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中介词的重要性
介词在英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连接词和短语的核心,在句子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介词通常出现在名词、代词或动词之后,用于表达位置、方向、时间、原因等等。所以就有学英语先学介词的说法。
1.介词是小词又是高频词
介词又称前置词,位于名词之前,表明该名词和前面的词或句子的关系。
介词拼写不复杂,又非常常见,几乎初学者都认识,不会在记单词上造成压力。
2.介词的作用非常大
介词在句中起到中介作用,表达的是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或是一个状态存在的时间或地点,这里的时间或地点也可能是抽象的。比如:“在9月”就要说“in September"。
3.学习介词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英语思维
英、汉语有不同的表达习惯,汉语倾向于用动词,而英语则倾向于用名词和介词。要转换这种意识,就要求我们平时在说英语时尝试用介词和名词来代替汉语中的动词。比如说,“他在打电话”,母语者更倾向于使用“He's on the phone”这种最简洁、最地道的表达方式,而不是说 “He's calling someone”。
4.初学者对介词的词义有理解困难
汉语中没有介词这种词性,因此初学者在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并且介词通常有引申意义,这需要对其基本词义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料拓展。
5.介词词组成为记忆难点
英语中的单个介词虽然只有50多个,但这些介词却可以同其他词类灵活搭配,构成多种短语形式,如:
介词加名词构成的短语,如by accident(偶然地);
名词加介词构成的短语,如concern for(对……的关心):
动词加介词构成的短语,如insist on(坚持要……);
形容词加介词构成的短语,如keen on(对……很热衷)。
对这些词组的词义如果是死记硬背的话,一是非常容易忘记;二是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被我们经常想起,不会被经常“唤醒”,这样时间久了就彻底忘了。
6.要有意识地学习和使用双重介词
两个单独的介词可以组成一种双重介词,其作用相当于一个介词如from within(从……里边),from behind(从……后边)等。
二. 中西方思维差异:为什么英语喜欢用介词而中文喜欢用动词
1.中英文差异
(1). 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中文多用动词。
中文是「verb-centered」的语言,中文大量使用动词,一个句子中可以出现多个动词;英语是「noun-centered」的语言,一句话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英语大量使用介词和名词。这让很多中国人感到头疼。
中文:食物时刻激励着我。
坏翻译:Food has been inspiring me all the time. (以动词为核心)
好翻译:Food is a constant source of inspiration to me. (以名词为核心)
注意好翻译中将中文句子中动词和副词的名词化。坏的翻译是直译,读起来非常别扭。本质就是inspire就不是这样设计这样用的。
(2). 英语词汇具体,中文词汇概括
中文的用词比较综合概括,往往比较模糊,英语用词往往更加具体,强调准确。比如「笑」一词,英语里有:smile,laugh,giggle,grin,chuckle,snicker,roar,guffaw等等,每一个词都有其准确的意思和适用语境,彼此之间往往并不能随意置换。而中文的「笑」更加宽泛,在需要准确表达的语境下,常常在前面加上修饰词,比如:「裂开嘴笑」,「咯咯地笑」等等。
(3). 中文以人为本,更强调主观体验;英语偏向客观规律,更注重逻辑和结构。
比如中文在描述身体反应时,习惯将“人”作为主语,强调人的整体状态,而非单独强调身体部位。
而英语则强调身体部位的客观状态。
例如:
-
“我流鼻涕了。”
(隐含逻辑:我的鼻子在流鼻涕,但主语用“我”表示整体状态。) -
“我流泪了。”
(实际是“我的眼睛在流泪”,但主语用“我”表达整体感受。)
虽然句子主语是“我”,但“流”这个动作的实际执行者仍然是身体部位(如鼻子、眼睛等)。
-
动作的归属:
“流”的动作虽然由身体部位完成,但中文用“人”作主语,体现人与身体部位的统一性(即“我”和“我的鼻子”是一体的)。 -
语法简化:
中文习惯省略所属关系(如“我的”),直接用人称代词作主语,使句子更简洁。例如:-
“我头疼”(= 我的头在疼)
-
“我腿麻了”(= 我的腿麻了)
-
中文通过省略所属关系来简化表达:
-
“我流鼻涕了”
= “我的鼻子在流鼻涕”(“我”的鼻子是动作的实际发出者)。 -
“我流血了”
= “我的伤口在流血”(“我”的伤口是动作的实际发出者)。
对比英语的逻辑:强调身体部位的客观状态
英语中,类似表达通常以身体部位为主语,并强调其“正在发生的状态”(用进行时):
-
"My nose is running."(我的鼻子在流鼻涕。)
-
"My eyes are watering."(我的眼睛在流泪。)
-
"My hands are sweating."(我的手在出汗。)
用英语表达我流鼻涕了就是
-
My nose is running.
