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25 欧阳询《三十六法》

【中国历代书论目录】

目录

01 排叠

02 避就

03 顶戴

04 穿插

05 向背

06 偏侧

07 挑¤

08 相让

09 补空

10 覆盖

11 贴零

12 粘合

13 捷速

14 满不要虚

15 意连

16 覆冒

17 垂曳

18 借换

19 增减

20 应副

21 撑拄

22 朝揖

23 救应

24 附离

25 回抱

26 包裹

27 却好

28 小成大

29 小大成形

30 小大大小

31 左小右大

32 左高右低左短右长

33 褊

34 各自成形

35 相管领

36 应接


01 排叠

【原文】

       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寿"、“藁"、“画"、“窦"、“笔"、“丽"、“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高宗《唱法》所谓“堆垛"亦是也。

【译文】

       “排迭”也称为“排叠”,指点画结构要分布均匀,不可忽疏忽密,要均匀布白。

02 避就

【原文】

       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又如“庐"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当相同;“府"字一笔向下,一笔向左;“逢"字下“辶"拔出,则上必作点,亦避重叠而就简径也。

【译文】

       在考虑汉字点画的分布时,避开密的地方,趋向空梳的地方,避开险峻的地方,趋向平易的地方,避开远的地方,趋向近的地方,目的是使点画之间相互相映,彼此均衡得宜。比如“庐”字,上面的那一撇如果写得比较尖而长,下边的一撇就应当有所区别;“府”字中的两撇,一笔趋势向下,另一笔则应当趋势向左;“逢”字的走之底“辵”(走之底“辶"的繁体为“辵”(chuò)字部,行走的意思),书写在左边的时候,上面的三撇要变成点,就是为了避开与其他的部分重叠,从而达到繁与简的均衡。

03 顶戴

【原文】

       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其得势,如“曡"、“垒"、“药"、“鸾"、“惊"、“鹭"、“鬐"、“声"、“医"之类,《八诀》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译文】

       汉字中有许多上下结构的字,给人的感觉是下半部顶着上半部。有些字的上半部笔画较多,下半部笔画较少,给人感觉是上重下轻。这些字在布局上就要注意均衡,使下半部能够顶得起上半部,"曡"、"垒"、"药"、"鸾"、"惊"、"鹭"、"鬐"、"声"、"医"等字。《八诀》中说这类字的书写就像人一样,要上下匀称,上面不压下面,下面承得起上面,又不能头重脚轻,都是强调这一点。

04 穿插

【原文】

       字画交错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匀停,如“中"、“弗"、“井"、“曲"、“册"、“兼"、“禹"、“禹"、“爽"、“尔"、“襄"、“甬"、“耳"、“娄"、“由"、“垂"、“车"、“无"、“密"之类,《八诀》所谓四面停匀,八边具备是也。

【译文】

       汉字中有不少字的点画相互交错。在书写的时候,应当注意让点画的疏密、长短、大小均停得体,如“中"、“弗"、“井"、“曲"、“册"、“兼"、“禹"、“禹"、“爽"、“尔"、“襄"、“甬"、“耳"、“娄"、“由"、“垂"、“车"、“无"、“密"之类的字,《八诀》中所说的“四面停匀”、“八边具备”就是这个意思。

05 向背

【原文】

       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类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类是也。

【译文】

       汉字中很多是左右结构的,有的是左右相向(相向,面对面)的,有的是左右相背(背靠背)的。这些字各有各的体势,不可一概而论。相向的如“非"、“卯"、“好"、“知"、“和",相背的如“北"、“兆"、“肥"、“根"。

06 偏侧

【原文】

       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侧、欹斜,亦当随其字势结体。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几"之类;向左者,如“夕"、“朋"、“乃"、“勿"、“少"、“厷"之类;正如偏者,如“亥"、“女"、“丈"、“父"、“互"、“不"之类。字法所谓偏者正之,正者偏之,又其妙也。《八诀》又谓勿令偏侧,亦是也。

