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关注我,精彩不错过!
盼望着,盼望着,年关将至,又到了 MatheMagician 集中出动做年终活动的时候了。2024 的上半年的我忙碌不已,不得已冷落了数学魔术许久。直到 0717 参加完吴如皓老师的工作坊才如梦初醒,邀约不断,无论是活动的数量、质量,都有着逐渐厚积薄发的趋势。
近日唯一遗憾的是一年一度的马丁加德纳活动改为线下而线上取消了。受限于时空成本,无奈割舍,断了自 2020年以来连续 4年作主题分享的纪录。不过我也及时续上火力,拓展了不少其他有价值的活动内容,完全没让难得的势头落空。
今年的雅礼数学魔术活动,自十一前夕 0929 开始启动策划,到最后 1108 晚上 6 点在屈老师班上最后一节课,历时 41 天,无论是活动准备时间还是内容量都是历届之最。随着内容的不断进化,我也从这次开始,把系列活动名称如标题改为“ 魔术+X 课堂”,以 切 中 今 年 年 初 以 来 我 给 自 己 设 定 的 新 概 念( 来 自《借2024春晚刘谦魔术的流量聊聊,数学魔术到底是个什么领域?》),也算作逐渐成熟化的一个里程碑记录。
回顾往期,其实每一年的内容都在不断迭代进步。从 2019 初次尝试数学魔术讲座+魔术数学课堂的形式,维持了 3 年到 2021,其中 2020 还增加客串了一堂“ 魔术+语文”课;接着疫情耽误一年后,2023 失联了魔术社,暂时丢下了魔术为核心的内容,但新引入了“ 魔术+物理” 课。往期详情请戳:
雅礼魔术社,你们是最棒的!——记2019雅礼社团节魔术社专场及讲座
今年则维持了数学和物理的主体内容,并加码了数学部分,以求逐渐快速高效的内容积累。去年原定想逐步展开的化学和英语还没有时间表;语文则早已准备好,留到今年另行施行了。
接着就跟我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年这场神奇的旅程吧!
准备阶段
我先是花了 2 周时间,召回了想上的所有可能的课,然后按时间精力的可行性,重点准备了原来就有的高中物理和数学部分,以及扩展一个初中数学和大学数学的部分,一共4 节课。扩展的设想来源于近去年此时和徐老师的沟通和今年断续和肖老师商量的大计,上个课,谈谈规划,岂不妙哉。
数学部分我回顾搜索了之前各次活动、课程和文章留下的素材资料,按最新的中小学大纲目标为基础,圈定了可选主题。大学难度的部分自然不受限,就随意了。这个要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要求,来自屈老师的说法,也是一开始在 rick 那里的习惯。但自从 0717上了吴如皓的工作坊,对探究性的过程的重视打开了我的思路。即知识结果之外,探索知识的过程才是课堂的核心,也是数学魔术最能带来的要素。后来在中小学大纲中也看到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顾森今年马丁演讲提到的数学是探索的乐趣,也佐证了这个想法。我逐渐在设计中,尤其是低龄段设计更多的梯度思考内容。
接着,我还感觉到,如果“ 魔术+X” 课堂如果一定要以X的目标为核心结果,那魔术可用的部分会十分有限甚至别扭。比如,很多很好的数学魔术没有非常重点的数学知识承载,很多数学知识也根本不适用于用魔术呈现。强行地相互匹配导致数学也没体现好,魔术也变了形。而像物理相关魔术(化学也一样),其核心原理大多不是物理知识(物理实验才是),关联性更弱,更不适合强行匹配知识内容,而只能作为吸引的引子。
所以我也在屈老师以外的课上,尝试做数学魔术主题,而不是数学主题的内容。包括接下来我的一些课程输出,也会逐渐往这个方向走,来打破现在的设计瓶颈了。
因此,最后定下来的数学部分,屈老师是去年就商量过的《数列》(已上常量恒等与函数、周期、分类归),以通项公式和递推关系为核心设计,辅助以Si Stebbins Stack的内容作为例子。这让我联想起当年和SiStebbinsStack 同期的另外两个系列:GilbreathPrinciple和约瑟夫问题。这都是经典的数学魔术主题,如果只是挖数学知识点未免有些暴殄天物了。于是,这两个主题的数学魔术课开始设计,也是为了纪念当年这些系列的文章为我的MatheMagician 的积累贡献。
