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19 董源《画选三幅》

本文介绍了五代南唐画家董源的三幅山水画作品——《龙宿郊民图》、《寒林重汀图》和《溪岸图》,展现了董源在水墨和设色山水画方面的独特风格,以及对后世如北宋王希孟等画家的影响。作品体现了江南平远旷阔的景观和细腻的笔墨技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目录

一、《龙宿郊民图》

二、《寒林重汀图》

三、《溪岸图》


五代南唐 董源《龙宿郊民图》,绢本,设色画,轴,156x160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在这件幅阔,近于正方形的立轴上,采用“平远”的构图:从画面右下的近景开始,将土坡由下向上层层叠架,与中景的峰峦连成一脉。而山的两侧,右为山坳谷地,有小径通往后方;左为曲折蜿蜒的河流,切割左右两边的矮丘、沙洲或坡陀,一直延伸至画面上方的远景,全幅展现江南一带平远旷阔的景观。

五代时,青绿山水受到水墨山水快速发展的影响,有逐渐衰微的现象。董源是少数延续这类传统的画家,如《宣和画谱》记载:“当时著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训者亦少也”,因此董源“特以此得名于时”。《龙宿郊民图》为一幅设色作品,墨成之后,先以赭石打底,山脚、石脚所见浅绛色即是,上方再用石青、石绿罩染,通幅色彩鲜艳、景色富丽。

在石青、石绿和赭石等矿物颜料下,可清楚见到水墨的痕迹。画家以“长披麻”皴描绘土山疏松的质理,画树干和枝叶则用浓墨勾勒、点染,增加苍茫浑厚的气息。丰富的笔触变化,混合著古雅的设色,这一类风格,对徽宗画院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显的影响。

本幅所绘的山川风貌,不作重峦绝壁、崭绝峥嵘之势,而是浑圆秀润的优美景致。山顶多矾头,点缀浓密的苔点;林木郁苍、劲挺,富有生意,这些皆是典型的董源风格。此外,峰顶留白,只以石绿和赭石敷染,乃是以颜色捕捉自然之景,如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图绘宝鉴》记载董源画:“人物多用青红衣,人面亦用粉素”,在这幅作品可得到印证。河岸旁,有两船相连,数十人连臂作歌舞状,船头、岸上数人击鼓;山麓间有人家张灯于树,山舍村屋前见十余人来往,相互作揖,显示一派升平欢乐、节庆娱庆的气氛。人物的活动,与本幅画题“龙宿郊民”(“笼袖骄民”的谐音)代表承平天子脚下的人民相符合。

一、《龙宿郊民图》

二、《寒林重汀图》

五代南唐 董源《寒林重汀图》,绢本,墨笔,淡设色。纵:181.5、横:116.5厘米。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藏。

此图绘溪渚小丘,溪水回复,重汀辽阔。洲渚间,依小丘筑有一间间的屋舍,林木环绕,时值深秋初冬,大部分树木的树页已落尽,仅余枯枝,一派江南清旷而萧瑟的平远景色。这与画史所述董源山水“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的画风可相互印证。图中的小丘用披麻皴,远处的洲渚则用长线条横皴,其间用笔点染,以示丰茂的水草。在笔墨上兼有《龙宿郊民图》、《夏山图》的一些特征,而又不完全相同,用笔较《潇湘》等图豪纵、粗阔。此图无款,诗堂上有明董其昌题“魏府收藏董源画天下第一”。

三、《溪岸图》

《溪岸图》是五代画家董源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溪岸图》描绘江南溪岸景象,上半部左右相对两座山峰,两峰之中远山隐现,两山夹壑中一条山溪自远而近,至山前汇成大溪。溪岸左有楼台水榭,水榭中有幽人雅士正观望溪景。左面山中亦有泉瀑飞注入大溪,画的最下方溪岸坡冈上杂树耸立。中景、远景山峦上丛林茂密,草木葱茏。

《溪岸图》构图雄伟,笔法严谨,兼具北方派的气度和南方派的温润,是董源从唐人山水过渡到南方水墨山水阶段的作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