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度的测量
1.1 温标及换算关系
-
热力学温标:规定了温度的固定点(即水的三相点)273.16k,规定理想气体的压强在固定容积的条件下每改变1/273.16相当于温度变化绝对温度1K
-
华氏温标:规定水的冰点32度,沸点212度,两者之间分为180等份,每等份1度
-
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为0度,沸点为100度,两者之间分为100份,每等份1度
换算关系:
- t=T-273.15
- t=5/9(F-32)
1.2 温度测量的要求
- 由于近地层中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大,为了各台站的气温测量结果具有可比性和代表性,WMO规定所有气象台站测量的近地面层气温高度应在1.2-2m之间,我国统一测量高度为1.5m
- 一般所测气温均指1min的平均温度,且气象中的瞬时气温指的是该时刻前一段时间的平均值
- 气温测量时应分辨到0.1摄氏度,准确度为正负0.2摄氏度
- 土壤温度通常包括:地表温度,地表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地面以下5,10,15,20,40,80,160,320深度的土壤温度
1.3 测温仪器分类
- 接触式测温仪器:玻璃液体温度计,金属电阻温度表,热敏电阻温度表,热电偶温度表,石英晶体温度表
- 非接触式测温仪器:微波辐射计,光学温度计,全辐射温度计,测温激光雷达,测温声雷达等
- 测温仪器主要型式和特性
1.4 接触式测温仪器原理
由于热量交换,测温质与被测温质的温度趋于一致,由被测温质的物理属性变化就可以测出被测物质的温度
t
2
−
t
=
C
1
M
1
C
2
M
2
(
t
−
t
1
)
t_2-t=\frac{C_1M_1}{C_2M_2}(t-t_1)
t2−t=C2M2C1M1(t−t1)
t
1
为测温质的初始温度,
t
2
为实际温度,
t
为测温质接触后的平衡温度,
C
1
M
1
为测温质热容量,
C
2
M
2
为被测温质的热容量
t_1为测温质的初始温度,t_2为实际温度,t为测温质接触后的平衡温度,C_1M_1为测温质热容量,C_2M_2为被测温质的热容量
t1为测温质的初始温度,t2为实际温度,t为测温质接触后的平衡温度,C1M1为测温质热容量,C2M2为被测温质的热容量
由此可见,若要平衡温度更接近实际温度,需要测温物质热容量越小,被测物热容量越大,而空气的比热容C2是固定的,因此为了测量精准需要 M 2 M_2 M2足够大,也就是让尽量多的空气与温度表接触
选择测温特性时,应尽量避免其他因素如气压,湿度等对这一物理特性的影响
气象中主要的测温仪器是玻璃液体温度表,铂电阻温度表,双金属片温度计
1.5 玻璃液体温度表
1.5.1 测温原理
温度变化时,玻璃球中的液体体积会膨胀或收缩,使进入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发生变化
V
0
(
μ
−
γ
)
Δ
t
=
S
⋅
Δ
L
,
μ
和
γ
分别是液体和玻璃的热膨胀系数,
S
为毛细管截面积
V_0(\mu-\gamma)\Delta t=S \cdot \Delta L,\mu和\gamma分别是液体和玻璃的热膨胀系数,S为毛细管截面积
V0(μ−γ)Δt=S⋅ΔL,μ和γ分别是液体和玻璃的热膨胀系数,S为毛细管截面积
移项得
Δ
L
Δ
t
=
V
0
S
(
μ
−
γ
)
,
Δ
L
Δ
t
称为温度表得灵敏度
移项得\frac{\Delta L}{\Delta t}=\frac{V_0}{S}(\mu-\gamma),\frac{\Delta L}{\Delta t}称为温度表得灵敏度
移项得ΔtΔL=SV0(μ−γ),ΔtΔL称为温度表得灵敏度
- 灵敏度越高说明温度表的刻度分辨力高
- 液体体积越大,毛细管截面积越小,测温液与玻璃得热膨胀系数差越大则灵敏度越大
- 因此一般选择热膨胀系数大的液体作为测温液,常用的有水银和酒精
- 水银温度计相比酒精比热容小,热导系数大,且饱和蒸汽压小,对玻璃无浸润作用,但凝固点较高,一般规定在-36以下一般使用酒精温度表
1.5.2 基本结构
-
普通温度表:由玻璃球,毛细管,刻度尺和外套管等组成,刻度划分为0.2摄氏度,实际观测时读数可估值到0.1摄氏度
-
最高温度表:特点在于球部和毛细管连接处有一狭窄得通道,温度上升时水银膨胀,迫使水银挤过窄道进入毛细管,温度下降时由于水银内聚力不足以客服窄道处摩擦力,毛细管内水银柱不能缩回球部,从而最高温度被保留下来;最高温度表应该横放且球部略低,避免顶部气体压力迫使水银柱返回球部
-
最低温度表:一般采用酒精作为测温液,特点在于毛细管内安放了一个深色、哑铃形得游标,温度降低时,液膜的表面张力克服游标与毛细管壁的摩擦力将游标拉向球部方向,当温度升高时,酒精会从游标与毛细管之间狭缝溢出,游标与毛细管之间摩擦力使其在原有位置不动,从而远离球部一端保留了最低温度
曲管低温表:在最低刻度线以下弯成直角或任何其他适当角度的玻璃水银温度表,通常弯曲成135度
1.5.3 误差分析
- 零点永恒位移:制作好的玻璃温度表其球部会随时间缩小,使零点提高,需要使用特种玻璃制成
- 球部暂时变形:当温度由低温升至高温,再降到低温时,由于玻璃加热后的剩余形变在冷却后不能立即消失,造成零点的暂时跌落使测量值偏低;反之偏高
- 压力变化:当外界压力改变时,其球部玻璃由于弹性将造成容积改变,引起测量误差
- 刻度不准确:由于毛细管内径不可能完全均匀,造成标尺误差呈非均匀性
- 读数方法不正确:若视线与温度表标尺不垂直,会产生视线误差
- 热滞效应:测温时必须通过热交换使温度达到平衡才能得到被测物的正确测量值,在达到热平衡之前就进行观测,将产生滞后误差
- 酒精温度表产生误差的特殊原因:
- 由于酒精的润湿作用,温度降低时会在毛细管内壁上留下一层酒精膜使酒精柱高度降低
- 气温升高时酒精挥发增加,在毛细管顶端凝聚,造成示值偏低
- 最高温度表产生误差的特殊原因:观测最高温度表的时间常常不是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自窄道处断开的水银柱在温度降低时就会缩短,造成示值偏低
1.6 金属电阻温度表
金属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增加而增大
R
t
=
R
0
(
1
+
α
t
+
β
t
2
)
R_t=R_0(1+\alpha t+\beta t^2)
Rt=R0(1+αt+βt2)
一般
β
\beta
β很小,可认为电阻值和温度之间成线性关系,在气象测温范围内,线性关系最好的是铜,铂
金属电阻的灵敏度为:
d
R
d
t
=
R
0
α
=
ρ
0
α
l
S
,其中
ρ
0
为
0
°
电阻率
,
α
为温度系数
\frac{dR}{dt}=R_0\alpha=\frac{\rho_0 \alpha l}{S},其中\rho_0为0\degree电阻率,\alpha为温度系数
