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期末复习整理知识点+习题练习

第一章 名词解释

操作系统的概念:①控制和管理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并合理地组织调度计算机的工作和资源的分配;②提供给用户和其他软件方便的接口和环境;③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系统软件
功能和目标:
①操作系统作为 系统资源的管理者(这些资源包括软件、硬件、文件等),需要提供什么功能?
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
目标:安全 高效
②操作系统作为 用户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要为其上层的用户、应用程序提供简单易用的服务,需要实现什么功能?
功能:命令接口——联机命令接口(交互式命令接口,用户说一句系统做一句),脱机命令接口(批处理命令接口,用户说一堆系统做一堆)
        程序接口(由一组系统调用组成,即通过程序间接调用)
        GUI(图形用户界面)
        狭义上,命令接口和程序接口成为用户接口
目标:方便用户使用
③操作系统作为最接近硬件的层次,需要在 纯硬件的基础上实现什么功能?
功能与目标:实现对硬件机器的拓展


操作系统的特征:并发、共享(互斥共享方式、同时共享方式)、虚拟(空分复用技术、时分复用技术)、异步
区分并发与并行:并行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同一时刻同时发生,并发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这些事件宏观上是同时发生的, 微观上是交替发生的
单核CPU同一时刻只能执行一个程序,各个程序只能 并发地运行
多核CPU同一时刻可以同时执行多个程序,多个程序可以 并行地运行
互斥共享方式:一时间段内只允许一个进程调用资源
同时共享方式:允许一时间段内多个进程“同时”对它们进行访问
并发与共享是相互存在的条件,并发与共享是操作系统最基本的两个特征、并发是虚拟存在的条件、并发是异步存在的条件
空分复用技术:虚拟存储器技术
时分复用技术:虚拟处理器技术
异步:允许进程以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

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
手工操作阶段:主要缺点: 用户独占全机、人机速度矛盾导致资源利用率极低
批处理阶段——单道批处理系统:引入脱机输入/输出技术(外围机+磁带完成),并由监督程序负责控制作业的输入与输出;
        主要优点: 缓解了一定程度的人机速度矛盾,资源利用率有所提升;
        主要缺点: 内存中仅能有一道程序运行,只有该程序运行结束之后才能调入下一道程序。 CPU有大量的时间是在空闲等待l/O完成。资源利用率依然很低。
批处理阶段——多道批处理系统:多道、宏观上并行,微观上串行
        主要优点:多道程序并发执行,共享计算机资源。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CPU和其他资源保持“忙碌”状态,系统吞吐量增大。
        主要缺点: 用户响应时间长,没有人机交互功能(用户提交自己的作业之后就只能等待计算机处理完成,中间不能控制自己的作业执行)
分时操作系统:计算机以时间片为单位轮流为各个用户/作业服务,各个用户可以通过终端与计算机进行交互;
        主要优点:用户请求可以被即时响应, 解决了人机交互问题。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并且用户对计算机的操作相互独立,感受不到别人的存在;
        主要缺点: 不能优先处理一些紧急任务。操作系统对各个用户/作业都是完全公平的,循环地为每个用户/作业服务一个时间片,不区分任务的紧急性。
⑤实时操作系统:
        主要优点: 能够优先响应一些紧急任务,某些紧急任务不需时间片排队。
        在实时操作系统的控制下,计算机系统接收到外部信号后及时进行处理,并且要在严格的时限内处理完事件。
        实时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及时性和可靠性
        实时操作系统分为硬实时系统(必须在绝对严格的规定时间内完成处理)和软实时系统(能接受偶尔违反时间规定)
⑥其他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将网络中各计算机结合起来,实现网络中资源的共享(如文件共享)和各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分布式操作系统:主要特点是分布性和并行性,系统中各台计算机地位相同,任何工作都可以分布在这些计算机上,由它们并行、协同完成这个任务;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方便个人使用

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和体系结构
两种指令、两种处理器状态、两种程序
         指令:特权指令和非特权指令
         处理器状态:用户态(目态,CPU只执行非特权指令)和核心态(管态,可执行特权指令也可执行非特权指令);由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中的某标志位来标识当前处理器处于什么状态。如0为用户态,1为核心态。 内核态——>用户态:调用一条特权指令,修改PSW中的状态字; 用户态——>内核态:中断触发,硬件自动完成变态过程
         程序:内核程序(操作系统的内核程序是系统的管理者,既可以执行特权指令,也可以执行非特权指令,运行在核心态。)和应用程序(为保证系统能安全运行,普通应用程序只能执行非特权指令,运行在用户态)
计算机系统层次图

操作系统的内核
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大内核和微内核、分层结构、模块化、外核
        大内核:是将操作系统中的 主要功能模块都作为系统内核,运行在核心态,大内核结构的操作系统也采用了 模块化的设计思想;
                优点:高性能;
                缺点:内核代码庞大,结构混乱,难以维护
        微内核:只把 基本的功能保留在内核;
                优点:内核功能少,结构清晰,便于维护;

                缺点:需要频繁地在核心态和用户态之间切换(成本高),性能低


        分层结构:内核分多层,每层只能单向调用更低一层的接口
                优点:便于 测试和验证,自底向上逐层调试验证;便于扩充和维护,各层之间的接口清晰固定

                缺点:仅可调用相邻低层,难以合理定义各层之间的边界;效率低,不可跨层调用,系统调用执行时间长


        模块化:将内核划分为多个模块,各个模块之间相互协作,内核=主模块(负责核心功能,比如进程调度等)+可加载内核模块(可以动态加载新模块到内核,而无需重新编译整个内核)

                优点:模块间逻辑清晰,确定模块间接口后就能实多模块同时开发;支持动态加载新的内核模块;各个模块之间可以相互调用而无需进行通信

                缺点:模块间的接口定义未必合理;模块之间相互依赖,更难调试和验证


        外核:内核部分只负责进程调度,进程通信等功能;外核负责为用户进程分配未经抽象的硬件资源,且由外核负责保证资源使用安全;

        比如内存分配空间,用户使用起来感觉是获取到一个连续的空间,但是这些存储空间是经过操作系统虚拟化的,本质上这些存储空间的物理页框是离散的;如果用户需要频繁地访问某些内存空间,为了减少磁头移动的时间,外核可以直接分配没有抽象的内存资源,用户看到的使用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且阻止其他进程访问已经分配给进程的抽象资源空间

                优点:外核可以直接给用户分配“不虚拟 不抽象”的硬件资源,用户进程可以灵活地使用硬件资源;减少了虚拟硬件资源的映射层,提升效率(操作系统无需查页表)

