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高阶函数

高阶函数

map

map()函数接收两个参数,一个是函数,一个是Iterable,map将传入的函数依次作用到序列的每个元素,并把结果作为新的Iterator返回。

举例说明,比如我们有一个函数f(x)=x2,要把这个函数作用在一个list [1, 2, 3, 4, 5, 6, 7, 8, 9]上,就可以用map()实现

>>> def f(x):
... return x * x
...
>>> r = map(f, [1, 2, 3, 4, 5, 6, 7, 8, 9])
>>> list(r)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reduce

reduce把一个函数作用在一个序列[x1, x2, x3, ...]上,这个函数必须接收两个参数,reduce把结果继续和序列的下一个元素做累积计算,其效果就是:

reduce(f, [x1, x2, x3, x4]) = f(f(f(x1, x2), x3), x4)

比方说对一个序列求和,就可以用reduce实现:

>>>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 def add(x, y):
... return x + y
...
>>> reduce(add, [1, 3, 5, 7, 9])
25

如果要把序列[1, 3, 5, 7, 9]变换成整数13579,reduce就可以派上用场:

>>>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 def fn(x, y):
... return x * 10 + y
...
>>> reduce(fn, [1, 3, 5, 7, 9])
13579

如果考虑到字符串str也是一个序列,对上面的例子稍加改动,配合map(),我们就可以写出把str转换为int的函数:

>>>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 def fn(x, y):
... return x * 10 + y
...
>>> def char2num(s):
... return {'0': 0,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s]
...
>>> reduce(fn, map(char2num, '13579'))
13579

延迟计算

如果不需要立刻求和,而是在后面的代码中,根据需要再计算怎么办?可以不返回求和的结果,而是返回求和的函数:

def lazy_sum(*args):
def sum():
ax = 0
for n in args:
ax = ax + n
return ax
return sum

当我们调用lazy_sum()时,返回的并不是求和结果,而是求和函数:

>>> f = lazy_sum(1, 3, 5, 7, 9)
>>> f
<function lazy_sum.<locals>.sum at 0x101c6ed90>

调用函数f时,才真正计算求和的结果:

>>> f()
25

当lazy_sum返回函数sum时,相关参数和变量都保存在返回的函数中,这种称为“闭包(Closure)”的程序结构拥有极大的威力。

请再注意一点,当我们调用lazy_sum()时,每次调用都会返回一个新的函数,即使传入相同的参数:

>>> f1 = lazy_sum(1, 3, 5, 7, 9)
>>> f2 = lazy_sum(1, 3, 5, 7, 9)
>>> f1==f2
False

f1()和f2()的调用结果互不影响。

闭包

闭包——装饰器的本质也是闭包

“闭包”的本质就是函数的嵌套定义,即在函数内部再定义函数,如下所示。

“闭包”有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是在函数内部就“直接调用了”;第二种是“返回一个函数名称”。

(1)第一种形式——直接调用

def Maker(name):

num=100

def func1(weight,height,age):

weight+=1

height+=1

age+=1

print(name,weight,height,age)

func1(100,200,300) #在内部就直接调用“内部函数”

Maker('feifei') #调用外部函数,输出 feifei 101 201 301

(2)第二种形式——返回函数名称

def Maker(name):

num=100

def func1(weight,height,age):

weight+=1

height+=1

age+=1

print(name,weight,height,age)

return func1 #此处不直接调用,而是返回函数名称(Python中一切皆对象)

maker=Maker('feifei') #调用包装器

maker(100,200,300) #调用内部函数

(3)“闭包”的作用——保存函数的状态信息,使函数的局部变量信息依然可以保存下来,如下。

def Maker(step): #包装器

num=1

def fun1(): #内部函数

nonlocal num #nonlocal关键字的作用和前面的local是一样的,如果不使用该关键字,则不能再内部函数改变“外部变量”的值

num=num+step #改变外部变量的值(如果只是访问外部变量,则不需要适用nonlocal)

print(num)

return fun1

j=1

func2=Maker(3) #调用外部包装器

while(j<5):

func2() #调用内部函数4次 输出的结果是 4、7、10、13

j+=1

注意

def count():

fs = []

for i in range(1, 4):

def f():

return i*i

fs.append(f)

return fs

f1, f2, f3 = count()

在上面的例子中,每次循环,都创建了一个新的函数,然后,把创建的3个函数都返回了。

你可能认为调用f1(),f2()和f3()结果应该是1,4,9,但实际结果是:

