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动驾驶汽车的前世今生
自动驾驶技术的起源可追溯到 20 世纪初。当时,人们开始尝试通过简单机械装置辅助驾驶。随着科技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出现了最初的自动车道保持概念。到了 21 世纪,传感器、计算机技术飞速进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从理论迈向实际应用。
标志性事件如谷歌在 2009 年启动自动驾驶汽车项目,让自动驾驶进入大众视野。随后,各大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纷纷投入研发。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传感器精度提升、算法优化以及通信技术发展等方面。
其发展动力源于多方面。一方面,交通事故频发,自动驾驶有望通过精准的环境感知和快速反应减少事故。另一方面,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自动驾驶技术能实现车辆高效协同,优化交通流量。然而,它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空白以及公众接受度等问题。
二、自动驾驶的分级解读
(一)L0 - 无自动化
在 L0 级别,车辆完全依靠驾驶员操作。车辆本身没有任何自动辅助驾驶功能,方向盘、油门、刹车等所有控制都由驾驶员手动完成。这是最传统的驾驶模式,驾驶员需时刻保持专注,对路况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操作。例如在城市拥堵路段,驾驶员需频繁踩刹车、油门,手动控制方向盘应对加塞车辆。
(二)L1 - 驾驶支援
L1 级别的车辆具备单一的驾驶辅助功能,例如自适应巡航(ACC)。当开启自适应巡航后,车辆能根据前车速度自动调整车速,保持设定的安全距离。但在这个过程中,驾驶员仍需控制方向盘,时刻关注路况,准备随时接管车辆。该级别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驾驶员的驾驶负担,并未改变驾驶员主导驾驶的本质。比如在高速公路上,车辆开启自适应巡航后,可自动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驾驶员能稍微放松脚部,但仍需时刻留意道路状况,双手紧握方向盘,以防突发情况。
(三)L2 - 部分自动化
L2 级别实现了部分功能的自动化组合,如同时具备自动车道保持和自适应巡航功能。车辆在特定路况下,能自动保持在车道内行驶,并跟随前车速度。但驾驶员的双手不能长时间离开方向盘,且要时刻留意车辆状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这一阶段,车辆的自动化操作仍受限于特定场景,驾驶员的监控至关重要。以特斯拉 Model 3 为例,在路况较好的城市快速路上,它能同时开启自动车道保持和自适应巡航功能,车辆可自动沿着车道行驶并与前车保持合适距离。不过,驾驶员必须时刻关注车辆状态,一旦遇到前方道路施工或其他特殊情况,需及时接管车辆。
(四)L3 - 有条件自动化
L3 级别是自动驾驶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特定条件下,如清晰的高速公路场景,车辆可以自动完成大部分驾驶任务,包括加速、减速、转向等。但驾驶员需要随时待命,当系统提示接管时,必须迅速接手车辆控制权。例如,当遇到恶劣天气或复杂路况,系统无法应对时,就需要驾驶员介入。这要求驾驶员即使在车辆自动驾驶时,也不能完全放松对路况的关注。奥迪 A8 在某些特定高速公路场景下可达到 L3 级别自动驾驶。当车辆在路况良好、标识清晰的高速路段行驶时,可自动完成加速、减速、车道变换等操作。但如果前方突然出现事故现场,道路情况变得复杂,车辆会及时提示驾驶员接管,此时驾驶员必须迅速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