                缺点:降低了系统的一致性,系统变得更加复杂


操作系统的引导


中断与异常
概念与作用:发生了中断意味着需要操作系统介入,开展管理工作。由于 操作系统的管理工作(比如分配I/O设备)需要使用特权指令,因此 CPU需要从 用户态转换到核心态;中断可以让CPU从用户态转换到核心态,使操作系统获得计算机的控制权;有了中断,才能实现多道程序并发执行
用户态到核心态是 通过中断实现,并且 中断是唯一路径;核心态到用户态切换是通过 执行一个特权指令将程序状态字设置为“用户态”
中断的分类:内中断(广义上的中断,也称异常、例外、陷入)与外中断(狭义上的中断),注意不同的术语
        内中断(信号的来源:CPU内部与当前执行的指令有关,来自CPU内部):自愿中断——指令中断(请求操作系统服务而在系统调用时使用的访管指令,又称陷入指令)和强迫中断(硬件故障,比如缺页和软件中断,比如整数除0)
        外中断(信号的来源:CPU外部与当前执行的指令无关,来自CPU外部):时钟中断、外设请求(I/O操作完成发出的中断信号)和人工干预(用户强制终止一个进程)
补充:内中断另一种分类方式:
        陷阱、陷入(如系统调用,由陷入指令引发)
        故障(如缺页,由错误条件引起,若能被内核程序修复,将CPU使用权归还应用程序)
        终止(整数除0,内核程序无法修复的错误,直接终止程序)
内中断的处理过程:在执行命令的时候就会检查是否有异常发生
外中断的处理过程:执行完每个 指令(对应中断周期)后,CPU都要检测是否有外部中断信号;如果检测到有外部中断信号,则需要保护被中断进程的CPU环境(如程序状态字等);根据中断信号类型转入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恢复原进程的CPU环境退出中断,返回原程序向下执行
中断机制的基本原理:CPU检测到中断信号后,根据中断信号的类型去查中断向量表,并以此找到中断处理程序在内存中的位置;
思考对应计组中的过程:找到程序入口地址后,保护现场并将内存中的寄存器的值压入堆栈,执行call指令跳转到程序入口地址,执行中断处理程序,执行完毕后执行ret指令返回上一层栈帧,恢复PC的值
具体涉及的硬件:
第几个寄存器之间数据是怎么传递的
继续深入下去,控制器的控制信号产生过程(硬布线和微指令)
再深入,可能涉及到指令流水

系统调用
概念与作用:应用程序通过系统调用请求操作系统的服务。系统中的各种共享资源都由操作系统统一掌管,因此在用户程序中,凡是与 资源有关的操作(如存储分配、I/O操作、文件管理等),都必须通过系统调用的方式向操作系统提出服务请求,由操作系统代为完成。这样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用户进行非法操作。
系统调用与库函数的区别: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向上层提供的接口,有的库函数是对系统调用的进一步封装,当今编写的应用程序大多是通过高级语言提供的库函数间接地进行系统调用
系统调用的背后:
        传递系统调用参数,执行陷入指令,因为陷入指令是在用户态执行的,在执行完毕后会立即引发一个内中断,从而使CPU进入核心态
        发出系统调用请求是在用户态,而对系统调用的相应处理在核心态下进行
        陷入指令是唯一一个只能在用户态执行,而不可在核心态的 非特权指令

虚拟机

        第一类虚拟机管理程序:直接运行在硬件上,操作系统需要使用特权指令时,VMM负责将特权指令进行等价转换

        第二类虚拟机管理程序:安装在宿主操作系统之上,地址空间进行了多层的映射才对应到最终的地址,需要宿主操作系统作为中介


第二章 进程

进程的定义;程序段、数据段、PCB三部分组成了进程实体(进程映像)。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进程实体就简称为进程,例如,所谓创建进程,实质上是创建进程实体中的PCB;而撤销进程,实质上是撤销进程实体中的PCB。PCB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
系统为每个运行的程序配置一个数据结构,成为进程控制块(PCB),用以描述进程的各种信息(比如程序代码存放的位置)
进程是进程实体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 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严格意义上,进程实体与进程不一样,进程实体是静态的,进程是动态的。 一个进程是由程序段、数据段、PCB三部分组成
进程的组成:程序段+数据段+PCB(进程管理者所需要的数据都在PCB中)
程序段:存放要执行的代码
数据段:存放程序运行过程中处理的各种数据
PCB:
进程描述信息:进程标识符PID(当进程被创建时,操作系统会为该进程分配一个唯一的、不重复的ID,用于区分不同的进程)和用户标识符UID
进程控制和管理信息:进程当前状态和进程优先级
资源分配清单:程序段指针、数据段指针、键盘和鼠标
处理机相关信息:各种寄存器值(当进程切换时需要把进程当前的运行情况记录保存在PCB中·)

进程的组织:链接方式(按照进程状态将PCB分为多个队列,操作系统将持有指向各个队列的指针)和索引方式(根据进程状态的不同,建立几张索引表,操作系统将持有各个索引表的指针)
链接方式:执行指针(指向当前处于运行态的进程);就绪队列指针(指向当前处于就绪态的进程,通常会把优先级高的进程放在前面);阻塞队列指针( 指向处于阻塞态的进程)
索引方式:执行指针、就绪表指针和阻塞态指针

进程的特征
动态性:进程的最基本特征,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是动态地产生、变化和消亡的
并发性:内存中有多个进程实体,各进程可并发执行
独立性进程是能独立运行、独立获得资源、独立接受调度的基本单位
异步性:各进程按各自独立的、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操作系统要提供"进程同步机制"来解决异步问题; 异步性会导致并发程序执行的不确定性
结构性:每个进程都会配置一个PCB。结构上看,进程由程序段、数据段、PCB组成

进程的状态和转换
三种基本状态运行态:占有CPU,并在CPU上运行; 就绪态:已经具备运行条件,但没有空闲CPU而暂时不能运行; 阻塞态:因等待某一事件而暂时不能运行
另外两种状态:创建态(进程正在被创建,操作系统为进程分配资源,初始化PCB)和终止态(进程正在被系统撤销,操作系统会回收进程拥有的资源,撤销PCB)
进程状态的转换
        就绪态→ 运行态,进程被调用
        运行态→ 就绪态,时间片到,或CPU被其他高优先级的进程抢占
        运行态→ 阻塞态,等待系统资源分配,或等待某事件发生( 主动行为
        阻塞态→ 就绪态,资源分配到位,等待事件发生( 被动行为
        创建态→ 就绪态,系统完成创建进程相关的工作
        运行态→ 终止态,进程运行结束,或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不可修复的错误

进程控制:
主要功能:实现进程的转换
如何实现进程控制:原语实现进程控制, 原语的 特点 是执行期间不允许中断,这类不可被中断的操作叫 原子操作;原语采用 关中断指令开中断指令实现; 开/关中断指令的权限非常大,是只允许在 核心态下执行的 特权指令
原语操作不可被中断背后的原理

相关原语:
进程的创建:
  • 申请空白PCB
  • 为新进程分配所需的资源
  • 初始化PCB
  • 将PCB插入就绪队列

典型引起创建的事件:分时操作系统用户登录,作业调度进入内存等等

进程的终止
  • PCB中找到终止进程的PCB
  • 若进程正在运行,立即剥夺CPU,将CPU分配给其他进程
  • 终止其所有子进程
  • 将该进程拥有的所有资源归还给父进程或操作系统
  • 删除PCB

引起进程终止的事件:正常结束、异常结束、外界干扰

进程的 阻塞
  • 找到要阻塞的进程对应的PCB
  •  保护进程运行现场
  • 将PCB插入相应事件的等待队列
进程的 唤醒--阻塞与唤醒原语必须成对使用
进程的切换
  • 将运行环境信息存入PCB
  • PCB移入相应队列
  • 选择另一个进程执行,并更新其PCB
  • 根据PCB恢复新进程所需的运行环境

引起进程切换的事件:当前进程时间片到、更高优先级的进程到达、当前进程主动阻塞、当前进程终止


进程通信:共享存储、管道通信、消息传递
共享存储:两个进程对共享空间的访问必须是 互斥的(借助PV操作),分为 基于数据结构的共享(共享方式速度慢,限制多,低级通信)基于存储区的共享(速度更快,高级通信)
管道通信(本质是循环队列):管道只能采用 半双工通信,某一时间段内只能实现单向的传输。如果要实现 双向同时通信,则需要设置 两个管道。各进程要 互斥地访问管道;数据以 字符流的形式写入管道,当管道 写满时,写进程的 write()系统调用将被阻塞,等待读进程将数据取走。当读进程将数据全部取走后, 管道变空,此时读进程的 read()系统调用将被阻塞。如果 没写满,就不允许读。如果 没读空,就不允许写
数据一旦被读出,就从管道中被抛弃,这就意味着 读进程最多只能有一个,否则可能会有读错数据的情况。
消息传递:进程之间的数据交换以 格式化的信息为单位,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发送消息/接收消息”两个 原语进行数据交换; 分为直接通信方式(消息直接挂在接收进程的消息缓冲队列上,点名道姓要发给某个进程)和间接通信方式(消息先发送到中间实体,也叫信箱,指明要发送到哪个信箱)


