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Strategy(1) 生命周期函数

在整个框架中,策略是重中之重。策略是你交易的逻辑的展现,是你思维的展示。量化交易者要认真对待。

策略模块相比其他模块需要更多的代码编写,交易逻辑是自己的,无法代替。其他模块有既定的、成熟的方案,拿来主义就可,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编写。

框架中已经有了Strategy类,编写新的策略继承这个类。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重写某些函数。

backtrader模块的编写一般都在继承的继承上编写,backtrader作者为大家无私奉献,劳心劳力。

这一片有三个重点:一是从整体上了解整个Strategy,掌握内部的函数结构。二是交易思维如何落实到代码中,三是了解每个函数具体作用。

1. 策略类中内部函数

import backtrader as bt

class TestStrategy(bt.Strategy):

    def __init__(self):   # 必选项
        pass 

    def start(self):
        pass

    def prenext(self):
        pass

    def nextstart(self):
        pass

    def next(self):    # 必选项
        pass

    def stop(self):
        pass

    def notify_cashvalue(cash, value):
        # 监听函数,监听cash,value的变化。
        pass

    def notify_trade(trade):
        # 监听函数, 监听trade的变化
        pass

2.生命周期函数讲解

2.1__init__函数

_init_ 初始化,和python中的类一样用法。在实例中调用,可以创建需要的变量。

在策略中,init有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访问line对象。此对象是完整的对象。

在操作中经常对线对象或者含线对象进行操作,从而创造出新的线对象。

当然可以直接引用指标的含线对象

def __init__(self):
  
  self.sma = bt.indicators.MovingAverageSimple(self.datas[0].lines.close, period=15)
  
  self.dif = self.datas[0].close - self.sma

需要注意的是init方法是不能访问线的点。线的点在其他函数中则会用到。

在平均线中参数中,close线是默认的。self.datas[0].close 可以改写成 self.datas[0]

在前面 一些概念中介绍,含线对象需要是属于哪个数据时,第一个数据是默认值。那么self.sma可以简化成如下:

  self.sma = bt.indicators.MovingAverageSimple(period=15)

2.2 next函数

2.2.1运行方式

line线对象或者含线对象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列表。是可以循环迭代的,next方法可以访问线中的点。self.datas[0].close[0]是今日收盘价,self.datas[0].close[-1]是昨日收盘价…

next是不能访问线的整体。

在最小周期为1的情况,next方法调用的次数跟数据量是一样,next方法不停的循环迭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假设这就是全部的交易数据,总共四行。next首先访问20050104日这一行bar,然后一次访问,直到最后20050107日bar结束。

注意索引[0]是当前next正在处理的bar行,代表当前。例如next循环到第二行,self.datas[0].close[0]指的是第二行的收盘价。这个索引是动态的。

不要搞混。这一行数据是一个bar,是概念上的。next还是要通过线对象来访问点的数据信息。

next函数迭代是在满足最小周期交易数据时,才能运行。

2.2.2时间访问

在前面介绍过,在使用多个数据对象时,第一个数据的时间将作为标准,所以第一个数据的时间是长度要足够长,要有连续性。在投资组合中,最好第一个数据使用指数数据,保证了时间线的稳定性,连续性。

存在两个时间对象,都可以进行访问:

  • 策略时间对象 即self.datatime。当前时间点:self.datetime[0]
  • 行情数据时间对象 即self.datas[0].datetime。 当前时间点:self.datas[0].datetime[0]

然而时间是float类型,使用时需要转化成python数据格式。

可以使用datetime包进行转换,backtrader已经内置其方法。对当前时间进行格式转变:

  • 策略时间对象进行格式转化 self.datetime.datetime(0)
  • 行情数据进行时间格式转化 self.datas[0].datetime.datetime(0)

注意这里是()而不是[]

在进行时间格式转化时,数据多的话是很消耗算力资源的,backtrader编写了一个函数num2date,来提高运算效率

用法如下:

  • 策略时间对象 bt.num2date(self.datetime[0])
  • 数据行情时间对象 bt.num2date(self.datas[0].datetime[0])

数据行情时间线可以访问下个bar的时间点,如self.datas[0].datetime.datetime(1)。用策略时间self.datetime.datetime(1)则会出错。

