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两年虽然疫情肆虐全球,虽然困得住人们的脚步,但是困不住科技的发展趋势,前有元宇宙,后有 web3.0,新的热点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技术革新也是越来越快,之前只能在科幻电影、科幻小说中出现的场景变成了现实,不得不说这两年的技术圈是越来越有料。说起 web3.0,相比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所耳闻,甚至有人专门去了解和学习的,2021 年不仅是元宇宙的元年还是 web3.0 的元年,尤其是今年关于 web3.0 的热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和行业领头者投入到 web3.0 中,那么 web3.0 到底是炒作还是真有赚头?web3.0 真的将会开拓一次新的技术变革么?它会不会带来新的风口呢?那么本文就来略作浅谈一下。
一、关于 web3.0
1、web3.0 的定义
web3.0 很火,但是搞懂它的基本含义还是要通过专业的角度去看,虽然大部分做开发的都听说过 web3.0 这个词汇,但是它的详细内容大家却说不完整,那么本着追求真理的理念出发,找到了较为权威的维基百科关于 web3.0 的详细解释。
维基百科关于 web3.0 的解释:Web3(也被称为 Web 3.0,又写为 web3)是关于万维网发展的一个概念,主要与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加密货币以及非同质化代币有关。与区块链有关的 web3 概念是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Gavin Wood 于 2014 年提出,并于 2021 年受到加密货币爱好者、大型科技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的关注。
维基百科关于与 web2.0 有关的 Web 3.0 的解释:除了上面的释义之外,Web 3.0 还有其他意思,例如有人是针对 Web 2.0 提出 Web 3.0,该词包含多层含义,用来概括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方向和特征,包括:将互联网本身转化为一个泛型数据库;跨浏览器、超浏览器的内容投递和请求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语义网;地理映射网;运用 3D 技术搭建的网站甚至虚拟世界或网络公国等。
关于 web3.0 的其他释义:Web 3.0(Web3),第三代互联网,意思是由 DLT(分布式账本技术)支援,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网路世界,也将是驱动元宇宙的基础建设技术。在 Web 3.0 世界里,所有权及掌控权均是去中心化,建设者和用户都可持有 NFT 等代币而享有特定网路服务。
2、Web 3.0 的显著特征
-
拥有 10M 的平均带宽。
-
提出个人门户网站的概念,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
-
让个人和组织之间建立一种互为中心而转化的机制,个人也可以实现经济价值。
投资基金的 a16z(Andreessen Horowitz)把 Web 3.0 定义为:一组科技,涵盖数码资产、去中心化金融(DeFi)、区块链、代币和分散式自治组织(DAO)。区块链以太坊(Ethereum)则指:Web 3.0 是在区块链上运行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
Web 3.0 目前为止仍未有标准定义,却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包括: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去信任化与无权限化(Trustless and Permissionless)、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连通性与无边界网络(Connectivity and Ubiquity)。
-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去中心化是 Web 3.0 的核心原则。信息不再只在固定位置,而是分散储存。没有了中心控制点,等如删除了制造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商(Intermediate Trader),用户数据将不再受 Meta(Facebook)和 Google 等科技巨企控制,可以可降低公司或政府的审查风险、拒绝服务(DoS) 攻击的有效性,确保个体用户的私隐资料甚至保留所有权。
-
去信任化及无权限化(Trustless And Permissionless):去中心化这个原则,由去信任化及无权限化去实践。Web 3.0 中的「去信任化」,即是网络允许参与者直接交流互动而无需通过受信任的中介;「无权限化」意味着任何人不用经过管理机构授权的情况下参与。因此,Web 3.0 应用程序将运行在区块链或分散的点对点网络或其组合上—— 这种分散的应用程序又被称为 DApp。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在 Web 3.0 中,通过 Semantic Web(语意网)的概念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计算机将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信息。Web 3.0 更会使用机器学习,透过数据和演算法来模仿人类的学习方式,并且愈渐准确。这些功能不仅限于现时互联网上的行为定向广告(Behavior Targeting Advertising),未来更有助应用于药物设计、材料开发、气候建模等不同领域。