线程、多线程模型:
线程是一个 基本的CPU执行单元,也是 程序执行流的最小单位;引入线程后,不仅 进程之间可以 并发,进程之间的 各个线程之间也可以并发,从而提高了 系统的并发度。引入线程后, 进程只作为 除CPU外的系统资源的分配单元(比如打印机、内存地址空间等都是分配给进程的
引入线程机制后的变化:
资源分配、调度:传统进程机制中,进程作为资源分配和调度的基本单位;引入线程后,进程作为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线程作为调度的基本单位
并发性:传统进程机制中,只能进程间并发;引入线程后,可以进程间并发,也可以线程间并发
系统开销:传统的进程间并发,需要切换进程的运行环境,系统开销很大;引入线程后,线程间并发,如果是同一个进程的线程切换,就不需要切换进程环境,系统开销小
线程的属性:
  • 线程是处理机调度的单位,进程是资源分配的单位
  • 多CPU计算机中,各个线程可占用不同的CPU
  • 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线程ID,线程控制块(TCB)
  • 线程也有就绪、阻塞、运行三种基本状态
  • 线程几乎不拥有系统资源
  • 同一进程的不同线程共享进程的资源
  • 由于共享内存地址空间,同一进程的线程间的通信甚至无需系统干预
  • 同一进程的线程转换,不会引起进程切换;不同进程中的线程切换,会引起进程切换
  • 切换同进程中的线程,系统开销会很小;切换进程,系统开销会很大
线程的实现方式:
用户级线程:用户级线程由 应用程序通过 线程库 实现。所有的线程管理工作都由应用程序负责(包括线程切换)
用户级线程中,线程切换可以在 用户态下即可完成,无需操作系统干预。用户级线程对用户不是透明的, 操作系统内核感受不到线程的存在
        优点:线程切换开销小,调度算法可以是进程专用的,线程的实现与操作系统平台无关,对线程管理的代码属于用户程序的一部分
        缺点:一个线程被阻塞,所有线程都被阻塞。不能发挥多CPU的优势,内核每次分配给进程的仅有一个CPU,因此仅有一个线程能执行
内核级线程:内核级线程的管理工作由操作系统内核完成。线程调度、切换等工作都由内核负责,因此内核级线程的切换必然需要在核心态下才能完成。
注意:操作系统只看得见内核级线程,所以内核级线程才是处理机分配的单位

多线程模型:
多对一模型:多个用户及线程映射到一个内核级线程。每个用户进程只对应一个内核级线程。
优点:用户级线程的切换在用户空间即可完成,不需要切换到核心态,线程管理的系统开销小,效率高
缺点:当一个用户级线程被阻塞后,整个进程都会被阻塞,并发度不高。多个线程不可在多核处理机上并行运行
一对一模型:一个用户及线程映射到一个内核级线程。每个用户进程有与用户级线程同数量的内核级线程。
点:当一个线程被阻塞后,别的线程还可以继续执行,并发能力强。多线程可在多核处理机上并行执行。
缺点:一个用户进程会占用多个内核级线程,线程切换由操作系统内核完成,需要切换到核心态,因此线程管理的成本高,开销大。
多对多模型:n用户及线程映射到m个内核级线程(n >= m)。每个用户进程对应m个内核级线程。
优点:克服了多对一模型并发度不高的缺点,又克服了一对一模型中一个用户进程占用太多内核级线程,开销太大的缺点。

处理机调度
概念:在多道程序系统中,进程的数量往往是多于处理机的个数的,这样不可能同时并行地处理各个进程。处理机调度,就是从就绪队列中按照一定的算法选择一个进程并将处理机分配给它运行,以实现进程的并发执行。
三个层次:
高级调度( 作业调度 ):按一定的原则从外存上处于后备队列的作业中挑选一个(或多个)作业,给他们分配内存等必娈资源,并建立相应的进程(建立PCB),以使它((们)获得竞争处理机的权利。
高级调度是辅存(外存)与内存之间的调度。每个作业只调入一次,调出一次。 作业调入时会建立相应的PCB,作业调出时才撤销PCB。高级调度 主要是指调入的问题,因为只有调入的时机需要操作系统来确定,但调出的时机必然是作业运行结束才调出。
中级调度( 内存调度 ):决定哪个处于挂起状态的进程需要被重新调入内存
引入了 虚拟存储技术之后,可将暂时不能运行的进程调至外存等待。等它重新具备了运行条件且内存又稍有空闲时,再重新调入内存。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 提高内存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
暂时调到外存等待的进程状态为挂起状态。值得注意的是, PCB并不会一起调到外存,而是会常驻内存。PCB中会记录进程数据在外存中的存放位置,进程状态等信息,操作系统通过内存中的PCB来保持对各个进程的监控、管理。 被挂起的进程PCB会被放到的挂起队列中
中级调度的发生频率比高级调度更大,可能发生多次调入、多次调出
挂机状态的七大状态模型:
注意“挂起”和“阻塞”的区别,两种状态都是暂时不能获得cPu的服务,但挂起态是将进程映像调到外存去了,而阻塞态下进程映像还在内存中。
低级调度( 进程调度 ):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某种方法和策略从就绪队列中选取一个进程,将处理机分配给它。
进程调度是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一种调度,在一般的操作系统中都必须配置进程调度。进程调度的频率很高,一般几十毫秒一次。

  调度层次

高级调度(作业调度主存-辅存,从外存的后备队列上挑选一个或多个作业,调入内存并创建进程调度频率低
中级调度(内存调度外存-内存(面向进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内存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口岸个暂时不能运行的进程调至外存等待,并将外存上已经具备运行条件的挂起进程重新调入内存调度频率居两者之间
低级调度(处理机调度,进程调度内存-CPU,最基本的一种调度,调度的频率非常高调度频率高

  七状态模型

进程调度的时机:
需要进行进程调度与切换的时机:
当前运行的进程主动放弃处理机:进程正常终止、运行过程发生异常而终止、进程主动请求阻塞(比如等待I/O)
当前运行的进程被动放弃处理机:分配给进程的时间片到、优先级更高的进程进入队列、有更紧急的事情处理(I/O中断)
不能进行进 程调度与切 换的情况
        1.在处理中断的过程中。中断处理过程复杂,与硬件密切相关,很难做到在中断处理过程中进行进程切换。
        2.进程在操作系统内核程序临界区中。
进程处于临界区可以进行处理机调度,但是处于操作系统内核程序临界区中不能进行调度
临界资源:一个时间段内只允许一个进程使用的资源。各进程需要互斥地访问临界资源。
临界区: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
内核程序临界区一般是访问某种内核数据结构(比如进程的就绪队列),内核程序临界区访问的临界资源如果不尽快释放,极有可能影响到操作系统内核的其他管理工作。因此在访问内核程序临界区工作不能进行调度与切换;
普通临界区访问的临界资源不会直接影响操作系统内核的管理工作。因此在访问普通临界区时可以进行调度与切换。比如进程位于打印机的临界区,CPU不可能会一直空等,所以允许CPU调度其他进程执行
        3.在原子操作过程中(原语)。原子操作不可中断,要一气呵成(如之前讲过的修改PCB中进程状态标志,并把PCB放到相应队列)
进程调度方式:
非剥夺调度方式,又称非抢占方式。即,只允许进程主动放弃处理机。在运行过程中即便有更紧迫的任务到达,当前进程依然会继续使用处理机,直到该进程终止或主动要求进入阻塞态。
特点:实现简单,系统开销小但是无法及时处理紧急任务,适合于早期的批处理系统
剥夺调度方式,又称抢占方式。当一个进程正在处理机上执行时,如果有一个更重要或更紧迫的进程需要使用处理机,则立即暂停正在执行的进程,将处理机分配给更重要紧迫的那个进程。
特点:可以优先处理更紧急的进程,也可实现让各进程按时间片轮流执行的功能(通过时钟中断)。适合于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
进程的切换与过程
进程切换的过程主要完成了:
1.对原来运行进程各种数据的保存
2.对新的进程各种数据的恢复
进程的调度、切换是有代价的,切换越频繁系统的效率会更低