在使用中,更多的使用的是数据行情的时间对象。

2.3其他声明周期函数

  • start 函数是提示策略可以开始了,默认是空函数
  • prenext 预告函数 调用了15日的移动平均线,刚开始处理的条数不足15,也就是前14条都会调用prenext函数。这个15日就是最小周期,在满足最小周期之前调用。
  • nextstart函数,满足最小周期时调用,只调用一次。默认行为是调用next
  • stop函数 停止函数在回测执结束后调用。默认的是空方法。

作者把几个周期函数比作人生命的某个阶段。

init怀孕------->start出生------>prenext童年------>next成年------->stop死亡

3.声明周期函数代码示例:

Strcycle.py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backtrader as bt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import sys, os

# 编写策略
class TestStrategy(bt.Strategy):

    def log(self, txt, dt=None):
        '''定义打印功能,被next函数调用'''
        dt = dt or self.datas[0].datetime.date(0)  
        print(f'{dt.isoformat()} {txt}')

    def start(self):
        print('start是开始')

    def __init__(self):
      
        self.num_prenext = 0  # prenext的计数器
        self.num_next = 0    # next的计数器
        self.sma = bt.indicators.MovingAverageSimple(period=15)
        print('init是第一个')

    def prenext(self):
        self.num_prenext += 1
        self.log(f'{self.num_prenext}次运行prenext方法')

    def nextstart(self):
        self.log(f'在第{len(self.data.close)}个bar运行nextstart方法')

    def next(self):
        self.num_next += 1
        self.log(f'这是第{self.num_next}次运行next方法')
    
    def stop(self):
        print('stop是结束')
				print(f'一共有{round(len(self.data.close))}个交易数据')  # len()已处理的数据量。

if __name__ == "__main__":
    # 1.大脑实体化
    cerebro = bt.Cerebro()
    # 2.添加策略
    cerebro.addstrategy(TestStrategy)

    # 3.获取数据,添加数据
    abspath = os.path.dirname(sys.argv[0])  # 获取当前程序所在的目录
    pathfile = os.path.join(abspath,'./601318.csv')   #获取数据文件

    stock_name = pd.read_csv(pathfile, index_col='date', parse_dates=True)
    start_date = datetime(2022, 6, 1)
    end_date = datetime(2022, 6, 30)
    data = bt.feeds.PandasData(dataname=stock_name, fromdate=start_date, todate=end_date)
    cerebro.adddata(data)  

    cerebro.run()

这个代码的结构:

  1. 策略TestStrategy
  2. 数据 Data Feeds
  3. 将策略和数据加入到大脑实例Cerebro中
  4. 运行回测。

(有些知识还未学习,重点在于了解策略内部的运行机制)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

init第一个
start是开始
2022-06-01 1次运行prenext方法
2022-06-02 2次运行prenext方法
2022-06-06 3次运行prenext方法
2022-06-07 4次运行prenext方法
2022-06-13 8次运行prenext方法
2022-06-14 9次运行prenext方法
2022-06-15 10次运行prenext方法
2022-06-16 11次运行prenext方法
2022-06-17 12次运行prenext方法
2022-06-20 13次运行prenext方法
2022-06-21 14次运行prenext方法
2022-06-22 在第15个bar运行nextstart方法
2022-06-23 ------------这是第1次运行next方法
2022-06-24 ------------这是第2次运行next方法
2022-06-27 ------------这是第3次运行next方法
2022-06-28 ------------这是第4次运行next方法
2022-06-29 ------------这是第5次运行next方法
2022-06-30 ------------这是第6次运行next方法
stop是结束
一共有21个交易数据

选取了一个06月的交易日。从运行结果来看,先是init,start方法,先14次运行prenext方法,然后在第15个bar时运行nextstart方法,紧接着都是运行next方法,最后运行stop方法。

