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探测复试复习笔记——第三章:主动遥感

零、主动遥感

遥感器向大气发射电磁波或声波信号,接收与大气相互作用后的信号,从中提取气象要素信息的方法和技术

一、电磁波

1.1 电磁波的基本性质

  • 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由振源发出的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
  • 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是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1.1.1 波动性

  • 指电磁波的时空周期可以用波长、波速、周期、频率来表示
  • 电磁波是一种伴随电场和磁场的横波,电场和磁场的振动方向是在波行进方向呈直角的平面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 = f l ˙ a m b d a c=f\dot lambda c=fl˙ambda

1.1.2 粒子性

  • 电磁辐射与物质作用时,电磁波具有粒子性,其能量与频率的关系为
    Q = h f ˙ ,其中 h 为普朗克常数 Q=h\dot f,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 Q=hf˙,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

1.1.3 电磁波波谱

  • 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进行划分的
  • 紫外线:由于原子核分子内部电子状态的改变引起,低于0.3微米的紫外线几乎全被臭氧吸收,0.3-0.4微米是紫外线的大气窗区。主要用紫外线波段探测大气臭氧和二氧化碳
  • 可见光波段:0.4-0.7微米
  • 微波:30cm-1mm,在主动遥感时通常由调速管或磁控管产生,与可见光和红外相比,微波在大气中衰减较小,具有全天候探测的特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电磁波在大气中的折射

  • 由于实际大气的物理性质不均匀,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时,路径会发生弯曲,称为大气折射
  • 发生折射时,部分电磁波能量被介质吸收,通常用复折射率m表示
    m = n − i k 其中 n 为折射率,虚部的 k 为吸收率 m=n-ik其中n为折射率,虚部的k为吸收率 m=nik其中n为折射率,虚部的k为吸收率

由于大气折射率n与真空折射率 n c = 1 n_c=1 nc=1非常接近,故大气折射率n常用折射率指数N表示,称为大气折射率差
N = ( n − 1 ) × 1 0 6 N=(n-1)\times 10^6 N=(n1)×106
N与温、压、湿都有关,关系式为
N = K 1 p d T − K 2 e T + K 3 e T 2 , p d 为干空气气压,三个 K 都是实验确定的常数 N=K_1\frac{p_d}{T}-K_2\frac{e}{T}+K_3\frac{e}{T^2},p_d为干空气气压,三个K都是实验确定的常数 N=K1TpdK2Te+K3T2epd为干空气气压,三个K都是实验确定的常数

在对流层中p,T,e在垂直方向的变化比水平方向大得多,因此折射率指数的垂直变化也远大于水平变化

1.2.1 负折射

d N d z > 0 则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路径曲率 K > 1 r e \frac{dN}{dz}>0则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路径曲率K>\frac{1}{r_e} dzdN>0则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路径曲率K>re1
折射率指数随高度增加,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弯离地面向上,不利于通讯和雷达探测

1.2.2 无折射

d N d z = 0 , K = 1 r e \frac{dN}{dz}=0,K=\frac{1}{r_e} dzdN=0K=re1
折射率指数不随高度改变,电磁波传播路径为直线

1.2.3 正折射

d N d z < 0 , K < 1 r e \frac{dN}{dz}<0,K<\frac{1}{r_e} dzdN<0,K<re1
折射率指数随高度递减,电磁波传播路径弯向地面
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 标准折射:反映了对流层内大气折射的平均情况
  • 临界折射:K=0,即电磁波传播路径离地表面的高度保持不变
  • 超折射:电磁波向下弯曲的曲率小于地球半径,电磁波传播的路径可能在地面反射后继续向前传播,传播到很远距离,形成大气波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对于光波,折射情况主要决定于温度层结构,当存在上热下冷的剧烈逆温时,低层空气密度比高层大得多,在折射作用下,地面实物的景象向上抬升显现在空中,海市蜃楼就是由于超折射形成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 电磁波的散射、吸收和衰减

  • 散射:被入射波照射的大气气体分子和气溶胶粒子在表面会感应出复杂的电荷和电流分布,这一交变电荷于电流分布就要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现象称之为散射
  • 吸收:同时电磁波在粒子内部传播,必定有部分能量被吸收或转化为焦耳热产生损耗,这就是粒子对入射波的吸收作用

1.4 截面

1.4.1 散射/吸收/消光截面

一个粒子的吸收截面就是:粒子吸收的辐射能等于面积 Q a Q_a Qa从入射辐射场中截获的辐射能

假设入射辐射能为E,则粒子吸收的辐射能为 Q a E Q_a E QaE
同理散射,消光截面也可以如此表示

1.4.2 后向散射截面

在主动遥感中,所关心的往往是后向散射的能量,其定义如下:

  • 假设理想散射的能量是空间各向同性分布的,若实际粒子的后向散射能流密度等于同距离理想散射体射回接收天线的能流密度,则该理想散射体的散射截面就称为该实际粒子的后向散射截面雷达截面

