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大、中大0706大气科学及南信大大物院初试复习宝典——第一章:大气概述

零、前言

本人为24考研人,一开始想考中山大学,后来改为国防科技大学,最终总分390,因为一直有用博客做笔记的习惯,考后打算将考研期间的复习笔记无偿分享出来,因为之前买的资料太垃圾了,又贵又垃圾实在看不惯他们,还不如自己的笔记

这个系列博客包含南信大大气物理学院,中山大学或国防科技大学0706大气科学研究生初试中超全知识点,三所学校所考内容参考书目相同,但考试题型不同,国防科技大学会考计算和推导,因此南信大、中大的考试内容是国防科大考试的子集,一篇顶三校考纲

各个知识点我会将重点标出以便大家复习,标了重点的一定要回参考书目中自己再弄懂一遍

文章内容大部分来自本人啃书得到,少部分来自购买资料,基本纯手敲
如果有疏漏和错误敬请在评论中指出,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大气发展阶段(重点记忆)

  • 原始大气阶段:大气中大部分是氢和氦
  • 还原大气阶段:大部分为还原性气体,CO2被还原为甲烷,氮气被还原为氨气;主要为甲烷和氢气
  • 大气向氧化性气氛转化阶段:渐渐出现生命有机体,通过光和反应产生氧气,同时水被光解为氧;主要成分是氮气
  • 现代大气阶段:氧气主要是由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当大气中氧逐渐增加,高层中产生了臭氧,减少紫外线到达地面,才使植物逐渐出现在陆地;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

二、现代大气组成(重点记忆)

现代地球大气由多种气体及漂浮其中的固态,液态颗粒物所组成的混合物
大气成分由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三部分组成

  • 浓度含量排名前五的气体:氮气,氧气,氩,水汽(含量会变),二氧化氮

2.1 按停留时间分 *

  • 定常成分:氧气,氮气,惰性气体
  • 可变成分: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水汽

2.2 按浓度分 *

  • 主要成分300ppmv以上:氮气,氧气,氩气
  • 微量成分1-20ppmv: 水汽,二氧化碳,甲烷
  • 痕量成分1ppmv以下:氢气,臭氧……

2.3 温室气体 *

大气中能吸收红外辐射促进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

  •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氧化亚氮

2.4 水汽

  • 大气中的水汽占全球水含量的的0.001%,但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 水汽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
  • 唯一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
  • 水随时空的变化含量相差很大
  • 陆地水中,极冰含量最大,地下水其次,河湖水量较少

2.5 水循环

  • 大气中85%的水来自海洋蒸发
  • 大气中的水汽可以通过凝结,凝华形成降水离开大气
  • 岩石圈表面会发生径流
  • 还有植物的蒸腾作用

三、气溶胶(重点)

大气中还有大量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物质即气溶胶

  • 一般而言,大气气溶胶含量城市大于农村,陆地大于海洋
  • 气溶胶的生成有一次生成和二次生成
  • 气溶胶的去除过程有干沉降和湿沉降

3.1 气溶胶作用 **

  • 气溶胶对云雾粒子形成的作用:气溶胶可以作为云凝结核或冰核,对于降水粒子的形成有影响

  • 气溶胶对地气辐射平衡的影响:气溶胶具有辐射强迫效应,一方面气溶胶的散射特性可以增加散射,减少到达地表的辐射;另一方面气溶胶的吸收作用可以加热大气;同时气溶胶还有间接辐射强迫,通过影响云的形成和生命周期来影响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从而影响地气辐射平衡

  • 气溶胶对能见度的影响:气溶胶可以改变光学厚度,影响大气光学特性

  • 气溶胶对大气电学的作用:气溶胶捕获小离子变成大离子,影响大气电场

  • 气溶胶对大气化学的影响:气溶胶可以作为反应表面参与化学反应

四、臭氧

  • 臭氧主要分布在10-50km高度的平流层中,最大值在20-30km高度之间

4.1 臭氧的作用

  • 臭氧层阻挡了强紫外辐射到达地面,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没有臭氧就没有现在这个世界
  • 臭氧层吸收的太阳紫外辐射能量使平流层大气曾文,对平流层的温度场和大气环流起决定性作用

