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重点概念总结(期末复习版)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简称为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网络中的节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

        网络之间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联起来,构成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计算机网络。这样的网络称为互连网(internetwork或internet),因此称互连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联网则把许多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在一起。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

        以小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联而成的计算机网络。以大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互联网,或因特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互连网,它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制定互联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互联网草案(Internet Draft)、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互联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互联网的拓扑结构虽然非常复杂,并且在地理上覆盖了全球,但从其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两大块: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和对等方式(P2P方式)。

        在网络核心部分其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它是一种专用计算机(但不叫作主机)。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时延(delay或latency)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时延是个很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网络中的时延是由一下基本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发送时延(transmission delay)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传播时延(propagation delay)是电磁波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网络协议即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

        OSI七层体系结构参考模型把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而把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DU(Service Data Unit)。

第二章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如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过程特性。

        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即源系统、传输系统和目的系统。源系统包括源点(或源站、信源)和发送器,目的系统包括接收器和终点(或目的站、或信宿)。

        通信的目的是传送消息。如语音、文字、图像和视频等都是消息。数据是运送消息的实体。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或电磁的表现。

        根据信号中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方式不同,信号可分为模拟信号(或连续信号)和数字信号(或离散信号)。代表数字信号的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称为码元。

        根据通信双方信息交互的方式,通信可以分为: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

        来自信源的信号常称为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信号在信道上传输就要经过调制。调制有基带调制和带通调制之分。最基本的带通调制方法包括调幅、调频、调相。

        调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仅仅对基带信号的波形进行变换,使它能够与信道特性相适应。变换后的信号仍然是基带信号,这类调制称为基带调制。由于这种基带调制是把数字信号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数字信号,因此这种过程称为编码(coding)。另一类调制则需要使用载波(carrier)进行调制,把基带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并转换为模拟信号,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在模拟信道中传输。经过载波调制后的信号称为带通信号(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而使用载波的调制称为带通调制。

        常用的(基带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包括不归零制、归零至、曼彻斯特编码、查分曼彻斯特编码。基本的带通调制方法包括调幅、调频、调相。为了达到更高的信息传输速率,必须采用技术上更为复杂的多元制的振幅相位混合调制方法,如正交振幅调制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限制码元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的因素:信道能够通过的频率范围和信噪比。奈氏准则表明,在任何信道中,码元传输的速率是有上限的,传输速率超过此上限,就会出现严重的码间串扰的问题,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判决(即识别)成为不可能。香农公式表明,新到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信息的极线传输速率就越高。

        传输媒体也称为传输介质或传输媒介,它就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传输媒体可分为两大类:导引型传输媒体和非导引型传输媒体。在导引型传输媒体中,电磁波被导引沿着固体媒体(铜线或光纤)传播,而非导引型传输媒体就是指自由空间,在非导引型传输媒体中电磁波的传输常称为无线传输。

        复用(multiplexing)是通信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信道广泛地使用各种复用技术。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包括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统计时分复用STDM、波分复用WDM、码分复用CDM等。

        码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又称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在CDMA中,每一个比特时间再划分为m个短的间隔,称为码片chip。使用CDMA的每个站被指派一个唯一的长度为m的码片序列。要求各个站点分配的m位码片序列必须互相正交。在实用系统中常使用伪随码机序列。

        用户到互联网的宽带接入方法有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模拟电话用户线进行改造)、光纤同轴混合网HFC(在有线电视网的基础上开发)等。

第三章

        链路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数据链路则是在链路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必要的硬件(如网络适配器)和软件(如协议的时间)。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点对点信道和广播信道两种。

        数据链路层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是帧。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和差错控制。

        循环冗余校验CRC是一种检错方法,而帧校验序列FCS是添加在数据后面的冗余码。

        点对点协议PPP是数据链路层使用最多的一种协议,它的特点是:简单;只检测差错,而不是纠正差错;不使用序号,也不进行流量控制;可同时支持多种网络协议。

        PPPOE是为宽带上网的主机使用的链路层协议。

        局域网的优点是:具有广播功能,从一个站点可很方便地访问全网;便于系统的扩展和逐渐演变;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生存性。

        共享通信媒体资源的方法有二:静态划分信道(各种复用技术),动态媒体接入控制(又称为多点接入、随机接入或受控接入)。

        IEEE802委员会曾把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分为两个子层,即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与传输媒体无关)、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与传输媒体有关)。但现在LLC子层已成为历史。

        计算机与外界局域网的通信要通过通信适配器(或网络适配器),又称为网络接口卡或网卡。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就在适配器的ROM中。以太网的硬件地址即MAC地址实际是适配器地址或适配器的标识符,与主机所在的地点无关。

        以太网采用的协议是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点接入CSMA/CD。协议的要点是:发送前先监听,边发送边监听,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了碰撞,就立即停止发送。然后按照退避算法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发送。