>>> f1()

9

>>> f2()

9

>>> f3()

9

全部都是9!原因就在于返回的函数引用了变量i,但它并非立刻执行。等到3个函数都返回时,它们所引用的变量i已经变成了3,因此最终结果为9。

返回闭包时牢记一点:返回函数不要引用任何循环变量,或者后续会发生变化的变量。

如果一定要引用循环变量怎么办?方法是再创建一个函数,用该函数的参数绑定循环变量当前的值,无论该循环变量后续如何更改,已绑定到函数参数的值不变:

def count():

def f(j):

def g():

return j*j

return g

fs = []

for i in range(1, 4):

fs.append(f(i)) # f(i)立刻被执行,因此i的当前值被传入f()

return fs

再看看结果:

>>> f1, f2, f3 = count()

>>> f1()

1

>>> f2()

4

>>> f3()

9

缺点是代码较长,可利用lambda函数缩短代码。

假设我们要实现一个计算移动平均功能的代码

使用函数式实现,如示例2:

# 示例2

def make_averager():

series = []

def averager(new_value):

series.append(new_value)

total = sum(series)

return total/len(series)

return averager

调用make_averager时,返回一个averager函数对象。每次调用averager时,该对象会把参数添加到series中,然后计算当前平均值,如下所示:

>>> avg = make_averager()

>>> avg(10)

10.0

>>> avg(11)

10.5

>>> avg(12)

11.0

装饰器

假设我们要增强now()函数的功能,比如,在函数调用前后自动打印日志,但又不希望修改now()函数的定义,这种在代码运行期间动态增加功能的方式,称之为“装饰器”(Decorator)。

本质上,decorator就是一个返回函数的高阶函数。所以,我们要定义一个能打印日志的decorator,可以定义如下:

def log(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call %s():' %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观察上面的log,因为它是一个decorator,所以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并返回一个函数。我们要借助Python的@语法,把decorator置于函数的定义处:

@log
def now():
print('2015-3-25')

调用now()函数,不仅会运行now()函数本身,还会在运行now()函数前打印一行日志:

>>> now()
call now():
2015-3-25

把@log放到now()函数的定义处,相当于执行了语句:

now = log(now)

由于log()是一个decorator,返回一个函数,所以,原来的now()函数仍然存在,只是现在同名的now变量指向了新的函数,于是调用now()将执行新函数,即在log()函数中返回的wrapper()函数。

wrapper()函数的参数定义是(*args, **kw),因此,wrapper()函数可以接受任意参数的调用。在wrapper()函数内,首先打印日志,再紧接着调用原始函数。

如果decorator本身需要传入参数,那就需要编写一个返回decorator的高阶函数,写出来会更复杂。比如,要自定义log的文本:

def log(text):
def decorator(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s %s():' % (text,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return decorator

这个3层嵌套的decorator用法如下:

@log('execute')
def now():
print('2015-3-25')

执行结果如下:

>>> now()
execute now():
2015-3-25

和两层嵌套的decorator相比,3层嵌套的效果是这样的:

>>> now = log('execute')(now)

我们来剖析上面的语句,首先执行log('execute'),返回的是decorator函数,再调用返回的函数,参数是now函数,返回值最终是wrapper函数。

以上两种decorator的定义都没有问题,但还差最后一步。因为我们讲了函数也是对象,它有__name__等属性,但你去看经过decorator装饰之后的函数,它们的__name__已经从原来的'now'变成了'wrapper':

>>> now.__name__
'wrapper'

Python内置的functools.wraps就是干这个事的,所以,一个完整的decorator的写法如下:

import functools

def log(func):
@functools.wraps(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call %s():' %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或者针对带参数的decorator:

import functools

def log(text):
def decorator(func):
@functools.wraps(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s %s():' % (text,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return decorator

import functools是导入functools模块。模块的概念稍候讲解。现在,只需记住在定义wrapper()的前面加上@functools.wraps(func)即可。

考察 Student 类:

class Studen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core):
self.name = name
self.score = score

当我们想要修改一个 Student 的 scroe 属性时,可以这么写:

s = Student('Bob', 59)
s.score = 60

但是也可以这么写:

s.score = 1000

显然,直接给属性赋值无法检查分数的有效性。

如果利用两个方法:

class Studen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core):
self.name = name
self.__score = score
def get_score(self):
return self.__score
def set_score(self, score):
if score < 0 or score > 100:
raise ValueError('invalid score')
self.__score = score