可见策略生命周期与最小周期是高度相关。设置15日的最小周期,在满足15个bar的情况下,next方法才能被调用。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前言 1. 翻译说明 2. 版权声明 1. 在Tomcat中快速上手 1.1. 开始Hibernate之旅 1.2. 第一个持久化类 1.3. 映射cat 1.4. 与Cat同乐 1.5. 结语 2. 架构(Architecture) 2.1. 概况(Overview) 2.2. 实例状态 2.3. JMX整合 2.4. 对JCA的支持 3. 配置 3.1. 可编程的配置方式 3.2. 获得SessionFactory 3.3. JDBC连接 3.4. 可选的配置属性 3.4.1. SQL方言 3.4.2. 外连接抓取(Outer Join Fetching) 3.4.3. 二进制流 (Binary Streams) 3.4.4. 二级缓存与查询缓存 3.4.5. 查询语言中的替换 3.4.6. Hibernate的统计(statistics)机制 3.5. 日志 3.6. 实现NamingStrategy 3.7. XML配置文件 3.8. J2EE应用程序服务器的集成 3.8.1. 事务策略配置 3.8.2. JNDI绑定的SessionFactory 3.8.3. JTA和Session的自动绑定 3.8.4. JMX部署 4. 持久化类(Persistent Classes) 4.1. 一个简单的POJO例子 4.1.1. 为持久化字段声明访问器(accessors)和是否可变的标志(mutators) 4.1.2. 实现一个默认的(即无参数的)构造方法(constructor) 4.1.3. 提供一个标识属性(identifier property)(可选) 4.1.4. 使用非final的类 (可选) 4.2. 实现继承(Inheritance) 4.3. 实现equals()和hashCode() 4.4. 动态模型(Dynamic models) 5. 对象/关系数据库映射基础(Basic O/R Mapping) 5.1. 映射定义(Mapping declaration) 5.1.1. Doctype 5.1.2. hibernate-mapping 5.1.3. class 5.1.4. id 5.1.4.1. Generator 5.1.4.2. 高/低位算法(Hi/Lo Algorithm) 5.1.4.3. UUID算法(UUID Algorithm ) 5.1.4.4. 标识字段和序列(Identity columns and Sequences) 5.1.4.5. 程序分配的标识符(Assigned Identifiers) 5.1.4.6. 触发器实现的主键生成器(Primary keys assigned by triggers) 5.1.5. composite-id 5.1.6. 鉴别器(discriminator) 5.1.7. 版本(version)(可选) 5.1.8. timestamp (optional) 5.1.9. property 5.1.10. 多对一(many-to-one) 5.1.11. 一对一 5.1.12. 组件(component), 动态组件(dynamic-component) 5.1.13. properties 5.1.14. 子类(subclass) 5.1.15. 连接的子类(joined-subclass) 5.1.16. 联合子类(union-subclass) 5.1.17. 连接(join) 5.1.18. 键(key) 5.1.19. 字段和规则元素(column and formula elements) 5.1.20. 引用(import) 5.1.21. any 5.2. Hibernate 的类型 5.2.1. 实体(Entities)和值(values) 5.2.2. 基本值类型 5.2.3. 自定义值类型 5.3. SQL中引号包围的标识符 5.4. 其他元数据(Metadata) 5.4.1. 使用 XDoclet 标记 5.4.2. 使用 JDK 5.0 的注解(Annotation) 6. 集合类(Collections)映射 6.1. 持久化集合类(Persistent collections) 6.2. 集合映射( Collection mappings ) 6.2.1. 集合外键(Collection foreign keys) 6.2.2. 集合元素(Collection elements) 6.2.3. 索引集合类(Indexed collections) 6.2.4. 值集合于多对多关联(Collections of values and many-to-many associations) 6.2.5. 一对多关联(One-to-many Associations) 6.3. 高级集合映射(Advanced collection mappings) 6.3.1. 有序集合(Sorted collections) 6.3.2. 双向关联(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6.3.3. 三重关联(Ternary associations) 6.3.4. 使用<idbag> 6.4. 集合例子(Collection example) 7. 关联关系映射 7.1. 介绍 7.2. 单向关联(Un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7.2.1. 多对一(many to one) 7.2.2. 一对一(one to one) 7.2.3. 一对多(one to many) 7.3. 使用连接表的单向关联(Un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with join tables) 7.3.1. 一对多(one to many) 7.3.2. 多对一(many to one) 7.3.3. 一对一(one to one) 7.3.4. 多对多(many to many) 7.4. 双向关联(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7.4.1. 一对多(one to many) / 多对一(many to one) 7.4.2. 一对一(one to one) 7.5. 使用连接表的双向关联(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with join tables) 7.5.1. 