4 π R 2 ⋅ S s = S i σ 其中 S s 为后向散射回天线处的能流密度, σ 为后向散射截面 , S i 为入射能流密度 4\pi R^2\cdot S_s = {S_i \sigma} 其中S_s为后向散射回天线处的能流密度,\sigma为后向散射截面,S_i为入射能流密度 4πR2Ss=Siσ其中Ss为后向散射回天线处的能流密度,σ为后向散射截面,Si为入射能流密度
就是从散射物体向周围发射电磁波 = 入射的能流密度乘以一个散射截面后除以球表面积得到单位面积的能流密度,也就是回到原本发射点时的能流密度
反解出后向散射截面为
σ = 4 π R 2 S s S i \sigma = 4\pi R^2\frac{S_s}{S_i} σ=4πR2SiSs

1.5 球形粒子的散射

  • 球形粒子的散射与**离子半径,尺度因子 2 π r / λ 2\pi r / \lambda 2πr/λ**有关
  • 如果一个粒子是各向同性的,则粒子的散射特性就由粒子大小,折射率以及入射波的波长决定

1.5.1 瑞利散射

瑞利散射认为散射相函数有对称性,只与散射角有关,与方位角无关
在距离粒子d处,散射角为 θ \theta θ处的散射通量密度公式为 E θ = E 0 8 π 4 r 6 λ 4 d 2 ( n 2 − 1 n 2 + 2 ) 2 ( 1 + c o s 2 θ ) E_\theta=E_0\frac{8\pi^4 r^6}{\lambda^4 d^2}(\frac{n^2-1}{n^2+2})^2(1+cos^2\theta) Eθ=E0λ4d28π4r6(n2+2n21)2(1+cos2θ)

  • 散射光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 散射光强与半径的六次方成正比

  • 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空间分布简单地服从 ( 1 + c o s 2 θ ) (1+cos^2\theta) (1+cos2θ)

  • 在前向和后向的散射最强,垂直于入射方向最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入射光为自然光的时候,前后向散射呈对称分布

  • 对其整个空间积分得到总辐射通量,定义 σ \sigma σ粒子散射截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5.2 米散射

  • 几何散射和瑞利散射都可以看成是米散射的一种特例
  • 随着粒子尺度参数增大,前向散射光在总散射光中的比值迅速增大
  • 半径与波长相当时,散射效率因子达到峰值,之后会趋向于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6 粒子群的散射吸收衰减表示方法

  • 将大气分为分子大气和气溶胶两部分,分子大气不作尺度讨论,气溶胶大气则对粒径积分
    K s = N m Q s m + ∫ 0 ∞ N ( r ) Q s ( r ) d r 其中 N 为标况下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分子数 K_s = N_mQ_{sm}+\int_0^{\infty} N(r)Q_s(r)dr其中N为标况下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分子数 Ks=NmQsm+0N(r)Qs(r)dr其中N为标况下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分子数
  • 以此类推可以写出粒子群的吸收,消光

二、天气雷达遥感

用无线电波进行探测和测距,根据接收的气象目标散射回波信息来判断估计云、雨、风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

2.1 构成和原理

2.1.1 发射系统

  • 周期性地产生时间上短促而峰值功率强大的高频振荡电磁波,经过天线馈线系统后发射出去;
  • 发射系统是间歇性工作的,在短暂的工作时间中产生电磁波并发射出去
  • 这种工作方式类似脉搏跳动,因此这种雷达也被称为脉冲波雷达
  • 发射波通常为极化波,即场强在各方向分布不均匀,若电矢量只在一个平面内振动,称为线极化波,目前天气雷达大多只发射和接收水平线极化波

2.1.2 天线馈线分系统

  • 馈线为连接发射机和天线之间的波导管,主要功能是将发射机输出的高频震荡电磁波送往天线
  • 天线主要用来将电磁波辐射出去,同时也可以接收目标散射回的电磁波,若两个功能由同一根天线完成,则成为收发共用天线
  • 首先由喇叭口辐射器辐射出来,经过抛物面反射体的反射聚集成一束狭窄的强电磁波向空间定向辐射出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天线的参数主要有:波束宽度、天线增益、天线有效面积

2.1.3 接收系统

  • 主要功能是将天线接收的经馈线传入的目标散射回波放大后送往信号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 接收机需要具备检测微弱信号的能力,称为接收机灵敏度
  • 接收机还要有足够的放大倍数,用增益(dB)表示
  • 接收机还要有足够的动态范围,对近距离的强回波进行放大,也能对远距离的微弱回波进行放大
  • 同时还要对近距离较强的地面杂波和干扰波进行抑制

2.1.4 伺服系统

  • 根据用户在数据处理雨显示系统上给出的命令,通过天线传统系统操纵雷达天线进行相应动作的扫描
  • 通过同步系统将天线指向的方位角和仰角数据送入信号处理分系统

2.1.5 扫描方式

  • 旋转扫描:以固定仰角环绕垂直轴作圆周扫描
  • 俯仰扫描:在选定的方位上天线不断做上下俯仰扫描

3.1 天气雷达参数与探测性能

3.1.1 波长 λ \lambda λ

指发射机高频振荡器的工作波长;通常,天气雷达的波长为厘米波(1-20cm),各波段可探测目标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1.2 脉冲宽度 τ \tau τ