4.2 臭氧的生消

高层大气中,分子氧吸收波长短于0.24微米的紫外辐射解离为原子氧,该效应在42km处达到最大

影响臭氧生成的两个主要因素:

  • 太阳紫外线辐射和氧原子含量
  • 三体碰撞需要比较密集的气体分子

4.3 对流层中的臭氧

主要作用:

  •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在许多大气污染物的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能促进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转化,使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因之一
  • 臭氧在红外波段9.6微米附近有一个很强的吸收带,因此能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

4.4 臭氧的垂直分布

  • 从低纬度到高纬度,臭氧的峰值高度逐渐降低

4.5 臭氧洞

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范围大,时间长;
臭氧洞:臭氧低值区(低于220DU)的范围大,且低值持续时间长,通常为2-4月

动力学成因 *

南极冬季的环极涡旋作用,会造成如下后果:

  1. 由于环极涡旋阻止了极区大气与中低纬度大气的交换,中低纬度平流层来的臭氧含量高的空气不能进入极涡内,抽样只能在其外围累计
  2. 长期被阻塞的空气温度不断降低,低温和相对较多的水汽使极地平流层云容易产生,这种冰晶云有利于破坏生成臭氧需要的化学过程
  3. 冬季本身的严寒和无太阳辐射本身就使平流层内臭氧的产量自然降低

大气化学成因 *

  • 大气污染物比如氟氯化合物中释放的氯和溴本身就对臭氧有破坏作用
  • 极地平流层冰晶云可以捕获氯“储库”,并在春季太阳辐射重新照到南极后云的冰晶粒子促进氯储库分解,释放氯原子,破坏臭氧

五、大气的铅直分层(重中之重)

  • 按温度结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 按压力结构分层:均质层(对应热层以下),非均质层:均质层的大气中主要成分比例不随时空变化,一般在90km以下
  • 按气压层分层:气压层,外大气层
  • 按电磁特性分层:中性层,电离层,磁层

5.1 温度垂直递减率

γ = − d T d Z \gamma=-\frac{dT}{dZ} γ=dZdT

  • gamma大于0说明温度随高度递减
  • 小于0为逆温层
  • 等于0为等温层

5.2 对流层特点(重中之重)

  1.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是由于对流层的增温主要靠吸收地面发射的红外辐射,低层大气受到地面加热,通过空气的对流和湍流运动将热量输送到上层空气
  2. 铅直运动剧烈:对流层内大气有规律的铅直运动和无规律的铅直运动都十分剧烈,有利于大气成分在铅直方向的输送
  3. 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受地表的影响很大,导致温度湿度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
  4. 天气复杂多变:水汽蒸发、凝结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天气现象,几乎所有的天气现象均集中在对流层
  5. 对流层厚度因纬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低纬度地区最高,高纬度地区最低
  6.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层大部的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

5.3 平流层特点 **

  1. 平流层的大气约占大气质量的20%左右
  2. 平流层内从对流层顶到20km左右几乎不随高度变化,再往上温度随高度的升高增快,是由于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以及分子氧和原子氧重新生成臭氧时释放的能量导致的
  3. 大气层结稳定,垂直对流运动弱,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是由于大气温度随高度增高,层结稳定
  4. 平流层中空气稀薄,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大气透明度好

5.4 中间层

  • 平流层顶到90km高度左右的大气层
  •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流层和中间层合称中层大气
  • 该层中垂直温度梯度很大,有相当强烈的垂直混合,气压和空气密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程度远慢于低层大气

5.5 热层

  • 热层内温度随高度增高而迅速增高,是由于太阳辐射中波长小于0.17微米的紫外辐射几乎全被该层中的分子氧和原子氧吸收,同时原子氧在0.1微米的紫外线作用下发生电离释放大量能量
  • 该层的温度可达1000k,这与太阳活动强度有关
  • 极光出现在热层是由于太阳发射的高速带电粒子使高层稀薄的空气分子或原子被激发后发出的光,这些带电粒子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趋向南北两极