dtdR=R0α=Sρ0αl,其中ρ0为0°电阻率,α为温度系数
可见电阻温度表的灵敏度与电阻温度系数和电阻率均呈正比
1.6.1 铂电阻的基本结构和性能
- 在自动站中采用的是铂电阻Pt100, 0 ° 0\degree 0°时电阻为100欧,分辨力为0.1度,最大允许误差0.2度
- 在标准铂电阻则采用Pt25,稳定性更好
- 采用恒流源四线制测量电路
- 线性化处理:由于测量电路的输出和温度之间并不成严格的线性关系,需要进行一定的线性化处理
- 误差来源:
- 电阻元件本身
- 测量电路
- 电热效应:当电流流经测温元件时,会产生电热效应使元件增温,造成测温误差
1.6.2 半导体热敏电阻温度表
- 半导体的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R T = a e b T R_T=ae^{\frac{b}{T}} RT=aeTb - 温度改变1度所引起的电阻阻值相对变化率
α T = − b T 2 \alpha_T=-\frac{b}{T^2} αT=−T2b - 半导体电阻的温度系数大,电阻率高,是制作温度表的有利因素,常用于无线电探空仪
- 测量电路:可以使用电桥进行测量
- 过热失控:当电流增大时半导体电阻减小,将进一步导致电流增大同时增大增温效应从而进一步减小电阻,容易导致过热失控
- 线性化处理:采用具有对数输出特性的多谐振荡器获得较好的线性输出
- 缺点在于电阻值与温度成非线性关系,稳定性较金属电阻差
- 误差来源:
- 半导体元件受潮后会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
- 半导体材料对可见光和红外线都有很强的吸收作用
1.6.3 热电偶温度表
两种不同的金属或合金焊接在一起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两个焊点温度不同时,就会产生电动势——即热电现象
- 原理:维持一端温度不变,另一端温度就可以由回路的电动势确定
ϵ = α ( t 2 − t 1 ) , ϵ 为电动势 \epsilon = \alpha(t_2-t_1),\epsilon为电动势 ϵ=α(t2−t1),ϵ为电动势 - 结构:一端焊接的两根金属丝
- 测量电路: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很小,需要采用灵敏度较高的电流表
- 将参考端之于冰点槽中,测出电动势得到对应温度
- 误差来源:
- 延引导线电阻:如果延引导线较长,电阻较大,会影响准确度,需要用内阻较大的检流计
- 附加化学电动势:热电偶的焊点没清理干净,一些杂质电解或元件受潮氧化就会产生附加电动势
1.7 石英体温度表
石英晶体具有自身的固有振荡频率,会随温度,压力,加速度变化
-
在切割石英时,根据切法不同可以得到振荡频率与温度之间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的晶体
-
基本结构:传感器密封在不锈钢的壳体内,晶片靠近壳体顶端,用引线支架固定在底座上,用同轴电缆将两个电极印出,壳体内充有氦气
-
测量电路:当外加交变电场频率等于固有振动频率时,机械振动最强,这时电路就产生了谐振现象,此时电只要测出电路的谐振频率就可以测出石英的固有频率
-
误差来源:主要来源于振荡电路参数的变化对输出频率的影响;同时还有电流热效应引起的测量误差
1.8 热滞系数
λ = m c h S , m 为测温元件质量, c 为比热容, h 为热交换系数, S 为交换热量的表面积 \lambda =\frac{mc}{hS},m为测温元件质量,c为比热容,h为热交换系数,S为交换热量的表面积 λ=hSmc,m为测温元件质量,c为比热容,h为热交换系数,S为交换热量的表面积
- λ \lambda λ称为测温元件的热滞系数,单位s
- 热滞系数反映了温度响应外界温度变化的速度
d t d τ = − 1 λ ( t − θ ) , t 为测温元件温度, θ 为被测物温度 \frac{dt}{d\tau}=-\frac{1}{\lambda}(t-\theta),t为测温元件温度,\theta为被测物温度 dτdt=−λ1(t−θ),t为测温元件温度,θ为被测物温度
1.9 温度测量的特点
- 温度的测量是动态的,测温仪器要不断响应温度的变化,需要测量一段时间内的的平均值
- 太阳辐射对于温度的测量影响较大,测温元件对短波的吸收远远强于对大气的吸收,因此需要采取防辐射措施来减小辐射误差
- 风速不是恒定的,这就影响到热滞系数不可能维持不变,热滞误差也就不同,必要时需要人工通风
- 设备本身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气的自然状况,越接近地面这种影响越大
- 空气对辐射能的吸收能力与防辐射设备的吸收能力有很大差异,这样会形成人为的冷源或热源,会影响元件周围的气温
- 地表面温度观测的代表性问题:如何使探测仪器的感应部分之于土壤表面进行热交换而不受表面以下土壤及以上空气的影响
1.10 防辐射方法
- 采用防辐射设备,使太阳辐射不能直接照射到测量元件上
- 采用人工通风,促使测温元件与环境空气之间有热交换
- 在感应元件上涂上高反射的反射膜
- 采用极细的金属丝元件, 减小测温元件的热容
防辐射设备
要求:
- 应能完全遮蔽温度表,屏蔽辐射和降水的影响
- 尽量使内部气温均匀,并与外部气温相等
- 百叶箱:我国采用苏式方形百叶箱,安装在观测场南侧,箱门朝北,箱内感应部分离地1.5m
- 防辐射罩:利用自然通风,适合安置铂电阻温度表和湿敏电容等体积较小的温湿传感器;金属板外侧涂铬,使其拥有较好的反射率,内侧涂黑以便吸收照射到内层的辐射
人工通风防辐射设备:通过通风器将空气从温度表球部所处套管吸入
二、湿度的测量
2.1 温度物理量
- 比湿
- 混合比
- 相对湿度
- 绝对湿度
- 水汽压
- 露点温度
2.2 温度测量方法
- 称重法:通过称量出一定体积湿空气中的水汽质量从而计算出水汽密度,十分精准但步骤繁琐
- 热力学法:采用蒸发表面冷却降温的方法测量水汽压
- 吸湿法:利用吸湿性物质吸收水汽后的机械特性变化或电特性变化来测量
- 凝结法:对于露点温度可以通过等压降温凝结的方式测量
- 光学法:通过水汽对电磁波的吸收衰减作用来测定水汽含量
2.3 热力学测湿法
2.3.1 推导
- 湿球温度表:温度计包有纱布,下端有装有蒸馏水的水杯,纱布的下端浸在水杯中;若空气未饱和,则湿球表面的水汽密度比周围空气的水汽密度大,则会有水汽从湿球表面蒸发,蒸发吸热使其温度降低,水汽扩散减慢,直到蒸发所需热量与周围空气传导的热量达到平衡,蒸发停止
- 单位时间内蒸发的水量M与湿球表面附近的水汽压差成正比,与气压成反比,与湿球表面积成正比,C为水分交换系数
M = C S [ e w ′ ( t w ) − e ′ ] p M=\frac{CS[e_w^{'}(t_w)-e^{'}]}{p} M=pCS[ew′(tw)−e′] - 这样,湿球因蒸发消耗的热量为
Q 1 = M L = L C S [ e w ′ ( t w ) − e ′ ] p , L 为蒸发潜热 Q_1=ML=\frac{LCS[e_w^{'}(t_w)-e^{'}]}{p},L为蒸发潜热 Q1=ML=pLCS[ew′(tw)−e′],L为蒸发潜热 - 根据牛顿热传导公式,从周围空气向湿球球部传递的热量为
