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ndroid架构,你是否还在生搬硬套?,腾讯T2大佬手把手教你

View{

textView = model.prefix + model.title

}

复制代码

起初我们的textView显示的是model中的title,但后端调整后我们需要在model中加一个prefix字段,同时textView显示内容也要做一次字符串拼接。视图层因为数据层的改动而被动做了修改。既然做了分层我们想要的肯定是视图、数据互不干扰,如何解决?往下看…

1.4 Data Mapper或许是解药

Data Mapper是后端常用的一个概念,一般情况下他们是不会直接使用数据库里面的字段,而是加一个Data Mapper(数据映射)将数据库表转按需换成Java Bean,这样做的好处也很明显,表结构甭管怎么折腾都不会影响到业务层代码。

对于前端我觉得可以适当引入Data Mapper,将后端数据转换成本地模型,本地模型只与设计图对应,将后端业务视图完全隔离。这也就解决了 1.3 面临的问题,具体方式如下:

数据层

Model{

title

prefix

}

本地模型(与设计图一一对应)

LocalModel{

//将后端模型转换为本地模型

title = model.prefix + model.title

}

UI层

View{

textView = localModel.title

}

复制代码

LocalModel相当于一个中间层,通过适配器模式将数据层与视图层做隔离。

前端引入Data Mapper后可以脱离后端进行开发,只要需求明确就可以做视图层的开发,完全不需要担心后端返回什么结构字段。并且这种做法是一劳永逸的,比如后端需要对某些字段做调整,我们可以不暇思索直奔数据层,涉及到的调整100%不会影响到视图层

注意点:

当下有一部分公司为了将前后端分离更彻底,由前端开发人员提供Java Bean(相当于LocalModel)的结构,好处也很明显,更多的业务内聚到后端,很大程度提升了业务的灵活性,毕竟App发一次版成本还是比较大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其实没必要再编写Data Mapper。所以任何架构设计都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5 无处安放的业务逻辑

关于业务逻辑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甚至可以将任意一行代码称之为业务逻辑,如此宽泛的概念我们该如何去理解?我先大致将它分为两个方面:

  • 界面交互逻辑:视图层的交互逻辑,比如手势控制、吸顶悬浮等等都是根据业务需要实现的,所以严格来说这部分也属于业务逻辑。但这部分业务逻辑一般在视图层实现。
  • 数据逻辑:这部分是大家常说的业务逻辑,属于强业务逻辑,比如根据不同用户类型获取不同数据、展示不同界面,加上Data Mapper一系列操作其实就是给后端兜底,帮他们补全剩余逻辑而已。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文我将数据逻辑统称为业务逻辑

前面我们说到,Android开发应该具备数据层视图层,那业务逻辑放在哪一层比较合适呢?比如MVVM模式下大家都说将业务逻辑放到ViewModel处理,这么说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如果一个界面足够复杂那对应的ViewModel代码可能会有成百上千行,看起来会很臃肿可读性也非常差。最重要的一点这些业务很难编写单元测试用例

关于业务逻辑我建议单独写一个use case处理。

use case通常放在ViewModel/Presenter数据层之间,业务逻辑以及Data Mapper都应该放在use case中,每一个行为对应一个use case。这样就解决了ViewModel/Presenter臃肿的问题,同时更方便编写测试用例。

注意点:

好的设计都是特定场景解决特定问题,过度设计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增加开发成本。以我目前经验来看Android开发至少一半的场景都很简单:请求-->拿数据-->渲染视图最多再加个Data Mapper,流程很单一并且后期改动的可能也不太大,这种情况就没必要写一个use case,Data Mapper扔到数据层即可。

2. 合理分层是给 数据驱动UI 做铺垫


先说结论:数据驱动UI的本质是控制反转

2.1 什么是 控制反转?