5.6 散逸层

  • 为大气圈向星际空间的过渡带,空气极度稀薄,温度随高度变化很小
  • 由于那里地球引力很小,空气分子运动的自由程很大,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不断向星际空间逃逸

5.7 对流层高度随时空的变化规律

  • 近地面温度越高,对流层高度越高

  • 低纬度高度大于高纬度高度

  • 同一地区,白天对流层高度高于夜间

  • 同纬度地区,暖流经过区域高于冷流经过区域

六、几个表示浓度方式

需要记忆三个浓度比例,物理意义就是描述一种物质相对于另一种物质的含量或比例

  • ppm: 1 0 − 6 10^{-6} 106
  • ppb: 1 0 − 9 10^{-9} 109
  • ppt: 1 0 − 12 10^{-12} 1012

七、湿度(重中之重,23考计算)

需要完整掌握各种量之间的推导换算,单位换算,物理意义

7.1 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

水汽压:大气中水汽的实际分压称为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指由空气和平面纯水(冰)组成的系统中水汽和液态水达到平衡时的水汽压,反映了某温度下空气能容纳水汽的能力,饱和水汽压只与温度有关

7.2 克拉珀龙方程

饱和水汽压只与温度有关,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变化率可以用克拉博龙方程描述

d e s d T = e s l v R v T 2 ; l v 为蒸发潜热 \frac{de_s}{dT}=\frac{e_sl_v}{R_vT^2};l_v为蒸发潜热 dTdes=RvT2eslvlv为蒸发潜热
对饱和水汽压e进行积分后,就可以得出表达式

  • 比如一个密闭容器中,下方装水,上方是空气,假设初始时空气为干空气,那随着下方的蒸发,上方空气的水汽压逐渐增大,直到水和水汽都不会增加或减少,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的水汽压就是饱和水汽压
  • 在这个系统中,饱和水汽压仅仅是温度的函数,而与水汽含量无关

7.3 Magnus经验公式(知道就行,不用记)

E = E 0 1 0 a t b + t E=E_010^{\frac{at}{b+t}} E=E010b+tat,其中 E 0 = 6.1078 h P a , t 为摄氏度 E_0=6.1078hPa,t为摄氏度 E0=6.1078hPa,t为摄氏度

  • 对饱和水汽压a=7.5摄氏度,b为237.3摄氏度
  • 对于纯冰面a=9.5摄氏度,b为265.5摄氏度

7.3 湿空气的三种状态

  • e=E:空气中水汽正好达到饱和
  • e>E:水汽过饱和,在极其纯净的空气中,会出现e>>E,但真实环境中由于大气中有许多杂质,空气中多余的水汽很容易在杂质上发生异质核化凝结成水
  • e<E:未饱和,如果此时有液态水存在,液态水会蒸发

7.4 绝对湿度参量(重中之重)

  • 绝对湿度(absolute_humidity) ρ v = m v V \rho_v=\frac{m_v}{V} ρv=Vmv:湿空气的水汽分质量 / 气块总体积
  • 混合比(mixing_ratio) r = m v m d r=\frac{m_v}{m_d} r=mdmv:湿空气质量 / 干空气质量
  • 比湿(specific_humidity) q = m v m = m v m d + m v q = \frac{m_v}{m} = \frac{m_v}{m_d+m_v} q=mmv=md+mvmv:湿空气的质量 / 空气总质量;实际大气中由于湿空气质量远小于干空气质量,因此比湿约等于混合比

7.5 露点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用 T d 表示 T_d表示 Td表示

  • 气压相等的情况下,露点温度只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越多,露点越高
  • 空气的实际水汽压就是露点温度对应的饱和水汽压;因为露点是等压降温,水汽含量和分压都没变,因此降低到露点温度的饱和水汽压就是实际水汽压
  • 露点温度与水汽压的关系: e = E 0 1 0 a t d b + t d e=E_010^{\frac{at_d}{b+t_d}} e=E010b+tdatd,其中 a = 7.5 摄氏度, b 为 273.3 摄氏度, t d 为露点温度(摄氏度单位), E 0 = 6.1078 h P a a=7.5摄氏度,b为273.3摄氏度,t_d为露点温度(摄氏度单位),E_0=6.1078hPa a=7.5摄氏度,b273.3摄氏度,td为露点温度(摄氏度单位),E0=6.1078hPa
  • 由于同温度下冰面饱和水汽压低于水面,因此在零度以下,先出现霜点,后出现露点

