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次读《西游记》原著,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第一次精读《西游记》——上次读《西游》时略过了书中所有的诗词韵文。虽说电视剧看过很多次,《西游》的故事情节已颇为熟悉,但精读原著后才逐步发现《西游》一书,流露着诸多“禅意”。这一次,我竟然“没读懂”。
比起《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西游记》的语言通俗,甚至可谓老幼皆宜、妇孺皆识;形式主体上也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便于阅读,并不烧脑。但这通俗的语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却都渗透著作者对世事的参悟,对生命的思考,对人之为人的领略。
在书中,我看到了精巧和美妙。
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博人兴趣的情节,这是作者的能力;把世情、哲理、讽刺、影射都蕴含在一个个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凸显作者的水平。而浅显情节中暗含深意,则是作者构思精巧之处。
书中人物出场或亮相时自报家门、交待身份来历、描摹外貌衣着,用的是诗词韵文。
写神魔打斗场景,写取经沿途山水风景,用的是诗词韵文。
章回篇首的开篇明义,章回中的“有诗为证”以及章回末的总结评论,用的是诗词韵文。
这些诗词韵文,或是作为情节的补充说明,或是勾勒画面、渲染气氛,虽然占据了大量篇幅,有时会让读者有审美疲劳和乏味感,质量也略显参差不齐,但整体显示出作者高深的文学造诣,显示出一种文学美,一种艺术美。此外,它们读起来也是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