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朋友能走一辈子?

早点关注我,精彩不迷路!

8f4bbae7fb8461302a8ac04037c6d247.png

前些日子,心情有些躁动,闲来无事,刷刷知乎打发时间,妄想在知识的信息流里希望寻得一丝清静。约摸看到这么一个问题:

我是一个高中班主任,为啥毕业以后班级群就不再活跃了?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里提到一个观点:我们从小认识的人,大体分为两种,主动认识和被动认识。像儿时的同学,老师,长大的同事,给你开了一次滴滴的司机等等,这些都是被动认识。是因为必须参加某项活动,恰好相遇到了一起,根本没有缘分那么奇妙,因为大家其实本就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追求,要养各自的家,在这里一起读书,做事,真的只是刚好遇到罢了,并没有经过选择。甚至,父母,以及所有的亲戚,都是被动关系,同样的没有选择的权力,是天生的,甚至比同学家长同事还要被动,因为那个好歹还有那么一点点共同的目标。而在这婆媳那就更典型了,要不是因为老公,谁会愿意去认识那个婆婆?而还有一种人,是你主动认识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但是内驱力只有一种,那就是我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些特质,互相感兴趣,于是愿意开启交往,成为朋友,并顺其自然地互相决定交往的深浅。比如恋人关系就是典型的主动关系,哪怕相亲都算,因为最终选择要不要走下去的一定是自己;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的朋友是最典型的一种,车友,牌友,魔友,这种关系玩得好,有的比亲兄弟还亲,你的事业成功就好像带着他的理想也一起成功一样,你失败了,也可以毫不避讳地找他们吐槽,给你打气,有时还会给你实质上的帮助。

看到这里,我好像有一股心流般的醍醐灌顶。这套看似平淡无奇的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我在人际交往中曾经的困惑,在以后的各种关系中,我似乎也突然找到了答案。

主动认识vs被动认识

我自己小时候是个极其不善言谈的孩子,在读大学以前,除了这些“被动认识”的同学外,其他渠道的朋友,一只手估计都数得过来。加上我是独生子一代,所以那时的我天真的以为,同学就几乎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了。又听信了长辈们说的,你长大以后啊,这些同学才是最亲的人,能走一辈子的朋友,现在你就好好读书,以后有的是机会积累感情。少不更事,年少的我硬是受了这应试教育最深的毒害,眼里只有考试成绩,把成长的一切也用成绩来衡量,放弃了一切度量不进去的东西,功利地活着,就别提自由快乐地和小伙伴们好好玩耍了,这等最自然的活动在当时的环境里对我都是奢侈。

后来读大学以后发现,原来儿时的玩伴,并不是每一个都那么亲。废话,人家又跟你没有血缘关系,说白了,就是“被动认识”的,凭什么要有关系?但另一方面,有了童年一起成长的这段基础,还是留下了很多铁杆兄弟和朋友,可以在任何时候互相支持和成长。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吧,第一,我们当年的同学,尤其在雅礼省理班的3年,成绩都非常优秀,自然都有个共同的爱好就是读书,学习,思考,很容易互相交流深刻的思想,有共同的兴趣。其实课本的部分反而占得不多,因此,这种被动认识中,又多了一层“主动认识”的成分,因为我们经过了严格的考试,分班最后走到一起,有能主动认识的共同的成分的概率就大了些。另外,当时年龄还小,没有太多的分别。所谓光着屁股玩大的关系,就是指的这种。当年你们就是以这种孩子的模式互相相处的,因此即使长大了,朋友们还是会有这种默契,去以这种纯粹的方式相处,不去沾染成人世界的规矩,既是一种怀念,也是一种习惯。这时候,大家都是穿校服,打球,读书,考试,即使一开始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也能因为开始的“被动认识”,最后变成“主动认识”。比如学霸们成了好朋友,田径队的天天聚在一起,喜欢芭比娃娃的女孩子们天天一起八卦,你看到的每天放学一个班的几十个同学,35成群的样子,其实就是在这个本身被动的场所,自发地演化出主动的结果。当然,一个人也可以在很多圈子中,不同圈子之间也可以交叉,不过孩提时代的这些小九九,权当一乐吧。

