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效应(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效应(多普勒频移)


人物介绍

多普勒

克里斯蒂安·安德烈亚斯·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1803年11月29日-1853年3月17日)多普勒效应发现者,奥地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个石匠家族,曾在维也纳工学院学习。1841年成为布拉格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1850年,多普勒担任维也纳大学物理学院的首任院长,1853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去世,终年49岁。

现象

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是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受到波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并不相同的现象。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子是远方急驶过来的火车鸣笛声变得尖细(即频率变高,波长变短),而离我们而去的火车鸣笛声变得低沉(即频率变低,波长变长),这就是多普勒效应现象,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私家车鸣响与火车的敲钟声,音频参见[声的多普勒效应]。而关于频率和波长的直观感受如下图所示(来自wiki)。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历史

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于1842年首次提出,其后由 Buys Ballot在声波中验证,而后1848年Hippolyte Fizeau独立在电磁波发现了相同的现象,同年John Scott Russell 对多普勒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目前该效应广泛应用于天文、雷达及医疗等领域。

公式

观察者和发射源的频率关系为:
f ′ = ( v ± v o v ∓ v s ) f f^{'}=(\frac{v \pm v_{o}}{v \mp v_{s}})f f=(vvsv±vo)f
其中, f ′ f^{'} f为观察到的频率; f f f为发射源于该介质中的原始发射频率; v v v为波在该介质中的行进速度; v o v_{o} vo为观察者相对于介质的移动速度,若接近发射源则前方运算符号为 + + +号,反之为 − - 号; v s v_{s} vs为发射源相对与介质的移动速度,若接近观察者则前方运算符号为 − - 号,反之为 + + +号。

证明

本文仅介绍在传统物理学(即不考虑相对论带来的效应)中采用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证明上述多普勒公式,此处参见[雷达基础知识—运动目标的多普勒频率]。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发射一些无线电脉冲来探测目标,并通过测量接受回波的信号延迟来推算目标的距离,即延迟时间为脉冲走过的双程距离除以其传播速度。事实上可以更进一步,雷达也可以通过多普勒效应来捕捉运动目标的多普勒频率,从而准确反演出其运动速度,所以对于雷达来说,运动目标的多普勒频率具体是如何产生的,并且它与目标速度以及雷达工作频率之间究竟有什么数学关系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假设雷达以特定的频率发射脉冲,如果这个脉冲遇到了一个朝它运动的目标并反射回来,那么脉冲波形就会被压缩得更紧。这就意味着回波信号相对于发射信号除了存在时延以及强度变弱之外,其载波频率也会有一定得升高。这就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捕捉载波频率的微弱变化来完成对运动目标的速度提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简单起见,假设目标以速度 v v v相对于雷达做径向运动,雷达发射宽度为 τ \tau τ的电磁脉冲,其在自由空间中按照光速 c c c进行传播,假设在 t 0 t_{0} t0时刻雷达脉冲前沿恰好目标,由于雷达脉冲宽度为 τ \tau τ因此此时雷达脉冲后沿在空间上滞后前沿的距离为 L = c τ L=c\tau L=cτ,而后雷达脉冲前沿会经目标反射后开始反向传播,而雷达脉冲的后沿和运动目标,则分别按照各自既定的速度继续前进在经历一小段 Δ t \Delta t Δt时间后,它们将于 t 1 t_{1} t1时刻在空间相遇。在此段时间内,反射的脉冲前沿与后延一样也会行进相同的距离 c Δ t c\Delta t cΔt将共同构成发射脉冲的时间边界而且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发射脉冲的确被运动目标压缩的更窄了。我们假设其新的脉冲宽度为 τ ′ \tau^{'} 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图重简单的距离关系得到如下两个方程式:
c τ = c Δ t + v Δ t c τ ′ = c Δ t − v Δ t c\tau=c\Delta t+ v\Delta t \\ c\tau^{'}=c\Delta t- v\Delta t cτ=cΔt+vΔtcτ=cΔtvΔt
将两式相除即可得到脉冲宽度被压缩的比率为
τ τ ′ = c + v c − v (1) \frac{\tau}{\tau^{'}}=\frac{c+v}{c-v} \tag{1} ττ=cvc+v(1)
由此式可得脉冲压缩比大于1,并且运动目标速度越大,脉冲压缩越剧烈。为了一般性讨论,我们假设原始脉冲宽度恰好包含了 N N N个整数振荡周期。因此按照频率的定义即单位时间内振荡的周期数,我们可以得到其载波频率为
f = N τ (2) f=\frac{N}{\tau} \tag{2} f=τN(2)
而脉冲内载波的振荡周期数目绝不会因为脉冲宽度被压缩而发生改变,因此可以得到反射脉冲的信号频率为
f ′ = N τ ′ (3) f^{'}=\frac{N}{\tau^{'}} \tag{3} f=τN(3)
将(3)中的 τ ′ \tau^{'} τ τ \tau τ c c c以及 v v v来表示便得到
f ′ = N τ ′ = N τ c + v c − v = c + v c − v f f^{'}=\frac{N}{\tau^{'}}=\frac{N}{\tau} \frac{c+v}{c-v}=\frac{c+v}{c-v} f f=τN=τNcvc+v=cvc+vf
因此证明完毕。

不过这表明反射信号的频率会按照同样的脉宽压缩比升高,由此可以预计其与发射信号频率的差值,正是由运动目标的多普勒频率即
f d = f ′ − f = ( c + v c − v − 1 ) f = 2 v c − v f ≅ 2 v c f = 2 v λ f_{d}=f^{'}-f=(\frac{c+v}{c-v}-1) f=\frac{2v}{c-v}f \cong \frac{2v}{c}f=\frac{2v}{\lambda} fd=ff=(cvc+v1)f=cv2vfc2vf=λ2v
由此可得三个结论:
1、目标径向速度越大,多普勒频率越高。
2、雷达工作波长越短,多普勒频率越高。
3、通过测量多普勒频率可以计算目标的速度: v = λ f d 2 v=\frac{\lambda f_{d}}{2} v=2λfd

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2是因为波束的往返,与通信中常用的最大多普勒频移的不同。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Herbie


参考文献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ppler_effect
[2]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34y1o7EZ?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 27
    点赞
  • 16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多普勒频移是指由于物体相对于观察者的运动而引起的频率偏移现象。在雷达、声纳、天文学等领域中,多普勒频移是常见的现象。 在MATLAB中,我们可以使用fft函数来对多普勒频移进行处理。首先,需要将待处理的信号进行FFT变换,然后对频域数据进行平移操作,最后再通过IFFT变换得到平移后的信号。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读取待处理的信号数据,并进行预处理,例如进行去噪处理、降采样等。 2. 对信号进行FFT变换,得到频域数据。 3. 计算多普勒频移的值,根据物体的速度和波长的关系计算得出。多普勒频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Δf = 2 * v * f0 / c 其中,Δf为多普勒频移量,v为物体的速度,f0为原始频率,c为光速。 4. 将频域数据沿频率轴进行平移,平移到多普勒频移的位置。 5. 使用IFFT变换将频域数据转换为时域信号。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经过多普勒频移处理后的信号。 6. 对信号进行后续处理,例如滤波、解调等。 需要注意的是,多普勒频移的处理步骤可能会因具体的应用场景而有所差异,上述步骤仅为一般性的操作流程。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如噪声的影响、多普勒效应的补偿等。 总之,MATLAB提供了丰富的信号处理函数和工具包,可以方便地进行多普勒频移的处理。通过合理的算法设计和参数调整,可以实现对不同信号的多普勒频移分析和处理。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