【译文】

       大部分汉字比较端正,也有不少字比较敧侧,即歪斜。这类的字书写时要顺着起点画的体势,通过点画的布局达到平正,否则就容易失败。这类字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偏左、偏右和正偏。偏向右的如“心"、“戈"、“衣"、“几"等;向左偏的如“夕"、“朋"、“乃"、“勿"、“少"、“厷"等;正而带偏的,如“亥"、“女"、“丈"、“父"、“互"、“不"等。

07 挑¤

【原文】

       字之形势,有须挑¤者,如“戈"、“弋"、“武"、“九"、“气"之类;又如“献"、“励"、“散"、“断"之字,左边既多,须得右边¤之,如“省"、“炙"之类,上偏者须得下¤之,使相称为善。

【译文】

       字体形态,有的则须挑拗,使偏侧之势达到整体平衡,某种笔画就要伸展。应当用纵戈纵腕法,运笔适宜于劲健,避免弯曲力败。

08 相让

【原文】

       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如“马"旁、“糹"旁、“鸟"旁诸字,须左边平直,然后右边可作字,否则妨碍不便。如“羉[上无四]"字,以中央“言"字上画短,让两“糹"出;如“办"字,其中近下,让两“辛”出;如“鸥”、“鶠”、“驰"字,两旁俱上狭下阔,亦当相让;如“呜"、“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防碍,然后为佳,此类严也。

【译文】

       左右结构的汉字,笔画多少不一,书写的视乎应当使左右彼此相让,才能将字写好。如"马"旁、 "糹"旁、 "鸟"旁,这些处于左半部分的偏旁字应当先写得平正,右半部分才好布置。如果左边的偏旁写得歪斜不正,右半部分就无法下笔了。如"羉[上无四]"字,处于中间的"言"字点下边的第一个横画应当短一点,为两边的"糹"让出空间。如"辦"字,中间的"力"字要靠下一点,给两边的"辛"让出空间。如"鸥"、"鶠"、"驰"字,左右两半部分都是上窄下宽,在布局的时候也应当注意笔画之间的相让。如"呜"、"呼"字,"口"在左边,应当靠上一点。如"和"、"扣"字,"口"在右边,应当靠下一点。这样左右两部分互不妨碍,看上去均衡平稳,类似的字很多。

09 补空

【原文】

       如“我”、“哉"字,作点须对左边实处,不可与“成"、“戟”、诸“戈',字同。如“袭”、“辟',、“餐',、“赣',之类,欲其四满方正也,如《醴泉铭》“醴"字是也。

【译文】

       有些字的笔画不多,容易留下空当,因此,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补空。如"我"、"哉"字,右上方的点在书写的时候要比较靠近左边的实处,而不能与"成"、"戟"、诸"戈'右上方的点相同。又如"袭"、"辟'、"餐'、"赣'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四边撑满,充实而方正,就如《醴泉铭》中的"醴"字。

10 覆盖

【原文】

       如“宝”、“容”之类,点须正,画须圆明,不宜相著,上长下短。

【译文】

       有些上下结构的字,如"宝"、"容"等,有宝盖头。书写的时候,宝盖头上中间的点要处于正中,上下三部分之间的衔接要历历分明,不可拖泥带水,相互粘连,或上长下短,失去重心。

11 贴零

【原文】

       如“令"、“今"、“冬”、“寒"之类是也。

【译文】

       像"令"、"今"、"冬"、"寒"之类的字,点画比较零碎,下边的点要注意不能离上边太远,应当靠近一点。

12 粘合

【原文】

       字之本相离开者,即欲粘合,使相著顾揖乃佳,如诸偏旁字“卧”、“鉴”、“非”、“门”之类是也。

【译文】

       左右结构的字中有很多字在字势上相互背离,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相互之间的呼应衔接,使左右两边气脉相连,又相互揖让,这样才均衡完整,如"卧"、"鉴"、"非"、"门"等。

13 捷速

【原文】

       如“风"、“凤”之类,两边速宜圆擥,用笔时左边势宜疾,背笔时意中如电是也。

【译文】

       汉字中有些笔画在书写的时候要迅捷,这样才能将其特有的笔势表达出来。如"风"、"凤"之类的字,几字头书写的时候要速度快,将其圆浑遒劲的感觉表达出来。尤其是左边的撇,写的时候要快,而右边的斜钩的书写要意中如电,一气呵成。

