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福建省莆田县江口镇,看了下面的文章才知道它的历史。儿时我也在十八廊脚跑上跑下, 在横街顶街冲来冲去,在桥上走来走去。身在他乡, 遥望故土. 少时踪影, 梦中方寻.

以下是转载:

锦 江 春 色

作者: 莆田话网  来源:www.pthua.com  时间:2007-11-10  被浏览: <script src="plus/count.php?aid=234&mid=&view=yes"></script> 1479次  文字:[ ]


 江口位于涵江区与福清市交界处,萩芦溪下游,太平溪之畔、兴化湾之滨。
  唐代称迎仙市,设有“接待宾馆”,是福建最早招待过往官员的馆舍之一。旧府志载:“唐之待宾馆即宋之迎仙驿”。宋代称通应港。以临水环山,山清水秀,如锦绣画图,故别名锦江。“锦江春色”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北宋时期,这里已经形成市镇。嘉佑年间王得臣(字彦辅)在《尘史》“通应子鱼”条目中,已提到“迎仙镇”一词:“闽中鲜鱼最珍者子鱼……莆田迎仙镇乃其出处。”通应即指通应溪,是迎仙镇以东一里的港道,宋时山上建有通应庙而名,今江口双鱼山一带。
  唐至北宋期间,江口周围尚属海涂滩地,最初驿道从福清蒜岭取道福莆岭而入莆田县境,在迎仙溪过渡,越过烧灰山,过囊山古寺而至莆田城关。因迎仙镇地扼水陆交通要津,所以宋代就繁荣一时,人烟稠密,镇上设有“镇务”。宋熙宁四年(1071)建有迎仙寨。宋建炎三年(1129)僧祖逊募建迎仙桥。迎仙桥仿泉州洛阳桥的形态,设有二十四孔,桥面严顺如砥,便利两岸交通。南宋期间,江口市逐渐兴起,宋绍熙三年(1192)建成了江口桥,官商行旅多从江口而过,古驿道渐衰。明代初年江夏侯周德兴命佥事吕谦把迎仙寨移建江口鼓楼山,即今锦江中学校址,迎仙寨也名江口大寨。
  江口大寨扼龙津渡口,依山临水而建,为明代海防要塞。大寨设有四门,东为宁武门,与江口桥相接。南为震兴门,有迎仙署在焉。西为清和门,居高临下,外沿十八级石阶而下(俗称十八廊下),可达观前口。北为水部门,乃居民汲水之通道。东西大道与南北大道呈十字交叉形。江口街店房亦依大道两旁而建,中心点为中亭街,有十八家店房。由中亭街至清和门,因地势较高,叫顶街,中亭街至宁武门,地势趋下,叫下街,居大道东端商旅必经之地,与江口桥及港口码头相距咫尺,行人川流不息,商业繁荣。中亭街至震兴门,叫横街。寨外为柴街,为柴草集市,邻接下埕头街,通向江口其他六个自然村。
  如今的江口镇中心那块小平原俗称“九里洋”。学校、医院、电影院等文化设施星罗棋布,中西各式建筑触目皆是,民国时,人们遂以杜甫名句“锦江春色逐人来”中的“锦江”做它的雅号。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手书“锦江春色”四字,刻石于锦江中学附近,至今尚存。从石刻之高处眺望整个江口,所谓江桥夜月、古寨夕阳、雨堤烟树、瓜园笙歌、舟渔撒网,海市蜃楼、青山倒影、隔岸吹笙,春郊麦浪和远浦归航等十景,均历历在目。
  十景之中,最稀罕的是“海市蜃楼”。那是1942年3月 10日在后郭小学体育场对面隔海处,映出三座远山如一片华丽的集市和村庄,人影幢幢,明显可数,熙来攘往,热闹异常,牛马奔腾,林木苍翠。有田园、村舍、小楼、大厦,还有长桥一道,石拱雕栏,上复一亭,葫芦金顶,光彩耀目;桥头一座石塔,高耸人云;桥外波涛中,有像炮台似的战舰的形影各一,可惜不够明显。下午五时许,夕阳将下,景象渐渺,山村塔桥,一一乌有。黄昏之后,原来被人看是一大片田园山村,又全部回复了“海阔天空”的面貌。隔了一天下午,那片海上又重现这一幕奇观,可惜时间较短,仅半小时而已。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