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eing MQ-28 Ghost Bat作为五代机忠诚僚机的开山之作,今天我们来一起推敲一下。
波音公司使用数字孪生概念在虚拟空间进行开发,节省了大量的实践和成本。与以往传统的方式涉及和开发的系统相比,这种方法能够更快地部署系统。
我们在这里先分析一下MQ-28的几个典型气动布局特征:

两侧进气道布局
这种布局相信大家也并不陌生,J-20等一众五代机采用的便是此类。主要的采用原因还是隐身性能的考量。缺点也是有的,比如战斗机在做大仰角机动时可能无法吸入足够的空气导致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此外由于进气道占据了一定的翼面积,导致飞机通过机翼获得的升力减小,从而使得飞机的机动性能减弱。说起这个先进大型隐身无人机进气模式,航天科技集团的FH-97的背部进气也值得思索。
MQ-28A的延伸式大型机
情报、监视、侦察、打击
没有水平尾翼,只有一个“V”形状尾部单元
V形尾翼是飞机尾翼的一种形式,由左右两个翼面组成,像是固定在机身尾部,带大上反角的平尾。
翼面可分为固定的安定面和铰接的舵面两部分,也可做成全动型式。呈V形的两个尾面在俯视和侧视方向都有一定的投影面积。正是这种特殊的结构,V型尾翼同时兼有垂尾和平尾的功能,能同时起纵向和航向稳定作用,当两边舵面向相同方向偏转时,起升降舵的作用;相反的,向不同方向偏转时,则起方向舵作用,因此V尾翼大仰角可控性很好,隐身性能得到提升。个人感觉采用这种尾翼布局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忠诚僚机”的最初角色定位所影响。

具有完整的后掠前缘和复合后缘
采用后掠翼型,可以避免机翼撞上机头产生的激波。飞机的后掠翼就是前、后缘向后伸展的机翼,呈锥形。表征机翼后掠程度的指标是后掠角,即机翼前缘与水平线的夹角。通常所说的后掠翼飞机,指机翼后掠角多在25度以上的飞机。毫不夸张的说,后掠翼的出现是机翼形状的一次重大变革,对飞机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高亚音速和超音速飞机,无一例外都是采用后掠翼或由其改进的后掠三角翼。在高亚声速时,机翼上表面气流速度可以超过声速。采用后掠翼的话,迎面气流按后掠角分解成垂直于机翼前缘的分量(法向分量)和平行于机翼前缘的分量(展向分量),法向分量产生升力,展向分量不产生升力。后掠角等于零时,法向分量和迎面气流相等;后掠角越大,法向分量越小。也就是说,通过使用合适的后掠角,高亚声速飞机的机翼上表面气流在法向可以降低到声速以下,避免激波阻力。后掠翼大量使用在跨声速(0.8-1.2 倍声速范围内)和高亚声速飞机上,像歼-6 战斗机、各种波音和空客客机。

部分信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