交换时延较电路交换时延小的条件为:(k-1)p/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