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题
Web 1.0是所见即所得;
Web 2.0所荐即所得;
Web 3.0是所建即所得。
这两天,远在美国的一场听证会火了。
今年,所有人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元宇宙上,但却很少有人了解元宇宙的重要基础设施Web 3.0究竟是什么?
互联网有三个分层时期:
-
Web 1.0:网易、新浪和搜狐等门户网站的内容为主,很少有交互;
-
Web 2.0:Facebook、博客、微博等,用户深度参与了信息当中,交互变多;
-
Web 3.0:区块链数据为主,创作者将会拥有网络(底层资产)。
Web 1.0
当无数条信息流从我们眼前飞过的时候,信息大爆炸时代诞生。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们所能接受到的信息都是由网站运营者编辑发布,处于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
Web2.0
随着手机端的移动互联网的诞生,Web2.0时代到来。这一时期,用户与平台进行了大量的互动,从而改变了信息生产和获得的方式。
每一个人都深度参与在信息当中这是Web 2.0时代最大的特点。同时像博客、微博这样的产品诞生,使得用户可以自己上传发布内容。从那一刻开始,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得到了空前的增长。
Web 3.0
人类的本质是喜新厌旧,随着人类对互联网的开发越来越深,Web 2.0能带给用户的新鲜感就会越来越少。
移动设备无论怎么更新,你也不会对它深度感冒,花样再多的APP,你也顶多是已用无感。
创新之所以在Web 2.0时代被打上死结,是因为当前底层技术急需被革新。
于是,Web 3.0出现了。Web 3.0和Web 2.0最大的区别,就是生产关系的改变。
虽然在 Web2.0 中的互联网把每个人链接在了一起,使得信息的流通速度和信息量指数级上升,每个人都可以获取信息并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服务,看着是挺公平的,但其实互联网的管理要远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举个例子,以前我们在互联网上顶多就是信息的发布者和参与者,但我们能得到的反馈非常有限,既不能决定什么,也不能改变什么。
因为平台、运营商都对各自地盘上发生的事情有管理权和监控权。这就是为什么川普的账号可以那么轻易就被推特封杀,这也是为什么各个平台可以收集用户消费习惯,再来一波大数据杀熟。
但这种情况在Web 3.0完全不同,它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让数据所有权回归到了每一个人。
中本聪的故事
2008年,有一个自称是日裔美籍,名叫中本聪的人,在“metzdowd.com”网站的密码学邮件列表中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
论文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创建一套去中心化的电子交易体系,且这种体系不需要创建在交易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中本聪所提出的这种新数据模型库就是今天的区块链技术。
后来,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区块链当中,区块链给所有支持者都发了一种货币——比特币。只要参与者愿意为区块链的发展做贡献(提供算力),就一定会获得比特币作为报酬,这就是所谓的生产关系发生改变。
除此之外,参与者还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来影响区块链的发展,于是数不清的人加入了挖矿大军,“矿工”这一职业就此诞生。
不过,比特币只是建立区块链的最基础模型,它并没有实际用处。在比特币这条链除了挖矿,其他事情都不做了。
为了拥有更高的自由度,矿工们发明了新链以太坊。
在以太坊这条链上,除了挖矿之外,还能自己去开发各种各样的应用,让以太坊长成了一个可编程的平台。同时,在以太坊这条总链的下端,还长出了很多条子链,提供这些子链的人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
以太坊给人的感觉有一点类似于苹果的iOS系统,每年的开发者大会苹果都吸纳更多有意义的技术融入到苹果当中。但唯独不一样的是,iOS系统永远独属于苹果公司,任何外部技术开发者都没有话语权。
在Web 3.0时代长出的以太坊则不同,只要你增加了以太坊的价值,就能从中获取经济收益。理论上来讲,如果提供的价值足够大,甚至个人都可以成为以太坊的主人。
这种形式有点像是在古罗马时代,公民都可以在重大问题上投出自己的一票以影响重大决策的发展。这是因为Web 3.0所带来的改变是科技的改革,它可以让数据和数据带来的收益回归个人,让私钥掌握在用户自己手里,具有高度的自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陈博每日观察”,作者: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