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MIS复习总结

第1章 管理信息系统基础

重点内容关键词:
管理 信息 系统 信息系统 管理层次与管理决策 管理信息系统 发展与应用类型 涉及的相关信息技术
概念类:
管理:不同的定义
1) 管理就是一种程序。计划、组织、控制、指挥等职能完成既定的目标
2)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
3) 管理就是领导。强调管理者个人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4) 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励职工行为动机,调动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活动
总而言之,我们把管理理解为:
管理者(主体),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程序)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决策:(选择题)
划分有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
结构化决策——相对简单、有固定规律,能够用明确的语言与模型加以描述,可以利用一定公式来解决。 比如确定奖金方案等
半结构化决策——介于两个问题之间,决策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又不能完全确定,既有程序化又靠人的经验辅助决策,比如证券投资
非结构化决策——一般是没有公式可依,无章可循的决策问题,比如未来企业战略规划

管理层次(选择)
高层——战略级 战略决策,信息涵盖广,内外部信息,历史与预测信息,对精确、详细、及时程度不高
中层——战术级 控制管理,介于高层与基层之间
基层——作业级 信息更多,客观、可以定量描述有把握的信息

信息与数据之间的关系(简答题)
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具体、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数据:描述客观事物性质、形态、特征等属性的物理符号序列。
二者的关系:
信息是加工处理后的数据,是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是数据展示的内容,数据是信息的表达形式,只是一种描述符号。信息与数据的区别是相对而言的。信息必然是数据,信息是数据的一个子集,数据未必是信息。
信息的6个特性/属性:增值性、可传输性、可变换性、共享性、真实性、层次性
不同层次使用信息的特征
战略层大多数来源外部、寿命长、加工精度低、加工方法灵活、使用频率低、保密要求高,战术层全为中,作业层相反。

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5个特性: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系统工程方法
美国学者霍尔提出的三维结构体系(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的立体空间结构)

信息系统的含义
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递,必要时候向有关人员提出有用信息的系统
信息系统就是输入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输出数据的系统。
三部分构成:输入、处理、输出
信息处理主要包括储存、传输、增加、删除、修改、统计、检索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论(诺兰模型6阶段)

  1. 初装:刚进入企业,对计算机不太了解
  2. 蔓延:计算机应用开始见效,对计算机技术产生实际、基于自身工作需要的兴趣
  3. 控制:存在信息孤岛、部门壁垒,信息系统呈现单点、分散特点、资源利用不高——第三阶段是实现从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阶段
  4. 集成:重新进行规划、建立基础数据库、建成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
  5. 数据管理:开始使用统一数据、各部门各系统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6. 信息管理:满足企业的各个层次需求,将信息系统与管理做到了结合,信息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管理信息系统MIS——人机系统
四种资源组成:人、硬件、软件、数据
人是关键,数据是核心
4大特征:
主题性、系统性、人机系统、现代管理方法与手段相结合的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三个层次
业务执行:事务处理工作
管理控制:承上启下,战术级管理
战略决策:为企业战略规划制订

功能结构: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物料供给、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客户管理、办公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重点)
EDPS(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
事务处理系统 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利用计算机对数据快速运算和大量存储的能力(底层),面向数据,目的是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与精确度

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运用获取的数据,为管理者从各个角度提供各种报表和报告,支持结构化
面向信息,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为核心,是企业级系统(中层)

DSS 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的信息系统
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备选方案,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高层)
DSS特点:
1) 系统只是支持用户而不是代替决策
2) 系统所支持的主要对象是半结构化决策
3) 采用人机对话的有效形式解决问题
MIS和DSS的区别
MIS 侧重管理 DSS侧重决策
MIS目标是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DSS追求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益
MIS是数据驱动的系统,DSS是模型驱动的系统

信息系统的发展
专家系统ES
经理系统EI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与MIS(管理信息系统)

EDPS,MIS,DSS分别对于不同层次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数据库技术概述

Extranet 虚拟专用网 将企业和其他企业连起来
Internet互联网,开放网络
Intranet 企业内部网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与组织

主要内容:
信息化组成要素 企业信息化 信息素质 MIS作用 组织变革 业务流程重组 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化的含义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6个组成要素
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规范

5个构成层次
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生活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
指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内容

  1. 建立适应信息技术要求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2. 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搞好信息组织工作
  3. 根据企业情况,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
  4. 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素质4方面
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意识是先导,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道德是保证