《数列》主要以关键牌技术为魔术原理,刚好可以贯穿通项公式和递推,Si Stebbins Stack也独立作为案例来说明二者。可惜最后考虑上课时间有限(按 40min准备,实际给了60min)和精力有限下的保险起见,这部分没有展开来讲解,仅 demo 了。
《Gilbreath Principle》则就是之前文章里那些素材的重新整理了,竟然让我整出了从 Magneticcolor的特殊情况、周期序列下的 FirstPrinciple和任意序列的 Ultimate共 3个层次。而且遵循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而不是直接凭空构建理论大厦的防自学设计。也考虑到可能讲不完的局部效果也应该是局部可用认知要优于理解不了的想法,我直接采用了这个顺序而没有倒过来讲。如果是初中生,难度上也是尽量把控,避免出现不合适要求的内容,比如数学归纳法等。不过还是很灵活的,一个内容可以以不同的理论层级和讲解方式面对不同的人群,岂不妙哉。
《AustralianDeal》(约瑟夫问题)在这次备课中可谓是体现了习学相长的妙处。之前的文章写作时理解有限,直到近日发表的完美洗牌系列中才进一步窥探。而直到本次备课,我才在短时间的压力下,完美地拆解了其原始公式的表达、二进制和mod 运算下的变形、以及终极排列规律的基于状态机的推导和隐含的树状遍历结构。尤其是最后一部分,算是彻底地让我结构了这个操作的本质。而这距离发表那个系列的文章已经 4年,却还是历久弥新。
至于物理部分,基本沿用去年《力的平衡和稳定性》留下的魔术,非常巧妙地凑出了受力分析中的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系列,以及初步成型了后续可讲的磁力、力矩、大气压强等系列。总算没有竭泽而渔,有了延续性,期待物理魔术课日后能成为魔术+X 计划的第二增长点。
设计完初稿,和老师们约完时间敲定后,经历了选定内容、讲义ppt设计、熟悉、冲刺4轮准备,1106晚带着我的道具百宝箱,就正式启程长沙了。
授课过程
1107 一大早下了火车,天还蒙蒙亮。虽然每年都回,但这实在破旧的车站一景还是让我感到安全而亲切。
图1 长沙火车站清晨
接着上了第一班地铁,回家来碗粉,补个早觉,就赶去雅礼上课了。图2 地铁侯家塘站
图3 plus米粉一碗,加蛋加粉,10元
图4 来也匆匆,没拍上雅礼,但过劳动西路地下通道看见了勾起回忆的广告
图5 又见儿时经典“ 雅礼文明岗”
《Gilbreath Principle》
课前和刘老师这个老同学聊了聊,惊喜地发现居然之前失联好久的老师们这次竟然又都近在眼前了,刘老师真可谓顶级信息中转站啊,也瞬间把我拉回当年的节奏。在刘老师斜对面居然见到了英语王老师,我的天,这一头短发已不是当年的神韵了。由于还要准备上课,就也没顾上多聊瞎逛,平复了心情,在有一点紧张中,拿起一大摞 setting好的扑克牌,走进了课堂。
这节课是本次活动首秀,其效果决非常重要,一定程度能决定后续能否有好的状态。整场下来我自己的呈现还是很满意的,顺利表演零失误。学生的反馈也在意料之中,惊喜的掌声连连。要知道因为涉及数学部分,还是同一个主题,有很多类似的操作,比如这些魔术都要洗牌。洗多了一定就不再有新鲜感了。1+ 2*3 = 7个魔术全部完成,只因为时间关系错过了最后的《20 张的占卜》,干脆移到晚上的课了,这个进度我还是满意的。知识讲解部分的核心要点基本都说到了,但其形式化的公式表达没有特别强调出来,有所取舍的话也算不错,而一些原理讲解的过程设计,到后面比如《10carddivination》就比较随性了,没有精心设计,也是因为准备粒度只到这里,课堂本也有限,被压缩了些。
课堂上,刘老师全程徒手手机投影到大屏幕,贴心服务,最后还抽空拍照,也留下了这次为数不多的照片记录,点赞点赞。
图6 魔术开始啦!红黑经典来袭!