Q 2 = h c S ( t − t w ) , t 为干球温度, t w 为湿球温度 Q_2=h_cS(t-t_w),t为干球温度,t_w为湿球温度 Q2=hcS(t−tw),t为干球温度,tw为湿球温度 - 达到平衡时
Q
1
=
Q
2
Q_1=Q_2
Q1=Q2,则可以计算出e’
e ′ = e w ′ ( t w ) − h c p C L ( t − t w ) , 将 A = h c C L 称作干湿表系数 e'=e_w'(t_w)-\frac{h_cp}{CL}(t-t_w),将A=\frac{h_c}{CL}称作干湿表系数 e′=ew′(tw)−CLhcp(t−tw),将A=CLhc称作干湿表系数
因此只要测出干球温度,湿球温度,气压,干湿表系数A,即可求出水汽压
2.3.2 干湿表系数
- A与湿球球部附近气流速度有关
- A与湿球球部的直径和形状有关
- A与湿球表面是否结冰有关
- A与气压、气温以及湿度大小有关
2.3.3 误差分析
- 干湿球温度差与干湿球系数的误差是影响绝对湿度的主要因子
- 气温越低引起的相对湿度误差越大(当气温低于-10摄氏度,停止使用干湿表测湿),因为低温下干湿球温度差的变化量会减小,因此温度越低越不准
- 湿球纱布包扎不当:纱布多层覆盖或湿球球部裸露
- 湿球表面污染:纱布沾染赃物或使用了不纯净的水
- 湿球加水不当观测时机不当:只有一段时间湿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 融冰时机选择不当
2.4 吸湿测湿法
2.4.1 原理
利用毛发长度随水汽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制成的仪器
- 毛发在重锤的作用下始终处于拉紧状态,当空气湿度增大时,毛发因吸湿而身长,重锤下移带动指针轴顺时针偏转,显示的湿度值增大
- 毛发从相对湿度0%-100%,总伸长量为原来的2.5%,且伸长量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小
- 盖吕萨克建立了毛发相对伸长量与相对湿度之间关系,在相对湿度35%以上比较符合
- 普通毛发与湿度的关系是复杂的,一般要对毛发进行进一步处理
2.4.2 误差分析
- 毛发感湿的滞后性:毛发表的示度常常落后于湿度的实际变化
- 温度效应:毛发长度和滞后系数会随温度变化,同时毛发被安装在金属框架上,金属框架的热胀系数与毛发不一样
- 低湿瘫痪:毛发湿度长时间放置于相对湿度30%以下过久,湿度再次回升时,滞后系数增大,感湿速度显著下降
2.5 高分子湿敏电容
2.5.1 原理
- 高分子聚合物膜对水分子具有吸附和释放作用,从而改变了聚合物的介电特性,导致电容随吸附和释放水分子而发生变化,从而进行测湿
- 湿敏电容和相对湿度之间不完全呈线性关系
- 相对湿度变化0-100%时,电容的变化只有50pF左右,对测量电路有较高要求
2.5.2 误差来源
- 滞后性:湿敏电容的动态响应较迅速,但在低温下大气中水汽密度很小,湿敏电容难以与空气湿度取得平衡,造成滞后误差明显增大
- 污染:测量过程中收到空气中杂质的污染
2.6 碳膜湿敏电阻
原理
- 利用高分子物质吸收水汽后引起电阻的变化来测量湿度
- 其灵敏度高,非线性较大,相应迅速
2.7 氯化锂湿度片
原理
- 根据乌拉尔定律,对于一定温度、浓度的盐溶液,其表面饱和水汽压有
E p = N N + n ⋅ E ∞ , N 为溶剂摩尔数, n 为溶质摩尔数, E ∞ 为平水面上的饱和水汽压 E_p=\frac{N}{N+n}\cdot E_{\infty},N为溶剂摩尔数,n为溶质摩尔数,E_{\infty}为平水面上的饱和水汽压 Ep=N+nN⋅E∞,N为溶剂摩尔数,n为溶质摩尔数,E∞为平水面上的饱和水汽压 - 当空气的实际水汽压大于溶液表面的饱和水汽压时,水汽要向溶液表面凝结,溶液浓度降低,盐溶液表面的饱和水汽压随之增加,反之减少
- 这样利用溶液浓度的变化测出空气的相对湿度——溶液的电阻是随溶液浓度变化的,浓度越大电阻越大,通过测量溶液电阻得到溶液浓度,推算出空气相对湿度
2.8 冷镜式露点仪
2.8.1 原理
- 由感应器,热控制装置,凝结物检测装置组成
- 镜面温度用热电偶温度表测量;热控制装置来控制镜面冷却降温,凝结物检测装置用来检测是否有露或霜形成
- 凝结物检测装置分为光电管法和振动频率法:
- 光电管法:从小孔中射出一束光照亮镜面,一束直射光电管,若无霜则光电管接受两束光强度相等;一旦有露形成,露对光产生漫射,两束光强度不同,差异越大说明凝结物越厚
- 光电管法:从小孔中射出一束光照亮镜面,一束直射光电管,若无霜则光电管接受两束光强度相等;一旦有露形成,露对光产生漫射,两束光强度不同,差异越大说明凝结物越厚
- 振动频率法:石英振子一侧与被测气体接触作为凝结面,另一表面与热电冷却,加热器接触作为冷却面;当凝结物出现凝结物时,石英振子共振频率发生偏移,表明出现露,此时中止冷却,温度回升;反复加热冷却达到平衡状态,最终其表面温度就是露点温度
2.8.2 误差来源
- 凯尔文效应:由于生成的露为球状,需要考虑其曲率效应,导致表面的饱和水汽压要比平水面饱和水汽压高,镜面的结露温度低于真实的露点
- 乌拉尔效应:由于空气和镜面不干净,一定量的可溶物之融入露滴中形成盐溶液,造成测量值偏高
- 压力效应:露点仪的空气循环系统会使测量空间内外存在一定气压差,因此测量空间的空气样本的水汽压将同比降低
- 相态判断错误:当露点低于0度时,可能形成霜也可能形成露,若误判霜为露,则测出的露点温度要偏低
2.9 氯化锂露点仪
2.9.1 原理
- 氯化锂和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水汽压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做一条等水汽压线,若知道了氯化锂的温度,就可以知道露点温度(此时水汽饱和时的温度)
- 等e线就要求氯化锂的饱和水汽压和大气的饱和水汽压(A电点)相等,就可以作出等e线,确定出B的温度,及露点温度
2.10 两种测量原理对比
- 温度表、毛发湿度表是逐渐趋于实际温度的,称为一阶相应系统
- 而两种露点仪是以阻尼振荡的方式逐渐趋向实际露点温度,称为二阶相应系统
测湿仪器存在的问题
- 测湿仪器难以在全量程范围内达到同样的准确度
- 在低温低湿条件下性能变坏,相应迟缓
- 缺少全量程温度范围的湿度发生器及基准仪器
三、气压的测量
3.1 水银气压表
3.1.1原理
- 利用一根管顶抽真空的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重量与大气压相平衡原理制成
- 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与气压之间的关系为
p = ρ H g g h p=\rho_{Hg}gh p=ρHggh - 其中水银密度与温度有关,重力加速度与纬度,海拔有关;因此国际规定需要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水银柱高度