        传统总线以太网基本上都是使用集线器的双绞线以太网,这种以太网在物理上是星形网,但在逻辑上则是总线形网。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它的每个接口仅仅简单地转发比特,不进行碰撞检测。使用集线器可以在物理层扩展以太网,这样扩展后的以太网仍然是一个网络。

        交换式集线器常称为以太网交换机或第二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它工作在全双工方式,能同时连通许多对接口,使每一对相互通信的主机都能像独占通信媒体那样,,无碰撞地传输数据。

        以太网的适配器有过滤功能,它只接受单播帧、广播帧或多播帧。

第四章

        TCP/IP体系中的网络层向上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网络层不提供服务质量的承诺,不保证分组交付的时限,所传送的分组可能出错、丢失、重复和失序。进程之间通信的可靠性由运输层负责。

        IP网是虚拟的,因为从网络层上看,IP网就是一个统一的、抽象的网络(实际上是异构的)。IP层抽象的互联网屏蔽了下层网络很复杂的细节,使我们能够使用统一的、抽象的IP地址处理主机之间的通信问题。

        在互联网上的分组交付有两种:在本网络上的直接交付(不经过路由器)和到其他网络的间接交付(经过至少一个路由器,但最后一次一定是直接交付)。

        一个IP地址在整个互联网范围内是唯一的。分类的IP地址包括A类、B类和C类地址(单播地址),以及D类地址(多播地址)。E类地址未使用。分类的IP地址由网络号字段(指明网络)和主机号字段(指明主机)组成。网络号字段最前面的类别位指明IP地址的类别。

        IP地址是一种分等级的地址结构。IP地址管理机构在分配IP地址时只分配网络号,而主机号则由得到该网络号的单位自行分配。路由器仅根据目的主机所连接的网络号来转发分组。

        IP地址标志一台主机(或路由器)和一条链路的接口。多归属主机同时连接到两个或更多的网络上。这样的主机同时具有两个或更多的IP地址,其网络号必须是不同的。一个路由器至少应当连接到两个网络,所以一个路由器至少应当有两个不同的IP地址。

        按照互联网的观点,用转发器或网桥连接起来的若干个局域网仍未一个网络。所有分配到网络号的网络都是平等的。

        物理地址(即硬件地址)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使用的地址,而IP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是一种逻辑地址(用软件实现的),在数据链路层看不见数据报的IP地址。

        IP数据报分为首部和数据两部分。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20字节,是所有IP数据报必须具有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总长度等重要字段都在固定首部中)。

        IP首部中的生存时间字段给出了IP数据报在互联网中所能经过的最大路由器数,可防止IP数据报在互联网中无限制地兜圈子。

        地址解析协议ARP把IP地址解析为硬件地址,它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ARP的高速缓存可以大大减少网络上的通信量。在互联网中,我们无法仅根据硬件地址寻找到在某个网络上的某台主机。

        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是解决目前IP地址紧缺的一个好方法。CIDR记法把IP地址后面加上斜线“/”,然后写上网络前缀所占的位数。网络前缀用来指明网络。前缀后面的部分是后缀,用来指明主机。CIRD把前缀都相同的连续的IP地址组成一个CIDR地址块。IP地址的分配都以CIDR地址块为单位。

        路由聚合(把许多前缀相同的地址用一个来代替)有利于减少路由表中的项目,减少路由器之间的路由选择信息的交换,从而提高了整个互联网的性能。

        转发和路由选择有区别:转发是单个路由器的动作。路由选择是许多路由器共同协作的过程,这些路由器相互交换信息,目的是生成路由表,再从路由表导出转发表。若采用自适应路由选择算法,则当网络拓扑变化时,路由表和转发表都能够自动更新。

        自治系统AS就是在单一的技术管理下的一组路由器。一个自治系统度其它自治系统表现出的是一个单一的和一致的路由选择策略。

        路由选择协议有两大类:内部网关协议(或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协议),如RIP和OSPF;外部网关协议(或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协议),如BGP-4.

        RIP是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只适用于小型互联网。RIP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与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交换的信息是自己当前的路由表,即到达本自治系统中所有网络的最短距离,以及到每个网络应经过的下一跳路由器。

        OSPF是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适用于大型互联网。OSPF只在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才向本自治系统中的所有路由器,用洪泛法发送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信息。链路状态指明本路由器都和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该链路的度量。所有的路由器最终都能建立一个全网的拓扑结构图。

        BGP-4是不同AS的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是一种路径向量路由选择协议。BGP力求寻找一条能够达到目的网络(可达)且比较好的路由(不兜圈子),而并非要寻找一条最佳路由。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是IP层的协议。ICMP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ICMP报文的种类有两种,即ICMP差错报告报文和ICMP询问报文。ICMP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分组网间探测PING,用来测试两台主机之间的连通性。PING使用了ICMP回送请求与回送回答报文。