指调制脉冲的持续时间,单位为微秒(书上是不是错了),在发射功率等一定的情况下,脉冲宽度越大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也越大

  • 距离分辨率:在雷达图像中,当两个目标位于同一方位角时,但与雷达的距离不同时,二者被雷达区分出来的最小距离称为距离分辨率

  • 脉冲宽度与雷达的距离分辨率有关,脉冲宽度越小,距离分辨率越高
    Δ R m i n > c ⋅ τ 2 \Delta R_{min} > \frac{c\cdot \tau}{2} ΔRmin>2cτ
    其中 Δ R m i n \Delta R_{min} ΔRmin越小,说明距离分辨率越高

  • 脉冲宽度大小决定了雷达的盲区半径大小,盲区半径是指雷达能有效探测的最小范围;当距离太近时,目标回波的前沿与发射脉冲的后沿混合在一起,以至于无法分辨

  • 综上:脉冲宽度越小,距离分辨率越高,盲区越小,最大探测距离越小,对接收机要求也越高

  • 在天气雷达中通常采用较窄的脉冲宽度,如1微米或2微米

3.1.3 脉冲重复频率

单位时间内由雷达发射脉冲的个数,如重复频率为300Hz时,表明每秒发射300个高频脉冲,对应重复周期,是两个脉冲之间的间隔

F = 1 T F=\frac{1}{T} F=T1

  • 气象雷达的工作特点是,前一个发射脉冲的回波从最大距离 R m a x R_{max} Rmax处回到雷达站后,才能发射下一个脉冲,因此重复周期应该满足
    T ≥ 2 R m a x c T \geq \frac{2R_{max}}{c} Tc2Rmax
    确定了T后,最大探测距离也随之确定,即
    R m a x = 1 2 c T R_{max} = \frac{1}{2}cT Rmax=21cT

3.1.4 天线波束宽度 θ \theta θ

主波瓣两个半功率点之间的夹角

  • 波束宽度越窄,发射的电磁能量分布越集中,天线的定向性就越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波束宽度越窄,角分辨能力越强,即区分点目标的视角分辨能力
  • 在工作波长固定的情况下,波束宽度与天线尺寸成反比 θ = 70 λ D \theta = \frac{70 \lambda}{D} θ=D70λ
  • 圆抛物面的天线其水平和垂直波束宽度相同,扁平的则水平方向波束窄,垂直波束宽,因此水平角分辨率高于垂直角分辨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1.5 天线增益G

在辐射总功率相同时,定向天线在最大辐射方向的能流密度与各向均匀辐射的天线的能流密度之比,反映了天线集中发射雷达波的能力

G = S i m a x S i s o , 能流密度 S = P 4 π R 2 G=\frac{S_{imax}}{S_{iso}},能流密度S=\frac{P}{4\pi R^2} G=SisoSimax,能流密度S=4πR2P

3.1.6 天线有效面积A

天线反射体能有效接收回波信号的口径面积

记回波功率为 P ,回波功率能流密度为 S ,有效面积为 A ,则有 P = S A ˙ 记回波功率为P,回波功率能流密度为S,有效面积为A,则有P=S \dot A 记回波功率为P,回波功率能流密度为S,有效面积为A,则有P=SA˙

  • 一般而言,有效面积小于其几何面积,对于圆抛物面天线而言 A e = 2 3 A p A_e=\frac{2}{3}A_p Ae=32Ap

3.1.7 灵敏度

表示接收机对微弱信号的接受能力,一般用最小可测功率 P r , m i n P_{r,min} Pr,min表示

  • 灵敏度越高则雷达的作用距离越远
  • 灵敏度高低主要取决于接收机的增益

3.1.8 小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见,雷达波长确定后,天线越大,增益越高,波束宽度越窄,性能越好

3.1.9 国内部分天气雷达的主要参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 对气象目标的探测

3.2.1 雷达反射率

在雷达波束照射范围内,单位体积内有N个粒子,每个粒子的后向散射截面为 σ \sigma σ,这N个粒子后向散射截面之和定义为雷达反射率

η = ∑ i = 1 N σ i \eta = \sum_{i=1}^{N}\sigma_i η=i=1Nσi
写成积分形式就为
η = ∫ 0 ∞ n ( D ) σ i ( D ) d D , n ( D ) 表示数密度 \eta=\int_0^{\infty}n(D) \sigma_i(D)dD,n(D)表示数密度 η=0n(D)σi(D)dD,n(D)表示数密度

由此可见,反射率大说明单位体积中降水粒子的尺度大或数量多

散射截面还与探测波长有关,对于瑞利散射,散射截面大小与粒子半径6次方成正比,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也就是波长短的雷达能接收到较多的散射能量,更容易探测到弱的云雨目标