- 确认了标准状态后,水银柱长度就可以作为气压的单位,标况下单位面积上760mm汞柱产生的压力定义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数值为1013.25hPa
3.2 动槽式气压表
- 标尺上有一个固定的零点(象牙针尖所在位置)
- 每次读数时,须将水银槽中的水银面调整到零点处,读出水银柱顶刻度
- 利用游标尺可以将气压的读数分辨到标尺刻度的十分之一,即0.1hPa
3.3 定槽式水银气压表
- 水银槽是个截面积固定的铁槽,水银面高度不可调,基点随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 当气压升高,水银柱在玻璃管内上升x,必然引起水银槽内水银面下降y,导致水银柱基点变化
- 为了测量出水银柱的高度,就必须不断移动标尺,使其零点与水银槽内水银面对齐
- 水银气压表的示值还要经过仪器误差订正后再订正到标准状态
3.4 空盒气压表
体积小便于携带,但测量精度相对较差,作为备用仪器
3.4.1 原理
- 以金属弹性膜盒作为感应元件,大气压力变化引起空盒变形,直至膜片形变后产生的弹性应力与气压相平衡为止
- 可以将位移量转换为电量进行测量
3.4.2 误差来源
- 空盒的形变决定于膜片的材料性能、波纹形状、波纹深度
- 弹性后效:当气压稳定后,空盒的形变仍将继续
- 温度效应:空盒的弹性随温度变化,一般温度升高时空盒弹性减小,反之增大;同时空盒材料会热胀冷缩
3.4.3 读数订正
- 空盒的制造过程中由于装配不准确等原因引起的误差称为刻度误差
- 温度订正:根据仪器检定证中查出温度系数,根据气压表附属温度表测量的温度值计算出温度订正值
3.5 谐振式测压
3.5.1 原理
- 工作时谐振子以固有的振动模态持续振动
- 气压改变后,引起空气阻尼改变,作用于筒壁的应力改变,振筒的谐振频率也发生改变
- 激振子提供的激振力的振荡频率与振子固有频率相等时,振子会发生谐振,振幅最大,因此通过测出电振荡的频率就可以测出振子的振荡频率
- 振筒在气压为p时的谐振频率可表示为
f p = f 0 1 + β p , f 0 为内外压力差为零时固有振动频率, β 为压力系数 f_p=f_0\sqrt{1+\beta p},f_0为内外压力差为零时 固有振动频率,\beta为压力系数 fp=f01+βp,f0为内外压力差为零时固有振动频率,β为压力系数
3.5.2 误差来源
- 温度效应:由于空气密度发生改变后引起振筒有效刚度发生变化造成的,从而引起筒谐振频率导致气压测量误差
- 质量效应:若大气污染严重,空气中灰尘和盐分可能附着在筒壁,增加振筒质量,改变谐振频率
3.6 石英振荡气压仪
- 利用石英振动的谐振频率制造,也是通过测量电路测量出石英晶体的谐振频率得到气压值
- 但由于传感器不与被测气体直接接触,避免了被测气体对敏感元件的污染
3.7 硅压阻气压传感器
- 半导体材料在应力作用下使电阻率改变,膜片两侧,一侧抽真空一侧与外界空气相通,由于两侧存在压力差,阻值变化,利用电桥输出电压与膜片两边压力差的关系,测出气压值
- 其灵敏度高,频率相应高,结构简单准确性高,可靠
3.8 巴登管气压传感器
- 由弹性金属制造,一端封闭另一端通气,当管内气体压力变化时管子伸展或弯曲,自由端产生由于压力变化造成的位移,用放大机构带动指针,可指示出管内压力
3.9 沸点气压表
- 液体的沸点温度随气压按一定规律变化,测量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就可以得到气压值;
- 气压越低,测压灵敏度越高,适合高空气压的测量
- 误差来源:
- 溶液不纯
- 流速过低的蒸汽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四、地面风的测量
4.1 风向风速的表示
- 十六个方向表示
- 正北为0度,顺时针旋转一周为360
- 风速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所经过的水平距离
- 风级分为12级,大风对应8级
4.2 平均风
平均风一般取10min时段内的平均值,航空目的时取2min时段内平均值
4.2.1 算术平均
- 对于风向和风速取一段时间内的算术平均
- 但当风向在360度左右摆动,就会导致观测值差值很大,但实际很小,因此需要按下述方法处理:
- 找出所有样本的最大值 D m a x D_{max} Dmax
- D m a x − D i > 180 ° ,则 D i ′ = D i + 360 ° D_{max}-D_i>180\degree,则D_i'=D_i+360\degree Dmax−Di>180°,则Di′=Di+360°
4.2.2 矢量平均
- D ˉ ( t ) = 1 n ∑ i = 1 n D i ′ \bar D(t)=\frac{1}{n}\sum_{i=1}^nD_i' Dˉ(t)=n1∑i=1nDi′
- 风向风速的矢量平均:取东为x方向,北为y方向,之后每个时刻求出x,y方向的分量平均,最后进行矢量合成风速和风向
4.3 阵风参量
- 阵风为规定时间间隔内,风速对其平均值的持续时间不大于2min正或负的偏离
- 标准偏差:用来表征风的脉动大小
- 阵风峰值:规定时间间隔内观测到的最大风速
- 持续时间:观测到阵风峰值持续时间的一种量度
4.4 风向的测量
- 常用的是风向标
- 风向标是经过一个阻尼简谐振动逐渐趋向实际风向的
- 阻尼比是风向标的重要参数,阻尼过大风向标的响应太慢,阻尼太小风向标会在风向平衡位置来回摆动,不能很快停下来
- 同时风向标的转动需要一定的启动风速,启动风速越小越好
风向的转换:
- 电接转换:指示装置为8个指示灯组成的方位刻度盘,可以实现十六个方位的分辨力
- 电位计转换
- 光电转换:与风标转轴同轴的格雷码盘,通过光电转换路线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4.4.1 风向测量误差
- 启动误差:由于转动部件的经摩擦作用,风标不能转动,此时指向是随机的,因此在启动风速以下,即使风向有指示,也不记录风向值
- 动态偏角:实际测量时风向标往往不能达到动力平衡的要求,造成风向标即使在稳定的风场中也不能与风向取得一致
- 惯性误差:在变化风场中,风向标的相应特征属于二阶测量系统,其指向可能落后于风向实际值也可能超前
- 转换误差:转换器带来的误差
- 零位误差:仪器本身零位调整不准确或安装时仪器定向不准
4.5 风速的测量
4.5.1 风杯风速表
- 风杯风速表受到风压后开始转动,转动速度越快空气阻力越大,当空气阻尼力矩与风压力矩平衡时,转速不再增加
V = 2 π R K N , K 为风杯系数, N 为单位时间的转的圈数 V=2\pi RKN,K为风杯系数,N为单位时间的转的圈数 V=2πRKN,K为风杯系数,N为单位时间的转的圈数
摩擦力随风速的增大减小,因此在风速较小时摩擦力造成的误差较大,在风速较大时转速与风速能保持较好的线性关系
风速的转换
- 电机式:风杯的转动带动一个小型发电机转动,输出电压与风杯转速成正比
- 光电式:风杯旋转轴上装有等距孔的圆盘,上方有红外发光管,这样转动时能形成光脉冲信号,依次计算风速
