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数

2006822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著名的太阳广场上来往的人群中忽然夹杂进成批的各国记者,吸引他们汇聚到伊比利亚半岛的不是著名的太阳门遗址,也不是皇家马德里队的球赛,而是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

       国际数学家大会(简称ICM),由国际数学联盟IMU发起和组织,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首届大会1897年在瑞士举行,1900年巴黎大会之后每四年举行一次,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外,未曾中断过,它已成为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大会。加上每次ICM开幕式都同时举行被誉为“诺贝尔数学奖”的菲尔茨奖的颁奖仪式,更使历届ICM成为数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的盛事。

价值百万的突发奇想

       十几年来,从来没有哪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能够像在马德里召开的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6)那样为全世界的目光所关注。

       大会开始前几个月,在ICM2006的官方网站上登出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个有100年历史的数学难题的证明,将在本届大会上宣布。”同时,在会议的日程表上,还有这样一行字——82217:1518:15,里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题目:庞加莱猜想。

       “全世界懂得猜想的人不超过三四个”,我国著名数学家,1983年非尔茨奖得主丘成桐院士表示。20005月,美国的克莱数学研究所列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悬赏求解——庞加莱猜想正是其中之一,与之并列的,还有黎曼假设、霍奇猜想和杨·米尔理论等,每道题的悬赏金额高达百万美元——仅仅是这个数字,已经足以吸引媒体的目光,菲尔茨奖——作为数学界最高成就——的奖金数额为:1500美元。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1904年,法国数学家庞加莱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看似很简单的拓扑学猜想:在一个三维空间中,假如每一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到一点,那么这个空间一定是一个三维的圆球。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猜想,在百多年的时间里吸引着无数的天才数学家前赴后继,却依然不得全解。

       “这是一项大成就,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丘成桐说。

       正因为如此,俄罗斯数学家格利高里·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才会“因为他在几何学以及对瑞奇流中的分析和几何结构的革命化见识。”而成为2006年菲尔茨奖的四位获奖者之一。众所周知,佩雷尔曼的工作为庞加莱猜想的解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这个不修边幅、特立独行的大胡子数学家,却拒绝前去领奖。

他需要的只是数学

       佩雷尔曼的全名,是格利高里·雅科夫列维奇·佩雷尔曼,生于1966年——今年是他最后一次有机会捧走菲尔茨奖,因为菲尔茨奖只授予年龄小于四十岁的青年数学家。高中时,他曾以以满分的成绩获得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而后,他在圣彼得堡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接着在斯特科洛夫研究所(Steklov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谋得职位,潜心数学问题。

       他的第一个成果出现在1994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职米勒访问学者(Miller Fellow)时,佩雷尔曼设法证明了著名的灵魂猜测(Soul Conjecture),引起数学界的广泛关注。而此时,他才28岁。

       “他的思路很敏捷,做东西技术性和技巧性很强,而且很严谨。”北大数学系教授田刚院士回忆到。

       在米勒访问学者期满后,佩雷尔曼回到圣彼得堡,正当所有人都认为他将进一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时,佩雷尔曼却以近乎隐居的方式离开了众人的视线。

       200211月,两篇署名为格利高里·佩雷尔曼的论文被发表在著名的学术论文网站arXiv网上,时任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任教授的田刚在看过这篇论文后,立刻通过电子邮件邀请佩雷尔曼“访问MIT并就这一工作做几个演讲。”

       佩雷尔曼重出江湖,并且带来了可能是正确的庞加莱猜想的证明。

       2003年的47日、9日和11日,佩雷尔曼在麻省理工学院作了3个演讲,除此以外,在两周的访问时间里,他还作了一系列报告,时间超过20个小时,非常仔细地回答每一个问题。此时,庞加莱猜想可能得到证明的消息开始流传出去,《纽约时报》以《俄罗斯人报告,著名数学问题解决了》为题进行了报道,引起轰动。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浙江大学数学中心执行主任刘克峰说,“佩雷尔曼的工作简直是神来之笔,好比打开了金矿的大门。”

       然而,正当数学界的同仁开始就佩雷尔曼的论文提出一系列问题,希望佩雷尔曼就其中的一些“漏洞”(gaps)作出解释时,这位“世外高人”却又一次离群索居,逃离了公众视线。据悉,这位单身的孝子至今与母亲生活在一起,靠着10年前在美国访问时的积蓄维生,不知道是不是又开始思考另一个重大问题。

       “他需要的只是数学,而不是奖赏、资金和职位”。这是20041月出版的《自然》杂志(Nature 427)上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所用的提示语。

仿佛生下来

就为证明天才的存在

       196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十四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组织委员会主席O.弗罗斯特曼(Frostman)曾经说:“数学本身正在如此迅速地发现,恐怕没有一个人能概况研究前沿的状况,只有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联合努力,才可能了解数学的全貌。”

