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类器官3D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导致视力损害,3D培养技术为解决供体问题提供了可能。人胚胎干细胞通过3D培养可分化为视网膜类器官,为移植治疗提供来源。尽管面临异质性、培养时间长等问题,3D培养技术已取得进展,但视网膜类器官移植在免疫排斥、细胞成熟和突触连接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未来,优化培养技术、减少异质性以及纯化光感受器细胞将是关键研究方向。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摘要】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引起的光感受器细胞损伤会导致患者视力受损,出现进行性视野缩小、视野缺损等临床症状。由于视网膜的免疫赦免特性,异体光感受器移植成为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潜在方法,但光感受器的组织来源又成为一大难题。人胚胎干细胞是由3D培养诱导分化而成的视网膜类器官,可以作为视网膜组织来源之一,为类器官移植提供了供体材料。本文就3D培养技术在视网膜类器官培养中的应用、类器官移植存在的问题、类器官与临床应用的距离等展开综述。

【关键词】视网膜退行性疾病;视网膜移植;类器官;光感受器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一组以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进行性减少为特征的不可逆性疾病。虽然目前临床上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有一些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细胞移植疗法具有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潜力。细胞移植技术大多以视网膜原代细胞为供体进行移植,在移植后通过替代或保护宿主失代偿细胞起到改善视力的作用[1]。许多研究表明,在晚期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移植治疗中应用早期有丝分裂后的感光细胞效果最好[2]。由于人供体细胞通常来源于2~3个月龄胎儿,并且存在伦理及细胞来源不足等问题,所以直接从人体中分离获取这种感光细胞在临床上是比较困难的[1]。这种感光细胞一般来源于新生小鼠视网膜。因此,体外获得大量可供移植的感光细胞成为临床应用的必要前提。

多能干细胞拥有分化成各种细胞和大量扩增的能力,通过3D培养技术可以高准确度和高产量地产生特定类型的细胞(如肝、肾、肠、大脑等组织的细胞)。这种类器官培养技术可以为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提供大量感光细胞。在过去的10多年中,多项研究发现人胚胎干细胞(hESCs)和人工诱导的多能干细胞(hiPSCs)具有逐步分化和产生前神经组织和视网膜细胞的能力[3]。Mariani等[4]指出,3D培养技术为体外培养感光细胞带来了希望,使视网膜类器官生产感光细胞的效率和稳定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本文就3D培养技术在视网膜类器官培养中的应用、视网膜类器官移植存在的问题、视网膜类器官与临床应用的距离等展开综述。

1 3D培养技术在视网膜类器官培养中的应用

1.1 小鼠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类器官

研究表明,小鼠胚胎干细胞衍生来的视网膜组织具有类似于人类视网膜的顶端-基底极性[5],顶端突起随后内陷,从而形成视杯。目前,从胚胎干细胞培养自体3D视网膜类器官的方法多基于Yoshiki Sasai团队的方案:将鼠胚胎干细胞以每孔3000个接种于96孔板中使其形成胚状体,并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外基质使其形成连续的神经上皮。在继续培养1周以后,鼠胚胎干细胞可形成视泡样结构并表达Rx、Pax6等转录因子[6]。其中,60%的视泡样结构在前3d向内凹陷形成双层细胞壁的视杯结构,分离后可单独发育成视网膜层一光感受器细胞层、外核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并且随着类器官培养时间至数月时,可以产生多种细胞类型,包括感光细胞前体细胞以及包含外节的成熟感光细胞。Yoshiki Sasai及其同事开创的方案是一种允许细胞自我组织形成视泡或视杯结构的方案。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