一对多(one to many) /多对一( many to one) 7.5.2. 一对一(one to one) 7.5.3. 多对多(many to many) 8. 组件(Component)映射 8.1. 依赖对象(Dependent objects) 8.2. 在集合中出现的依赖对象 8.3. 组件作为Map的索引(Components as Map indices ) 8.4. 组件作为联合标识符(Components as composite identifiers) 8.5. 动态组件 (Dynamic components) 9. 继承映射(Inheritance Mappings) 9.1. 三种策略 9.1.1. 每个类分层结构一张表(Table per class hierarchy) 9.1.2. 每个子类一张表(Table per subclass) 9.1.3. 每个子类一张表(Table per subclass),使用辨别标志(Discriminator) 9.1.4. 混合使用“每个类分层结构一张表”和“每个子类一张表” 9.1.5. 每个具体类一张表(Table per concrete class) 9.1.6. Table per concrete class, using implicit polymorphism 9.1.7. 隐式多态和其他继承映射混合使用 9.2. 限制 10. 与对象共事 10.1. Hibernate对象状态(object states) 10.2. 使对象持久化 10.3. 装载对象 10.4. 查询 10.4.1. 执行查询 10.4.1.1. 迭代式获取结果(Iterating results) 10.4.1.2. 返回元组(tuples)的查询 10.4.1.3. 标量(Scalar)结果 10.4.1.4. 绑定参数 10.4.1.5. 分页 10.4.1.6. 可滚动遍历(Scrollable iteration) 10.4.1.7. 外置命名查询(Externalizing named queries) 10.4.2. 过滤集合 10.4.3. 条件查询(Criteria queries) 10.4.4. 使用原生SQL的查询 10.5. 修改持久对象 10.6. 修改脱管(Detached)对象 10.7. 自动状态检测 10.8. 删除持久对象 10.9. 在两个不同数据库间复制对象 10.10. Session刷出(flush) 10.11. 传播性持久化(transitive persistence) 10.12. 使用元数据 11. 事务和并发 11.1. Session和事务范围(transaction scopes) 11.1.1. 操作单元(Unit of work) 11.1.2. 应用程序事务(Application transactions) 11.1.3. 关注对象标识(Considering object identity) 11.1.4. 常见问题 11.2. 数据库事务声明 11.2.1. 非托管环境 11.2.2. 使用JTA 11.2.3. 异常处理 11.3. 乐观并发控制(Optimistic concurrency control) 11.3.1. 应用程序级别的版本检查(Application version checking) 11.3.2. 长生命周期session和自动版本化 11.3.3. 脱管对象(deatched object)和自动版本化 11.3.4. 定制自动版本化行为 11.4. 悲观锁定(Pessimistic Locking) 12. 拦截器与事件(Interceptors and events) 12.1. 拦截器(Interceptors) 12.2. 事件系统(Event system) 12.3. Hibernate的声明式安全机制 13. 批量处理(Batch processing) 13.1. 批量插入(Batch inserts) 13.2. 批量更新(Batch updates) 13.3. 大批量更新/删除(Bulk update/delete) 14. HQL: Hibernate查询语言 14.1. 大小写敏感性问题 14.2. from子句 14.3. 关联(Association)与连接(Join) 14.4. select子句 14.5. 聚集函数 14.6. 多态查询 14.7. where子句 14.8. 表达式 14.9. order by子句 14.10. group by子句 14.11. 子查询 14.12. HQL示例 14.13. 批量的UPDATE & DELETE语句 14.14. 小技巧 & 小窍门 15. 条件查询(Criteria Queries) 15.1. 创建一个Criteria 实例 15.2. 限制结果集内容 15.3. 结果集排序 15.4. 关联 15.5. 动态关联抓取 15.6. 查询示例 15.7. 投影(Projections)、聚合(aggregation)和分组(grouping) 15.8. 离线(detached)查询和子查询 16. Native SQL查询 16.1. 创建一个基于SQL的Query 16.2. 别名和属性引用 16.3. 命名SQL查询 16.3.1. 使用return-property来明确地指定字段/别名 16.3.2. 使用存储过程来查询 16.3.2.1. 使用存储过程的规则和限制 16.4. 定制SQL用来create,update和delete 16.5. 定制装载SQL 17. 过滤数据 17.1. Hibernate 过滤器(filters) 18. XML映射 18.1. 用XML数据进行工作 18.1.1. 指定同时映射XML和类 18.1.2. 只定义XML映射 18.2. XML映射元数据 18.3. 操作XML数据 19. 提升性能 19.1. 抓取策略(Fetching strategies) 19.1.1. 调整抓取策略(Tuning fetch strategies) 19.1.2. 单端关联代理(Single-ended association proxies) 19.1.3. 实例化集合和代理(Initializing collections and proxies) 19.1.4. 使用批量抓取(Using batch fetching) 19.1.5. 使用子查询抓取(Using subselect fetching) 19.1.6. 使用延迟属性抓取(Using lazy property fetching) 19.2. 