7.6 相对湿度参量(重中之重)

相对湿度表示的是湿空气偏离饱和程度的物理量

  • 相对湿度(relative_humidity) f = e E f=\frac{e}{E} f=Ee: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实际水汽含量和该温度下饱和的水汽含量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
  • 基于空气中干空气的质量远大于湿空气的质量,可以有如下近似 f ≈ r r s ≈ f f s ≈ ρ ρ s f\approx\frac{r}{r_s}\approx \frac{f}{f_s} \approx \frac{\rho}{\rho_s} frsrfsfρsρ,基于那个假设,最后都能化为未饱和湿空气质量 / 饱和时湿空气质量,由状态方程得到质量对应着分压,即相对湿度
  • 相对湿度越大,越接近饱和,但是是个相对值,不能用来比较实际水汽含量的多少,比如高空的水汽含量比地面要低很多,但是相对湿度可能大于地面

7.7 温度露点差

T − T d T-T_d TTd

  • 当温度 = 露点温度的时候水汽饱和,因此两者温差越接近说明越接近饱和

八、空气状态方程(重中之重)

8.1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一种理论上使用的严禁遵守查理定律和波义耳定律的气体

  • 普适气体常数R*=8.3145 J/(K*mol)
  • 比气体常数 R = R ∗ M ˉ R=\frac{R^*}{\bar M} R=MˉR

P V = m M ˉ R ∗ T PV=\frac{m}{\bar M}R^*T PV=MˉmRT
P V = m R T PV={m}RT PV=mRT
P V = n R ∗ T PV=nR^*T PV=nRT
P = ρ R T P=\rho RT P=ρRT
P α = R T , α = 1 / ρ P\alpha = RT, \alpha=1 / \rho Pα=RT,α=1/ρ

8.2 干空气状态方程

  • 在大气的常温常压下,空气的各组成气体均可视为理想气体
  • 假设有n种不同的理想气体共同组成干空气, P d = ∑ i = 1 n P i P_d = \sum_{i=1}^n P_i Pd=i=1nPi,总压强等于各分压之和

P d V = m M d R ∗ T P_dV=\frac{m}{M_d}R^*T PdV=MdmRT
M d M_d Md就是干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8.964g/mol
一般可以用 R d = R ∗ M d ≈ 287 J / ( k g ∗ K ) R_d=\frac{R^*}{M_d}\approx287J/(kg*K) Rd=MdR287J/(kgK)
于是可以表示为 P d = ρ d R d T P_d = \rho_dR_dT Pd=ρdRdT

8.3 湿空气状态方程

  • 在常温常压下,水汽未达到饱和前也可以看作理想气体

  • 湿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 M = m d + m v m d M d + m v M v , 其中 M d 是干空气摩尔质量, M v 是水汽摩尔质量 M=\frac{m_d+m_v}{\frac{m_d}{M_d}+\frac{m_v}{M_v}},其中M_d是干空气摩尔质量,M_v是水汽摩尔质量 M=Mdmd+Mvmvmd+mv,其中Md是干空气摩尔质量,Mv是水汽摩尔质量

  • M d = 28.964 g / m o l , M v = 18.015 g / m o l ,则有 M ≈ M d 1 + 0.608 q M_d=28.964g/mol,M_v=18.015g/mol,则有M\approx\frac{M_d}{1+0.608q} Md=28.964g/mol,Mv=18.015g/mol,则有M1+0.608qMd

  • P V = m M d R ∗ ( 1 + 0.608 q ) T = m R d ( 1 + 0.608 q ) T PV=\frac{m}{M_d}R^*(1+0.608q)T=mR_d(1+0.608q)T PV=MdmR(1+0.608q)T=mRd(1+0.608q)T