调度算法的评价指标
CPU利用率CPU忙碌时间/总时间
系统吞吐量总共完成作业/总共时间
周转时间

作业提交给系统到作业完成的时间,它包括四个部分:作业等待+作业就绪排队+作业运行+作业阻塞等待。后三项在一个作业的整个处理过程中,可能发生多次

作业周转时间=作业完成时间-作业提交时间
平均周转时间:各作业周转时间之和/作业数
带权周转时间=作业周转时间/作业实际运行的时间=(作业完成时间-作业提交时间)/作业实际运行时间;对于周转时间相同的两个作业,作业实际运行时间越长, 带权周转时间就越短,用户满意度就越高
平均带权周转时间=各作业带权周转时间之和/作业数
需要注意:如果进程完成后需要进行进程切换和进程调度,进程调度和切换的时间也算入一次进程完成所需要的时间
等待时间

进程或作业等待处理机状态的时间之和;

对于进程来说,等待时间就是指进程建立后等待被服务的时间之和,在等待I/O完成的期间其实进程也是在被服务的,所以不计入等待时间

对于作业来说,不仅要考虑建立进程后的等待时间,还要加上作业在外存后备队列中等待的时间

响应时间用户提出请求到首次产生响应的时间
 
调度算法

先来先服务(FCFS):
算法思想:公平角度考虑
算法规则:按照作业/进程到达的先后顺序进行服务0
用于作业/进程调度:用于作业调度时,考虑的是哪个作业先到达后备队列;用于进程调度时,考虑的是哪个进程先到达就绪队列
是否可抢占:非抢占算法
优点:公平、算法实现简单
缺点:排在长作业((进程)后面的短作业需要等待很长时间,带权周转时间很大,对短作业来说用户体验不好。即, FCFS算法对长作业有利,对短作业不利
是否会饥饿:不会
短作业优先(SJF):
算法思想:追求最少的平均等待时间,最少的平均周转时间、最少的平均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算法规则:最短的作业/进程优先得到服务(所谓“最短”,是指要求服务时间最短)
用于作业/进程调度:即可用于作业调度,也可用于进程调度。用于 进程调度时称为“短进程优先(SPF,Shortest Process First)算法”
是否可抢占: SJF和SPF是非抢占式的算法。但是也有抢占式的版本――最短剩余时间优先算法(SRTN, Shortest Remaining Time Next)
优缺点: 优点:“最短的”平均等待时间、平均周转时间
缺点:不公平。对短作业有利,对长作业不利可能产生饥饿现象。另外,作业/进程的运行时间是由用户提供的,并不一定真实,不一定能做到真正的短作业优先
是否会饥饿:会
1.如果题目中未特别说明,所提到的“短作业/进程优先算法”默认是非抢占式的
2.很多书上都会说“SJF调度算法的平均等待时间、平均周转时间最少”
严格来说,这个表述是错误的,不严谨的。之前的例子表明,最短剩余时间优先算法得到的平均等待时间、平均周转时间还要更少
应该加上一个条件“ 在所有进程同时可运行时,采用SJF调度算法的平均等待时间、平均周转时间最少”;
或者说“ 在所有进程都几乎同时到达时,采用SJF调度算法的平均等待时间、平均周转时间最少'
如果不加上述前提条件,则应该说“抢占式的短作业/进程优先调度算法(最短剩余时间优先, SRNT算法)的平均等待时间、平均周转时间最少”
高响应比优先算法(HRRN Highest Responce Ratio Next):
算法思想:考虑作业/进程的等待时间和要求服务的时间
算法规则:在每次调度时先计算各个作业/进程的响应比,选择响应比最高的作业/进程为其服务; 响应比=(等待时间+要求服务时间)/要求服务时间
用于作业/进程调度:都可以
是否可抢占: 非抢占式的算法。因此只有当前运行的作业/进程主动放弃处理机时,才需要调度,才需要计算响应比
优缺点: 综合考虑了等待时间和运行时间(要求服务时间)
等待时间相同时,要求服务时间短的优先(SJF的优点)         要求服务时间一样(FCFS的优点)对于长作业来说,随着等待时间越来越久,其响应比也会越来越大,从而避免了长作业饥饿的问题
是否会饥饿:不会
轮换调度算法(RR Round Robin):
算法思想:公平地、轮流地为各个进程服务,让每个进程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都可以得到响应
算法规则:按照各进程到达就绪队列的顺序,轮流让各个进程执行一个时间片(如100ms)。若进程未在一个时间片内执行完,则剥夺处理机,将进程重新放到就绪队列队尾重新排队。
用于作业/进程调度:用于进程调度(只有作业放入内存建立了相应的进程后,才能被分配处理机时间片)
是否可抢占:若进程未能在时间片内运行完,将被强行剥夺处理机使用权,因此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属于抢占式的算法。由时钟装置发出时钟中断来通知CPU时间片己到
优缺点:
是否会导致饥饿:不会
优先级调度算法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
算法思想:对其他调度算法的折中权衡
设置多级就绪队列,各级队列优先级从高到低,时间片从小到大
算法规则:新进程到达时先进入第1级队列,按FCFS原则排队等待被分配时间片,若用完时间片进程还未结束,则进程进入下一级队列队尾。如果此时已经是在最下级的队列,则重新放回该队列队尾
用于作业/进程调度:用于进程调度
是否可抢占:抢占式的算法。在 k 级队列的进程运行过程中,若更上级的队列
( 1~k-1级)中进入了一个新进程,则由于新进程处于优先级更高的队列中,因此新进程会抢占处理机,原来运行的进程放回k级队列队尾(被抢占的进程不会放入下一个队列,而是回到当前队列的队尾)。
优缺点:对各类进程相对公平FCFS,每个新到达的进程很快就能得到响应RR,短进程只需要用很短的时间SPF
是否会导致饥饿:不会
多级队列调度算法

进程同步

进程互斥的实现方法(软件实现)

  • 单标志法

优点:同一时刻最多一个进程访问临界资源

存在的问题:违背空闲让进的原则,进程0完成一次后,下一次想要使用时只要进程1没有使用过,即使处理机空闲,进程0也无法再使用

  • 双标志先检查法

  • 双标志后检查法

  • Peterson算法
  • turn表示该轮到哪个进程进入临界区

存在一定的问题:违背让权等待的原则,即使进程无法进入临界区,但是仍然会占用处理机

进程互斥的实现方法(硬件实现)