如果在把这层想法引申到更多的关系,会发现很多矛盾的根源,立马就想清楚了。比如大公司的领导和下属,或者普通同事之间。因为制度的原因,这些人的相聚,并不是完全处于主观意志,而是合适,匹配岗位。那么在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就没有考虑那么多了,就像NBA的一支球队里的几个巨星单拿出来都很厉害,合在一起可能就是合不来,科比和奥尼尔,霍华德,哈登和保罗等,都是这个原因,他和威少现在在红队又合得来了,我想应该还有一定成分是,他们一开始在第一支球队相遇,算是有点光着屁股时候就认识的意思。

又比如婆媳关系,说实话,这应该是天底下最尴尬的“被动关系了”。首先说了,父母和儿女,本身就不一定性格合得来。性格这玩意,不知道上帝到底写了多少在基因里,总之没有身高体重这么容易遗传。又有代沟,要相处好,除了要有伟大的母爱和孝心,还得讲究方法技巧,才有可能而已。而媳妇,或者女婿,说白了,对爸爸或者妈妈来说,碰到的谁,有没有共同的喜好,合不合得来,由于儿女选择的自由,几乎和从大街上随便拎回来一个人,下半辈子要和你做几乎是第3(假设前两名是配偶,孩子)亲密的人一样。当然,父母是有机会在孩子十几年的成长中去潜移默化很多东西的,所以他的眼光,品味,底线是可以教的,因此也不是完全不能掌控,但是因为最后他得排第3的话,还是风险很大了。

那说了这么多被动关系的坏话,被动关系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

还真不是,其起到的基础和推动作用反而很大。孩提时代,不被动地把你拉去一个学校去偶遇小伙伴,你哪知道你主动想认识谁?当你在学校这样的被动场遗憾没有找到另一半时,不通过相亲这种渠道,哪能再高效地主动转化出一个伴侣来?当你偶然发现,住你隔壁的邻居,如此被动地相遇,却发现他竟然和你一样喜欢打麻将呢?所以,被动关系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寻找主动关系的机会,信任彼此的机会,让大家在本身可能被动的活动中,自发地有机会寻找主动的伙伴。以把这份关系升华,进而变成我们希望的,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主动关系。这大体上会有一个比例,根据我的感受,大约每一轮相识,从学生时代,到同事,这个转化比例在10%~20%之间,而且可能越到后面越难吧,因为谁都累积了太多厚重的过去,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听。亲戚也是一样,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并不是说到底是远亲好,还是近邻好,而是说,他们都是被动关系,看谁化被动为主动了。

只有完成这层转化了,才叫缘分哟,那些毕业了就不联系的,不好意思,没啥缘分哟!

所以,再上升到哲学高度,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是对立统一体,没有绝对的二者,他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话一说,格调立马上来了吧!)

不妨用这套思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周遭关系,对于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痛苦也好,还是突然感受到的温暖,收获的真朋友也好,也许你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能对不可改变的东西不再那么痛苦,对美好的爱情,友情,多一份有安全感的理解。

这么多年的人生,体验了很多从被动关系最后被动到完全忘记的过程,也获得了很多同学变成至交的财富。当遇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魔术的爱好者时,我们几个大老爷们也能在酒店里窝着通宵聊天畅谈;当遇到和我一样把数学当爱好的孩子,同事或是长者,我也会和他一起,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年龄,好像瞬间就能建立起最深的信任。

我喜欢这种奇妙的体验!