14 满不要虚

【原文】

       如“园"、“圃”、“图”、“国”、“回”、“包”、“南”、“隔”、“目”、“四"、“勾”之类是也。

【译文】

       汉字中有不少外包里的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不要使中间显得空虚,如"园"、 "圃"、 "图"、 "国"、 "回"、 "包"、 "南"、 "隔"、 "目"、 "四"、 "勾"。当然,也不要太实,使中间显得过满,拥挤,显得密不透风,那样就走向了反面。

15 意连

【原文】

       字有形断而意连者,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之类是也。

【译文】

       汉字中有不少字点画之间相互分开,并不连接,但在书写的时候要做到笔断而意连,这样气韵才能连贯,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等。

16 覆冒

【原文】

       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云”头、“穴"、“宀”、“荣字头”头,“奢”、“金"、“食"、“夅”、“巷”、“泰”之类是也。

【译文】

       有些上下结构的字,上面要写得大一些,能够覆盖住下半部分,这样才会显得稳当,如"云"头、"穴"、"宀"、"荣字头"头,"奢"、"金"、"食"、"夅"、"巷"、"泰"等。

17 垂曳

【原文】

       垂如“都”、“乡”、“卿”、“卯”、“夅"之类,曳如“水”、“支”、“欠"、“皮"、“更”、“辶”、“走"、“民”、“也"之类是也。

【译文】

       "垂"指字得最后一笔作下垂状,使得点画有一种向下的趋势,如"都"、 "乡"、 "卿"、 "卯"、 "夅"等。"曳"(yè),意为拖、牵引,指字得最后一笔斜曳向下,如"水"、 "支"、 "欠"、 "皮"、 "更"、 "辶"、 "走"、 "民"、 "也"等。这些字的最后一笔要注意保持适当得长度,不要写得太长太过,破坏字的重心平衡。

18 借换

【原文】

       如《醴泉铭》“祕”字就“示”字右点,作“必"字左点,此借换也。《黄庭经》“¤”字,“¤”字,亦借换也。又如“灵”字,法帖中或作“¤”、或作“小",亦借换也。又如“蘇”之为“蘓”、“秋”之为“秌",“鹅”之为“鵞”,为“¤[左鸟右我]”之类,为其字难结体,故互换如此,亦借换也,所谓东映西带是也。

【译文】

       汉字中有的字常常将偏旁部首加以适度变化,或者调换偏旁甚至结构的上下、左右位置,如"秘(祕)",左边原是"示"字旁,在书写的时候将"示"字旁得右点写成"必"字的左点,以使其相互不冲突,这就是借换("祕"实为"秘"本字),今人称为异体字。又如"灵",下部常写为"罡",或简化为"小",这也是借换。《黄庭经》中将"蘇"写为"蘓"、"秋"写为"秌","鹅"写为"鵞"(左右结构变为上下结构)。这类字结体比较困难,所以采取这种方法,使结体更为漂亮点。

19 增减

【原文】

       字有难结体者,或因笔画少而增添,如“新”之为“¤”、“建”之为“¤”,是也。或因笔画多而减省,如“曹"之为“¤”、“美”之为“¤"。但欲体势茂美,不论古字当如何书也。

【译文】

       汉字中有不少字的点画在结体的时候非常难写,因此不得不采用增减点的办法以求美观。如"新"的左半部将其中的两横写成三横,"建"字上半部的"聿"字在左上方增加一点。有的字因为笔画太多而适度减省,如"曹"少一竖,"美"字的最后一横写成点和撇。这样写的目的只为追求写出来的字体势朴茂秀美,而不必顾忌这个字应当怎样写正确。

20 应副

【原文】

       字之点画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带,故必得应副相称而后可。如“龙”、“诗"、“讐”、“转”之类,必一画对一画,相应亦相副也。

【译文】

       汉字中有些字笔画稀少,书写时要注意使点画之间相互映带、呼应,这样才能匀称平稳。如"龙"、"诗"、"讐"、"转"等,其左右点画一定要注意左右分布均匀,一画对一画,那样才能相互映带呼应。