-
I have a runny nose.
但是从中文直译过去就成了
- I run snot(鼻涕).
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表达,人是不能流动的,这不符合逻辑, 并且语法结构也不对,其中的 "run" 被错误地用作及物动词。
2.为什么英语喜欢用介词而中文喜欢用动词
显然英语中介词使用频繁并不是介词本身意义多丰富,而是因为英语是静态语言,是以名词为核心的,而能将名词或短语等组织起来的就是介词,它在句子中起着桥梁的作用。所以介词的地位是名词本位带来的,它是句子中组织名词表达实义的粘合剂。英语中介词和名词的组合就像中文中动词串联名词一样完成句意的核心表达。
(1). 哲学观差异。
语言和哲学观密不可分,哲学观差异是语言差异的根底,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是哲学观差异的表达。方东美指出,西方重“存有”的静止的自立性,东方重“存有”的动态流行性。西方哲学强调“二元对立”,重点在“自然”。表达到语言上,就是注重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2). 思维方式的差异。
首先,英民族是个偏向于抽象思维的民族,重视理性知识,多依靠实证分析、逻辑推理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表达在语言上,语言分析十分系统全面。句法结构多依仗形式组织语言符号,多有静态动词加抽象名词的结构,整个结构呈静态。而汉民族那么偏向于具象思维,不太重视对语言的科学分析,少用系统的理论进行论述。
(3). 用词特点的差异。
英语中的静态词类占明显优势。“名词一般具有信息稳定性、时间稳定性和认知稳定性。”名语的使用防止了将动作主体牵涉进来,有助于句子简洁紧凑,表达委婉含蓄。英语还广泛使用由动词等词类派生出来的名词。另外,介词的使用也很常见,“因为介词是随着古英语名词格的弱化和消失而逐渐形成的,是名词优势的必然结果。
三. 中西方思维差异的成因
说起这个问题,不由得想起一个一直都有很多人都在反思的问题: 为什么自然科学的理论没有出现在中国?如果再给中国一次机会,时间能倒退,中国独立于欧洲发展出自然科学理论的概率有多大呢?