  • 如果将上述 ( 1 + 0.608 q ) T 合并,成 T v (1+0.608q)T合并,成T_v (1+0.608q)T合并,成Tv,称为虚温

  • 这样还是写成 P V = m R d T v PV=mR_dT_v PV=mRdTv,将湿空气对水汽比气体常数的影响转换到了温度上

  • 但是实际大气中q一般很小,因此 T ≈ T v T\approx T_v TTv

8.4 空气湿度参量之间的关系

  • e = ρ v R v T e=\rho_v R_v T e=ρvRvT,其中 R v = R ∗ / M v ≈ 461.61 J / ( k g ∗ m o l ) R_v = R^*/M_v \approx461.61J/(kg *mol) Rv=R/Mv461.61J/(kgmol)称为水汽比气体常数
  • 混合比: r = m v / V m d / V = ρ v ρ d ( 这是密度,不是绝对湿度 ) = e v / ( R v T ) ( p − e v ) / ( R d T ) = R d R v e p − e ≈ 0.622 e p − e r=\frac{m_v/V}{m_d/V} = \frac{\rho_v}{\rho_d}(这是密度,不是绝对湿度)=\frac{e_v/(R_vT)}{(p-e_v)/(R_dT)}=\frac{R_d}{R_v}\frac{e}{p-e}\approx0.622\frac{e}{p-e} r=md/Vmv/V=ρdρv(这是密度,不是绝对湿度)=(pev)/(RdT)ev/(RvT)=RvRdpee0.622pee
  • 比湿: q ≈ 0.622 e p − 0.378 e q\approx0.622\frac{e}{p-0.378e} q0.622p0.378ee
  • 由于实际空气中水汽质量占比很小,因此有 q ≈ r ≈ 0.622 e p q\approx r\approx 0.622\frac{e}{p} qr0.622pe,单位是kg/kg

九、大气静力学方程(重中之重)

除了少数情况外,大气中的气块的铅直加速度不超过0.001m/s,因此近似认为气块在铅直方向静力平衡

9.1 方程本体

d p d z = − ρ g \frac{dp}{d z} = -\rho g dzdp=ρg

  • 气压随高度降低
  • 如果视重力加速度为常数,那气压随高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密度,密度越大的地方随高度上升气压减小越快,因此相同压强的冷的地方气压随高度上升减小快于暖的地方
  • 静力平衡状态下,任意高度的气压等于单位面积上托着的铅直气柱的重量,即 p = ∫ p 0 ∞ ρ g d z p = \int_{p_0}^\infty\rho g dz p=p0ρgdz

9.2 压高公式

d p d z = − ρ g = − p R T g \frac{dp}{d z} = -\rho g=-\frac{p}{RT}g dzdp=ρg=RTpg
等式两端积分之后得到
p 2 = p 1 e x p ( − ∫ z 1 z 2 g R d T d z ) p_2=p_1exp(-\int_{z1}^{z2}\frac{g}{R_dT}dz) p2=p1exp(z1z2RdTgdz)

  • 压高公式联系了z,p,T的关系,三者知2求1
  • 其中一般假设g随高度不变,但是T其实是随高度变化的,积分的时候需要对T(z)也进行积分,T(z)也是比较复杂的,为了简化,假设温度随高度有简单的变化

9.3 均质大气

均质大气的密度不随高度变化,直接将原始方程进行积分

p 2 − p 1 = − ρ g ( z 2 − z 1 ) p_2-p_1=-\rho g(z_2-z_1) p2p1=ρg(z2z1)

气压随高度线性递减

9.4 等温大气

气温随高度不改变的大气称为等温大气

z 2 − z 1 = − R d T g l n p 2 p 1 即 p 2 = p 1 e x p [ − g R T ( z 2 − z 1 ) ] z_2-z_1=-\frac{R_dT}{g}ln\frac{p_2}{p_1}即p_2=p_1exp[-\frac{g}{RT}(z_2-z_1)] z2z1=gRdTlnp1p2p2=p1exp[RTg(z2z1)]