21 撑拄

【原文】

       字之独立者,必得撑拄,然后劲可观。如“可"、“下”、“永"、“亨"、“亭"、“宁"、“丁”、“手"、“司"、“卉',、“草"、“矛”、“巾”、“千”、“予”、“于”、“弓”之类是也。

【译文】

       汉字中有不少字在书写的时候,需要用关键得一笔来支撑,这一笔写好了,整个字就精神,否则就会涣散杂乱。如"可"、 "下"、 "永"、 "亨"、 "亭"、 "宁"、 "丁"、 "手"、 "司"、 "卉'、 "草"、 "矛"、 "巾"、 "千"、 "予"、 "于"、 "弓"。

22 朝揖

【原文】

       凡字之有偏旁者,皆欲相顾,两文成字者为多,如“邹”、“谢”、“锄”、“储”之类,与三体成字者,若“讐”、“斑”之类,尤欲相朝揖,《八诀》所谓迎相顾揖是也。

【译文】

       凡是带有偏旁部首的字,书写时都要注意使左右两边相互照顾呼应。左右结构的居多,如'邹'、 '谢'、 '锄'、 '储'。也有左中右结构的,如'讐'、'斑'。这类字在书写的时候尤其应当注意相互之间的照应。《八诀》中所说的'迎相顾揖'就是这个意思。

23 救应

【原文】

       凡作字,一笔才落,便当思第二、三笔如何救应,如何结裹,《书法》所谓意在笔先,文向思后是也。

【译文】

       写字的时候,第一笔落下就应当想到第二笔、第三笔应当如何就(救)应,如何结裹。高宗皇帝在《书法》中所说的'意在笔先,文向思后'就是这个意思。

24 附离

【原文】

       字之形体,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离,如“形”、“影”、“飞"、“起”、“超”、“饮”、“勉”,凡有“文”、“欠”、“支"旁者之类,以小附大,以少附多是也。

【译文】

汉字中有不少字的笔画要相互靠近,不可分离,否则就显得杂乱无章,如'形'、 '影'、 '飞'、 '起'、 '超'、 '饮'、 '勉'。凡有'文'、 '欠'、 '支'等偏旁的字,结体上以小附大,以少附的多。

25 回抱

【原文】

       回抱向左者如“曷”、“丐”、“易”、“匊”之类,向右者如“艮”、“鬼”、“包”、“旭”、“它”之类是也。

【译文】

       汉字中有不少字的点画呈回抱的形状,有的是向左回抱,有的是向右回抱,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将回抱之势写得完整充实。如"曷"、"丐"、"易"、"匊"向右回抱,"艮"、"鬼"、"包"、"旭"、"它"向左回抱。这些字在书写的时候要将其回抱之势写得完整充实。

26 包裹

【原文】

       谓如“园"、“圃”打圈之类四围包裹者也;“向”、“尚”,上包下,“幽”、“凶”、下包上;“匮”、“匡”,左包右;“旬”、“匈”,右包左之类是也。

【译文】

       汉字中有不少字的书写呈包裹的形状,如"园"、"圃"是四周包裹的;"向"、"尚"是上包下;"幽"、"凶"是下包上;"匮"、"匡"是左包右;"旬"、"匈"是右包左。

27 却好

【原文】

       谓其包裹斗凑不致失势,结束停当,皆得其宜也。

【译文】

       "却好"就是今天所常说的"恰好",指写出来的字包裹紧凑,不失势,均衡平稳,停匀得当,点画各得相宜。

28 小成大

【原文】

       字以大成小者,如“门”,“辶”下大者是也。以小成大,则字之成形及其小字,故谓之小成大,如“孤”字只在末后一“乀[捺]”,“宁”字只在末后一“亅”,“欠”字一拔,“戈”字一点之类是也。

【译文】

       所谓"小成大",是指汉字中的不少字能否写好,往往取决于关键的一笔,或关键的一个一个偏旁部首。如"门","辶",这一类的字写好的关键是将这种形状的偏旁写好。大的部件写好了,再补小的部分就不难了。又比如,写好"孤"字的关键在最后一笔"乀[捺]",,写好"宁"字的关键在最后一笔"亅",写好"欠"字的关键在向左的一撇,写好戈"字的关键在于最后一点。