MIS在组织中的地位
构成:信息技术、管理、组织、竞争环境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作用

  1. 信息系统对组织战略的支持。企业战略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划与谋略
  2. 提高企业效率,帮助企业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
  3. 为管理变革提供支持。

组织结构变革
4个层次的变革:自动化、合理化、流程重组和立足点转移
自动化帮助员工提高效率,支持业务环节工作模式的改善
合理化是为适应自动化要求而对生产过程的变革,过程合理化就是简化标准的操作过程和不必要的环节
重组: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简化和重新设计,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立足点转移是从根本上考察组织的业务和组织本身,包括对企业性质和组织工作的重新认识

组织扁平化:
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裁减冗员来建立一种紧凑的横向组织,达到更加灵活、敏捷的效果(减少中层)

BPR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组织的信息流和业务过程进行分析和再设计,从而降低成本并获得较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设计的问题:(复杂性)
技术手段复杂、用户需求复杂、建设环境复杂、开发管理复杂、建设资源昂贵

具备条件

  1. 领导重视
  2. 科学管理
  3. 物质资源
  4. 人员知识结构

第三章 系统开发方法与战略规划

重点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一、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概念?管理方法、时间角度、划分阶段、对系统开发和维护复杂过程、互相区别和联系
系统工程思想为基础
自顶向下、模块化,逐步实现最终完成整个系统的开发
开发步骤——5阶段法
1、 系统规划:主要对企业环境、目标、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弄清新建系统要解决什么问题。
2、 系统分析:解决系统要做什么的问题,详细调查、功能与数据角度建立系统逻辑模型
3、 系统设计:解决系统怎么做的问题,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详细设计从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人机界面设计和各个模块功能的程序算法处理流程
4、 系统实施:硬件购置按照、程序编写调试和系统测试转换
5、 系统运行与维护: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特点

  1. 面向用户的观点。
  2. 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3. 自顶向下的系统观点。
  4. 文档标准化和文献化。
  5. 采用图表工具描述系统。

优点与不足:
优点:
开发过程易于控制管理;有利于系统总体结构的优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不足:文档资料工作量大;与用户沟通难度大;开发周期长。
适用性:适用于组织结构相对稳定,管理相对规范,成熟,定型的单位,适合开发规模大、功能与数据关系复杂的大型复杂系统。

原型法
在获得用户需求的过程中,快速建立新系统的模型,用户、开发者以及相关人员在试用原型过程中,加强沟通和反馈逐步确定需求细节,修改使系统满足用户的最终需求。

开发步骤:1)用户需求描述 2)建立初始原型 3)试用原型系统 4)修改与完善原型
优点与不足:
有利于项目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提高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积极性;开发时间短效率高
开发过程不易控制与管理;开发大系统困难
适用:用户需求模糊,业务理论不确定,系统规模不大,结构简单的系统

面向对象法
以对象为基础,把数据和过程包装成对象,是综合性开发方法
开发步骤:
获取需求;OOA面向对象分析;OOD面向对象设计,进一步抽象归类和整理;面向对象编程,进行编码和测试
优点:与人们思维方法一致。稳定性好,当系统功能需求变化不会带来软件结构的整体变化;可重用性好;可维护性好
缺点:需要一定软件支持,对开发人员要求高。
适用:比较适合交互系统、处理过程明确简单的系统,不适合大型、复杂,存在大量运算和逻辑性强的处理系统。

开发方式
用户自行开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购买软件4种
信息系统建设方式 对本企业开发能力要求 系统维护难易 适用企业内部 适用企业外部
委托开发 不太需要 相当困难 小 大
自行开发 非常需要 容易 大 小
合作开发 需要 比较容易 中等 中等
购买软件包 不太需要 困难 小 小

IT外包
主要优点:有益于企业将力量集中到核心能力;预见成本;简化内部管理;资源整合

信息系统规划内容
1) 确定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2) 具体的实施方案

信息系统规划方法:一是全面调查法,二是重点突破法
CSF(关键成功因素法)属于后者
特点/步骤
CSF通过分析找出使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主要信息需求和相关工作,进而进行系统规划。
步骤是

  1. 确定组织和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
  2. 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如因果图)
  3. 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4. 针对关键成功因素确定信息系统建设的方向和策略

优点:能使系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较快取得收益
缺点: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关键因素不断变化,需要经常识别
适用于紧迫问题的解决