       这句话或许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随着数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已经没有人能够凭借一己之力解决难题,任何人的任何工作都无时无刻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论是巨人,或是侏儒。

       如果佩雷尔曼走出的是“将军”的那一步,那么为佩雷尔曼奠定局势的前辈们,无疑也是功不可没。

       在数学的棋局上,我们永远无法试图去比较任意两步棋,谁更重要。

       1904年,庞加莱在提出猜想之后一度认为自己已经成功给出证明,可没过多久,证明过程中的错误就暴露了出来。然而,这丝毫不能影响庞加莱在数学史上不可抹煞的地位。1854年出生的他,自1879写出关于微分方程方面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后,其研究工作涉及数论、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等许多领域:他创立了自守函数理论(1878),提出了一般的单值化定理(1883),开创了动力系统理论,证明了“庞加莱回归定理” (1895),创立组合拓扑学,推广欧拉多面体定理成为欧拉—庞加莱公式,证明流形的同调对偶定理,证明了李代数第三基本定理及坎贝尔—豪斯多夫公式,证明了庞加莱—伯克霍夫—维特定理,首先认识到洛伦茨变换构成群,他是多复变函数论、直觉主义的先驱者……

       而庞加莱猜想,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不得不提的一点是,1912死于血栓梗塞的他,年仅58岁。

       本世纪初法兰西最伟大的人物就是昂利·庞加莱。罗素如是说。

       20世纪30年代以前,很少有数学家问津庞加莱猜想,英国数学家怀特黑德(Whitehead)曾一度声称自己完成了证明,然而如庞加莱一样,他也在不久之后撤回了论文。

       50年代到60年代之间,越来越多的数学家开始关注这道世界难题,并由此发展出了低维拓扑学这门学科。

       60年代初,1966年菲尔茨奖得主斯梅尔公布了自己对庞加莱猜想的五维和五维以上的证明,二十多年之后,美国数学家福里德曼(Freed man) 证出了四维空间中的庞加莱猜想,并因此获得菲尔茨奖。之后,瑟斯顿(Thruston)引入了几何结构的方法对三维流形进行切割,这给他带来了1983年的菲尔茨奖。

       然而,三维空间中的庞加莱猜想始终没有进展。

       1982年,康奈尔大学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创立了一种新方程———瑞奇(Ricci)流,用它可以完成一系列的拓扑手术,构造几何结构,把不规则的流形变成规则的流形,从而解决三维的庞加莱猜想,这一工作被中国数学家杨乐院士认为是“破解庞加莱猜想的奠基性工作”。于是,又有大批的数学家开始使用这种新工具试图攻克难关——其中包括中国的曹怀东、朱熹平等。然而不论他们如何努力,始终没能找出解决“奇点”问题的好办法。

       研究又一次停滞了。

       直到佩雷尔曼的出现。

冲刺:三驾马车

       可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佩雷尔曼2002年末发表在互联网上的论文全部打印出来也就70多页。他只提出了证明庞加莱猜想的要领,而没有完整地去证明猜想。很难说从提出要领到完整证明这个猜想的过程中不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而且佩雷尔曼本人也不认为自己完整证明了这个猜想。” 杨乐院士表示。

       各国数学家顺着佩雷尔曼铺平的道路继续前进着。其中的三驾马车尤为引人注目——广东中山大学朱熹平和美国利哈伊大学曹怀东、密歇根大学的布鲁斯·克莱纳(Bruce Kleine)和约翰·洛特(John Lott)以及田刚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拓扑学家约翰·摩根(John Morgan)

       20065月,摩根和田刚合作完成的书稿提交给了克雷数学研究所,并在725日把这本473页的书放到了arXiv网站上。525日,克莱纳和洛特把名为“佩雷尔曼论文注记”(Notes on Perelman's Papers)192页文章放到了arXiv网站上。而不久之后的《亚洲数学杂志》六月号就登出了朱熹平和曹怀东328页的《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佩雷尔曼Ricci流理论的应用》(A Complete Proof of the Poincar and Geometrization Conjectures - application of the Hamilton-Perelman theory of the Ricci flow)

       面对看似如此激烈的竞争,克雷研究所所长卡尔森却说:“克莱纳和洛特,曹怀东和朱熹平,摩根和田刚,3个小组中的每一个都对检验佩雷尔曼的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能够有3个独立的数学家小组来做这件事,当然比只有一个小组要好得多了。”

       的确,数学竞争的胜者,永远是整个人类。

       正如D.希尔伯特在1928的第八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所说的那样“数学不分种族……对于数学,整个文明世界构成同一个国家。”

       国际数学家大会很快就会结束,伊比利亚半岛也将重归宁静,然而人类对世界、对自己的追问却永无止境,人类用数学符号写就的壮丽史诗在不断的洗礼和涅槃之中绵延,绵延……

       “万物皆数!”——毕达哥拉斯的声音,从两千年前的古希腊上空回荡至今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