σ = π 5 D 6 λ 4 ∣ m 2 − 1 m 2 + 2 ∣ 2 \sigma = \frac{\pi^5 D^6}{\lambda^4}{|\frac{m^2-1}{m^2+2}|}^2 σ=λ4π5D6m2+2m212
记 ∣ K 2 ∣ = ∣ m 2 − 1 m 2 + 2 ∣ 2 记{|K^2|}={|\frac{m^2-1}{m^2+2}|}^2 K2=m2+2m212
同时,散射截面还正比于 K 2 K^2 K2,在波长为3-10cm范围内,冰的 K 2 K^2 K2约为液态水的1/5,因此同样大小的水球和冰球,冰球的散射能力只有液态水的1/5,雪的散射可以看作是同体积冰的散射,因此干雪的回波强度比雨的回波强度弱

因此在瑞利散射条件下
η = π 5 λ 4 ∣ m 2 − 1 m 2 + 2 ∣ 2 ∫ 0 ∞ n ( D ) D 6 d D \eta = \frac{\pi^5 }{\lambda^4}{|\frac{m^2-1}{m^2+2}|}^2\int_0^{\infty}n(D)D^6dD η=λ4π5m2+2m2120n(D)D6dD

3.2.2 雷达反射率因子

将上式中后半部分抽出定义
Z = ∫ 0 ∞ n ( D ) D 6 d D Z=\int_0^{\infty}n(D)D^6dD Z=0n(D)D6dD
Z反映了雷达目标的尺度和数密度,体现了气象目标的强度,与雷达参数无关

3.2.3 米散射条件下

  • 在尺度因子较大的情况下,球形冰粒的标准化散射截面可以比同体积的球形水滴大10倍左右,因此冰雹的回波十分强

米散射条件下,引入等效反射银子 Z e Z_e Ze
Z e = λ 4 π 5 ∣ m 2 − 1 m 2 + 2 ∣ − 2 ∑ i = 1 N σ m i Z_e=\frac{\lambda^4}{\pi^5}|\frac{m^2-1}{m^2+2}|^{-2}\sum_{i=1}^N\sigma_{mi} Ze=π5λ4m2+2m212i=1Nσmi
η = π 5 λ 4 ∣ m 2 − 1 m 2 + 2 ∣ Z e \eta = \frac{\pi^5}{\lambda^4}|\frac{m^2-1}{m^2+2}|Z_e η=λ4π5m2+2m21Ze

3.3 气象目标的衰减特性

衰减特性可以用衰减因子K描述,K表示单位接收功率在大气中往返单位距离时衰减掉的能量

P r = P ˉ r 0 ⋅ K , P ˉ r 0 表示没有考虑衰减时的平均回波功率 P_r=\bar P_{r0} \cdot K, \bar P_{r0}表示没有考虑衰减时的平均回波功率 Pr=Pˉr0K,Pˉr0表示没有考虑衰减时的平均回波功率

在距离dR上衰减的大小表示为
d P ˉ r = − 2 K P ˉ r d R 解得 K = − d P ˉ r 2 P ˉ r d R d\bar P_{r} = -2K\bar P_r dR解得K=-\frac{d\bar P_{r}}{2\bar P_r dR} dPˉr=2KPˉrdR解得K=2PˉrdRdPˉr

积分形式为
P ˉ r = P ˉ r 0 ⋅ e − 2 ∫ 0 R K r d r \bar P_r = \bar P_{r0}\cdot e^{-2\int_0^R K_r dr} Pˉr=Pˉr0e20RKrdr

最终,可以表示为
P ˉ r = P ˉ r 0 ⋅ 1 0 − 0.2 ∫ 0 R ( k g + k c + k p + k s ) d r ,其中 k g + k c + k p + k s 分别表示大气、云、降水、雪造成的衰减系数 \bar P_r = \bar P_{r0}\cdot 10^{-0.2\int_0^R (k_g+k_c+k_p+k_s) dr},其中k_g+k_c+k_p+k_s分别表示大气、云、降水、雪造成的衰减系数 Pˉr=Pˉr0100.20R(kg+kc+kp+ks)dr,其中kg+kc+kp+ks分别表示大气、云、降水、雪造成的衰减系数

3.3.1 气体的衰减特性

  • 气体的衰减作用由吸收引起
  • 对于波长较长的雷达而言,气体的吸收衰减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波长为1cm左右的雷达而言,由于水汽和氧气在1cm左右波长的吸收带,气体的衰减必须考虑

3.3.2 云的衰减特性

  • 云滴半径r<100微米,对于天气雷达而言,满足瑞利散射条件,云的衰减系数与云的含水量成正比
    k c = K l ∗ ⋅ M , M 为云的含水量( g / m 3 ) , K 1 ∗ 为单位含水量时的衰减系数 k_c = K_l^* \cdot M,M为云的含水量(g/m^3),K_1^*为单位含水量时的衰减系数 kc=KlMM为云的含水量(g/m3,K1为单位含水量时的衰减系数
  • 波长越长,衰减系数越小
  • 冰云的衰减系数比水云的衰减系数小两个数量级

