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制造业中,呆滞物料管理是必答题,考验着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尤其是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市场供需关系不稳、物流能力受阻,许多制造型企业不得不将库存策略从尽可能“零库存”调整到战略性“多备料”,这也相应加剧了库存物料积压成为“呆滞物料”的风险,不仅会导致库存数据混乱,还会给企业运营带来现金流风险。
01 呆滞物料管理,知易行难
呆滞物料的“处理”方式有退货、转卖、报废等,这类方式通常会带来较大的减值损失,如果能将呆滞物料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消耗呆滞库存,无疑是最上乘的方法。实际上,呆滞物料的管理知之非难,行之不易,通过齐套成成品进行呆滞物料消耗更是难上加难。这体现在三个方面:大规模多来源数据处理难、实时满足不同消耗策略难、多个消耗目标兼顾难。
制造业领域的库存管理种类繁多,一家大型企业的库存管理动辄牵涉数10万级SKU,这些SKU的实时库存数量、库龄、所属大区、未来到货数量、缺货数据等信息与对应不同成品的BOM信息叠加在一起,极其庞杂。在联想深圳工厂,物料全量库存数据达7亿行以上,整机历史出货数据达千万级行,一种机型的齐套方案最多可达到上亿种,处理难度极大。
呆滞物料的消耗策略和方案需要随着业务需求变化实时调整,不同策略下的等待时间、可使用的物料范围、新采购物料金额等限制条件都不同,如在紧急消耗策略下只能使用当前库存已有的物料完成齐套,不能考虑在途物料和新采购物料;在长期消耗策略下,要考虑根据在途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