主动的事vs被动的事

后来,我发现,这套理论还可以继续升华。哲学书上写,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套体系里,社会关系那就分为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他们可以相互转化,并且主动关系才是更可靠,更长久的连接。再往深处想,主动关系产生的根源,其实是事,无论是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创业理想,还是男女性事,总会有一个或多个理由。那时候说的所谓“爱一个人就爱她的全部”,在那氛围下浪漫浪漫实在太美好了,可是本质上,还是因为某些事太美,可以盖过其他的罢了。

所以,人和人的关系分类,自然地被我引申到人和事的关系分类上。并且,本质上,其实是人和事的关系二部图,最终构成了人和人的关系总和。那些共同的事联系起来的人,其实就是有着很多公共节点,相似度很高,通路很短的人。

这些事,自然也分为主动的事和被动的事。这个大体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越来越通透,做的事越发是主动的事;而更小的时候,做了更多被动的事。比如小时候,你是玩泥巴还是堆乐高都是被动的,父母授意的,大了一点想玩四驱车或者买小霸王才是主动的;你和同学们都去上九年义务教育,这也是被动的,但是你和一撮同学去组团上奥数班,学围棋,里面就有可能是真的感兴趣的同学;再往后,选择大学的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工作,听信了很多长辈的建议,也都是在半主动,半被动中的选择。而且,因为阅历经历不足,大部分时候即使你想主动,但实际仍然是被动的,你还没学过呢,你哪知道你喜不喜欢数学,喜不喜欢计算机,还是,你其实喜欢考古?

化被动为主动

主动和被动的人和事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主动的会持续更长时间,而被动的,如果不转化,迟早要随着那些人一起流逝,因为他们本就是一脉相承,互为因果的。但是主动的事,往往也依赖被动的事作为基础,慢慢地转化。其实,人一出生除了本能以外,其实所有的事都是被动的。有些事可能一次就爱上了,比如我看了第一个魔术就爱上了,有些事需要熏,需要潜移默化,不断地自我肯定才能形成自信和热爱,比如我对数学就属于后一种,这和事情本身的性质有关,也和人本身有关。

有些人慢慢长大以后,一开始没什么选择能力,慢慢地却把被动的转化为了主动,成就了自己;另一些人,一路虽然优秀,但都在做被动的选择,到了一定时候,还是会破釜沉舟地奔向它一定要去做,挡也挡不住的内心早已决定的主动要做的事。当然从小就在做主动的事,那也就太幸运了,我们也不能对父母提这么高的要求。而且,按照强化学习的观点,完全让智能体在环境里乱闯,效率可能太低,也可能直接跑偏,在一定的航向,做一些被动学习作为基础的前提下,培养一些坚持的品质和基本学习适应能力,赋予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时候,再去获取主动,会是真的主动,更安全长久。

而如果一辈子都在按部就班,从来没有想过为自己选择一次,不管是爱情,工作还是事业,那都太遗憾了,对不起上帝赋予我们的自由基因。

所以,当你不再是还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从内心觉得,身边的人或者事,有些合适,有些却不合适,甚至让你难受时,是你的内心在向你发出信号,告诉你,你该去往合适的事,合适的人身上收敛了,你现在不开心!

如果权衡此时自己的社会关系,金钱,地位,名誉,最坏的结果也能接受,担得起推倒重来的话,这时候,就遵从内心的呼唤,大胆一次,抛开世俗牵绊,去奔向内心真正的图腾吧!

1f1b58a8f0d7ad6fac2f3137d673a97b.gif

我们是谁:

MatheMagician,中文“数学魔术师”,原指用数学设计魔术的魔术师和数学家。既取其用数学来变魔术的本义,也取像魔术一样玩数学的意思。文章内容涵盖互联网,计算机,统计,算法,NLP等前沿的数学及应用领域;也包括魔术思想,流程鉴等魔术内容;以及结合二者的数学魔术分享,还有一些思辨性的谈天说地的随笔。希望你能和我一起,既能感性思考又保持理性思维,享受人生乐趣。欢迎扫码关注和在文末或公众号留言与我交流!

ffcf7d232d444fa9c875cd7227059c63.gif

683273f996e39b3324384ffa932ce7c8.png

75cbf4c8612a5b79296d65e2a05c2f95.png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你眼中的魔术,也是美的吗?

聊一聊数学中的基本定理(五)——主定理

Gilbreath原理中的数学与魔术(九)——Max Maven作品选

魔术的逻辑(三)——明明是假的,但为何奇迹依旧美妙?

扒一扒那些叫欧拉的定理们(十二)——经济学里的欧拉定理

daa21437aeca948c0da1016b16dfe47f.gif

点击阅读原文,往期精彩不错过!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