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受到 CEO 文章的影响《秦孝公与商鞅的组织建设》,最近也把电视剧「大秦帝国」看了一遍,这部电视剧非常精彩,主要讲述了秦孝公和商鞅推行变法强秦的史事。
在历史课中我们知道商鞅最后死于车裂之刑,但是对事情的缘由不是很清楚,对整个变法的历程就更不清楚了,看完这部电视剧后,我一直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商鞅变法成功了,而中国近代的诸多变法/起义皆以失败而终」。
1. 变法背景
秦国好战之国,在秦穆公时期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 12 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称为霸主,但在之后的 300 多年里却连年征战导致国弱民穷。到秦孝公时期,秦国已是一副外忧内患的烂摊子,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招贤令。商鞅自卫国入秦,开启了壮大秦国的「商鞅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897 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严重民族危机的激发下,维新变法运动迅速高涨。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迫在眉睫,如果再不变法,不但国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后来,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两国的变法时国内都是处于国弱民穷的背景,两位君主都主张推行变法,希望以变法改变国运。出发点相同,为何结局天壤之别?我认为这里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导致。
1. 上层组织态度天壤之别
秦国贫弱,孝公继位即励志恢复祖宗基业,由此颁布招贤令,广招天下名士。鞅入秦,变法由秦孝公主动推行全力支持。而光绪帝则属于被动推行变法,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迫在眉睫,如果再不变法,不但国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二者态度相差甚多,也难怪后续变法出现变故时,孝公立场坚定,坚持维护新法,而光绪帝意志不坚定、诚惶诚恐,光绪帝被废,变法失败。
「一个组织的上一层面是梦想和坚持梦想的人,这是一个组织的原始内核。」当这个内核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个「苹果」就是一个坏苹果。
2. 变法内容不符国情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誓不休战”!秦国好战,人口本来就少,连年的战事,所剩人丁就更少。所以商鞅变法推行的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鼓励生产和按军功奖励一方面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 GDP。另一方面又不忘军事国防,训练新军。经济军事两不误,一旦成型必是虎狼之师。
戊戌变法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人都吃不饱了,搞这些都是形式主义。「民以食为天」饭都吃不饱谈这些高大上的理想是救不了大清。
互联网早期时代,互联网的春风给很多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很多企业生怕错过这一场春风,分别成立 IT 技术部。为了标榜自己是具有 IT 基因,赶紧做个网站或者 App 就标榜自己已经建立 IT 信息一体化。
诚然,很多公司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谈转型,但是成功华丽转型的凤毛麟角,转型失败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有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企业成功转型的有以下关键因素。
@1. 对公司现状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聪明的领导者往往能未雨绸缪,对公司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洞察先机根据局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带领公司实现跨越。
@2. 重新定义公司的战略重点。领导者需要明确产品、服务、客户细分以及地域市场的关注点(以及应规避的地方)。他们需要采取行动,放弃、收购及(或)投资新的业务或研发,使公司发展与其战略重点保持一致。
@3. 重组组织架构。通过优化组织架构,降低运营成本和复杂性,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很多公司都会进行事业部分群,核心目标是提高组织灵活性、降低成本。
@4. 建立正确的文化。在一个不断颠覆的时代,公司转型需要速度、创新以及接受变革的开放文化。
最后用两个成语结尾「审时度势,见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