3.3.3 雨的衰减特性

  • 雨的衰减系数与降水强度的经验公式
    k p = K 2 ⋅ I γ , K 2 和 γ 都是与温度和波长相关的系数, I 是降水强度 k_p=K_2 \cdot I^\gamma,K_2和\gamma都是与温度和波长相关的系数,I是降水强度 kp=K2Iγ,K2γ都是与温度和波长相关的系数,I是降水强度

当工作波长较短时,中等的雨强就会造成相当大的衰减

3.3.4 雪的衰减特性

  • 湿雪的衰减系数比干雪大得多

3.3.5 冰雹的衰减

  • 冰雹对电磁波的衰减作用较为明显,尤其是当冰雹表面有一层水膜时

3.4 回波信号处理

3.4.1 有效照射深度

推导思路:

  • 因为最后接收的时候要求同时接收到最近和最远探测距离的信号,因此最近和最远的时间差是有要求的,才能满足最近和最远的信号同时返回
  • 首先,脉冲信号会有持续时间,因此脉冲信号占据的空间长度为 h = c τ h=c\tau h=cτ
  • 因此极限情况就是,这段脉冲的前沿到达B(t2),脉冲尾巴到达A(t3),又要两者同时回去,则有
    t 2 = t 3 = t 1 + τ t_2 = t_3 = t_1+\tau t2=t3=t1+τ
    即 2 R 2 / c = 2 R 1 / c + τ ,解得 R 2 − R 1 = c τ / 2 即2R_2/c = 2R_1/c + \tau,解得R_2-R_1=c\tau/2 2R2/c=2R1/c+τ,解得R2R1=cτ/2
    因此 R 2 − R 1 就是有效探测深度 = 2 / h 因此R_2-R_1就是有效探测深度=2/h 因此R2R1就是有效探测深度=2/h
    物理意义就是在这段距离之内的回波可以同时回到接收机,是有效的

3.4.2 有效照射体积

同时能达到天线的气象目标后向散射回波的空间体积

  • 应该就是以有效照射深度为高的类似圆台体积
    V = π ( R ⋅ θ 2 ) ( R ⋅ ϕ 2 ) ⋅ h 2 V=\pi (R \cdot \frac{\theta}{2})(R \cdot \frac{\phi}{2})\cdot \frac{h}{2} V=π(R2θ)(R2ϕ)2h

3.5 雷达气象方程

3.5.1 推导

在距离为R处,功率为P的各向同性的雷达产生的能流密度为
S a v g = P 4 π R 2 S_{avg} = \frac{P}{4\pi R^2} Savg=4πR2P

天线增益G表示为
G = S m a x S a v g G = \frac{S_{max}}{S_{avg}} G=SavgSmax

联立两式得到
S m a x = P G 4 π R 2 S_{max} = \frac{PG}{4\pi R^2} Smax=4πR2PG

实际上需要考虑天线辐射的不均匀性,要加上天线方向图函数,此时实际的能流密度为
S i = S m a x ∣ f ( θ , ϕ ) ∣ 2 ,其中 ∣ f ( θ , ϕ ) ∣ = ∣ E ( θ , ϕ ) ∣ ∣ E m a x ∣ S_i = S_{max}|f(\theta, \phi)|^2,其中|f(\theta, \phi)| = \frac{|E(\theta, \phi)|}{|E_{max}|} Si=Smaxf(θ,ϕ)2,其中f(θ,ϕ)=EmaxE(θ,ϕ)
其中 E ( θ , ϕ ) 为发射点上与波束轴线呈 θ ϕ 夹角方向的电场强度振幅值, E m a x 为最大辐射方向上的电场强度振幅值 其中E(\theta, \phi)为发射点上与波束轴线呈\theta \phi夹角方向的电场强度振幅值,E_{max}为最大辐射方向上的电场强度振幅值 其中E(θ,ϕ)为发射点上与波束轴线呈θϕ夹角方向的电场强度振幅值,Emax为最大辐射方向上的电场强度振幅值

之后乘以雷达反射率得到粒子群后向散射回天线的能流密度
S i ( π ) = S i 4 π R 2 η = P G η ( 4 π R 2 ) 2 ∣ f ( θ , ϕ ) ∣ 2 S_i(\pi) = \frac{S_i}{4\pi R^2}\eta = \frac{PG \eta}{(4\pi R^2)^2}|f(\theta, \phi)|^2 Si(π)=4πR2Siη=(4πR2)2PGηf(θ,ϕ)2

最后乘上有效面积 A = G λ 2 4 π A = \frac{G \lambda^2}{4\pi} A=4πGλ2,得到天线接收的回波功率 P r P_r Pr
P r = S i ( π ) ⋅ A e = P t λ 2 G 2 η ( 4 π ) 3 R 4 ∣ f ( θ , ϕ ) ∣ 4 (为啥变四次方了) P_r=S_i(\pi) \cdot A_e=\frac{P_t\lambda^2G^2\eta}{(4\pi)^3R^4}|f(\theta ,\phi)|^4(为啥变四次方了) Pr=Si(π)Ae=(4π)3R4Ptλ2G2ηf(θ,ϕ)4(为啥变四次方了)
平均回波功率就是有效照射体积V内的粒子后向散射后同时到达天线的功率,积分后结果为
P ˉ r = P t λ 2 G 2 η h ( 4 π ) 3 ⋅ 2 R 2 ∫ Ω ∣ f ( θ , ϕ ) ∣ 4 d Ω \bar P_r = \frac{P_t\lambda^2G^2\eta h}{(4\pi)^3\cdot2R^2}\int_{\Omega} |f(\theta, \phi)|^4 d\Omega Pˉr=(4π)32R2Ptλ2G2ηhΩf(θ,ϕ)4dΩ