BSP: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一种对企业MIS进行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支持企业长期和短期的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重点是U/C矩阵的应用
BSP方法将过程和数据类作为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通过过程/数据类的建立和分析实现子系统的划分(填空简答)
目的是子系统的划分,确定子系统实施顺序
1) 建立U/C矩阵 use create 表示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与产生矩阵第一行是数据类,第一列是过程
2) 对建立的U/C矩阵进行正确性检验
完备性检验:每一个数据类必须有一个产生者和至少一个使用者。每个过程必须产生或使用数据类
一致性检验:每一个数据类仅有一个产生者,每一列只有一个C
无冗余检验:每一行或每一列必须要有C/U,不允许有空行空列。
3) 调整矩阵元素(按过程排列,使C最靠近主对角线)
4) 划分子系统
5) 确定子系统实施顺序(有较多子系统共享的数据应早实现,也要考虑数据的重要性和关联紧密程度)

初步调查与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
可行性分析主要判断是否具备实际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4章 系统分析

主要内容:系统分析解决信息系统要做什么的问题,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最重要的阶段,包括详细调查、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和系统分析报告等(强调绘制流程图——图表工具)
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最重要阶段
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和处理逻辑的表达方式
系统分析阶段工作量大,涉及面广
一、 详细调查
自顶向下全面调查;熟悉业务分析改进可能;采用工程化方法;全面调查与重点调查结合;主动与用户沟通保持积极友好的关系
调查方法:问卷、访谈、实地考察、调查会
内容:组织结构、管理功能体系、业务流程、数据流程

二、业务流程调查
业务流程图(考察重点)
基本符号了解
三、数据流程调查
业务流程调查工作重点是组织与功能匹配,将功能与功能管理。数据流程是对业务流程的抽象,对系统进行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分析:
把数据在现行系统内部的流动情况抽象出来,舍去具体组织机构,信息载体等物理组成,单纯从数据流动过程来考察实际业务的数据处理模式
信息流动、传递、处理、存储
按照自顶向下、逐层分解、逐步细化的结构化分析方法,使用DFD(数据流程图)描述

数据流程图的特征
抽象性与概括性(填空)
基本符号
外部实体、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流
数据流程图的分层次
顶层、中间层、底层
顶层描述了系统的边界与作用范围
中间层描述上一层某个处理的分解
最底层每个处理的功能明确,不必再分(有很多层,对于大型系统)

检验数据流程的正确性
父图与子图的平衡,任何一个数据流至少一端是处理框;任何一个数据存储必有流入与流出的数据流

数据字典
数据流程图所有成分的定义与解释组成的集合
进行数据分析与归档,是设计阶段进行数据库设计的依据
6类条目:
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逻辑和外部实体
数据项是最小的数据组成单位
数据字典仅对数据流程图最底层的加工处理进行定义与说明

结构化语言判定树、判定表
判定树----决策树(熟悉)
判定表:适合条件与行动比较多
包括条件说明、行动说明、条件组合与行动组合

如果一个处理逻辑包含一般的顺序执行,又包含判定或循环适合结构化语言
for if then else

最后
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分析的最终成果

第5章 系统设计

主要内容:
目的是将逻辑模型转换成物理技术方案,就是说确定怎么做的问题

系统设计内容:包括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两大方面。总体设计包括功能结构设计与系统运行平台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过程设计与安全控制设计等内容。最后提交系统设计报告

原则
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

功能结构设计
主要任务是根据总体目标与功能,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独立性的子系统与模块
方法:
1.由数据流程图导出模块结构图,科学规范逻辑性强,复杂繁琐(变换流和事务流)
2.根据经验直接划分系统与模块
模块的划分遵循模块化与结构化的原则
模块自顶向下、具有相对独立性、模块间的相互依赖要小,数据冗余最小,应考虑长远发展
模块4个要素:
输入/输出,处理功能,内部数据,程序代码
前两个是外部特征,后两个是内部特征

模块结构图
基本符号:模块(矩形)、调用(向下箭头)、控制信息(实心箭头),数据信息(空心箭头),循环调用,判断(菱形)
模块调用类型:
顺序调用、选择调用(有判断条件)和循环调用(一个模块循环调用一个或多个模块)

