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低温充电效率低、容量低的原因

前言:锂离子电池在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并嵌入负极;但是当一些异常情况:如负极嵌锂空间不足、Li+嵌入负极阻力太大、Li+过快的从正极脱嵌但无法等量的嵌入负极等异常发生时,无法嵌入负极的Li+只能在负极表面得电子,从而形成银白色的金属锂单质,这也就是常说的析锂

一、锂离子电池为什么“怕冷”?

首先需要明确两个问题:

1、锂离子电池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系统

  • 固体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石墨负极材料,纤维隔膜等;
  • 液体材料:有机电解液(包含锂盐,溶剂及其他添加剂)等。

2、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带电粒子的传质过程电化学反应

因此我们发现:锂离子电池中无论是材料还是过程均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 固体材料逃不掉“热胀冷缩”的桎梏(离子既不容易嵌入也不容易脱出,穿过隔膜也困难);
  • 液体材料脱不开低温黏度增大甚至凝固的宿命(离子“跑不动”);
  • 带电粒子的传质过程和电化学反应的速度必然降低

二、低温下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一般为三元(NCM)、磷酸铁锂(LFP)或者钴酸锂(LCO),负极为石墨(Gr)。如图1所示,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晶格出来穿过电解液隔膜到负极,嵌入石墨层间。而放电时,则可以理解为从石墨负极层间出来,再回到正极晶格里。

温度一低,分子的运动能力下降了,整个反应速度,物质传输过程都会变慢,那么在电池里慢的最显著的就是锂离子/锂原子在石墨(负极)层间和正极晶格中的传输。于是有大量的锂堆积在电极与电解液界面。充电时,锂离子挤不进石墨层里就会直接在负极表面得到电子变成金属锂(负极失去电子),堆积成锂枝晶放电时,锂离子挤在正极晶格表面,又容易造成正极的破裂(正极得到电子)。

三、低温放置降低电池容量

最近有研究人员发现,电池仅在低温下放置48h,后继续放到室温下静置,随后进行容量测试。发现在低温长时间静置的电池,以小倍率充放电(慢充)时,容量会损失3.2%,但是大倍率充放电(快充)时,容量损失达6%

四、电池加热策略

        目前无论是储能电站还是电动汽车里的电池,都有电池加热的策略。如储能电站里一般是空调或者热泵加热。电动汽车里的电池间通常有加热片,和整体的保温措施。今年八月某国产车企发布了高频脉冲加热方法。这类方法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点,因此现在北方冬天电动汽车都面临着里程跳水现象。

五、低温放电

锂离子电池要工作在-20~50℃范围环境下,但是实际上,大部分锂离子电池仅能确保在0℃以上的工作性能。电池的放电电压是表征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以相同倍率进行放电,放电电压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电池放电功率的大小。从图1可以看出,放电电压随着温度的下降而降低,就拿-20℃与常温(23℃)对比,放电电压降低了1V,放电电量减少了一半。但是,电池温度过高将可能出现热失控、寿命严重衰减和充放电限制等问题。

在0℃以下,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迅速降低,在-20℃以下的低温时电池的性能均有明显的恶化,在-40℃电池只能放出额定容量的30%甚至更低。尤其对于磷酸铁锂电池来说,其材料本身为绝缘体,电子导电率低,锂离子扩散性差,低温下导电性差,使得电池内阻增加,所受极化影响大,电池充放电受阻,因此低温性能不理想。

六、总结

        锂电池有明确的工作温度范围,常规状态下规定充电温度是0~45度,放电温度为-20~45度低温状态下对锂电池充电,电池负极表面会有金属锂析出,形成锂枝晶,一旦刺穿阳极和阴极之间的隔膜,会引发电芯内部短路,引起锂电池燃烧、爆炸,造成严重的后果;3C锂电池长期处于高温状态下工作则会影响循环寿命,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异常,时间一长,电池就会出现鼓包、漏液等现象。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