- 磁感应式:通过转动产生电涡流,涡流产生磁场,磁铁和磁场相互作用下推动金属盘转动带动指针转动,转动的角度与风速成正比
4.5.2 误差分析
- 启动误差:风杯的启动风速就是风杯风速表的测量盲区
- 滞后误差:风速表相应风速的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
- 惯性误差:风俗增大时时间常数小,风速减小时时间常数大
4.6 声学风速表
通过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受到风速影响的原理来测量风速
声波从T1传播到R1,T2传播到R2的时间差为
t
2
−
t
1
=
d
c
−
V
d
−
d
c
+
V
d
t_2-t_1=\frac{d}{c-V_d}-\frac{d}{c+V_d}
t2−t1=c−Vdd−c+Vdd
可以解得
V
d
=
c
2
2
d
A
(
t
2
−
t
1
)
,
A
=
1
−
V
d
2
c
2
=
d
2
(
t
2
−
t
1
t
2
⋅
t
1
)
V_d=\frac{c^2}{2d}A(t_2-t_1),A=1-\frac{V_d^2}{c^2}=\frac{d}{2}(\frac{t_2-t_1}{t_2\cdot t_1})
Vd=2dc2A(t2−t1),A=1−c2Vd2=2d(t2⋅t1t2−t1)
这样计算风速避免了大气温度,压力,湿度对声速的影响,但时间测量误差对风速影响较大
4.7 压力式风速仪
利用风的压力来测定风速,可以利用自然下垂的板所受的风压大小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的原理来测定风速,也可以用压管式
4.8 散热式风速表
一个被加热的物体,其散热速率与周围空气的流速有关,主要器件式加热元件和测温元件
以一定电流加热金属丝产生热量,同时处于流场中会散失热量,达到热平衡时处于一定关系,由此计算出风速
4.9 涡街式风速表
在流场中插入一根非流线型阻流体,在一定雷诺数范围内,下游会产生相互交替的旋涡,漩涡的频率正比于流速
五、降水的测量
- 一段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降水总量,用降水所覆盖的水平地表面的垂直深度表示
5.1 降水量的测量
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的液态或固态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或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的水层深度,一般以mm表示
- 我国常用的降水测量仪器有:雨量器、虹吸式雨量计、翻斗式雨量计
5.2 雨量器
- 雨量筒用来承接降水物
- 雨量杯用来量取降水量
- 雨量器测降水完全是人工操作,且必须在降水过后才能进行测量,无法实现自动化和遥感化
5.3 翻斗式雨量计
- 有降雨时,乘雨器中收集的降水通过漏斗进入上翻斗,当水足够时翻斗反转,汇入漏斗
- 漏斗中的水汇入计量翻斗时,就把不同强度的自然降水调节为比较均匀的大强度降水
- 当计量翻斗承受的降水量为0.1mm时,水够了就翻转一次,同时送出一个开关信号,通过这个开关信号的累计次数就可以知道降水强度和累计降水量
5.3.1 误差分析
- 翻斗每翻转一次可能倾倒不完,在漏斗内还有残存的水量q,同时在翻斗过程中可能持续有进水量 Δ w \Delta w Δw,采用轻质、薄的斗壁可以减少那段时间从而减少 Δ w \Delta w Δw
- 改进过的翻斗在进水漏斗放置了一个 小球,当翻斗反转瞬间小球会堵住漏斗口,组织雨水进入翻斗
5.4 虹吸式雨量计
- 降雨时,雨水从承水器经漏斗流入浮子室,使浮子上升,带动自记笔在记录纸上划出记录曲线
- 当自记笔尖达到记录纸上边缘时(10mm降水量),浮子室内的水面正好升到虹吸管顶端,由虹吸作用,虹吸管开始迅速排水,排完后自记笔笔尖回到记录纸的零刻度线上
- 雨量越大自记笔记录的曲线就越陡峭
5.4.1 误差分析
- 虹吸排水开始至排水结束需要一段时间,期间降水将继续进入浮子室,造成虹吸漏测误差
- 虹吸管不能把浮子室内水全部吸净,残留的水与下一次虹吸前的进水量相加造成测得值偏大
5.5 电容式雨量传感器
贮水器是个金属圆筒,其中心还有个同轴的小金属圆筒,两者分别构成电容的两个极板;雨水在电容两极的累计高度不同,电容器的电容量就不同,测定电容量得到雨水高度,得到降雨量
5.6 水导式雨量传感器
- 在贮水容器里等间距地设置了n个金属电极,降水使水位上升,雨水依次与各个电极接触,输出一系列降水计数信号
5.7 光电水滴式雨强传感器
- 无降水时,贮水器内水位保持在一个固定高度,喷嘴不喷水;当降水时,贮水器液面升高,水滴从喷嘴滴出,水滴下落时通过红外发光二极管光路,形成脉冲信号,以此计算降雨强度
5.8 降水量的测量误差
- 降水量测量值的代表性较差
- 由于雨水溅失,蒸发损失和风的影响,也会引起降水量观测的误差
- 安装和使用误差
5.9 积雪深度测量
测量时要选择平坦地面上三个测点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来表示本站的积雪深度
超声波雪深传感器
- 利用超声波在声阻抗不同的两种物质介面上产生反射的性质测量截面距离的原理
h s = H − h = H − 1 2 c t , 雪面到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可以测出 h_s=H-h=H-\frac{1}{2}ct,雪面到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可以测出 hs=H−h=H−21ct,雪面到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可以测出
称重式雨雪量传感器
- 利用电子秤称出容器内收集的固体或液体降水的重量,之后换算为降水量
5.10 蒸发量的测量
- 蒸发量就是从水面飞出的水汽分子通量与回到水面的水汽分子通量差值
- 气象台站测定的蒸发量是水面蒸发量,即一定面积的水面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因蒸发失去水分的情况
5.10.1 误差分析
- 设置在地面以上的蒸发器易于安装维护,但蒸发的水量要比埋入土中的大,且器壁会受到额外的辐射影响
- 埋入土中会导致蒸发器内聚集更多杂物,渗漏不易检测且蒸发器与土壤之间也会存在热交换
5.10.2 小型蒸发器
蒸发器安装在观测场的雨量器旁边,器口水平,离地面高70cm。观测时,应在前一天用雨量杯取清水20mm,倒入蒸发器内,经24小时后,再测蒸发器内所剩的水量,减少的水量即为蒸发量
5.10.3 大型蒸发器
器口面积为3000立方厘米,桶涂成白色,以减少太阳辐射。水圈是装置在蒸发桶外围的套,用以减少太阳辐射和溅水的影响。测针用于测量蒸发器内的水面高度。观测时,调整测针与水面相切,从游标尺上读出水面高度,读数可精确到0.1mm
5.10.4 超声波蒸发传感器