二级缓存(The Second Level Cache) 19.2.1. 缓存映射(Cache mappings) 19.2.2. 策略:只读缓存(Strategy: read only) 19.2.3. 策略:读/写缓存(Strategy: read/write) 19.2.4. 策略:非严格读/写缓存(Strategy: nonstrict read/write) 19.2.5. 策略:事务缓存(transactional) 19.3. 管理缓存(Managing the caches) 19.4. 查询缓存(The Query Cache) 19.5. 理解集合性能(Understanding Collection performance) 19.5.1. 分类(Taxonomy) 19.5.2. Lists, maps 和sets用于更新效率最高 19.5.3. Bag和list是反向集合类中效率最高的 19.5.4. 一次性删除(One shot delete) 19.6. 监测性能(Monitoring performance) 19.6.1. 监测SessionFactory 19.6.2. 数据记录(Metrics) 20. 工具箱指南 20.1. Schema自动生成(Automatic schema generation) 20.1.1. 对schema定制化(Customizing the schema) 20.1.2. 运行该工具 20.1.3. 属性(Properties) 20.1.4. 使用Ant(Using Ant) 20.1.5. 对schema的增量更新(Incremental schema updates) 20.1.6. 用Ant来增量更新schema(Using Ant for incremental schema updates) 21. 示例:父子关系(Parent Child Relationships) 21.1. 关于collections 21.2. 双向的一对多关系(Bidirectional one-to-many) 21.3. 级联生命周期Cascading lifecycle) 21.4. 级联与未保存值(Cascades and unsaved-value) 21.5. 结论 22. 示例:Weblog 应用程序 22.1. 持久化类 22.2. Hibernate 映射 22.3. Hibernate 代码 23. 示例:复杂映射实例 23.1. Employer(雇主)/Employee(雇员) 23.2. Author(作家)/Work(作品) 23.3. Customer(客户)/Order(订单)/Product(产品) 23.4. 杂例 23.4.1. "Typed" one-to-one association 23.4.2. Composite key example 23.4.3. Content based discrimination 23.4.4. Associations on alternate keys 24. 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
`strategy()` 是 TradingView 中 Pine 脚本中最重要的函数之一,它用于定义你的交易策略。`strategy()` 函数包含多个参数,用于定义你的策略的名称、交易方向、入场条件、出场条件和止损条件等。下面是 `strategy()` 函数的常用参数: - `title`:策略的名称。 - `shorttitle`:策略的缩略名称。 - `overlay`:如果设置为 `true`,则该策略将覆盖图表上的价格线。 - `pyramiding`:设置为 `1` 时,表示每个信号只会产生一次交易信号。设置为 `2` 时,表示每个信号可以产生两个交易信号,以此类推。 - `precision`:价格精度。 - `initial_capital`:初始资本。 - `default_qty_type`:交易量类型,默认为 `strategy.percent_of_equity`,即使用百分比进行交易。 - `default_qty_value`:交易量,默认为 `100`,表示使用 100% 的资本进行交易。 - `commission_type`:手续费类型,默认为 `strategy.commission.percent`,即使用百分比进行计算。 - `commission_value`:手续费,默认为 `0.1`,表示手续费为 0.1%。 除了上述参数之外,`strategy()` 函数还包括 `entry`、`exit` 和 `stop_loss` 等参数,用于定义入场、出场和止损条件。例如,你可以使用以下代码定义一个简单的交易策略: ``` strategy("My Strategy", overlay=true) longCondition = crossover(sma(close, 20), sma(close, 50)) if (longCondition) strategy.entry("My Long Entry Id", strategy.long) shortCondition = crossunder(sma(close, 20), sma(close, 50)) if (shortCondition) strategy.entry("My Short Entry Id", strategy.short) strategy.exit("My Long Entry Id", "My Long Exit Id", stop=close * 0.95) strategy.exit("My Short Entry Id", "My Short Exit Id", stop=close * 1.05) ``` 这段代码使用两个移动平均线(20 和 50)来定义长期和短期趋势。当短期平均线上穿长期平均线时,会产生一个买入信号,当短期平均线下穿长期平均线时,会产生一个卖出信号。在这个策略中,止损条件分别设置为买入价的 5% 和卖出价的 5%。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实际的交易策略需要更加复杂和全面的考虑。在实际交易中,你需要仔细评估你的风险和收益,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你的交易策略。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南万寿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