控制即对程序流程的控制,一般由我们开发者承担,此过程为控制。但开发者是人所以不可避免出现错误,此时可以将角色做一个反转由成熟的框架负责整个流程,程序员只需要在框架预留的扩展点上,添加跟自己的业务代码,就可以利用框架来驱动整个程序流程的执行,此过程为反转

控制反转概念和设计原则中的依赖倒置很相似,只是少了一个依赖抽象

打个比方:

现有一个HTTP请求的需求,如果想自己维护HTTT链接、自己管理TCP Socket、自己处理HTTP缓存…就是整个HTTP协议全部自己封装,先不说这个工程能不能靠个人实现,就算实现也是漏洞百出,此时可以换个思路:通过OkHttp去实现,OkHttp是一个成熟的框架用它基本上不会出错。个人封装HTTP协议到使用OkHttp框架,这个过程在控制HTTP的角色上发生了一个反转个人--->成熟的框架OkHttp即控制反转,好处也很明显,框架出错的概率远低于个人。

2.2 什么是数据驱动UI?

通俗一点说就是当数据改变时对应的UI也要跟着变,反过来说当需要改变UI只需要改变对应的数据即可。现在比较流行的UI框架如FlutterComposeVue其本质都是基于函数式编程实现数据驱动UI,它们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数据,UI一致性问题。

在当前的Android中可以使用DataBinding实现同样的效果,以Jetpack MVVM为例:ViewModelRepository拿到数据暂存到ViewModel对应的ObservableFiled即可实现数据驱动UI,但前提是从Repository拿到的数据可以直接用,如果在Activity或者Adapter做数据二次处理再notify UI,已经违背数据驱动UI核心思想。所以想实现数据驱动UI必须要有合理的分层(UI层拿到的数据无需处理,可以直接用)Data Mapper恰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可规避大量编写BindAdapter的现状。

DataBinding并非函数式编程,它只是通过AbstractProcessor生成中间代码,将数据映射到XML中

2.3 为什么说数据驱动UI底层思想是控制反转?

当前Android生态能实现数据绑定UI的框架只有两个:DataBinding、Compose(暂不讨论)

在引入DataBinding之前渲染一条数据通常需要两步,如下:

var title = “iOS”

fun setTitle(){

//第一步更改数据源

title = “Android”

//第二个更改UI

textView = title

}

复制代码

共需要两步更改数据源、更改UI,数据源UI有一个忘记修改便会出现BUG,千万不要说:“两个我都不会忘记修改”,当面临复杂的逻辑以及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的数据源很难保证不出错。这种问题可以通过DataBinding解决,只需更改对应的ObservableFiledUI便会同步修改,控制UI状态也从个人反转到的DataBinding,个人疏忽的事情DataBinding可不会。

所以说数据驱动UI底层思想是控制反转

2.4 为什么引入Diff?

引入diff之前:

RecyclerView想要实现动态删除、添加、更新需要分别手动更新数据和UI,这样在中间插了一道并且分别更新数据和UI已经违背了前面所说的数据驱动UI,而我们想要的是不管删除、添加或者更新只有一个入口,只要改变数据源就会驱动UI做更新,想要满足这一原则只能改变数据源后对RecyclerView做全部刷新,但这样会造成性能问题,复杂的界面会感到明显的卡顿。

引入diff之后:

Diff算法通过对oldItemnewItem做差异化比对,会自动更新改变的item,同时支持删除、添加的动画效果,这一特性解决了RecyclerView需要实现数据驱动UI的性能问题

3 为什么我建议使用 函数式编程


3.1 什么是 函数式编程?

  • 一个入口,一个出口。

  • 不在函数链内部执行与运算本身无关的操作

  • 不在函数链内部使用外部变量(实际上这一条很难遵守,可以适当突破)

说的通俗点就是给定一个初始值,经过函数链的运行会得到一个目标值,运算的过程中外部没有插手的权限,同时不做与本身无关的操作,从根本上解决了不可预期错误的产生。

举个例子:

//Kotlin代码

listOf(10, 20).map {

it + 1

}.forEach {

Log.i(“list”, “$it”)