利用超声波测距原理,用高精度超声波探头对水面高度进行测量
六、辐射的测量
- 太阳短波辐射+地球长波辐射 = 全辐射
- 辐射观测的物理量主要是辐射能流率即包括辐照度和辐射出射度
- 太阳直接辐射:投射到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照度 S ′ = S s i n θ S'=S sin\theta S′=Ssinθ
- 散射辐射:指水平面接收到天空 2 π 2\pi 2π立体角减去太阳所张立体角内的大气的散射辐射
- 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
- 反射太阳光辐射:地面对太阳直接辐射的反射辐射
- 净辐射:通过某水平面短、长波辐射的差额
6.1 辐射的观测原理
-
直接测温度法:感应器吸收辐射后温度上升,同时向周围环境传递热量,最终会趋于辐射平衡,由于辐射支架的热导率很大,平衡状态会很快达到,最终测量“辐照度与感应器同一支架间的温差即可定出辐照度”(啊?书上说的不清楚)
-
补偿法:用两个面积相等吸收率完全相同的感应器,一个被辐射加热到平衡状态,另一个 同时用电流加热到同一温度,由于单位时间内两者得到的热量相同,由电流侧就可以计算出待测辐照度
6.2 太阳直接辐射的测量
- 重要部件是辐射感应面和进光筒
埃斯屈郎补偿式绝对日射表
测量由3个以上循环构成,左右感应片交替被遮蔽或被太阳直接辐射照射,被遮蔽的感应片由电流加热
S
=
K
⋅
i
l
⋅
i
R
,
K
为仪器常数,
i
分别为左右片被太阳直接辐射照射时测得加热电流的平均值
S=K\cdot i_l\cdot i_R,K为仪器常数,i分别为左右片被太阳直接辐射照射时测得加热电流的平均值
S=K⋅il⋅iR,K为仪器常数,i分别为左右片被太阳直接辐射照射时测得加热电流的平均值
6.3 短波总辐射的测量
6.3.1 天空辐射表
- 短波总辐射包括:太阳辐射,天空向下的散射辐射以及地面对上述两项反射辐射的测量
- 用锰铜片和康铜片焊接成热电偶并串联成堆,先用氧化镁涂白,再在部分地方涂黑,形成黑片和白片,利用吸收率有较大差别,测定白片和黑片的温差,换算成辐射通量密度
6.3.2 天空散射辐射的测量
- 散射辐射的测量必须遮去太阳圆盘的直接辐射,可以使用遮日环
6.3.3 反射辐射和地面反射的测量
通常使用两个总日射表,一个朝上一个朝下,称为反射率表
6.4 全辐射的测量
6.5 净辐射的测量
- 净辐射:短波-长波
- 将两块相同的黑色感应面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同时感应辐射,利用热电堆测出两感应面的温差,可算出净辐射
- 为防止自然对流对净辐射测量准确度的影响,采用强迫通风式、防风罩式、防风通风式
6.6 辐射仪器的安装
- 要避开有地方性雾、烟尘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 要求仪器上方不能有任何障碍物的影响
- 测量地面辐射时,要求空旷、无障碍物、有代表性下垫面的地方
- 仪器离地高度1.5m,各仪器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一般搞得仪器安装在北面,地的在南面
6.7 日照的观测
- 太阳中心从东升到西落过程中,无地物、云、雾等任何遮蔽的条件下,照射到地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日照时数
- 有无日照必须给出日照阈值,定出基准仪器,日照阈值定位直接太阳辐照度120W/m2,测量的标准仪器是直接日照表
- 可照时数:无遮蔽条件下,太阳东升西落其光线照射到地面所经历的时间,也叫天文可照时数
- 实照时数:由于地物和云雾遮蔽,某站实际受到太阳照射的时间
- 日照百分率 = (实招时数/可照时数)*100%
6.7.1 暗筒式日照计
- 利用太阳光通过仪器上的小孔射入筒内,使涂有感光药剂的日照纸上留下感光迹线,根据迹线长短计算日照时数
6.7.2 聚焦式日照计
- 利用太阳光经玻璃球聚焦后烧灼日照纸留下的焦痕来记录日照时数
6.7.3 双金属片日照传感器
- 圆罩下有相互均匀隔开的刘对双金属黑化元件构成 ,当直接辐射大于阈值时,被照射的双金属片外部黑色元件受热高于内测元件,导致闭合形成回路
七、电的测量
- 闪电按发生部位可分为:云内放电,云际放电,云地放电三种
7.1 闪电定位
7.1.1 定向法
- 利用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两个正交环形天线根据观测到的闪电水平磁场分量来确定闪电方向
- 可以采用多站进行闪电定位
7.1.2 时差法
- 利用闪电产生的电磁波到达不同测站的时间差进行定位
- 假定有三个测站,当同一闪电发生时,每个测站准确记录了闪电电磁波到达本站的时间
- 到达两个测站之间的时间差即为距离差,两定点距离差为常数的动点轨迹为双曲线,因此两两之间可以做出一条双曲线,双曲线的交点即为闪击点
7.2 大气电场的测量
- 晴天无云天气的大气电场称为晴天电场,由大气指向地球
- 通常使用旋转式静电场仪
八、自动气象站
- 按照提供资料的方式可分为:实时自动气象站(如机场,道路等天气状况的监测)和非实时自动气象站(积累观测点的气象资料,用于气候分析)
- 按用户与终端之间联系方式分为:有限遥测自动气象站和无线遥测自动气象站
- 大部分的自动气象站可完成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的自动测量
- 硬件一般包括:气象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器、用户数据终端和外部设备等
- 软件一般包括:系统软件和气象业务软件
8.1 气象传感器
气温 ——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气压 —— 膜盒式电容气压传感器/振筒式气压传感器
湿度 —— 湿敏电容湿度传感
风向 —— 单翼风向传感器
风速 —— 风杯风速传感器
雨量 —— 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称重式降水传感器
蒸发 —— 超声测距蒸发传感器
辐射 —— 热电堆式辐射传感器
地温 —— 铂电阻地温传感器
日照 —— 光电式日照计/直接辐射表/双金属片日照传感器
能见度 —— 前向散射型能见度仪
云高 —— 激光云高仪
云量 —— 全天空成像仪(白天)+红外测云仪(夜间)
天气现象—— 降水类天气现象仪
8.2 数据采集处理器
- 是自动气象站的核心,一般来说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储存和数据传输
数据采集
- 信号加工硬件:防止外部有害干扰源影响传感器原始信号
- 数据采集电子部件:配有数字和模拟输入通道和端口、扫描和数据转换设备
- 信号加工:将数个信号加工功能集成在一个可插拔的模块上,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使用不同的信号加工技术