当进行气压站气压订正到海平面气压的时候,使用等温大气的压高公式

9.5 多元大气(高数复习到这阶段时候一定要亲自积分一次)

  • 温度随高度线性变化,即 γ = ∂ T ∂ z = c o n s t 为常数 \gamma = \frac{\partial T}{\partial z}=const为常数 γ=zT=const为常数

  • T 2 = T 1 − γ z T_2=T_1-\gamma z T2=T1γz带入 p 2 = p 1 e x p ( − ∫ z 1 z 2 g R d T d z ) p_2=p_1exp(-\int_{z1}^{z2}\frac{g}{R_dT}dz) p2=p1exp(z1z2RdTgdz)积分得到 p 2 = p 1 [ 1 − γ ( z 2 − z 1 ) T 1 ] g γ R d p_2=p_1[1-\frac{\gamma(z_2-z_1)}{T1}]^{\frac{g}{\gamma R_d}} p2=p1[1T1γ(z2z1)]γRdg

  • 均质大气和等温大气都可以看作是多元大气的特殊情况

  • 如果取的气压层较薄,可以近似看成多元大气或等温大气

  • 对于11gpkm以下的大气可以取p0为1013.25hPa,T=288.15,gamma=0.0065,得到压高公式(别记)
    H = 44331 ( 1 − ( p 1013.25 ) 0.1903 ) H=44331(1-(\frac{p}{1013.25})^{0.1903}) H=44331(1(1013.25p)0.1903)

9.6 均质大气气温递减率(自动对流气温直减率)

  • 由状态方程 p = ρ R T p=\rho RT p=ρRT,两边对z求偏导,得到 ∂ p ∂ z = − ρ g = ρ R ∂ T ∂ z \frac{\partial p}{\partial z}=-\rho g = \rho R\frac{\partial T}{\partial z} zp=ρg=ρRzT
    移项后得到
    γ A = ∂ T ∂ z = − g R ≈ 3.43 K / ( 100 m ) \gamma_A = \frac{\partial T}{\partial z}=-\frac{g}{R}\approx3.43K/(100m) γA=zT=Rg3.43K/(100m)
  • 由上式可以得出,根据比较实际的气温直减率与均质大气的气温直减率,可以判断气块密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一般实际的气温直减率要比均质大气的气温直减率小,因此一般是随高度升高,空气密度是减小的

十、重力位势和位势高度(重点理解)

10.1 重力位势

将单位质量物体从海平面抬到该点时克服地球重力做的功,用 Φ \Phi Φ表示,即单位质量的重力势能,单位J/kg

d Φ = g d z d \Phi = gdz dΦ=gdz 即 Φ = ∫ 0 z g d z 即\Phi=\int_0^zgdz Φ=0zgdz

  • Φ \Phi Φ点组成的面称为等位势面,沿着该面重力不做功
  • 由于g与高度和纬度是有关的,因此等位势面和等高度面并不平行,赤道的g较小,极地g较大,高空的g较小,地面的g较大,因此两个等位势面之间的几何高度,赤道大于极地,高空大于低空
  • 同时由于重力随高度减小,因此在海平面以上,等位势面要高于登高面

10.2 位势高度

H = Φ ( z ) g 0 = 1 g 0 ∫ 0 z g d z H=\frac{\Phi(z)}{g_0}=\frac{1}{g_0}\int_0^zgdz H=g0Φ(z)=g010zgdz
单位为位势米gpm,因此位势高度就是位势 / 地球平均重力加速度

  • 理解的关键在于 g 0 g_0 g0是作为一个常数,跟不带下标的g要进行区分
  • 位势高度的, g 0 g_0 g0取常数为9.80665J/(kg*gpm),为地球平均重力加速度
  • 上式表达式中的积分中的g是随高度减小的,因此如果H较高的时候,g< g 0 g_0 g0,因此在高空位势高度是低于几何高度的