考虑圆形抛物面天线时
P ˉ r = ( P t λ 2 G 2 θ ϕ τ c 1024 π 2 l n 2 ) η ⋅ 1 R 2 \bar P_r = (\frac{P_t\lambda^2G^2 \theta \phi \tau c}{1024\pi^2 ln2})\eta \cdot \frac{1}{R^2} Pˉr=(1024π2ln2Ptλ2G2θϕτc)ηR21

米散射条件下
η = π 5 λ 4 ∣ m 2 − 1 m 2 + 2 ∣ Z \eta = \frac{\pi^5}{\lambda^4}|\frac{m^2-1}{m^2+2}|Z η=λ4π5m2+2m21Z
带入,并且考虑衰减得到
P ˉ r = π 3 1024 l n 2 ⋅ [ P t τ G 2 θ ϕ c λ 2 ] ⋅ [ ∣ K ∣ 2 Z R 2 ] ⋅ e − 0.2 ∫ 0 R K t d r \bar P_r=\frac{\pi^3}{1024ln2}\cdot[\frac{P_t \tau G^2\theta \phi c}{\lambda^2}]\cdot[\frac{|K|^2 Z}{R^2}]\cdot e^{-0.2\int_0^R K_t dr} Pˉr=1024ln2π3[λ2PtτG2θϕc][R2K2Z]e0.20RKtdr

3.5.2 性质

P ˉ r = π 3 1024 l n 2 ⋅ [ P t τ G 2 θ ϕ c λ 2 ] ⋅ [ ∣ K ∣ 2 Z R 2 ] ⋅ e − 0.2 ∫ 0 R K t d r \bar P_r=\frac{\pi^3}{1024ln2}\cdot[\frac{P_t \tau G^2\theta \phi c}{\lambda^2}]\cdot[\frac{|K|^2 Z}{R^2}]\cdot e^{-0.2\int_0^R K_t dr} Pˉr=1024ln2π3[λ2PtτG2θϕc][R2K2Z]e0.20RKtdr

  • P r P_r Pr为接收到的平均回波功率,表示采样体积内所有散射粒子后向散射截面之和
  • P t P_t Pt为峰值发射功率
  • G为天线增益
  • θ , ϕ \theta, \phi θ,ϕ分别为水平和垂直的波束宽度
  • τ \tau τ为脉冲宽度
  • λ \lambda λ为波长
  • ∣ K ∣ 2 |K|^2 K2为与折射指数有关常数,对于水滴约为0.93
  • R为距离,c为光速

  • 第一项为常数
  • 第二项为雷达参数
  • 第三项为与目标物理性质有关项
  • 第四项为衰减

  • 当符合瑞利散射时,雷达接收的平均回波功率与Z成正比,对于大粒子应该是与等效反射因子 Z e Z_e Ze成正比

3.6 探测方式

3.6.1 PPI探测(圆锥扫描探测)

天线在某一仰角不变的情况下,在0-360方位间进行得连续扫描探测

  • PPI图像可以分析:回波强度,回波形态,回波分布和回波的移向速度,区分降水性质
  • 对于多普勒雷达,回波速度图上需要分析:各高度上的风向、风速、判断冷暖平流和垂直风切变的高度,辐合辐散区的位置