  • 中断屏蔽方法

  • 硬件指令方法——TestandSet指令

TSL指令适合多处理机系统的原因:TSL指令会锁“内存总线”,其他CPU无法访问指向的内存地址;且指令是原子操作不可被打断

  • 硬件指令方法——Swap指令

【互斥锁】

【信号量】

       整形信号量:表示资源数目的整形量,违背让权等待的原则

       记录型信号量:遵循让权等待

【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进程互斥、同步】

        互斥需要设置初始互斥信号量mutex=1

        同步根据哪些行为要求先执行,哪些需要根据运行结果后运行。需要先运行的在其后安排V操作(=生产一个单位的资源),需要后执行的在其前安排P操作(=要求获得该资源才能实现后面代码的执行),并且初始化信号量要为0

【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前驱关系】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典型例题

没有设置互斥访问锁mutex的原因:这里的缓冲区大小为1(不设置互斥锁也不会导致进程的不同步),但是如果缓冲区大小为2就一定需要设置互斥访问锁;

吸烟者问题(多生产产品的单生产者问题)

       

读者——写者问题(读者和读者不互斥,写者和写者互斥)

        完善的版本

哲学家进餐问题

确定哪些实体可能需要互斥或同步,不包括主体(发起动作的人)

进一步确认是同步关系,有没有体现严格的要先完成哪一个进程后完成哪一个进程,如果有进按照同步关系编写先V后P

如果是互斥关系,确定哪些资源需要互斥,设置相应的互斥信号量

确定完毕后,整个架子基本上就搭好了,具体结合题意完善     

管程

管程解决PV操作分散,同步操作容易造成死锁的问题;管程根据条件变量阻塞进程,条件满足就调用wait函数阻塞


优先级倒置
高优先进程被低优先进程延迟或阻塞
解决办法
建立在一个动态优先级继承的基础上,规定高优先级进程P1要使用临界资源R1时,如果已经有一个低优先级进程P3正在使用临界资源,此时一方面P1会被阻塞,另一方面P3会继承P1的优先级,并一直保持到P3退出临界区;目的在于,不让比P3优先级高的但比P1优先级低的进程插进来,导致延缓P3退出临界区

死锁
可重用资源和可消耗资源:
①可以供用户重复多次使用的资源,每个可重用资源的单位都只能分配给一个进程使用,系统中每类可重用资源的单元数目是相对固定的,进程在运行期间既不能创建资源也不能删除资源
②可消耗资源又被称为临时性资源,在 进程运行期间由进程动态创建和消耗
可抢占资源和不可抢占资源:
①可抢占资源是指,进程在获得这类资源过后,这类资源能够被其他进程或系统抢占,比如优先级高的进程能够抢占优先级低的进程的处理机
②不可抢占资源是指,一旦系统吧这类资源分配给某进程后,就不能把它强行收回,而只能在进程用完后等待其自行释放
死锁、饥饿、死循环的区别:
死锁是指进程之间都想要对方的资源导致;饥饿是指进程一直得不到想要的资源
计算机系统中的死锁
①竞争不可抢占资源引起死锁
②竞争可消耗资源引起死锁
③进程推进顺序不当引起死锁
死锁的定义:如果一组进程中的每个进程都在等待仅由该组进程才能引发的事件发生,那么该进程是死锁的
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①互斥条件:进程对分配到的资源进行排他性使用,即在使用一段时间内,某资源只能被一个进程占用,如果此时还有其他的进程请求该资源,该请求进程只能等待,直到占有该资源的进程用毕释放
②请求和保持条件:进程已经占用了至少一个资源,但又提出了新的资源请求,而该被请求的资源已被其他进程占用,此时该进程被阻塞,同时对自己占用的资源保持不放
③不可抢占条件: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未使用完之前不能被抢占,只有早在进程使用完时由其自己释放
④循环等待条件:指发生死锁时,必然存在一个“进程——资源”循环链,即 有死锁必有圈
死锁的处理方法
①预防死锁
②避免死锁
③检测死锁
④解除死锁
死锁预防:为保持非共享设备必须具备的条件,所以不能改变互斥条件,所以预防死锁主要是破坏后三个条件
        互斥条件一般不适用,而且要加以保护;(Spooling技术将互斥资源改造为共享资源)
  1. 破坏“请求和保持”条件
        系统应当保证一个进程在请求资源时, 它不能持有不可抢占资源。可通过两个不同的协议完成
        第一种协议:进程在运行之前一次性把其需要的资源全部分配给它,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就不会再提出资源要求,破坏了“请求条件”。只要有一种资源无法满足进程需求就不分配资源,而是让它等待,由于该进程在等待期间没有占用任何资源,从而破坏了“保持条件”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①资源被严重浪费,降低资源利用率;②进程会经常发生 饥饿现象,进程在获得其需要的所有资源才能开始运行,而个别资源可能被其他进程占用,等待该资源的进程迟迟不能运行
        第二种协议:允许一个进程只获得运行初期所需的资源后,便开始运行,进程运行过程再逐步释放已分配给自己的,且已用毕的全部资源
        2 .破坏“不可抢占”条件
        系统应当保证,当一个 已经保持了某些不可抢占资源的进程 提出新的资源请求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它必须 释放已经保持的所有资源,待以后再重新申请
        缺点:反复地申请资源增加系统开销。释放掉所有资源下一次再申请很可能也无法申请,导致饥饿
        对应于一些容易保存和恢复的资源如CPU,进程想要获取资源时可以让操作系统协助,将想要的资源强行剥夺,一般需要考虑各进程的优先级
        缺点:可能导致前一阶段工作的失效
        3. 破坏“循环等待”条件
        对系统所有资源类型进行线性排序,并赋予他们不同的序号
        某进程已经请求到一些序号较高的资源,后来又想请求一个序号较低的资源,此时它 必须释放掉所有具有相同和更高序号的资源,然后才能申请序号低的资源。采用这种策略后生成的资源分配图中,不可能再出现环路,因而破坏了“循环等待”条件
        缺点:编号必须相对比较稳定,不便于增加新类型设备;进程实际使用资源的顺序可能和编号的次序不同,导致资源的浪费(可能会先使用高次序设备,再使用低次序设备)

死锁避免

        安全状态下一定不会发生死锁;处于不安全状态可能发生死锁

银行家算法避免死锁
操作系统对n个进程分配m个资源:
        ①最大需求矩阵Max-分配矩阵Allocation=最大需求矩阵Need
        ②初始资源-分配矩阵Allocation = 可利用资源矩阵Available
        ③依次检查每个进程,Need是否小于承诺的最大值Max,Need是否小于可利用资源矩阵Available,尝试分配资源,修改Available,增加Allocation,减少Need;
        ④能否找到一个安全序列

死锁的检测与解除
        死锁避免和死锁检测的对比:死锁避免需要在进程的运行过程中一直保证之后不再出现死锁
        死锁检测是在发生死锁之前不采取任何措施,只检查当前系统有没有发生死锁,如果发生死锁则采取相应的措施解除死锁
    如果在系统中既不能采取死锁预防措施,也未配有死锁避免算法,则系统很可能发生死锁,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应配有两个算法: ①死锁检测算法 ②死锁解除算法
  1. 死锁检测
        能否划圈,直到没有边可以消
        注意资源分配图和数据结构可能结合考察,可以采用邻接表来表示,在节点定义时增加类型区分进程和资源,增加资源数;
//边表节点 
typedef struct ArcNode{
	int adjvex;
	struct ArcNode *nextarc;
}ArcNode,*ArcLink;
//顶点表节点 
typedef struct VNode{
	VertexType name;
    int type;//0代表进程,1代表资源节点
    int source;//资源节点拥有的资源数
	ArcNode *firstarc;
}VNode,AdjList[MaxVertexNum];
//邻接表 
typedef struct {
	AdjList vertices;//邻接表 
	int vexnum,arcnum;//顶点数和弧数 
	int kind;
}ALGraph;

