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项目、同样的性能需求,让不同的测试人员来测,会是相同的结果么?
假设有这样一个小论坛,性能测试人员得到的需求是“支持并发50人,响应时间要在3秒以内”,性能测试人员A和B同时开始进行性能测试(各做各的)。
只考虑发帖这个操作,A设计的测试场景是50人并发发帖,得到的测试结果是平均完成时间是5秒。于是他提出了这个问题,认为系统没有达到性能期望,需要开发人员进行优化。
B设计的测试场景是,50个人在线,并且在5分钟内每人发一个帖子,也就是1分钟内有10个人发帖子,最后得到的测试结果是平均完成时间2秒。于是他的结论是系统通过性能测试,可以满足上线的压力。
两个人得到了不同的测试结果,完全相反的测试结论,谁做错了?
或许这个例子太极端,绝对并发和平均分布的访问压力当然是截然不同的,那我们再来看个更真实的例子。
还是一个小论坛,需求是“100人在线时,页面响应时间要小于3秒”。A和B又同时开工了,这时他们都成长了,经验更加丰富了,也知道了要设计 出更符合实际的测试场景。假设他们都确认了用户的操作流程为“登录-进入子论坛-(浏览列表-浏览帖子)×10-发帖”,即每个用户看10个帖子、发一个 帖子。于是他们都录制出了同样的测试脚本。
A认为,每个用户的操作,一般间隔30s比较合适,于是他在脚本中的每两个事务之间加上了30秒的等待(思考时间)。
B想了想自己看论坛时的情景,好像平均每次鼠标点击要间隔1分钟,于是他在脚本中的每两个事务之间加上了1分钟的等待。
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测试场景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可惜测试结果又是不同的,很显然A场景的压力是B的两倍。那谁错了呢?或者有人说是需求不明确导致的,那么你需要什么样的需求呢?
看看我随手在网上(51testing)找的提问吧,和上面的内容如出一辙。一定有很多的性能测试人员每天接到的就是这种需求,又这样就开展了测试,结果可想而知。
这里我想问几个问题,希望各位看完了上面的小例子后想一想:
如果有另一个人和你测同样的系统,你们的测试结果会一致么?
如果不一致,那么谁是正确的?
如何证明测试结果是有效的?
如果你有了一些疑惑,对之前的测试结果少了一些自信,那么请继续。
服务器视角 vs. 用户视角
性能测试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模拟预期的压力,测试系统运行在此压力下,用户的体验是什么样的。
那么压力是什么?压力是服务器在不断的处理事情、甚至是同时处理很多事情。压力是服务器直接处理的“事情”,而不是远在网络另一端的用户。
下图中,每一个颜色的线段代表一种操作。在任意一个时刻,服务器都知道它有10个事务需要处理,这10个事务也是有10个用户产生的。但它不知道的是,整个时间段内的所有事务,是由多少个用户与系统交互而产生的。
这句话好像有点绕,我再试着更形象的解释一下。时刻1,10个当前事务是由10个用户发起的。时刻2,依然是10个正在进行的事务,但可能是完 全不同的10个人发起的。在这段时间内,服务器每一个时刻都在处理10个事务,但是参与了这个交互过程(对服务器产生压力)的人可能会达到上百个,也可能 只有最开始的10个。
那么,对于服务器来说,压力是什么呢?显然只是每时刻这10个同时处理的事务,而到底是有10个人还是1000个人,区别不大(暂不考虑session等问题)。
下面再从用户的视角来看看。实际的情况中,不可能出现很多用户同一时刻开始进行操作的场景,而是有一定的时间顺序的。正如下图所示,在这个时间段内,一共有23个用户进行了操作。
但是服务器能看到这些用户么?它知道的只是某一个时间点上,有多少个正在执行的事务。大家可以数一下,此图中任意时刻的并发事务依然是10个。
其实这两个图描述的本来就是同一个场景,只不过观察者的视角不同罢了。
那么大家想想,在性能需求中最常见到的“并发用户”到底是指的什么呢?