3.6.2 RHI探测(距离高度显示)

选定一方位角情况下,在0-90度仰角之间进行的连续扫描探测

  • RHI图像可以分析:回波顶高,零度层亮带,回波是否接地,出流区以及风场的垂直结构

3.6.3 VOL探测(立体扫描探测)

指选定多个不同仰角的圆锥体扫探测构成的集合,完成一个圆锥扫描探测后依次抬升仰角,通过插值可以得到较全面的分析探测区域内不同等高体的分布

四、多普勒雷达

4.1 多普勒频率推导

经过一个波长的相位的变化
2 π λ 2\pi \lambda 2πλ

则经过一段距离的相位变化
Δ ϕ = Δ x λ ⋅ 2 π = 2 Δ R λ ⋅ 2 π 其中 Δ R 为气象目标远离雷达后,电磁波一去一回其实路程增加了两倍 \Delta \phi = \frac{\Delta x}{\lambda}\cdot 2\pi=\frac{2\Delta R}{\lambda}\cdot 2\pi其中\Delta R为气象目标远离雷达后,电磁波一去一回其实路程增加了两倍 Δϕ=λΔx2π=λR2π其中ΔR为气象目标远离雷达后,电磁波一去一回其实路程增加了两倍
而角速度与相位的关系为
ω = Δ ϕ Δ t = 4 π Δ R λ Δ t ⋅ 2 π = 4 π V λ = 2 π T = 2 π f \omega = \frac{\Delta \phi}{\Delta t}=\frac{4\pi\Delta R}{\lambda \Delta t}\cdot 2\pi=\frac{4\pi V}{\lambda}=\frac{2\pi}{T}=2\pi f ω=ΔtΔϕ=λΔt4πΔR2π=λ4πV=T2π=2πf
因此最后可以得到
f = 2 V λ f=\frac{2V}{\lambda} f=λ2V
f 写作 f d f写作f_d f写作fd称为多普勒频率,V用 V r V_r Vr表示径向速度,则有
f d = 2 V r λ f_d=\frac{2V_r}{\lambda} fd=λ2Vr
因此,发射过去的电磁波频率为 f 0 f_0 f0,由于目标的移动,导致返回的频率就为 f 0 + f d f_0+f_d f0+f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2 最大速度

  • 采样定理:采样频率PRF必须达到信号频率 f d f_d fd的两倍以上
    P R F ≥ 2 f d = 4 V r λ PRF \ge 2f_d=\frac{4V_r}{\lambda} PRF2fd=λ4Vr

因此定义最大速度
V m a x = P R F ⋅ λ 4 V_{max}=\frac{PRF\cdot\lambda}{4} Vmax=4PRFλ

4.3 最大探测距离

  • 由最大探测距离公式
    R m a x = c T 2 = c 2 f = c 2 P R F R_{max}=\frac{cT}{2}=\frac{c}{2f}=\frac{c}{2PRF} Rmax=2cT=2fc=2PRFc

五、风廓线雷达

利用大气湍流对电磁波产生的散射原理对三维风场进行连续性探测的设备

  • 具有时空分辨率高、连续性、实时性好的特点
  • 通常发射频率越高,其探测高度就越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1 湍流大气对雷达波的散射

不同尺度的湍流块相当于具有不同间距的空间衍射光栅,不同间距的衍射光栅对于不同散射角上的散射能量有明显贡献,恰巧可以在该方向形成衍射的亮点

5.2 分层大气镜面反射

当大气中折射率水平分布较为均匀,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很大的梯度结构引起

通过比较天线垂直发射和天线稍有倾斜时的回波强度,如差别很大,回波可能就是镜面反射产生的

5.3 风廓线雷达多普勒技术原理

  • 风廓线雷达观测到的回波主要是晴空中折射率起伏的空气的散射回波,具有雷达半波长尺度时,就会对雷达电磁波产生强烈的后向散射
  • 湍流随风漂移,沿雷达径向的风速分量将导致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从而可以计算出某一层大气沿波束径向的风速分量
  • 一般采用三束波或五束波轮流发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测出发射方向的径向风速,联立解出风的u,v,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六、激光雷达

利用大气气体分子和气溶胶对激光的散射、吸收特性来判别和推断大气状况的探测仪器

  • 优点在于:激光方向性强,灵敏度高,精度高
  • 大气中分子和气溶胶对激光散射很强,对云穿透能力较差。无法测得云内情况,因此主要的测量对象是晴空大气

根据不同的散射、吸收效应,现有的激光类的有以下种类:

  • 米散射激光雷达:用于探测30km以下低空大气中尘埃,云雾气溶胶的激光雷达
  • 瑞利散射激光雷达:利用原子分子的瑞利散射机制工作的激光雷达,用于30-80km中层大气探测
  • 拉曼散射激光雷达:拉曼散射是大气分子对光的非弹性散射,适用于对浓度比较高和距离较近的对象辨认分子种类的探测
  •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由于吸收具有很大的相互作用截面,使得利用吸收机制工作的激光雷达能达到较高的灵敏度,同时吸收是一种共振过程,具有分辨大气成分的能力,可以用来探测大气中微量成分
  • 共振荧光激光雷达:在某些特定激光波长下原子或分子发生共振荧光增强的现象实现辨认大气成分。多用于高层大气中分子原子的成分探测

组成部分:激光器,收发系统,信号处理和显示系统


6.1 激光雷达方程

P r = P t ⋅ c A ϕ ( R ) ⋅ β π ( R ) 2 R 2 e − 2 ∫ 0 R k ( r ) d r P_r = \frac{P_t \cdot cA\phi(R)\cdot\beta_\pi (R)}{2R^2}e^{-2\int_0^R k(r)dr} Pr=2R2PtcAϕ(R)βπ(R)e20Rk(r)dr
A 为有效接收面积, β ( R ) 为体元后向散射系数, ϕ ( R ) 为充满系数, k ( r )为消光系数 A为有效接收面积,\beta(R)为体元后向散射系数,\phi(R)为充满系数,k(r)为消光系数 A为有效接收面积,β(R)为体元后向散射系数,ϕ(R)为充满系数,k(r)为消光系数