}

复制代码

上面这种链式编程就是标准的函数式编程,输入到输出之间开发者根本没有插手的机会(即Log.i(..)之前开发者没有权限处理list),所以整个流程是100%安全的,RxJavaFlow链式高阶函数都是标准的函数式编程,它们从规范层面解决数据安全问题。所以我建议在Kotlin中 碰到数据处理尽量使用链式高阶函数(RxJava、Kotlin Flow亦然)

3.2 Android视图开发可以借鉴函数式编程思想

Android视图开发大都遵循如下流程:请求–>处理数据–>渲染UI,这一流程可以借鉴函数式编程,将请求作为入口,渲染做为出口,在这个流程中尽量不做与当前行为无关的事(这也要求ViewModel,Repository中的函数要符合单一原则)。这样说有点笼统,下面举个反例:

View{

//刷新

fun refresh(){

ViewModel.load(true)

}

//加载更多

fun loadMore(){

ViewModel.load(false)

}

}

ViewModel{

//加载数据

load(isRefresh){

if (isRefresh){

//刷新

}else{

自我介绍一下,小编13年上海交大毕业,曾经在小公司待过,也去过华为、OPPO等大厂,18年进入阿里一直到现在。

深知大多数Android工程师,想要提升技能,往往是自己摸索成长或者是报班学习,但对于培训机构动则几千的学费,着实压力不小。自己不成体系的自学效果低效又漫长,而且极易碰到天花板技术停滞不前!

因此收集整理了一份《2024年Android移动开发全套学习资料》,初衷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到想自学提升又不知道该从何学起的朋友,同时减轻大家的负担。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既有适合小白学习的零基础资料,也有适合3年以上经验的小伙伴深入学习提升的进阶课程,基本涵盖了95%以上Android开发知识点,真正体系化!

由于文件比较大,这里只是将部分目录大纲截图出来,每个节点里面都包含大厂面经、学习笔记、源码讲义、实战项目、讲解视频,并且后续会持续更新

如果你觉得这些内容对你有帮助,可以添加V获取:vip204888 (备注Android)
img

最后

**一个零基础的新人,我认为坚持是最最重要的。**我的很多朋友都找我来学习过,我也很用心的教他们,可是不到一个月就坚持不下来了。我认为他们坚持不下来有两点主要原因:

他们打算入行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所谓的IT行业工资高,或者说完全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

刚开始学的时候确实很枯燥,这确实对你是个考验,所以说坚持下来也很不容易,但是如果你有兴趣就不会认为这是累,不会认为这很枯燥,总之还是贵在坚持。

技术提升遇到瓶颈了?缺高级Android进阶视频学习提升自己吗?还有大量大厂面试题为你面试做准备!

提升自己去挑战一下BAT面试难关吧

对于很多Android工程师而言,想要提升技能,往往是自己摸索成长,不成体系的学习效果低效漫长且无助。整理的这些知识图谱希望对Android开发的朋友们有所参考以及少走弯路,本文的重点是你有没有收获与成长,其余的都不重要,希望读者们能谨记这一点。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

如果有什么疑问的可以直接私我,我尽自己最大力量帮助你!

最后祝各位新人都能坚持下来,学有所成。

会认为这是累,不会认为这很枯燥,总之还是贵在坚持。

技术提升遇到瓶颈了?缺高级Android进阶视频学习提升自己吗?还有大量大厂面试题为你面试做准备!

提升自己去挑战一下BAT面试难关吧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3f8nmI2x-1712062151109)]

对于很多Android工程师而言,想要提升技能,往往是自己摸索成长,不成体系的学习效果低效漫长且无助。整理的这些知识图谱希望对Android开发的朋友们有所参考以及少走弯路,本文的重点是你有没有收获与成长,其余的都不重要,希望读者们能谨记这一点。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

如果有什么疑问的可以直接私我,我尽自己最大力量帮助你!

最后祝各位新人都能坚持下来,学有所成。

本文已被CODING开源项目:《Android学习笔记总结+移动架构视频+大厂面试真题+项目实战源码》收录

  • 20
    点赞
  • 3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