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马和之《豳风图》卷,绢本,设色,纵25.7cm,横557cm。故宫博物院藏。
马和之(生卒年未详),南宋画家。钱塘(今杭州)人。绍兴年间(1131-1162)进士及第,官至工部侍郎,为南宋宫廷画院中官品最高的画师,居御前画院十人之首。擅长人物、佛像、山水,独创“柳叶描”(又称蚂蝗描),笔法飘逸,着色轻淡,自成一家,其绘画风格与唐代吴道子相仿,人称“小吴生”。高宗、孝宗两朝,十分看重他的画艺。
作者根据《诗经·国风》之《豳风》诗意而作。全卷共分七段,依次为《七月》、《鸱号》、《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每段画前书《豳风》原文。图中人物形象生动,衣纹用兰叶描,笔法流畅潇洒,设色清丽古雅,在诸本毛诗图中,亦属精作。此卷无款印,旧传为马和之画,宋高宗赵构书。但在《伐柯》篇内“構”字因避高宗讳而缺一笔,说明该书不是赵构所写,而是画院高手代笔。此图大约在元代初年被分割为两卷,仅《破斧》篇为赵孟頫收藏,明末董其昌误认为是赵孟頫补图。清乾隆年间两卷入内府,合璧装成一卷,并将董其昌、高士奇跋移往后幅。卷首有清高宗弘历御书“苇龠余风”四字,尾纸除董其昌、项元汴等三则题记外,尚有乾隆御题一则,钤明项元汴、清高士奇、梁清标及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藏印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