6.2 激光雷达测量能见度

  • 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利用大气对激光的消光特性,可以测量气象能见度
  • 假设水平方向上大气消光系数k与距离无关,且大气对激光的体元后向散射系数 β \beta β也与距离无关,此时用电压表示的激光雷达方程为
    V ( R ) = C A β R 2 e − 2 k R ,其中 C A 为仪器常数 V(R) = \frac{C_A\beta}{R^2}e^{-2kR},其中C_A为仪器常数 V(R)=R2CAβe2kR,其中CA为仪器常数
    这样只需要测出两个不同距离下的电压值,就可以求出未知数 β 和 k \beta和k βk,这就是两点法测能见度

6.3 测量大气成分的浓度和大气温度、气压

  • 差分吸收法:利用气体对激光吸收谱线特征,在其强吸收线和弱吸收线上分别发射不同波长的激光,对各自回波强度进行差分比较,估计气象要素
  • 气体成分浓度
    N ( R ) = V w ( R ) 2 V 0 ( R ) ⋅ 1 Q a ( λ w ) − Q a ( λ 0 ) N(R)=\frac{V_w(R)}{2V_0(R)}\cdot \frac{1}{Q_a(\lambda_w)-Q_a(\lambda_0)} N(R)=2V0(R)Vw(R)Qa(λw)Qa(λ0)1

两个V分别是在 λ w 和 λ 0 \lambda_w和\lambda_0 λwλ0波段发射后接收到转化为电压的值,两个Q分别为对应的吸收截面

七、GNSS大气遥感

GNSS本身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但通过测量GNSS信号由于速度减慢和路径弯曲引起的延迟来获得大气中温、压、湿信息

  • 地基GNSS:卫星向地面GNSS接收机传送的信号在大气层中累计的延迟,这种延迟对路径上的水汽含量非常敏感,可以用来估算测站上空的水汽量
  • 天基GNSS:信号穿过大气层到达星载GNSS时,信号会发生折射,可以利用星载接收机测到的多普勒频移与低轨道卫星的位置和速度信息,反演得到大气折射率,推导出密度、气压等信息

7.1 地基GNSS

  • 电离层和中性大气层都会造成GNSS信号的传播延迟,其中电离层引起的延迟可以确定并消除
  • 将中性大气层的大气折射分为干分量和湿分量
    N 0 = N d + N w N^0=N_d+N_w N0=Nd+Nw
  • 中性大气层中,由弯曲导致的路径延迟可写为, θ \theta θ为卫星高度角,当大于35度时可以忽略,因此可以认为中性大气层中,电磁波沿直线传播
    Δ D R = 1.92 θ + 0.6 \Delta D_R=\frac{1.92}{\theta+0.6} ΔDR=θ+0.61.92
  • 中性大气延迟可分为干延迟和湿延迟
    Δ D = Δ D d + Δ D w \Delta D = \Delta D_d + \Delta D_w ΔD=ΔDd+ΔDw
    Δ D d = m ( θ ) ⋅ Δ D Z d , Δ D w = m ( θ ) ⋅ Δ D Z w \Delta D_d = m(\theta)\cdot\Delta D_{Zd},\Delta D_w = m(\theta)\cdot\Delta D_{Zw} ΔDd=m(θ)ΔDZdΔDw=m(θ)ΔDZw
    D Z d D_{Zd} DZd D Z w D_{Zw} DZw分别称为天顶干延迟和- - 天顶湿延迟,天顶干延迟主要与地面的大气压和温度有关,天顶湿延迟主要与电磁波传播路径上大气状况密切相关(尤其是水汽)
  • m称为投影函数

7.2 天基GNSS

7.2.1 掩星事件

掩星本身是指:空间中两个星体,原本直视可见,但由于其他星体或物质运动使两者间发生了遮掩,即一个星体上发出的光经直射无法达到另一颗星体时,称为掩星

  • 而GNSS的掩星大气探测利用导航卫星,低轨卫星(LEO),地球大气间构成的掩星关系,从导航卫星上发射电磁波,电磁波穿过地球大气产生折射,最后被低轨卫星上的接收机接收,利用大气折射率反演大气参数
  • 如图GPS卫星与LEO是不可直接看到对方的,因此如果LEO接收到了信号则是信号经过了地球大气发生了折射,这样就称发生了一次掩星事件,每次掩星事件可以持续约1min时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3 总折射角廓线计算

  • 局地球对称大气假设:假设大气折射率n只是地球半径r的函数
  • 首先用双差载波相位观测法确定LEO卫星的位置和速度
  • 由掩星的多普勒频移测值和GPS卫星与LEO卫星的位置,速度信息计算总折射角廓线
  • 对折射角廓线数值积分得到折射率廓线
  • 由折射率廓线反演得到密度,气压,温度廓线

7.4 GNSS掩星探测系统的特点

  • 单个LEO卫星的GNSS掩星探测系统每天可以产生约500个廓线数据,合理选择轨道可使廓线大体均匀地分布全球
  • 廓线垂直范围可以从60km到地表
  • 掩星数据的垂直分辨率可从接近地面的几百米变化到60km高附近的1km
  • GNSS和LEO卫星上的仪器设备所固有的稳定性,上天后不用对仪器进行定标
  • 29
    点赞
  • 2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