这样一来,s.set_score(1000) 就会报错。

这种使用 get/set 方法来封装对一个属性的访问在许多面向对象编程的语言中都很常见。

但是写 s.get_score() 和 s.set_score() 没有直接写 s.score 来得直接。

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有。

因为Python支持高阶函数,可以用装饰器函数把 get/set 方法“装饰”成属性调用:

class Studen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core):
self.name = name
self.__score = score
@property
def score(self):
return self.__score
@score.setter
def score(self, score):
if score < 0 or score > 100:
raise ValueError('invalid score')
self.__score = score

注意: 第一个score(self)是get方法,用@property装饰,第二个score(self, score)是set方法,用@score.setter装饰,@score.setter是前一个@property装饰后的副产品。

现在,就可以像使用属性一样设置score了:

>>> s = Student('Bob', 59)
>>> s.score = 60
>>> print s.score
60
>>> s.score = 1000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ValueError: invalid score

说明对 score 赋值实际调用的是 set方法。

迭代器

迭代是Python最强大的功能之一,是访问集合元素的一种方式。

迭代器是一个可以记住遍历的位置的对象。

迭代器对象从集合的第一个元素开始访问,直到所有的元素被访问完结束。迭代器只能往前不会后退。

迭代器有两个基本的方法:iter() 和 next()。

字符串,列表或元组对象都可用于创建迭代器:

>>> list=[1,2,3,4]

>>> it = iter(list) # 创建迭代器对象

>>> print (next(it)) # 输出迭代器的下一个元素

1

>>> print (next(it))

2

迭代器对象可以使用常规for语句进行遍历:

list=[1,2,3,4]

it = iter(list) # 创建迭代器对象

for x in it:

print (x, end=" ")

执行以上程序,输出结果如下:

1 2 3 4

也可以使用 next() 函数:

import sys # 引入 sys 模块

list=[1,2,3,4]

it = iter(list) # 创建迭代器对象

while True:

try:

print (next(it))

except StopIteration:

sys.exit()

执行以上程序,输出结果如下:

1

2

3

4

创建一个迭代器

把一个类作为一个迭代器使用需要在类中实现两个方法 __iter__() 与 __next__() 。

如果你已经了解的面向对象编程,就知道类都有一个构造函数,Python 的构造函数为 __init__(), 它会在对象初始化的时候执行。

更多内容查阅:Python3 面向对象

__iter__() 方法返回一个特殊的迭代器对象, 这个迭代器对象实现了 __next__() 方法并通过 StopIteration 异常标识迭代的完成。

__next__() 方法(Python 2 里是 next())会返回下一个迭代器对象。

创建一个返回数字的迭代器,初始值为 1,逐步递增 1:

class MyNumbers:

def __iter__(self):

self.a = 1

return self

def __next__(self):

x = self.a

self.a += 1

return x

myclass = MyNumbers()

myiter = iter(myclass)

print(next(myiter))

print(next(myiter))

print(next(myiter))

print(next(myiter))

print(next(myiter))

执行输出结果为:

1

2

3

4

5

StopIteration 异常用于标识迭代的完成,防止出现无限循环的情况,在 __next__() 方法中我们可以设置在完成指定循环次数后触发 StopIteration 异常来结束迭代。

在 20 次迭代后停止执行:

class MyNumbers:

def __iter__(self):

self.a = 1

return self

def __next__(self):

if self.a <= 20:

x = self.a

self.a += 1

return x

else:

raise StopIteration

myclass = MyNumbers()

myiter = iter(myclass)

for x in myiter:

print(x)

执行输出结果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生成器

在 Python 中,使用了 yield 的函数被称为生成器(generator)。

跟普通函数不同的是,生成器是一个返回迭代器的函数,只能用于迭代操作,更简单点理解生成器就是一个迭代器。

在调用生成器运行的过程中,每次遇到 yield 时函数会暂停并保存当前所有的运行信息,返回 yield 的值, 并在下一次执行 next() 方法时从当前位置继续运行。

调用一个生成器函数,返回的是一个迭代器对象。

以下实例使用 yield 实现斐波那契数列:

import sys

def fibonacci(n): # 生成器函数 - 斐波那契

a, b, counter = 0, 1, 0

while True:

if (counter > n):

return

yield a

a, b = b, a + b

counter += 1

f = fibonacci(10) # f 是一个迭代器,由生成器返回生成

while True:

try:

print (next(f), end=" ")

except StopIteration:

sys.exit()

执行以上程序,输出结果如下:

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