模块分解规则
独立性:低耦合、高内聚
内聚由低到高:偶然内聚、逻辑内聚(逻辑相关的功能打印报表,打印学生成绩)、时间内聚(相同时间)、过程内聚(内部处理按一定次序)、通信内聚(操作同一数据集)、顺序内聚(一个成分的输出作为另一个成分的输入)、功能内聚(组成成分完成一个单一功能)
耦合由高到低:内容耦合(一个模块直接修改或操作另一个模块的数据)、公共耦合(多个模块引用公共数据)、控制耦合(一个模块在界面传递信号控制另一个模块)、数据耦合(模块传参)、独立耦合(没有数据交换与信息传递)

尽量使用数据耦合,少用控制耦合,限制公共耦合的范围,避免内容耦合

变换型DFD分为:逻辑输入、变换中心和逻辑输出三部分

系统工作模式设计(了解)
集中式和分布式
分布式包括C/S,B/S模式(根据需求找适合的模式)

代码设计
在MIS中,代码是人与计算机共同语言
代码的作用:标识(唯一性)、分类、排序、专用含义
设计原则:唯一性、可扩充性、标准化、系统性、简明性
种类:顺序码(连续的数字),区间码(每个区间有不同的含义,ID Card),十进制码(分层)、助记码(JD-某东)

设计步骤

  1. 确定代码对象
  2. 考察已有标准
  3. 确定选择代码种类
  4. 代码校验
  5. 编写代码表

代码校验
常见错误:识别错误 z看成是2;易位错误;随机错误
校验方法:代码校验
在原有代码上加入校验位,计算校验位(加权求余法)
代码乘以权数,再求余数。权数有几何级数(1,2,4,8,16,32),算术级数(1,2,3,4),质数级数(2,3,5,7,11),常用模数是11和10

数据库设计
概念架构设计(ER图) 逻辑架构设计(数据模型)物理结构设计
ER图三要素:实体、属性与实体间的联系
三列联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建立过程:抽出对象实体、提出属性、建立联系(动词)、难点是区分联系类型。表明联系类型与联系属性
逻辑结构设计就是将ER图转换成数据模型
表明主码

物理结构设计:面向计算机 数据库在物理设备的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

输入输出设计
规则:先进行输出设计后输入
输出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输出内容、输出格式和输出方式

输入设计的目的是提高输入效率,减少输入错误
设计原则:最小量原则、简单性原则、早检验原则、少转换原则

输入设计方式:键盘输入;数模/模数转换输入 条形码输入(光学符号)、卡式数据输入、传感器输入(RFID)、指点输入(鼠标、触摸屏)、人体生物特征输入(指纹输入)
校验:重复校验、视觉校验、校验位校验、控制总数检验、数据类型校验、格式校验、界限校验、记录计数校验、平衡校验、匹配校验

第6章 系统实施与维护

主要内容:系统测试 系统维护
系统实施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前期的硬件与软件准备、程序设计、系统测试、人员培训和系统转换等。
系统实施对开发人员的要求较高
衡量编程工作的好坏:可靠性、规范性、可读性、可维护性

简答题:系统测试的方法、过程和步骤

系统测试是根据系统分析、设计等阶段的文档或程序内部的结构精心设计一批测试用例,利用这些测试用例来运行程序,以便发现错误的过程
用例包括输入数据与数据对应预期输出的结果两部分
系统测试目的是在一定时间与经费限制下发现更多的错误

测试的方法
1) 按照是否需要实际执行被测软件分为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
静态测试是对编程风格及结构进行评估检查;动态测试是利用用例运行程序,检测程序的动态行为
2) 按照是否针对程序或系统的内部结构或实现算法来划分,软件测试分为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
黑盒测试目的是测试程序的功能,白盒测试为了发现程序的语法错误、逻辑错误、判定条件问题和编程规范。

步骤:
系统测试由单元测试(白)、集成测试(接口)、确认测试(黑)和综合测试4个步骤组成

测试过程:
拟订测试计划、编制测试大纲、设计和生成测试用例、实施测试、生成测试报告

系统转换三种方式:直接转换、并行转换、分段转换

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分为硬件设备的维护、应用软件的维护、数据的维护以及代码的维护
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益可以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大方面
系统的人员培训中,根据人员在系统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可以将人员分为系统操作人员、事务管理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三大类

第7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典型应用

中英文对照
DSS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ERP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CRM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ES 专家系统 Expert System
SCM 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RP 物料需求计划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MRP Ⅱ 制造资源计划 Manufactory Resource Planning
EC 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
B2C C2C B2B B2G

  • 2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