并发用户
很多使用“并发用户”这个词的人,并没有从服务器视角进行考虑。他们想的是坐在电脑前使用这个系统、对系统产生压力的人的个数。基于这个原因, 我很少使用这个容易让人误解的词汇,而是进行了更细的划分。主要有这么几个:系统用户数(注册用户数)、在线用户数(相对并发用户数)、绝对并发用户数。
上面几个例子中所说的“并发用户”,实际就是在线用户数。其实我更喜欢叫做相对并发用户数,因为这个词更容易让人感受到“压力”。相对并发用户 数指的是,在一个时间段内,与服务器进行了交互、对服务器产生了压力的用户的数量。这个时间段,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一个小时。而需求人员必须要描述的, 也正是这个内容。
而绝对并发用户,主要是针对某一个操作进行测试,即多个用户同一时刻发起相同请求。可以用来验证是否存在并发逻辑上的处理问题,如线程不安全、 死锁等问题;也可提供一些性能上的参考信息,比如1个用户需要1秒,而10个用户并发却需要30秒,那很可能就会有问题,需要进行关注,因为10个用户请 求排队处理也应该只需要10秒啊。但这种绝对并发的测试,同实际压力下的用户体验关系不大。
再回到相对并发这个概念上来,它与服务器的压力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如果你理解了前面的所有内容,那么就会知道这两者其实没有直接联系(当然了,同一个测试用例中,肯定是用户数越多压力越大)。也就是说,你得到的这种性能需求,是无法知道服务器到底要承受多大压力的。
那么如何开展性能测试?
如何模拟压力
既然我们知道了所谓的压力其实是从服务器视角来讲的,服务器要处理的事务才是压力,那么我们就从这出发,来探寻一下性能测试需要的信息。依然用之前的小论坛为例,我们需要测试活跃用户为500人时,系统的性能是否能还能提供良好的用户感受。
假设现在的活跃用户有50个人(或者通过另一个类似的系统来推算也行),平均每天总的发帖量是50条、浏览帖子500次,也就是每人每天发一个 帖子、浏览十个帖子(为了方便讲解,假设论坛只有这两个基本功能)。那么我们就可以推算,活跃用户达到500时,每天的业务量也会成比例的增长,也就是平 均每天会产生500个新帖子、浏览帖子5000次。
进一步分析数据,又发现。用户使用论坛的时间段非常集中,基本集中在中午11点到1点和晚上18点到20点。也就是说每天的这些业务,实际是分布在4个小时中完成的,如下图(随便找了个图意思一下,数不一致)。
那我们的测试场景,就是要用500个用户在4小时内完成“每人发一个帖子、浏览十个帖子”的工作量。
注意上面的两处,“平均每天……”、“分布在4个小时……”。敏感的测试人员应该能发现,这个场景测的是平均压力,也就是一个系统最平常一天的使用压力,我喜欢称之为日常压力。
显然,除了日常压力,系统还会有压力更大的使用场景,比如某天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么用户就会更加热烈的进行讨论。这个压力,我习惯叫做高峰期压力,需要专门设计一个测试场景。
这个场景,需要哪些数据呢,我们依然可以从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如上面提到的是“平均每天总的发帖量……”,那么这次我们就要查到过去最高一 日的业务量。“分布在4个小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比如查查历史分布图是否有更为集中的分布,或者用更简单通用的80-20原则,80%的工作在 20%的时间内完成。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再做适当的调整,设计出高峰期的测试场景。
实际工作中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测试场景,比如峰值压力场景。什么是峰值压力呢,比如一个银行网站,可能会由于发布一条重磅消息使访问量骤增,这个突发的压力也是性能测试人员需要考虑的。
需要注意高峰期压力和峰值压力的区别,高峰期压力是指系统正常的、预期内压力的一个高峰。而峰值压力是指那些不在正常预期内的压力,可能几年才出现一次。
这里只是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实际工作远比这复杂的多。需要哪些数据、如何获取,很可能要取得这些数据就要花费很大的功夫。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用户模型和压力模型的建立,以后会有专门的文章进行讲述。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精力来收集这些信息呢?是因为只有通过这些有效的数据,才能准确的去模拟用户场景,准确的模拟压力,获取到更加真实的用户体验。只有这样,“不同的测试人员,测出相同的结果”才会有可能实现,而且结果都是准确有效的。
要点回顾
最后通过几个小问题来总结回顾一下:
你真的理解“并发用户”的意义么?
什么是用户视角和服务器视角?
什么是压力?
如何模拟预期压力?
最后: 下方这份完整的软件测试视频教程已经整理上传完成,需要的朋友们可以自行领取【保证100%免费】
软件测试面试文档
我们学习必然是为了找到高薪的工作,下面这些面试题是来自阿里、腾讯、字节等一线互联网大厂最新的面试资料,并且有字节大佬给出了权威的解答,刷完这一套面试资料相信大家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