数据处理与储存
- 主要功能是:利用相关的软件,控制数据采集处理器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并对进入数据采集处理器的资料进行适当处理
外部设备
- 包括电源、实时时钟、内置测试设备、当地显示终端等
8.3 自动气象站软件
应用软件
与用户的技术规格制订的资料处理算法有关
-
应用软件需要完成以下功能的部分或全部:初始化、对传感器输出进行采样、将传感器输出信号转换为气象数据、线性化、平均化、人工输入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编发和检验、数据储存、数据传输和显示等
-
初始化:是准备储存器,设备业务参数,启动应用软件的过程,比如:输入气象站相关参数如区站号,海拔高度,经纬度,日期与时间等等
-
采样和过滤:以适当的时间间隔获取某变量测量值序列的过程,用于计算平均值的样本的采样过程中,应使用相同的采样时间间隔,时间间隔不得超过传感器的时间常数;气温,气压传感器的时间常数为20s左右,湿度的时间常数为40s左右
-
原始数据转换:指传感器或信号加工模块的电信号输出转换为气象单位量的过程
-
瞬时的气象值实际上是一些时间的平均值
-
还有的步骤:人工输入观测资料,数据处理,报文编码,质量控制,数据储存,数据传输
8.4 应用与维护
- 自动站的选址:测量值须对周围的地域具有长期保持的代表性,还要考虑供电,通信方式,防雷,防洪等安全措施
- 自动气象站网由多台自动气象站,中央网络处理系统,通信系统等组成
- 维护:可分为部件故障的纠正性维护、预防性维护和适应性维护三类
- 校准:包含初始校准,现场校准,实验室校准
九、高空风的探测
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称为高空气象探测
高空风是指地面上空各高度的空气水平运动
9.1 气象气球
- 气象气球分为:带仪器的探空气球,不携带仪器的测风气球(30g气球)和测量云高的云幂气球(10g气球)
- 无线电探空气球:载荷1-2kg,以400m/min的速度上升持续进行高空温压湿风的测量,最大探测高度35km左右
- 平移气球:保持在一定高度上随风漂移,载荷重量1000kg以上,可绕地球飞行进行全球探测
- 系留气球:由地面绳索牵引,停留在大气某一高度的气球,升空高度一般小于2km
9.2 气球的上升速度
对于测风气球和云幂气球,要求气球匀速上升以便计算气球的高度
某时刻气球收到的净举力为
A
=
(
ρ
−
ρ
H
)
V
g
−
B
其中
ρ
为空气密度,
ρ
H
为氢气密度,
B
为球皮和附加物的重量
A = (\rho - \rho_H)Vg-B 其中\rho为空气密度,\rho_H为氢气密度,B为球皮和附加物的重量
A=(ρ−ρH)Vg−B其中ρ为空气密度,ρH为氢气密度,B为球皮和附加物的重量
由状态方程可证明,假设上升过程中球内外温度,气压保持相对,氢气和附加物质量不变,气球上升过程中的静举力保持不变
同时气球上升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空气阻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空气密度,气球直径,雷诺数,气球升速有关
考虑空气阻力后,垂直运动方程就为
m
d
W
d
t
=
A
−
R
m\frac{dW}{dt}=A-R
mdtdW=A−R
9.3 气球升速的误差及原因分析
- 因空气密度随高度减小使理论计算升速随高度增高而增加
- 在2km以下尤其是接近地面时,实测升速与理论升速偏差最大,偏差随高度的增加迅速减小;但理论升速仍比实测升速大,是由于湍流的影响
- 2-12km高度两者偏差不大,但实测升速仍略大于理论升速,是由于空气密度随高度减小
- 12km以上,实测升速逐渐低于理论升速,是由于氢气泄露现象的影响
- 在强对流天气时,垂直气流的数量级可与气球升速相当,甚至使气球升速为负值
9.4 气球位置的确定
常用测定气球空间位置的仪器通常有:光学经纬仪,无线电经纬仪,测风雷达,GPS导航定位
对于气球,只要知道 α 方位角, δ 仰角, Z 垂直高度 \alpha 方位角,\delta仰角,Z垂直高度 α方位角,δ仰角,Z垂直高度就可以确定气球的空间位置(N为正北方向)
9.5 光学经纬仪测风
- 通常由光学系统,转动系统,读数系统,水平调整装置,照明装置,定向系统组成
- 测角原理:ST轴绕SC在垂直面上转动时,可以改变仰角刻度盘;SC轴绕AB轴旋转可以改变水平刻度盘,由此得到方位角以及仰角信息
- 使用步骤:假设三脚架,固定经纬仪,水平调整,目镜焦距调整,照明装置调整和定向
- 气球位置的确定:使用经纬仪测定气球的仰角和方位角,根据气球匀速上升的速度计算出几何高度,若上升非匀速,则高度由探空资料提供
9.6 测风雷达确定气球位置
- 一次测风雷达:气球下悬挂无源反射靶进行定位
- 二次测风雷达:气球下悬挂**有源反射体(一般是回答器)**进行定位
- 测距: R = 1 2 c Δ ˙ t R=\frac{1}{2}c\dot \Delta t R=21cΔ˙t
- 测角:利用雷达发射或接收电磁波具有方向性的原理实现,可用天线的方向性图来描述,主瓣发射或接收的能量最强,由此可具体使用以下方法实现测角:
- 最大信号法:利用天线最大发射或接收方向对准目标物,由于气球上有反射体,因此可利用回波强度最大的特性来对目标物测定,但当目标物偏离最大场强方向时候回波信号变化不明显,因此精度较低
- 等信号法:利用天线产生的两束对称且有部分重叠的波束实现测量,当两波束交点对着目标物时接收机收到的两个回波信号强度相等,否则两波束接收到的能量差会迅速变化,以此测角
- 扫描方式有:顺序波瓣扫描,圆锥扫描,隐藏圆锥扫描
9.7 无线电经纬仪确定气球位置
无线电经纬仪包括两组天线,每组天线至少包括四个天线单元,一组用来测量仰角,另一组用来测量方位角,两组的测量原理相同
每组天线的四个单元并排排列,当天线组件板正好对准探空仪的发射方向时,每个单元天线同时收到探空仪的信号,不产生相位差
当探空仪信号偏离组件板时,各个天线单元收到的信号将处于不同的相位
9.8 GPS定位测风
- 用GPS进行测风有两种方式:导航定位测风和多普勒频移测风
- 导航定位测风:利用4颗卫星对气球进行定位
- 当GPS卫星与GPS接收机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多普勒频移,利用随气球上升的GPS探空仪接收到GPS卫星的载波信号时,依据多普勒频移原理计算出GPS探空仪相对于卫星的速度矢量,之后根据探空仪相对于四颗卫星的多普勒频移,就可以直到GPS探空仪的方向矢量
9.9 双经纬仪测量
- 把两台测风经纬仪分别安置在已知距离的两个观测点,同时观测一个气球的运动,之后利用三角函数关系计算气球的实际高度
- 实际中常用矢量法进行测量
9.10 高空风的计算
- 计算层:用于计算气层平均风的气层称为计算层
- 层风:在计算层内用位移合成的方法求出的气层平均风
9.10.1 站心坐标系下计算
- 以观测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x轴朝正北