图7 原理讲解中,MagneticColorPrinciple(图 from刘老师)
图8 意外闯进两个老朋友,刘老师真会安排
当伍老师和焦老师进来的时候,我也着实被这有些恍惚的场景吓到。而让两位儿时的老师在他们的班级里当了我魔术课中表演的托,更是一个难以编纂的梦幻场景了。
40min很快就在我依次安排的表演、讲解、仅表演的节奏中度过了,我松了一口气,完成了首秀。
《Australian Deal》
接着中午回到家,吃了妈妈做的饭。休息好后,setting好了所有的牌,等肖老师来接我,去晚上湖南师大的选修课上《AustralianDeal》了。
开车进了大学城,从中南到湖大到师大,沿着湘江坐落,美不胜收。真是好山好水的读书圣地啊,学校依旧没有大门,而是把版图直接扩到了湘江边。进了师大后,篮球场、百团大战岗亭,还有教室里上课中念 ppt的老师和玩手机的学生,这些似乎都是大学的常量了。
肖老师也是 10年没见了,虽然效率低了点,但多次邀约终于成行。但是他的笑容、神态动作、说辞习惯、行事逻辑,却依旧如初。只是我长大了,能理解到一些以前没法理解的深意了。今年以来也是在逐步探讨可能的合作发展方向,这次碰面一说也有了更多实际的沟通和了解,期待日后有更大的动作。
我这节是选修课,20 来个人,也很好掌控。大约 1 个小时,除了《完全控制终极版》没准备好外,全部内容都悉数完成,甚至还加了上午的《20张的占卜》,一共1+3+1 = 5个作品。魔术量不大,重点在数学讲解上。从魔术内容本身的神奇度而言,Australian Deal 算是最不出众的之一了,因此效果爆点还是少了些,唯一有印象的大惊讶还来自开场的《自我匹配的奇迹》,看样子完全没有人记得今年春晚是谁演过这玩意。推导到《五重巧合》魔术时,有些细节因为时间和我观察的反映的关系遗憾跳过了。其实这部分是本次备课直到开课前正热乎的刚定稿的内容,我是很有分享欲的。但不可避免的难度不小,要听懂要求的前置知识能力要求不少。而具备这个能力的大学生,其实会更愿意自己钻研效率更高,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这些最有难度的数学魔术内容,我在想,自己推导干净,写写书,夜深人静中自己欣赏,或一二知己分享,也就罢了。哪怕是作为学术报告内容,都过于复杂而会曲高和寡,即使懂的人也不见得想在这种大场景下做这么高强度的思考。做内容也是要看目标、受众的情况来的,得符合规律。
图9 表演《自我匹配的奇迹》
图10 推导逐渐深入
我上完后,肖老师的学生接着上了一节《化学魔法课》,讲柯南的,算是对扩展到化学内容上的学习取经。我的整体感觉是这个看起来还是比较像正常的课,没有经过真正的魔术化设计,因此虽然有可乐爆炸的实验,但和我设想的还有点距离。当然化学部分我还在实践中,和物理一样,这种本来就带现象的科学如何和魔术结合,引入我的魔术特色能到什么样,什么样又被市场认可,这个还待进一步思考。
图11 化学魔法课
9 点多完事后,菜哥接了我就去耍了,开着车路遇了天马大学城,那一条街的点心实在让我意外惊喜,流连忘返,甚至 2天后 2度返场,结果排队1h最后还是没排上之前的臭豆腐了。大概率明年我还要来打卡回味这混在着新鲜与旧感的地方吧。美食图就不发了,地点攻略先告诉大家:
图12 天马大学城美食街
《受力分析》
第二天还有课,我也没过度放纵,毕竟去年 TMEday前拉肚子的事还历历在目。头天做了最后的准备,然后睡到 11 点保证精神,最后一轮熟悉后便上阵了。
昨天穿着校服直接溜入校门,提早离开时被保安以为要逃课。今天则是直接大摇大摆又进来了,沿着斜坡上去竟然碰到了王老师,这可不多见,还有迎面吴老师,还是那口长沙话。简单寒暄后,进教学楼先见了屈老师,还是常量一般的感觉。接了汤以后在教室间游走了一会就到了杨老师的办公室。又是一头短发,依旧那么热情洋溢,只是有点忙碌而没有去年那么夸张了。