29 小大成形

【原文】

       谓小字大字各字有形势也。东坡先生曰: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若能大字结密,小字宽绰,则尽善尽美矣。

【译文】

       所谓"小大成形",是指无论小字大字,都各有各的形势,各有各的要求。苏东坡曾经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如果在书写布局的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有希望尽善尽美了。

30 小大大小

【原文】

       《书法》曰,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猛得宜。譬如“日”字之小,难与“国”字同大,如“一”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画与密者相间,必当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带得宜,然后为上。或曰:“谓上小下大,上大下小,欲其相称。”亦一说也。

【译文】

       《书法》中说:"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猛得宜",就是说写大字的时候要将其当成小字来写,写小字的时候要将其当成大字来写,这样就容易写得合适。比如"日"字很小,不能将其写得与"国"一样大。如果"日"写得与"国"一样大,就会显得硕大无比,与"国"摆在一起会,"国"字反而显得很小。这实际上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但对写字十分重要。又如"一"、"二"等笔画非常少的字,在书写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这种视觉上的规律,笔画少的字将笔画写得比较粗的同时要控制其大小,使其与其他字摆在一起显得均衡协调。容易写得上大下小或下大上小的字都要注意这个问题。

31 左小右大

【原文】

       此一节乃字之病,左右大小,欲其相停,人之结字,易于左小而右大,故此与下二节,著其病也。

【译文】

       写字的时候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将字写得左小右大,许多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如此,因此,书写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必须要注意写得差不多大(《三十六法》原意如此),如纪、施。但有的字,必须写得左小右大才好看,左部偏旁多写小,右部主件要写大,左部为阴右为阳,阴阳和体字美丽。如味。

32 左高右低左短右长

【原文】

       此二节皆字之病。不可左高右低,是谓单肩。左短右长,《八诀》所谓勿令左短右长是也。

【译文】

       这也是容易犯的毛病,那就是将字写成左高右低、左短右长。左高右低叫"单肩";左短右长是《八诀》中不提倡的。

33 褊

【原文】

       学欧书者易于作字狭长,故此法欲其结束整齐,收敛紧密,排叠次第,则有老气,《书谱》所谓密为老气,此所以贵为褊也。

【译文】

       学欧楷的人容易将字写得狭长,因为欧楷取纵势。努力将字写得整齐紧密,排叠均匀,疏密、大小、长短、阔狭都合乎情理,是上乘之道。《书谱》中说精密为老气(这里是老练的意思),即贵为褊。

34 各自成形

【原文】

       凡写字欲其合而为一亦好,分而异体亦好,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至于疏密大小,长短阔狭亦然,要当消详也。

【译文】

       汉字的书写因各个汉字的结构体势不同,其布局要求也各不相同,有的要求左右上下合为一体,有的要求左右相互取背离之势。不论哪一种,都是根据各个单字的具体情况出发,各自成形,互不牵涉。至于字的疏密、大小、阔狭,其道理与此相同,各有特点,互不统一,应当分别对待。

35 相管领

【原文】

       欲其彼此顾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

【译文】

       所谓"相管领",就是要求在结体布局的时候充分注意点画之间的相互呼应,彼此顾盼而不失位置。无论是上面覆盖下面,还是下面承载上面,或者左右顾盼,都是如此道理。

36 应接

【原文】

       字之点画,欲其互相应接。两点者如“小”、“八”、“忄”自相应接;三点者如“糹”则左朝右,中朝上,右朝左;四点如“然”、“无”二字,则两旁二点相应,中间接又作灬亦相应接;至于丿、乀[捺]、“水”、“木”、“州”、“无”之类亦然。

【译文】

       所谓"应接",就是指点画之间要相互顾盼照应。如"小"、"八"、"忄"左右照应,三点者如"糹"的三点则左朝右,中朝上,右朝左;四点如"然"、"无"二字,两边的二个点分别向左右倾斜顾盼,四点中间又可相连(连笔),这也是一种应接;至于丿、乀[捺],在如"水"、"木"、"州"之类的字里,也都是这样的。

【原文】

已上皆言其大略,又在学者能以意消详,触类而长之可也。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