        IPv6所带来的主要变化是:更大的地址空间(128位)、灵活的首部格式、改进的选项,支持即插即用,支持资源的预分配,首部改为8字节对齐。

        IPv6数据报在基本首部的后面允许有零个或多个扩展首部,再后面是数据。所有的扩展首部和数据合起来叫作数据报的有效载荷或净负荷。

        IPv6数据报的目的地址可以是以下三种基本类型地址之一:单播、多播和任播。IPv6地址使用冒号十六进制记法。

        向IPv6过渡只能采用逐步演进的办法,必须使新安装的IPv6系统能向后兼容。向IPv6过渡可以使用双协议栈或使用隧道技术。

        IP多播需要使用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和多播路由选择协议。

        虚拟专用网VPN利用公用的互联网作为本机构各专用网之间的通信载体。VPN内部使用互联网的专用地址。一个VPN至少要有一个路由器具有合法的全球IP地址,这样才能和本系统的另一个VPN通过互联网进行通信。所有通过互联网传送的数据都必须加密。

        使用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可以在专用网络内部使用专用IP地址,而仅在连接到互联网的路由器使用全球IP地址。

第五章

        运输层提供应用进程间的逻辑通信,通信层之间的通信并不是真正在两个传输层之间直接传送数据。运输层向应用层屏蔽了下面网络的细节,使应用进程看见的就是好像在两个运输层实体之间有一条端到端的逻辑通信信道。

        网络层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而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

        运输层有两个主要的协议:TCP和UDP。他们都有复用和分用,以及检错的功能。当运输层采用面向连接的TCP协议时,尽管下面的网络是不可靠的(只提供最大努力服务),但这种逻辑通信信道就相当于一条全双工通信的可靠信道。当运输层采用无连接的UDP协议时,这种逻辑通信信道仍然是一条不可靠信道。

        运输层用一个16位端口号来标志一个端口。端口号只具有本地意义,它只是为了标志本计算机应用层中的各个进程在和运输层交互时的层间接口。在互联网的不同计算机中,相同的端口号是没有关联的。

        两台计算机中的进程要互相通信,不仅要知道对方的IP地址(为了找到对方的计算机),而且还要知道对方的端口号(为了找到对方计算机中的应用进程)。

        运输层的端口号分为服务器端使用的端口号(0~1023指派给熟知端口,1024~49151是登记端口号)和客户端暂时使用的端口号(49152~65535)。

        UDP的主要特点是:(1)无连接;(2)尽最大努力交付;(3)面向报文;(4)无拥塞控制;(5)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6)首部开销小(只有四个字段:源端口、目的端口、长度、校验和)。

        TCP的主要特点是:(1)面向连接;(2)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对点的(一对一);(3)提供可靠交付的服务;(4)提供全双工通信;(5)面向字节流。

        TCP用主机的IP地址加上主机上的端口号作为TCP连接的端点。这样的端点就叫做套接字(socket)或插口。套接字用(IP地址:端口号)来表示。

        停止等待协议能够在不可靠的传输网络上实现可靠的通信。每发送完一个分组就停止发送,得到对方的确认。在收到确认后再发送下一个分组。分组需要进行编号。在停止等待协议中,若接收方收到重复分组,就丢弃该分组,但同时还要发送确认。

        超时重传是指只要超过了一段时间仍然没有收到确认,就重传前面发送过的分组。因此,每发送完一个分组需要设置一个超时计时器,其重传时间应比数据分组传输的平均往返时间更长一些。这种自动重传方式常称为自动重传请求ARQ。

        连续ARQ协议可提高信道利用率。发送方维持一个发送窗口,凡位于发送窗口内的分组都可连续发送出去,而不需要等待对方的确认。接收方一般采用累积确认,对按需到达的最后一个分组发送确认,表明到这个分组为止的所有分组都已经正确接收到了。TCP首部中的窗口字段指出了现在允许对方发送的数据量。窗口值是经常在动态变化着的。

        ICP首部中的确认号是期望收到的对方下一个报文段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若确认号为N,则表明到序号N-1为止的所有数据都已正确收到。

        TCP使用滑动窗口机制。发送窗口里面的序号表示允许发送的序号。发送窗口后沿的后面部分表示已发送且已收到了确认,而发送窗口的前沿的前面部分表示不允许发送。发送窗口后沿的变化情况有两种可能:即不动(没有收到新的确认)和前移(收到了新的确认)。发送窗口的前沿通常是不断向前移动的。

        流量控制就是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

        在某段时间,若对网络中某一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该资源所能提供的可用部分,网络的性能就要变坏。这种情况就叫做拥塞。拥塞控制就是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