这节课的完成度也是相当的高。物理整体难度,可视化,好理解,这也是优势,但和魔术的关系则是我一直要探究的话题。这一场的 bug居然还不少,开场的《反地心引力皮筋》多次掉了,最后还跳了,连贯性不佳,效果没有想象的爆(毕竟去年是爆的);《皮筋找牌》表现力一般,最后一张 Ace时皮筋还断了,好在顺利弹出来了;《轻弹手指》第二轮复盘发现确实少数了一张,好在旁边还有一张解围了。而其余一些魔术的秘密其实实在简单,那种纯粹因神奇而爆炸感看起来可遇不可求了,也不能强求。好在随着深入也逐步渐入佳境,最后的高潮来自于本关系不大的《Invisible Palm》(这证明了桌上的一切,大家是能看清的),这便是追求爆炸的代价,看来还是得在教育目标还是表演之间寻找好平衡,或者进行干净的不同产品的分割就是。不过竟然演到第 3次 palm的时候居然肌肉错乱了记忆,还是重新启用逻辑才恢复的表演,有卡顿但没影响连杨老师也最想学这个。《抽插找牌》时间关系讲解比较粗糙,《反地心引力皮筋》最后没有完成讲解,变成了纯 demo,有点小遗憾。也许每个部分的力学讲解分析,还可以更细致,并且把我设想的数学建模思想再多渗透一些会更好。一共 1+2+2+1+1 = 7个魔术,出现了一半小失误,看来下次还得再提高点重视程度,落实平日的积累,前一天晚上连夜宵也要戒了才行。
总之,这次实验目标已达到,当次效果也不错,这个探索方向能不能逐步成型,就待继续推进了。
图12《纸带找牌》的尖叫瞬间
图13 摩擦力讲解
这里留个彩蛋。在准备重力相关魔术时,原定的是《漂浮纸筒》,那个我一定记得我小时候从《魔星高照》里学来制作过的道具。可我花了好几个晚上也没有复现出拉升的效果,不得不放弃。然后在临走前夜,家里,我居然翻出了小时候制作的纸筒!这种年头的熟悉感的冲击,真是一种无法多得的奇妙感受!
图14 漂浮纸筒儿时制作的道具
准时下课,10min的课间,降旗仪式后,马上开启今天的压轴大戏!
《数列与魔术》
这节课是 3节数学相关课中唯一一个直接以数学主题为目标的,也是应了屈老师的要求,算是遗珠了。上节物理课因为分班,只有 10来个见过的学生,屈老师这个班则就是去年那些孩子,直接省去了自我介绍环节,就进入主题了。
到底是省理班,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无论是对魔术效果真实又惊讶的有探索欲望的反映,还是知识部分的心领神会,都感觉能沟通得十分顺畅。表演终于再次做到零失误,看来唯手熟尔,物理确实非我所熟。基础版本的递推关系和通项公式的讲解和魔术联系都很到位了,自然数公理的表达也完整表述了,前后的 demo 魔术效果也十分出彩。遗憾的是虽然给了我 60min时间,但见好就收,没有再拓展SiStebbinsStack的部分狗尾续貂了。不过准备内容多一点是合理的,因为这样才方便在不同的时长、受众条件下做减法,这比加法容易得多,但也要估计好量,及时调整好节奏。
图15 TinyBerglas爆炸开场
图16 深入讲解数列的数学原理
讲解中,居然了解到,现在数学归纳法删了,单射、一一映射的概念居然也没了,也许是新课改增加了很多新奇的内容吧,以后再慢慢观察吧。
讲到一大半,教室后面进来一个老师打扮的女生,实在没想到居然是 f同学。不过来得真是时候。50多分钟的课上完,此时我所有演出前悬着的心终于全部落下(更神奇的是这次丝毫没发生喉咙嘶哑的问题),正是放松扯淡的好机会了。
和屈老师打完招呼,离开时又遇见了去年才熟悉地汤老师,依旧是老朋友般招呼着。这时也放学了,拉上汤和 f,准备开始本次旅途的下半场叙旧与狂欢了!