这种反思的文章网上简直满天飞,到现在甚至还有争论。在我看来,其实抓住根本原因其他的都好说。我们华夏民族从开始就是以人为本位,思索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从自身出发探索外界与自己的关系,进而探索客观世界,找到在这个客观世界生存的法门,并从自身出发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在这期间逐渐发展出汉语这套语言体系。
我们的祖先应该是心思敏感的人才逐渐形成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汉语中大量的词汇,尤其是动词都是与人关系密切,也产生了非常丰富的有关人情感的词汇,由于先人对情感的深入体验由此更能理解他人,使得部落可以融合扩大,然后发展出集体思想,集体数量的增加演化出了秩序和规则,比如儒教。在找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方面,我们的先人还是从自身和集体出发演化出敬祖先的信仰。我们的神话也透漏着以人为贵的理念,宗教和哲学也都彰显着“天人合一”的底色。例如:
-
儒家:“敬鬼神而远之”,强调通过修身齐家实现“与天地参”,神权服务于人伦秩序。
-
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主张通过炼丹、行善主动与神明沟通甚至成仙,突破生死界限。
-
佛教(汉化后):“即心是佛”,淡化彼岸追求,转向现世修心(如禅宗),神明成为觉悟的辅助者而非主宰。
如果说中国人事事向内求索以得答案,那西方人就是向外求索,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比如自己跟这个世界是什么关系?怎么描述这个世界?怎么在这个世界好好的生活?这些问题从西方的宗教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人是由上帝创造的,西方宗教的核心是对唯一神的信仰,强调神的绝对权威和超越性,而神是创造者、审判者和救赎者,人类需通过信仰和顺从来与神建立联系。中西方宗教的对比如下:
维度 | 中华宗教 | 西方宗教(如基督教) |
---|---|---|
神权性质 | 相对化、可协商 | 绝对化、不可挑战 |
互动模式 | 互惠交易(供奉—庇佑) | 单向服从(信仰—救赎) |
伦理重心 | 现世道德(忠孝仁义) | 神定律法(十诫) |
组织形态 | 松散多元(无统一教会) | 等级制教会(教皇—信徒) |
向内求就会以自己为基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解释世界时就会以自己为切入口,比如旱涝雷震就是自己的诚意不够,就得祭祀,形成了以自己为主导的思想特征,然后发展成"天人合一"的思想。向外求就会以外界为法则,从环境中寻找依据,在解释环境时就会以现象为切入点,比如自然灾害就是诸神(或上帝)对人类违逆败坏的惩罚,人类必须要接受并改正,形成了遵守外界法则的思想特征,然后形成了"人为客,物为主,法则为根基"的思想。另外,向内向外只是偏向,不是全部向内或向外.唯心唯物东西方都有。
从上面的对比就可以发现,中华宗教是以人为尊,中华民族也逐渐内化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思想。这也是向内求的结果。西方宗教中的神有着绝对的权威和地位,人是要绝对服从神的,人与神是从属关系,是被创造者和创造者的关系。这体现出西方人是向外求索解释自身存在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这样的结果就是神最大,人们服从神,后面宗教势弱后,作为这中信仰的延伸依然需要一个事物作为神的替代,而近代科学的发展正好占据这个位置,所以西方世俗化后对科学高度的重视。不然他们无法解释自己,自己就活得不明白,这是社会发展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会思考的问题。所以西方先天比我们更加重视客观世界,重视客观事物。他们需要这个来说服自己。
重视这个客观世界人结果就是,西方人的思维语言几乎就是客观世界的映射,客观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客观事物大都是稳定存在的,西方的语言也呈现出静态的,英语的逻辑性和结构性以及概念性实际就是客观世界规律性和稳定性的投影。
(注: 尽管西方人先天信奉客观世界,有格物致知的先发优势,但现代理论科学必须诞生于古典经验科学至上,也就是说长时期经验积累,在人类历史中,这个长时间实践积累的部分是中国人完成的,欧洲人开始接触文明之后,在其基础上走上理论科学。这是个阶段的问题,也就是,如果没有中国人打的经验科技的基础,欧洲人还要经过上千年弥补这个过程。人类科技的每个阶段都至关重要,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好比高楼每一层缺了都不行。
中国早在明朝就已经出现了科技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由于人本位的原因,导致这些科学只是服务政治的工具,一旦政治稳定了就又成了被管制的对象,也不为大众所普遍重视,在华夏大地上,神仙来了也得为民服务,导致君臣思想顽固,士农工商地位分明,商业越发展越被政治压制,这就无形中毁坏了科学发展的土壤。政治环境也扼制科学的发展,这就不得不提“大清朝”了,由于统治者的封闭和保守、对西方科技的漠视和排斥以及对汉人的限制和打压等原因,清朝的科技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这种制约不仅影响了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