死锁定理(选择题解题技巧)

       2. 死锁解除
        处理死锁可以挑选优先级较低,撤销进程代价较低,执行时间较少,拥有资源较多,批处理式的进程
          
            

第三章 内存管理

系统中要运行用户程序要经历的步骤
  • 编译 由编译程序将用户源程序进行编译,生成若干个目标模块
  • 链接 由链接程序将编译后的一组目标模块以及它们所需的库函数链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装入模块
  • 装入 也称加载 由装入程序把装入模块装入内存

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
逻辑地址:由CPU产生的地址 也叫作相对地址
物理地址:内存单元看得到的地址 也叫作绝对地址
在编译与装入时的地址绑定会生成相同的逻辑地址或物理地址,而执行时的地址绑定则会生成不同的逻辑地址或物理地址。这种情况下也叫逻辑地址为虚拟地址,所有逻辑地址集合叫做逻辑地址空间;逻辑地址对应的物理地址集合叫做物理地址空间


内存保护

CPU硬件讲逻辑地址和界地址寄存器进行比较,若合法再将逻辑地址和重定位寄存器中的进程的起始物理地址相加得到物理地址
基地址寄存器保存的是最小的合法地址,界限寄存器指定了合法范围的大小
该方案下当用户态下执行的程序试图访问OS内存或其他用户内存时,会陷入OS内核,而OS内核会作为致命错误来处理;使用基地址寄存器与界限寄存器必须使用特权指令,因此只有OS内核才能加载基地址寄存器与界限寄存器,而用户不能修改它们


装入方式

绝对装入方式
        计算系统很小,仅能运行单道程序时,可以使用绝对装入方式,用户程序编译后将产生绝对地址,绝对装入程序可以按照装入模块中的地址,将程序与数据装入内存,装入内存后,程序中的逻辑地址与实际内存中的地址完全相同,所以无需改变
可重定位装入方式
        可将装入模块装入内存中任何允许的位置,可用于多道程序环境数据地址与指令地址(两个都是相对地址)都应该修改,与基地址寄存器中的起始地址相加,得到绝对地址

        所以作业一旦进入内存就不能在内存中移动,在分配空间时也需要一次性分配其所需的全部内存空间
动态运行时装入方式
        允许程序运行时在内存中移动位置动态运行时装入并不会立即把装入模块中的相对地址变换成绝对地址,而是推迟到程序真正要执行时才进行,因此装入内存后所有地址仍然是相对地址

        需要借助重定位寄存器存放进程的起始地址


链接方式

静态链接
        程序运行之前,先把各个目标模块以及其所需的库函数链接成一个完整的装配模块,以后不再拆开
        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修改相对地址 比如B和C装入模块的起始地址不再是0,而是L与L+M
                变换外部调用信号
装入时动态链接
        在装入内存时,边装入边链接
        便于修改与更新
        便于实现模块的共享
运行时动态链接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一个被调用模块尚未被装入内存,立刻让OS去寻找


对换

对换的引入:把内存中暂时不能运行的进程或暂时不用的程序与数据转移到外存中,以便提供足够的内存空间,再把已具备运行条件的进程或进程需要的程序与数据存入内存
对换的类型
整体对换
        对换以整个进程为单位,称之为进程对换或整体兑换
页面对换
        对换是以进程的一个页面或分段为单位进行,称之为页面对换或分段对换,它们统称为部分对换
对换区的管理(进程换出到磁盘的地方)
文件区管理的主要目标:提高文件存储空间的利用率 其次才是提高对文件的访问速度。采用离散分配方式
对换区管理的主要目标:提高文件换入换出的速度 其次才是提高文件存储的利用率,采用连续分配方式


进程的换入与换出(PCB不会换出外存,而是会常驻内存)

换出
        选择被换出进程 首先会选择处于阻塞状态或睡眠状态的进程,当有多个这样的进程,应选择优先级最低的进程作为换出进程
        如果系统中已无阻塞进程,现在的内存空间仍不满足需求,则选择优先级最低的就绪进程换出
换出进程 在换出时只能换出非共享的程序与数据段,而那些共享的程序与数据段只要有进程需要它,就不能被换出
换入
        选择被换入进程,首先会检查PCB中所有进程的状态,从中找出处于就绪状态但被换出的进程,当有多个这样的进程时,选择已换出到磁盘时间最久的进程
        换入进程后如果还有进程可换入,那么会继续换入;直到没有“就绪且换出”的进程或已无足够内存来支持换入进程
        因为交换一个进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为了提高处理的效率 处理机正常运行时并不执行换入操作,当发现许多进程在运行时都经常发生缺页,且出现内存紧张的情况,则启动调换,将一部分进程调换到外存中;
        当发现所有进程的缺页率都已明显减少,系统的吞吐量已下降时,则暂停运行对换程序

覆盖

覆盖的具体思想是在内存中只保留那些任何时刻都需要的指令与数据,程序的其余部分会根据自身的逻辑结构共享一片内存区域
优点:不需要OS的特别支持,通过简单的文件结构就能将文件读入内存,实现完全覆盖
缺点:设计复杂,局限于微处理机和只有有限物理内存缺乏硬件支持的其他系统


连续存储分配管理方式

单一连续分配
        将内存分为系统区与用户区,系统区放在内存的地址部分,用户区只装有一道用户程序

        优点:简单,无外部碎片,不一定需要内存保护

        缺点:适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有内部碎片

固定分区分配

        每个分区只能占用一道作业,如果分区大小固定缺乏灵活性;但适合控制多个相同对象的场合;分区大小不等相对更灵活

        缺点:程序太大可能放不进任何一个分区;程序小于分区可能造成浪费,形成很多内部碎片

动态分区分配

        根据进程的实际需要,动态地为之分配内存空间

        

怎么回收?

系统会根据回收区的起始地址,从空闲分区链表中找到相应的插入点;此时可能会有如下四种情况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 基于顺序搜索

首次适应算法(FF)


要求空闲分区链以地址递增的顺序链接,在分配内存时从链首开始顺序查找,直到找到一个满足要求的分区为止,如果从链首到链尾都找不到一个分区,那说明系统中已经没有一个足够大的内存分配给进程,内存分配失败
优点:倾向于先利用内存中低址部分的空闲分区,从而保留高址部分的大部分分区,为大作业的内存分配创造了条件
缺点:低址不断被划分,产生很多细小的空闲分区(碎片

最佳适应算法(BF)


将空闲分区按照大小连接形成空闲分区链,要求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总是能把最小的又符合要求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也就是每次寻找适合的内存分区都要按照从小到大排序,然后寻找最小又满足要求的
缺点:会产生很多小碎片,算法开销大,回收分区后可能需要对空闲分区队列重新排序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邻近适应算法(NF)

不再是从链首开始查询,而是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到找到下一个满足要求的分区,从中划出一块与请求的大小相等的内存分区分配给作业
优点:减少了查询空闲区间的开销,使空闲区间分布更加均匀
缺点:会使较大的空闲分区比较匮乏

最坏适应算法(WF)


与最佳相反,每次都是挑选的最大的空闲区,从中割取一部分给作业使用;对中、小作业有利,且查询效率很高
优点:剩下的空闲区不至于太小,产生碎片的几率也是最小的

缺点:没有足够大的分区存放大进程,算法开销大

  • 基于索引搜索

快速适应算法


算法会根据进程常用的空间大小对空间大小进行划分;第一步会根据进程的长度从索引表中寻找能容纳它的最小空闲分区表;第二步会从空闲分区表中取下第一块进行分配
优点:查找效率高,并且在内存分配时不会切割任何分区,因此不会产生碎片
缺点:为了有效合并分区,分区归还内存时的算法比较复杂,系统开销大。系统在分配分区时以进程为单位,一个分区只属于一个进程,
属于典型的以空间换时间