活动感想
一年一度,我都有一股强劲的动力要克服重重阻力完成雅礼的这个系列活动。自然作为数学魔术对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累素材的关键组成。从一开始,对母校的怀念也是我想在这里做活动的主要原因。别看一年就一次,顶多也就准备个把月就完事了,但依旧投入了不少的时间精力,经常整夜冥思苦想,甚至有点过于不问结果的哪种悲壮在。因为哪怕仅仅准备40min,在选材上花的固定成本却一点也省不了。而且还要防止竭泽而渔,在还没有系统性全局设计的情况下,尽量考虑到课程的延续性,不能一次全讲完了。
偶尔疲惫的时候,也会怀疑自己,如此不计成本地投入,真的就为了那个儿时割舍不下的梦么?
不过我感觉我也逐渐看到了曙光,因为就探究性学习和数学魔术本身作为主题这 2个新思路基本已经走通,而数学随着内容的积累,也在看到体系的逐步落成,物理也从随机游走到逐渐聚合成套。接着,辅助以这十年来的社会认知,就是逐渐探索出可以落地的方向,成为真的事业。
但我目前依旧没有奢侈地沉浸式思考他们的时间,往往呈现的是一年一度的临时抱佛脚。效果打折扣,这种明明很想做,也需要,但就是想不起来,要费很大劲的感觉真的不好,这也许就是平日欠账太多的后果吧。我内心的真实需求被长期压抑,一直遗忘,一旦面对,就会陌生得害怕。
人的状态是没法自动取得和恢复的,就得用有限的精力,有限地维持,得取舍,得决策。
刚上完时,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再也不想再来一次,不想回顾这些细节。可每年都会忘记这茬,又再来一次,甚至还要费劲而痛苦地回忆早就被自动记下来却没有巩固的细节。所以逐渐地,课后复盘成为重要的项目流程,走完这个状态,再开启新的,以避免混乱。
触景生情
第一天见到刘老师,听到见到了那些熟悉的人,想着忙完一定能一一拜访,会有很多年前想说的话,现在新的感受的迫不及待地分享。但直到上完课匆匆离开,也没有再多见一位。而随机偶遇的老师们,都十分热情,自然,会有重逢的瞬间欣喜。我们当年是紧密的合作伙伴,现在是熟悉的沟通简单顺畅的无任何利益冲突的朋友。但本质上到今天,也属于基本无缘见面的点头之交,毕业当天就代表着我们各自奔向新的旅途,本不该再有交集。偶然得见算作意外,瞬间的欣喜冲击力确实强,但谁也不会轻易跳出当下新的生活来不计成本地追溯过往。老师如此,同学亦然,经历过当年光着屁股的关系,就会有习惯性延续,已经不适应了当下的新身份。最好的方式就是留着念想偶遇,不刻意去寻得什么,去打破已经新形成的平衡。不然会发现,旧的美好怎么着也不再找得回来,反而交错在新的时空里,变得失控。
我明白,我哪怕每年都回来,但我并不再属于这里。
哪怕再回来,也已是过客。
匆匆看过,大家都要迅速回到自己当下的生活。
明年见!
附:本次上课用到的所有牌的 setting全家福,还有物理部分的道具袋,留个纪念。
图17 day1扑克牌 setting汇总(扑克也消费降级了)
图18 day2扑克牌 setting汇总
图19 day2的物理道具(包括 day1 GilbreathPrinciple的几个预言和卡片)
我们是谁:
MatheMagician,中文“数学魔术师”,原指用数学设计魔术的魔术师和数学家。既取其用数学来变魔术的本义,也取像魔术一样玩数学的意思。文章内容涵盖互联网,计算机,统计,算法,NLP等前沿的数学及应用领域;也包括魔术思想,流程鉴赏等魔术内容;以及结合二者的数学魔术分享,还有一些思辨性的谈天说地的随笔。希望你能和我一起,既能感性思考又保持理性思维,享受人生乐趣。欢迎扫码关注和在文末或公众号留言与我交流!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完美洗牌的秘密(十四)——反完美洗牌第三定理的应用一(whispering joker)
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中的数列题解析(分析与方程方向第4题)
点击阅读原文,往期精彩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