- 在极坐标系中,两气球位置的位置矢量称为空间位移,将其投影在水平面后的位置矢量称为水平位移,单位时间内气球水平位移的大小称为风速;水平位移的相反方向称为风向
- 计算风速时,求出
Δ
x
和
Δ
y
\Delta x 和\Delta y
Δx和Δy后用路程除以时间计算
V i + 1 = Δ x 2 + Δ y 2 60 ( t i + 1 − t i ) V_{i+1}=\frac{\sqrt{\Delta x^2 + \Delta y^2}}{60(t_{i+1}-t_i)} Vi+1=60(ti+1−ti)Δx2+Δy2
- 风向用 Δ x 和 Δ y \Delta x 和\Delta y Δx和Δy可以求出
9.11 规定高度风的计算
- 在层风的基础上,假设相邻两计算层内风随高度呈线性变化,用线性内插方法计算出特定高度上的风
9.12 最大风层的选择
- 最大风层是指500hPa或5500gpm以上的层风中,从某一高度开始到某一高度结束,风速均大于30m/s的大风区,且是该区中风速最大的层次
- 在大风区中,若同一最大风速有两层或以上,取最低那层
- 若有多个大风却,且后一个大风区中最大风速比前一个大风区中的最大风速大,后一个大风区中风速最大的层次也应选为最大风层
9.13 合成风的计算
- 指地面至某一高度之间或任意两高度之间气层的平均风
9.14 误差分析
- 对气球运动的不完全跟踪引起(主要来源)
- 气球的运动与实际大气之间的差异引起
系统误差
- 方位角系统误差对风速测量没有影响,对风向有影响
- 光学经纬仪测风时高度的系统误差来源主要是气球升速误差造成,气球高度的误差使计算层产生错位
随机误差
- 测风的随机误差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随仰角的降低而增大
- 雷达测风的准确度比经纬仪测风的准确度高
十、高空温压湿的探测
气象业务中主要使用无线电探空仪探测法
10.1 无线电探空仪法
指在35km高度以下,无线电探空仪在气球或降落伞携带上升或下降过程中,不断感应不同高度上的温、压、湿的变化,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无线电装置发送给地面系统接收
- 自由大气中气象要素随时间变化很小,对于较大尺度而言气象要素分布较为均匀,因此尽管以此探空过程可以经历1-2h,且可飘离测站100-200km,因此可以代表一段时间和一定范围内的气象要素信息
- 仪器要求:需要有较大的动态测量范围,感应元件应具有较小的滞后系数,采样周期不超过2s,一次性仪器成本不能太高,体积小重量轻
- 按感应原理可分为:机械式(用机械形变元件)和电子式(热敏电阻等电子元件)
- 常规探空仪一般由气球携带,升空到30-40km,工作时间大于2h,信息传播距离大于200km,升速350-600m/min,携带重量0.5-2kg
- 定高探空仪由高定气球携带,沿等密度面水平飞行探测,探测范围可沿某个纬度带进行
- 下投式探空仪:使用飞机、火箭将仪器带到一定高度后将仪器弹射至仓位,由气球或降落伞携带下降,测量高度一般为70km以下,工作距离300km,工作时间几个小时
10.2 GZZ2型探空仪
- 测量范围
- 测量误差
- 平均灵敏度系数
- 组成:气象要素传感器、编码装置、发信装置、电池组等
气象要素传感器:
- 气压传感器:抽成真空,内充一定惰性气体的空盒,金属膜盒处于平衡状态时,大气压力,膜盒表面弹力,空盒内残余气体压力平衡,随着外界气压的变化膜盒会产生形变
- 温度传感器:主要由双金属片受热膨胀或冷却收缩而产生的位移来推算
- 湿度传感器:由鼓膜状肠衣等组成,肠衣具有较好的吸湿特征,空气湿度较大时候吸湿伸展
编码装置:
- 电码筒:可以指示出温、压、湿感应器指针的位置,将温、压、湿感应器指针的位置转换为探空电码
发信装置:将电码信号以无线电形式发送到地面
10.3 数字探空仪
- 包含两个热敏电阻分别用来测量气温和气压传感器的温度
- 一个湿敏电阻
- 一个气压传感器
技术规格:
10.4 GPS探空仪
- 气压传感器使用电容式膜盒
- 相比于电子探空仪最大的不同在于:带有GPS定位系统
技术规格:
10.5 探测流程
10.5.1 探测的准备
- 探空仪的准备:负责定时探测的气象台站每天必须保持3-4个合格的探空仪
- 电池组准备
- 探空仪的基值测定:将探空仪的地面气温、气压、相对湿度与标准仪器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合格条件为:
- 探空气球的充灌:根据气球型号和天气状况确定探空气球的净举力
- 探空仪与地面设备的配合情况
10.5.2 探空实施
- 将探空仪与充灌好的气球连接,夜间应该在探空仪下部安装目标灯
- 瞬时地面气象观测:在释放探空气球5min之前进行地面干湿球温度,气压,风向风速,总云量等以及天气现象等项目的观测
- 释放探空仪:一般采用自动施放探空仪
- 探空信号的接收:接收探空仪升空过程中发射的探空信号
10.5.3 探空记录处理
- 利用软件对探空数据进行处理,获取标准气压层,零度层,对流层顶等相关资料
10.6 探空仪器的误差
10.6.1 双施放比较法
同一气球下携带两个探空仪进行同步测量
测量值 = 真值+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由于是同一种探空仪,系统误差认为相同,则任意时刻两探空仪的测量值之差为
Δ
x
i
=
ϵ
1
i
−
ϵ
2
i
即随机误差之差
\Delta x_i = \epsilon_{1i} - \epsilon_{2i} 即随机误差之差
Δxi=ϵ1i−ϵ2i即随机误差之差
这样总体均方差就是两者均方差之和
σ
2
=
σ
1
2
+
σ
2
2
=
1
N
−
1
∑
(
ϵ
1
i
2
+
ϵ
2
i
2
)
\sigma^2 = \sigma_1^2 + \sigma_2^2 = \frac{1}{N-1}\sum ( \epsilon_{1i}^2 + \epsilon_{2i}^2)
σ2=σ12+σ22=N−11∑(ϵ1i2+ϵ2i2)
同一类型探空仪,假定 σ 1 2 = σ 2 2 则有 σ 2 = 2 σ 1 2 \sigma_1^2 = \sigma_2^2则有\sigma^2=2\sigma_1^2 σ12=σ22则有σ2=2σ12
则该类型探空仪的测量误差 σ 1 = σ 2 2 \sigma_1 = \sqrt{\frac{\sigma^2}{2}} σ1=2σ2
因此就是利用两台探空仪测出的随机误差可以计算出均方差,之后反算出该类型探空仪的测量误差,然而该方法无法求出探空仪的系统误差
10.6.2 三施放比较法
同一气球下携带三个不同类型的探空仪进行同步测量
三个不同类型的探空仪中,两两探空仪之间的同步差值为
当测量值足够多时,随机误差的均值趋于0,由此可得两两探空仪之间的系统误差为
可以求得随机误差为
10.6.3 客观分析法
利用等压面图,分析探空资料准确性的方法,前提是在天气比较稳定时,利用相邻测站的探空资料绘制等高线、等温线、等湿先,用内插法求出该站的温压湿,将插值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