10.3 用位势高度表示的静力学方程

H = Φ ( z ) g 0 得到 g 0 d H = d Φ = g d z H=\frac{\Phi(z)}{g_0}得到g_0dH=d\Phi=gdz H=g0Φ(z)得到g0dH=dΦ=gdz
代入压高公式
d p = − ρ g d z = − ρ g 0 d H dp=-\rho gdz = -\rho g_0dH dp=ρgdz=ρg0dH
d p d H = − ρ g 0 \frac{dp}{dH}=-\rho g_0 dHdp=ρg0

对于等温大气,压高公式变为
p 2 = p 1 e x p [ − g 0 R T ( H 2 − H 1 ) ] p_2=p_1exp[-\frac{g_0}{RT}(H_2-H_1)] p2=p1exp[RTg0(H2H1)]

对于多元大气,压高公式变为
p 2 = p 1 [ 1 − γ ( H 2 − H 1 ) T 1 ] g 0 γ R d p_2=p_1[1-\frac{\gamma(H_2-H_1)}{T1}]^{\frac{g_0}{\gamma R_d}} p2=p1[1T1γ(H2H1)]γRdg0
(基本就是g变为 g 0 g_0 g0,Z变为H)

10.4 使用位势高度的优势

  • 上式中就可以发现使用的都是g0,是常数,就不用考虑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和纬度的变化导致的积分的不方便了
  • 其次在等位势高度面上重力不做功,在讨论能量的时候,使用位势高度作垂直坐标,能简化问题

十一、标准大气

根据大气探测数据和理论计算,指定一种比较接近实际大气平均铅直分布特征的大气模式,称作标准大气(参考大气)
目前世界各国通用的标准大气是假设大气处于静力平衡状态时,根据海平面至30km范围内气层的平均状况制定的

11.1 标准大气的规定

  • 干洁空气,其成分不随高度改变,具有理想气体的性质
  • 处于静力平衡状态
  • 海平面标准重力加速度为9.80776 m/s^2
  • 海平面气温为15摄氏度,海平面气压为1013.25hPa
  • 对流层顶高度为11 gpkm(位势仟米)
  • 11gpkm以下温度直减率为6.5度/gpkm;11-20gpkm为t=-56.5摄氏度;在20-30gpkm为气温直减率为-1摄氏度/gpkm的逆温层

11.2 标准大气的压高公式

多元大气的压高公式,将 γ = 0.0065 K / g p m ,海平面气压 p 0 = 1013.25 h P a , 海平面温度 288.15 K 带入后得到 \gamma=0.0065K/gpm,海平面气压p_0=1013.25hPa,海平面温度288.15K带入后得到 γ=0.0065K/gpm,海平面气压p0=1013.25hPa,海平面温度288.15K带入后得到

H = 44331 [ 1 − ( p 1013.25 0.1903 ) ] H=44331[1-(\frac{p}{1013.25}^{0.1903})] H=44331[1(1013.25p0.1903)]

十二、气压

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

  • 气象上常用hPa作为单位,1毫巴=1hPa
  • 标准大气压(atm)是指在零摄氏度和标准重力加速度,760mmHg产生的大气压强,1atm=760mmHg=1013.25hPa
  • 气压随高度的增加一般指数递减
  • 一般高纬度气压高,低纬度气压低

12.1 气压梯度(23年考了计算)

  • 等压面:空间气压场中,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等值面
  • 空间某点的气压梯度指:垂直于等压面指向低压方向上单位距离气压的改变量
  • 气压梯度说是从高压指向低压的,而数学上梯度的定义方向是从小到大,是相反的
  • 气压梯度用 − ∇ p = − ( ∂ p ∂ x i ⃗ + ∂ p ∂ y j ⃗ + ∂ p ∂ z k ⃗ ) 表示 -\nabla p=-(\frac{\partial p}{\partial x}\vec i+\frac{\partial p}{\partial y}\vec j+\frac{\partial p}{\partial z}\vec k)表示 p=(xpi +ypj +zpk )表示
  • 若只表示水平气压梯度,用 − ∇ h p 表示,只取 x , y 两个方向 -\nabla _h p表示,只取x,y两个方向 hp表示,只取x,y两个方向
  • 水平气压梯度的单位一般用hPa/赤道度表示,1赤道度是赤道上经度相差1度时纬圈的长度,均值为111km
  • 水平气压梯度一般比垂直气压梯度小一万倍左右,因此气压梯度方向几乎与垂直气压梯度相同,水平气压梯度力虽小,但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2.3 海平面等压线图

