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算法选中的人,仿佛生活在一个无形的牢笼中。这个牢笼并非由钢筋水泥铸成,而是由无数个数据点织就。这些数据点记录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从早晨睁眼看手机的那一刻起,到深夜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结束,每一次点击、点赞、评论,都在为这座牢笼添砖加瓦。而我们,正是这座牢笼的囚徒。
困局:
我们或许以为自己在互联网的海洋中自由畅游,但实际上,我们的每一步早已被算法悄悄引导。这种算法推荐,是互联网公司通过复杂的计算机模型,分析我们以往的行为数据,然后将他们认为我们会感兴趣的内容精准投喂给我们。比如,你如果常常观看某种类型的电影,像科幻片,算法就会源源不断地推荐更多的科幻片。久而久之,你的观影列表中会被这类电影塞满,而其他类型的电影却很难出现在你的视野中。
同事小李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一名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他每天早晨都会花半个小时浏览手机新闻。由于他对科技领域的内容情有独钟,算法开始不断推送科技新闻。起初,他对此感到非常满意,因为每次打开手机,都会看到感兴趣的文章。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的新闻列表里几乎没有别的内容。除了科技,他对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的了解越来越少,视野逐渐变得狭窄。慢慢地,他开始对周围的世界失去了全面的了解与把握,只能在自己小小的科技领域里打转。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新闻阅读中,也普遍存在于社交媒体上。社交平台的算法会根据你的点赞、评论和关注对象,推荐相似的内容。比如,你喜欢某位明星,经常为她的照片点赞,那么算法会不断推荐关于这位明星的更多动态,甚至是其他与你兴趣相关的名人或话题。久而久之,你的社交媒体动态中就充斥着相同类型的信息,仿佛整个世界都围绕着你最初的喜好转动,其他人的声音和视角却被屏蔽在外。
又想到了大学舍友小王,他是一位游戏爱好玩家,平日里热衷于玩竞技类游戏。算法很快“识破”了他的兴趣,于是,他的购物推荐、视频网站首页甚至广告,都被一系列与游戏相关的内容占据。游戏攻略、硬件设备、游戏直播——这些信息像潮水般涌向小王的生活,几乎覆盖了他在网络世界中的所有体验。他从未主动搜索过新的兴趣领域,因为算法已经把他的时间塞得满满当当。久而久之,他对其他的娱乐形式逐渐失去了兴趣,对世界的认知也局限于虚拟竞技场。
算法推荐的另一大弊端在于它的强化效应。算法会不断根据你的行为数据,强化你的既有认知和偏好,导致你越来越难以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信息。这在政治领域尤为明显。假设你在某一社交媒体上关注了几个持有相似政治立场的账号,算法会迅速检测到这一点,并推荐更多类似立场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社交平台变成了一个“同温层”,你看到的全部内容都在强化你已有的观点,让你觉得整个世界都与你的想法一致,而实际上,其他的声音被排斥在外,你对事情的看法也变得越来越单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被算法选中的人,某种程度上失去了“选择”的权利。表面上,我们依然在自由选择内容、信息和娱乐方式,但实际上,我们的选择权已被算法预先设定好的规则所左右。我们看似在“选”,但更多的是被“选”。这种隐形的操控比赤裸裸的命令更可怕,因为我们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
破局:
在这个数字时代,信息过载与信息封闭并存。被算法选中的人,需要打破这种自我循环,主动寻找超出“茧房”之外的世界。或许,这意味着要刻意接触一些不熟悉的领域,或者定期审视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
因为,只有从算法的围城中突围,我们才能重新获得对世界的全面认识,避免成为一只永远在熟悉轨道上打转的仓鼠。
如何打破这种算法的围城?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很多人被困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里,自己却浑然不觉。他们觉得每天看到的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这样的生活舒适而顺心,却不知道自己正在失去接触广阔世界的机会。
其次,我们可以主动改变自己的信息获取习惯。比如,在浏览新闻时,故意选择一些平时不太关注的领域;在社交平台上,多关注不同观点的人,甚至关注那些与你意见相左的账号;在娱乐选择上,也可以尝试一些平时不会接触的内容。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接触更多元的信息,避免被算法牢牢锁死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
最后,选择性地减少对算法推荐内容的依赖,主动寻找信息来源。书籍、专业网站、线下活动等,都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虽然这些方式可能不像算法推荐那样省时省力,但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
被算法选中的人,并非完全无力反抗。我们可以通过主动选择和思考,打破算法的围城,重新掌握自己对信息的控制权。我们不应该成为算法的囚徒,而应努力成为信息世界的自主探索者,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end
读者若感兴趣可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将持续为您分享有用的工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