伙伴系统

哈希算法

建立一张以空闲分区大小作为关键字的哈希表,每个表项对应记录空闲分区链的头指针,分配时通过哈希函数计算哈希表中的位置,从而得到相应的空闲分区链表

非连续分配方式【分页+分段+段页式】

分页存储管理的基本方法

        重要考点:根据内存块的数量计算页表项中块号大小(按字节编址)

基本分页变换机构

分页管理方式

段页式管理方式


虚拟内存管理
相比传统存储管理方式的缺点

局部性原理

虚拟存储器的特征

请求分页的页表机制

请求分页的缺页中断机构执行流程         
                       请求分页地址变换过程(侧重与基本分页有什么不同)

①请求分页:首先会检索快表,查看页号是否存在

②修改页表项:如果查询到页表项存在,修改访问位为1,如果是写指令,还需要修改脏位,然后利用页表项的物理块号与页内地址组成物理地址,地址变换结束
③页面置换:如果快表未命中,就需要在内存页表中去查询页表项,并查看对应的状态位P以确定该页是否被调入了内存,如果已经调入了内存那么需要将该页表项写入快表,如果快表已满还需要按照算法调出其他页表项,再把该页表项调入;如果该页尚未调入内存,则产生缺页中断,并请求外存把该页调入内存       


 页面分配策略

                      


页面置换算法
  • 最佳页面置换算法(OPT)

发生缺页时选择将来最长时间不会被访问的页面换出

  • 先进先出页面置换算法(FIFO)

发生缺页时把驻留时间最久的页面予以淘汰

只有在FIFO算法中会出现随着进程的物理块增多,缺页次数不减反增的异常现象——Belady异常

  • 最近最久未使用页面置换算法(LRU)和最少使用页面置换算法(LFU)

LRU的硬件支持:寄存器和栈(当进程访问某页面时,便将该页面的页面号从栈移除,并压入栈顶,因此栈顶始终是最新未被访问的页面号)

  • clock页面置换算法(NRU,Not Recently Used)

   

  • 改进型clock页面置换算法

因为淘汰被修改的页面的代价大,需要写入磁盘,所以淘汰时优先选择没有被访且没有被改过的页面

淘汰访问的优先级大于修改的页面,先比是否访问,再比是否修改

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


抖动与工作集
  • 产生抖动的原因

同时在系统中运行的进程太多,导致分配给每个进程的物理块太少,不能满足进程正常运行得到基本要求,致使每个进程在运行时会频繁地出现缺页,必须请求系统将所缺页调入内存,使得系统中排队等待页面换入/换出的进程数量增加,造成每个进程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页面的换入/换出,而几乎不能去做其他有效的工作

  • 工作集(驻留集大小不能小于工作集,可以根据工作集来设计驻留集)

  • 预防抖动


内存映射文件(系统调用)

mmap将内存块的地址进行映射,进程通过这个地址访问内存就能获取相应的页面;相对传统的页面读取就不需要再将整个页面调入内存,缺页时由操作系统负责磁盘的读写,退出文件映射时才会将改动的页面写回磁盘

 内存映射文件还能实现共享内存,只需要修改进程的页表,让虚拟地址空间映射到相同的物理内存(即相同的物理框号)

优点:程序员编程简单,建立映射后只需要以访问内存的方式读取读写即可;方便多个进程共享同一个磁盘文件;文件的读写完全由操作系统完成,操作系统可以采用预读入、缓写出的策略提高I/O速率


  虚拟存储器性能影响因素

以缺页率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而缺页率又受到页面大小,分配的物理块数,页面置换算法,程序的固有属性等等

小综合【结合计组】

结合王道题目:分析访问0x03d4 0x00f1 0x0229的过程

第四章 文件管理

 文件的逻辑结构

  • 有结构文件/无结构文件
  • 顺序文件/索引文件/索引顺序文件

索引文件本身也是一种定长记录的顺序文件


文件目录

文件目录也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标志系统中的文件及其物理地址,供检索时使用

单级文件目录

单级文件目录时最简单的文件目录,整个文件系统中只建立一张目录表,每个文件占一个目录项
优点:简单
缺点:①查找速度慢;②不允许重名,在一个目录表中所有文件都不能与另外一个文件有相同的名字;③不便于实现文件共

两级文件目录

为用户再建立一个单独的用户文件目录UFD,这些UFD具有相似的结构,它们由所有文件的FCB组成,再为这些用户文件目录建立一张主文件目录MFD
提高了检索速度、允许重名、可以使用不同文件名来访问系统中的同一个共享文件

多级文件目录

访问文件时需要用文件路径名标识符

无环图目录结构(方便实现文件共享,这是上述树型文件共有的缺点)

索引节点(由文件名和文件索引指针构成)


文件的物理结构

连续分配方式

文件分配空间必须连续,文件目录中存放起始块号和长度,逻辑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只需要转换块号即可;起始块号+长度i定位至第i块

优点:支持顺序访问和直接访问

缺点:要为一个文件分配连续的空间,容易产生外部碎片;必须事先知道文件的长度,且无法动态增长否则会覆盖相邻的后续文件;为保持文件的有序性,需要对相邻的文件进行物理上的移动

链接分配方式(题目没有提到,默认隐式链接)
  • 隐式链接
    • 目录项中包含文件第一块的指针和最后一块的指针,每个文件对应一个磁盘块的链表,磁盘块分布在磁盘的任何地方,这些指针对用户是透明的
      • 文件名        起始块号结束块号

    • 逻辑地址怎么转换物理地址:操作系统根据文件名在目录项中找到起始块号,然后读入逻辑0块,根据下一块的指针读入下一块,以此类推直到第i块
    • 缺点:只支持顺序访问,不支持直接访问文件的第i块,只能从第一块开始寻找;稳定性问题,任何一个指针出问题都会导致文件数据的丢失;指向下一个盘块的指针也会耗费一定的存储空间87354
    • 优点:文件可扩展性很高,只需要修改结束块号;且不会产生内部碎片
  • 显示链接
    • 目录项只存放起始块号
    • 逻辑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操作系统根据文件名查询起始块号,然后在FAT表中寻找第i个逻辑块
    • 优点:支持顺序访问,随机访问,事先通过FAT表查询第i个逻辑块即可;FAT表常驻内存,减少了检索次数
    • 缺点:FAT表需要占用一定的内存空间
索引分配方式

将索引表放入索引块,文件目录项存放文件名和索引块号;

逻辑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用户给出逻辑块号、文件名,操作系统根据文件名找到相应的索引块号,将索引块从外存读入内存,并查找索引表的第i个逻辑块即可得到逻辑块的外存存放地址

优点:容易扩展

怎么区分索引分配,索引文件

        索引文件是文件主自己定义的一类文件,操作系统角度看仍然是普通的文件。记录的关键词是逻辑块的逻辑地址

        索引分配是操作系统真正地创建索引表,关键词是逻辑块的物理地址

怎么区分链接分配和链接文件

        链接文件是用户视角自己在文件内定义文件指针,底层存放的形式可能是顺序的也可能是链式的

        链接分配是操作系统在存放逻辑块的时候采用链接方式存放


文件存储空间管理

        卷:可以由一个磁盘,也可以由多个磁盘构成;每个卷包含目录区和文件区,目录区用来存放FCB,文件区用来存放文件数据

        磁盘空闲空间管理办法
  •  空闲表法
  • 空闲链表法——空闲盘块链
  • 空闲链表法——空闲盘区链
    • 回收17、18盘区的时候没有与之相邻的盘区,所以会将其挂在链尾;回收20盘区时会将其合并至21-23盘区
  • 位示图法
    • 会计算(字号,位号)<——>盘块号
  • 成组链接法
    • 什么是超级块?超级块记录了下一组空闲盘块的个数,以及每个空闲块号
    • 怎么分配
    • 怎么回收