等压面是起伏不平的曲面,用一个确定的水平面与空间一组间隔相同的等压面相交,则在水平面上交出一组等压线,相割的水平面取作海平面,则得到一张海平面等压线图,即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地面天气图

  • 中心气压低的地方说明等压面是向下凹的
  • 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力大小,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

12.4 等压面图

一组水平面去截某一等压面,可以得到等压面与各水平面的交线,交线上的位势高度相等,投影在图上就是P等压面图

  • 位势高度高的地方实际上也对应着该处为高压区,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反映等压场的不均匀程度和等压面的坡度大小
  • 常用的有850,700,500,300,200hPa的等压面图

12.5 位势梯度与气压梯度的关系

  • 使用 − ∇ p H -\nabla_p H pH表示水平位势梯度
  • − ∇ h p = − ρ g 0 ∇ p H ,也可以写成 − ∇ h p ∇ p H = − ρ g 0 -\nabla_h p=-\rho g_0 \nabla_p H,也可以写成-\frac{\nabla_h p}{\nabla_p H}=-\rho g_0 hp=ρg0pH,也可以写成pHhp=ρg0(和位势高度与压强的关系类似)
  • 由此公式可以知道:等压面图时尚等高线的分布反映了该处附近气压的水平分布,位势梯度大的地方等压面坡度也大

12.6 气压场的基本形势(记忆)

  • 低压
  • 高压
  • 低压槽
  • 高压脊
  • 鞍型场:两高压和两低压相对形成的中间区域

十三、盛行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特征(中大考试内容)

  • 盛行风带和气压带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特征可以用三风四带概括
  • 自赤道到两极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东北(东南)信风带,副热带高压带,西风带,副极地高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压带

13.1 成因

  • 由于太阳辐射径向分布不均,赤道地区接收的净辐射大,气流受热上升,流向极地
  •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步变为偏西气流,阻滞空气北上,并在30度附近下沉
  • 气流到达地面后,一支流回赤道,形成哈德来环流
  • 另一只继续北上,与极地辐射冷却下沉的气流在60度附近汇合上升,上升到高空后一支南流形成中纬度的费雷尔环流,另一只北流形成极地环流

13.2 哈德来环流

赤道附近由于接收到的净辐射大,气流在赤道辐合带上升,高空的空气有指向极地的气压梯度力——>空气向北运动——>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向东偏移——>在30度附近变为西风——>30度发生辐合——>气流冷却下沉——>低空有从30度指向赤道的气压梯度——>气流向南运动——>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东北风(东北信风)——>在赤道辐合——>又上升——> 哈德来环流

13.3 极地环流

由于极地接收的太阳辐射弱,气流在极地下沉——极地低空有指向低纬的气压梯度力——低层空气向低纬移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东北风——构成极地环流

13.4 费雷尔环流

  • 从极地吹来的东北气流哈德来环流下沉辐散而向北运动的西南气流相遇,在60度附近形成极锋

  • 来自低纬的暖湿空气密度小——沿极锋锋面滑升——在对流层上部分流——向南的一支与哈德来环流高层来自赤道地区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副热带锋区

  • 由此又形成了一个环流成为费雷尔环流,与直接环流的方向相反,称为间接环流圈

  • 简单地说就是,哈德来环流的下沉支与极地环流的上升支构成的间接的热力环流

13.5 小结

  • 低纬和高纬地区:高空为西风带,低空为东风带

  • 中纬度地区:应该是东风带,但因为费雷尔环流相比其余两个环流很弱,实际上是带状的西风气流

  • 极锋上空有极锋急流中心

  • 副热带锋区上空又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27
    点赞
  • 2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