        流量控制是一个端到端的问题,是接收端抑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以便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涉及到所有的主机、所有的路由器,以及与降低网络传输性能有关的因素。

        为了进行拥塞控制,TCP的发送方要维持一个拥塞窗口cwnd的状态变量。拥塞窗口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程度,并且动态地在变化。发送方让自己的发送窗口取为拥塞窗口和接收方的接收窗口中较小的一个。

        TCP的拥塞控制采用了四种算法,即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和快恢复。在网络层,也可以使路由器采用适当的分组丢弃策略(如主动队列管理AQM),以减少网络拥塞的发生。

        TCP运输连接的三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和连接释放。

        主动发起TCP连接建立的应用进程叫作客户,而被动等待连接建立的应用进程叫作服务器。TCP的连接建立采用三报文握手机制。TCP的连接释放采用四报文握手机制。任何一方都可以在数据传送结束后发出连接释放的通知,待对方确认后就进入半关闭状态。当另一方也没有数据再发送时,则发送连接释放通知。收到对方确认后就完全关闭了TCP连接。

第六章

        应用层协议是为了解决某一类应用问题,而问题的解决优势通过位于不同主机中的多个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和协同工作来完成的。应用层规定了应用进程在通信时所遵循的协议。应用层的许多协议都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方式的。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互联网采用层次树状结构的命名方法,任何一台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都有一个唯一的层次结构的名字,即域名。域名中的点和点分十进制IP地址中的点没有关系。

        域名系统DNS是互联网使用的命名系统,用来把便于人们使用的机器名字转换为IP地址。DNS是一个联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并采用了客户服务器方式。域名到IP地址的解析是由分布在互联网上的许多域名服务器程序(即域名服务器)共同完成的。

        域名服务器分为根域名服务器、顶级域名服务器、权限域名服务器和本地域名服务器。

        文件传送协议FTP使用TCP可靠的运输服务。FTP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一个FTP服务器进程可同时为多个客户连接提供服务。在进行文件传输时,FTP的客户和服务器之间要建立两个并行的TCP连接:控制连接和数据连接。实际用于传输文件的是数据连接。

        万维网WWW是一个大规模的、联机式的信息储藏所,可以非常方便地从互联网上的一个站点链接到另一个站点。

        万维网的客户程序向互联网中的服务器程序发出请求,服务器程序向客户程序送回客户索要的万维网文档。在客户程序主窗口上显示出的万维网文档称为页面。

        万维网使用统一资源定位符URL来标志万维网上的各种文档,并使每一个文档在整个互联网的范围内具有唯一的标识符URL。

        万维网客户程序与服务器程序之间进行交互所用协议是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HTTP使用TCP连接来进行可靠的传送。但HTTP协议本身是无连接的、无状态的。HTTP/1.1协议使用了持续连接(分为非流水线方式和流水线方式)。

        万维网使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来显示各种万维网页面。万维网静态文档是指文档创作完毕后就存放在万维网服务器中,在被用户浏览的过程中,内容不会改变。动态文档是指文档的内容是在浏览器访问万维网服务器时才由应用程序动态创建的。活动文档技术可使浏览器屏幕持续更新。活动文档程序可与用户直接交互,并可连续地改变屏幕的显示。

        在万维网中用来进行搜索的工具叫作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大体上可划分为全文检索搜索引擎和分类目录搜索引擎两大类。

        电子邮件是互联网上使用最多和最受用户欢迎的一种应用。电子邮件把邮件发送到收件人使用的邮件服务器,并放在其中的收件人邮箱中,收件人可随时上网到自己使用的邮件服务器进行读取,相当于电子邮箱。

        一个电子邮件系统有三个主要组成构件,即用户代理、邮件服务器,以及邮件协议(包括邮件发送协议,如SMTP,和邮件读取协议,如POP3和IMAP)。用户代理和邮件服务器都要运行这些协议。

        电子邮件的用户代理就是用户与电子邮件系统的接口,它向用户提供一个很友好的视窗界面来发送和接收邮件。

        从用户代理把邮件传送到邮件服务器,以及在邮件服务器之间的传送,都要使用SMTP协议。但用户代理从邮件服务器读取邮件时,则要使用POP3或IMAP协议。

        基于万维网的电子邮件使用户能够利用浏览器收发电子邮件。用户浏览器和邮件服务器之间的邮件传送使用HTTP协议,而在邮件服务器之间邮件的传送仍然使用SMTP协议。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由三部分组成,即(1)SNMP本身,负责读取和改变个代理中的对象名及其状态数值;(2)管理信息结构SMI,定义命名对象和定义对象类型(包括范围和长度)的通用规则,以及把对象和对象的值进行编码的基本编码规则BER;(3)管理信息库MIB,在被管理的实体中创建了命名对象,并规定了其类型。

  • 0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