文件的基本操作

        

基本操作背后的原理
创建文件为新文件分配外存空间(空闲表法,空闲链表法,位图法......)在目录中创建一个目录项,记录文件名和外存地址信息
删除文件根据文件名查找目录,删除对应的文件目录项和FCB,并回收磁盘空间和内存缓冲区
打开文件

根据文件名找到目录项,将目录项复制到“打开文件表”,并返回打开文件表的索引号,之后用户使用打开文件表的编号来指明要操作的文件;每个用户进程的文件打开表的系统索引号都会指向系统文件打开表对应的编号,当有多个用户进程指向同一个系统打开文件表的编号时,采用打开计数器记录有多少个进程打开了该文件

系统打开文件表的特有属性:打开计数器

进程打开文件表的特有属性:读写权限,读写指针

打开文件并没有把文件数据直接读入,而是将文件目录项读入

删除文件

删除进程的文件打开表的相应的表项,并回收相应的磁盘空间和内存缓冲区,同时对系统打开文件表的计数器减一,如果系统文件打开表的计算器删至0需要删除系统文件打开表的对应表项

读文件

注意区分Read和Open,问Read和Open哪一个需要文件名?

Open需要文件名,Read需要的参数是Open返回的文件标识符

写文件

文件共享

  • 硬链接
    • 多个指针指向同一个缩影节点,保证只要还有一个指针指向索引节点,索引节点就不能被删除
  • 软链接(符号链接)
    • 将到达共享文件的路径保存下来,当要访问文件时,根据路径来寻找文件
    • 查找过程:当用户要访问文件的时候,才做系统看到要访问的文件属于LINK类型,就会根据其中记录的路径名依次查找目录,直到找到该文件的索引节点,然后进行读写
      •                   

文件保护


文件层次结构


文件系统的全局结构(外存和内存)


虚拟文件系统

屏蔽不同文件系统的差异和操作细节

打开文件后,创建Vnode,并将文件信息复制到VNode中,VNode的功能指针指向具体文件系统的函数功能

文件挂载


第五章 IO管理


IO控制器(接口)及IO端口(寄存器)编址

【参考计组】

IO控制方式

【参考计组】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

IO软件层次结构(牢记各层的职责)

输入输出应用程序IO接口 & 设备驱动程序IO接口

设备驱动程序接口需要向上层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

        


IO核心子系统

        要实现的功能:就是中间三层对应需要实现的功能

SPOOLing技术

  • 什么是脱机技术:引用专门的外围控制机,将设备上的数据传到高速磁盘上,或者CPU想要输入数据的时候,能够直接读取磁盘上的数据;实现预输入,缓输出
  • 假脱机技术:采用软件实现脱机技术
  • CPU先将要打印的数据输出到磁盘的输出井中,然后做洽谈事情。如果此时打印机被占用,SPOOLing系统会将这个答应请求挂在等待队列上,等打印机有空时再将数据打印出来

设备分配与回收

  • 考虑因素:设备的固有属性、设备分配算法、设备分配时的安全性
  • 设备的固有属性
    • 独占设备、共享设备、虚拟设备
  • 设备的分配算法
    • FCFS/最高优先级
  • 设备分配的安全性
    • 安全分配方式:进程发出IO请求后,就被阻塞,直到IO完成;设备分配安全,但是CPU和IO设备是串行工作的
    • 不安全分配方式:进程发出IO请求后仍继续运行,只有当进程请求的设备被另一进程占用时才会进入阻塞态;一个进程可以同时操作多个设备,但是可能造成死锁

静态分配与动态分配

        

设备分配的数据结构

  • 设备控制表DCT
  • 控制器控制表COCT
  • 通道控制表CHCT
  • 系统设备表(记录的是全部设备的情况)

设备分配步骤

改进:

缓冲区管理

  • 缓冲区的作用
  • 单缓冲
    • 平均传输时间:Max(输入时 间T,CPU处理时间C)+M(缓冲区传输时间)
  • 双缓冲
      • 平均传输时间:MAX(C+M,T)
  • 缓冲池和循环缓冲

磁盘

明确三个因素——寻道时间、平均旋转延迟时间和,操作系统唯一可以影响的是寻道时间

调度算法

  • 先来先服务FCFS:公平,但是仅适合于访问请求是簇聚的文件扇区
  • 最短寻到时间优先SSFT:贪心算法的思想,每次选择离当前磁道最近的磁道。但是容易造成饥饿现象
  • 扫描算法SCAN:只有磁头移动到最外侧的时候才能够往内移动,只有移动到最内侧的时候才能往外移动;不会产生饥饿现象;①只有到达最边上的时候才能改变磁头移动方向;②对于每个磁道的访问频率是不规律的,有可能中间某个磁道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被下一次访问;而最边上的磁道被访问后不久又能马上被访问
    改进:①LOOK调度(朝着一个方向移动,向前查看是否还有请求,没有则直接返回);②C-SCAN算法
  • 循环扫描算法C-SCAN:规定磁头朝着某个方向移动的时候才会处理请求,而在返回的时候快速返回不处理任何请求
    改进:增加LOOK调度
  • C-LOOK调度算法:增加了LOOK算法的C-SCAN算法,并且返回时不需要回到最开头
    LOOK和C-LOOK:LOOK算法不需要移动到最边缘,C-LOOK在此基础上返回不需要回到最开始


减少延迟时间的方法

        交替编号

        错位命名


磁盘管理

  • 磁盘初始化:①低级格式化(物理格式化),将磁盘的各个磁道划分为扇区,一个扇区可以分为头,数据区域,尾三个部分组成;
  • 分区,将磁盘分区,每个分区由一个或多个柱面组成;然后对物理分区进行逻辑格式化,将文件系统数据结构存储在磁盘上;
  • 引导块:ROM上存放很小的自举装入程序,而将完整的引导程序般存在磁盘的启动块上
  • 坏块:简单磁盘可以通过在FAT上进行标注,程序不再使用;此外,磁盘会保留一部分扇区用来替换坏块

固态硬盘

        【参考计组】

  • 20
    点赞
  • 3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操作系统是一种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系统软件。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界面,使他们能够方便地使用计算机。以下是操作系统期末复习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进程管理:操作系统负责创建、调度、终止进程。它管理进程之间的资源分配和通信,并确保它们能够同步和互斥地访问共享资源。 2. 内存管理:操作系统负责分配和管理计算机的内存资源。它使用虚拟内存技术将程序的逻辑地址映射到物理内存地址,并通过内存管理单元(MMU)进行地址转换。 3. 文件系统:操作系统提供了一个组织和访问文件的方式,以便用户可以方便地存储和检索数据。它管理文件的存储和访问权限,并提供了文件的打开、关闭和删除等操作。 4. 设备管理: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的各种输入输出设备。它控制设备的访问和使用,并提供访问设备的接口,使应用程序能够与设备进行通信。 5. 网络管理:现代操作系统通常包含网络管理功能,以便计算机可以连接到网络并进行通信。它负责配置网络接口、路由数据包和管理网络连接。 6. 安全性和权限管理:操作系统提供了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权限的管理。它通过用户账户、访问控制列表和密码策略等机制来保护系统免受恶意软件和非法访问的攻击。 综上所述,操作系统的核心知识点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网络管理以及安全性和权限管理。复习这些知识点有助于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提高对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