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走向商用化仍存瓶颈 发链(FAB)给出解决之道



具有去中心化、安全等特性的区块链技术,目前的商业化瓶颈正卡在效率上。


2018年伊始,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一个微信群中发布的一条看好区块链的消息广为流传,也随即引爆了人们对于区块链的再度关注。2018年甚至也被认为是区块链应用全面爆发的一年。


对此,来自发链(FAB)创始人、总裁Paul Liu丝毫没有怀疑,但他同时也表示,目前全球区块链走向商业化,首先要解决效率问题,处理能力低是目前区块链的一个致命问题,必须解决;其次,区块链还要解决隐私的问题。


发链(FAB)创始人、总裁Paul Liu


为此,发链(FAB)推出全球首个真正实用的、具有良好扩展性能的公共区块链系统架构设计方案——敏捷公共区块链,即发链 (Fast Access Blockchain network–FAB),希望通过引入突破性的理论和技术框架,打破当前每秒不超过10笔的区块链交易瓶颈,以全面加速全球区块链系统的商用化进程。经过理论测试,敏捷公共区块链可实现每妙超百万笔交易。


作为风口 区块链的效率瓶颈如何解决?


目前,由于通讯、节点性能及共识机制等因素的制约,比特币每秒钟的交易是4~5笔,以太坊大概只有十几笔,这样的交易效率是非常低的。


对于区块链来说,决定交易效率的可扩展性问题、决定安全性的可靠性问题,以及区块链天然的去中心化特征这三者很难共存。但区块链真正要走向商业化,就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


其中,在解决区块链效率问题上,业界最主流的做法之一就是从主链入手,比如增加核心区块大小,即把核心区块从1M扩大到2M再到8M,目前流行的“比特币分叉”方案就是依照这种思路;或者改进共识机制算法方面,但这些方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既然主链解决不了问题,那么从跨链协议上入手怎么样呢?如果不同的公有链都遵循统一的标准协议,这一问题是否就可以迎刃而解?但现实情况则是,很难建立一个每个社区都认同和遵守的协议,即便有了统一的协议,错综复杂的协议执行起来也会存在很多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主链+次链”的方式,从这种方式的实际应用来看,并没有解决效率问题,无法成为未来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公有链。


为了破解区块链商用化的种种问题,发链(FAB)创造性地提出了“构造制约错位结构”的方法,通过一体化的设计,将基础区块链、辅助区块链及开放存储架构三位一体,相互配合,让区块链系统每一个环节制约与载体有机相连,但把系统各环节的制约与载体错位置放,从而有效解决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靠性、可扩展性三者的共存问题。


打破区块链商业化瓶颈 为什么是发链(FAB)?


作为发链(FAB)项目的创始人,Paul Liu在业界有着“最牛比特币预测帝”的称号,他几乎精确地预测到了比特币在2017年的每一次涨跌,甚至在2017年初就预测到比特币会超过1万美元。尽管他依然坚定不移地看好比特币未来的升值空间,但“预测帝”并非是他希望拥有的一个称号。



相比较预测比特币涨跌,Paul Liu更加关注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早在3年前,已经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拥有15年经验的Paul Liu就尝试用区块链技术重构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那时候,Paul Liu发现,如果底层公有链的交易瓶颈不能解决,区跨链也无法实现商业化。


而发链之所以能够创新性的提出“构造制约错位结构”,并实现错位机制的完整性,得益于发链(FAB)提出的三项关键技术应用方案:KanBan、SCAR、MapReduce,它们分别与基础链、辅助链、存储系统相配合。


其中,辅助链的提出,就是要承载高频交易、解决效率问题,同时兼顾安全问题,但辅助链的存在又并非是独立于主链而存在的,在辅助链上的交易都会映射到KanBan上,以确保整个区块链真正是去中心化的。


就像Paul Liu所说的那样:发链(FAB)发布的敏捷公共区块链真正在性能方面实现了革命性突破,既保持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又可以提供企业应用程序正常运行所需的速度、可扩展性和易用性,突破每秒百万笔以上的交易量,足以胜任供应链、电子商务、医疗保险、保险等多个行业的实际应用需求。


据了解,发链(FAB)项目团队成员大多具有多年丰富区块链与加密货币及信息安全技术经验,其中有不少都来自摩托罗拉、摩根士丹利、Blacknox、银联金融等全球知名企业,国际化的视野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也为发链(FAB)项目的迅速落地和未来的商用化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按指纹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



欢迎讨论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常言道”已入住今日头条、百度百家、一点资讯、搜狐新闻、网易新闻、凤凰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界面、UC、号外等多个媒体平台。有合作意向请发送邮件至32357985@qq.com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硅波导的发展历史可以参考以下文献:1. L.F. Chen et al., "A Review of Silicon Photonic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 54, no. 2, pp. 106-113, 2016. 2. R.G. Hunsperger, Integrated Optics: Theory and Technology, 3rd ed., Springer-Verlag, Berlin, 2002. 3. S.A. Maier, Plasmonic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Verlag, Berlin, 2007. ### 回答2: 硅波导是一种基于硅材料的光电集成器件,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以下是对硅波导发展历史的简要描述: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首次利用硅材料搭建了一种光波导结构,这被视为硅波导技术的开端。 80年代中期,随着光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硅波导技术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加。此时,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展示了在硅上实现的光波导器件,如波导耦合器、光存储器等。 90年代初期,由于硅材料的热光效应和光电效应导致信号传输损失增加,硅波导技术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人们开始研究通过引入其他材料等方式来改善硅波导的性能。 近年来,随着纳米制造技术的进步和光子晶体波导的出现,硅波导技术又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新型硅波导器件,如微环谐振器、浅波导等,实现了较低损耗和更高速率的光信号传输。 参考文献: 1. Kimerling L C, et al. Silicon waveguide platform for large-scale integrated optics[J]. Optics letters, 2008, 33(4): 382-384. 2. Thomson D, et al. Roadmap on silicon photonics[J]. Journal of Optics, 2016, 18(7): 7. 3. Li H, et al. Silicon photonic racetrack resonators with high quality factors[J]. Optics express, 2018, 26(1): 314-319. 4. Soref R, Jalali B. Silicon photonics: an adventure from lab to fab[J]. Nature photonics, 2010, 4(8): 495-497.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