-
连通性与无边界网络(Connectivity And Ubiquity):借助 Web 3.0,信息和内容变得更加互联和无处不在。不同应用程序分析更多的信息和数据,并且愈来愈多日常设备和产品连接到网络。
3、Web 3.0 的历史
Web 3.0 是谁提出来的?有的说是美国电脑资讯书籍出版公司 O'Reilly Media 副总裁 Dale Dougherty 在 2001 年第一次向公众提出。他本身也是早期 Web 2.0 的重要推手,据闻是看到.com 泡沫化后的相法。其实当时 Web 3.0 的概念还是相当模糊,只是单纯想像网路未来会更强调 customisation 与 personalisation。其实,Web 3.0 最早期的真正推手,是被称为全球资讯网之父的 Tim Berners-Lee。他在 1998 年提出 Semantic Web(语意网)的基础概念。2005 年接受访问时,他指出 Semantic Web 就是他心目中的 Web 3.0。语意网的概念认为新世代网际网路中,电脑将用模拟人类的方式处理内容,所有数据都可以依据上下文、概念上进行理解和连接。后来区块链与比特币出现,强调不依赖中央机构发行新货币、维护交易,用数位加密演算法等等,影响力亦日渐增大。
接着就是一些重要的 Web 3.0 被谈论的事件,如下所示:
-
2006 年 5 月,蒂姆·伯纳斯-李曾说:“人们不停地询问 Web 3.0 是什么。我认为当 SVG 在 Web 2.0 的基础上大面积使用——所有东西都起波纹、被折叠并且看起来没有棱角——以及一整张语义网涵盖着大量的数据,你就可以访问这难以置信的数据资源。”
-
2006 年 11 月的 Technet 峰会上,Yahoo 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杨致远作出阐述:“目前对 Web 2.0 的归档和讨论很多。借助网络级别所能达到的效能,网络的力量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我们同时也看到最近 4 年出现了更高级的设备以及更高级的与网络互动的方法,不仅呈现在游戏机和移动设备这样的硬件,同时也呈现在软件层面。你不一定得是计算机科学家才能创作出一个程式。这种现象在 Web 2.0 里初现端倪,而 3.0 将更加深化,是一个真正的公共载体……专业、半专业和消费者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创造出一种商业和应用程序的网络效应。”在这个峰会上,Netflix 创始人 Reed Hastings 阐述了定义 Web 术语的简单公式:“Web 1.0 是拨号上网,50K 平均带宽,Web 2.0 是 1M 平均带宽那 Web 3.0 就该是 10M 带宽,全影像的网络,这才感觉像 Web 3.0。”
-
2007 年 8 月 7 日,Google 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出席首尔数字论坛时被与会者问及 Web 3.0 的定义,埃里克·施密特首先开玩笑的地说“Web 2.0 只是一个行销术语,而你刚才正好发明了 Web 3.0 这个行销术语。”随后他谈及了自己的具体看法:“ ……(Web 3.0)建立应用程序的方法将不同。到目前为止 Web 2.0 一词的出现主要是回应某种叫做“AJAX”的概念……而对 Web 3.0 我的预测将是拼凑在一起的应用程序,带有一些主要特征:程式相对较小、数据处于网络中、程式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PC 或者手机)、程式的速度非常快并能有很多自订功能、此外应用程序像病毒一样地扩散(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 ”
-
2010 年 11 月 16 的网络高峰会(Web 2.0 Summit)中 Mary Meek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指出 Web 3.0 由“社交网络、移动设备和搜索(Social Networking, Mobile and Search)”所组成。
-
2014 年,以太坊共同创办人 Gavin Wood 重新提出 Web 3.0 的想法。他指出,应该有一种不受审查、低门槛的基础网路传递协议来取代 AJAX、HTTP 和 MySQL 等传统网络技术,而且可受验证地去保护网路使用者的资讯与资金流动。
还有就是第三代互联网(Web 3.0)因为 Elon Musk 发声引起全球关注。这常跟区块链、NFT、元宇宙、加密货币、去中心化一起被讨论的科技概念,已出现了 20 年。Preface 介绍 Web3.0 这将是继 Web 1.0 和 Web 2.0 之后的科技革命!
也就是从 2006 年底以来,Web 3.0 一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多争论的焦点,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关于如何定义 Web 3.0,及其所代表的含义的争论非常激烈,观点也琳琅满目。
4、Web 3.0、Web 2.0、Web 1.0 三者的对比
顾名思义,在 Web 3.0 出现之前,必定已经有 Web 1.0 与 Web 2.0 的存在。
Web 1.0(1990-2005 年)
Web 1.0,即第一代互联网。大多数参与者是内容消费者;创作者则只是建构网站的开发人员,这些网站主要以文本以及图像格式提供资讯,站点与站点之间没有太多互动性。例如 IP、TCP、HTTP、SMTP 等都是 70 至 80 年代设计,秉持包容与开放精神,也是开放标准。现今不论是 Android 或 iPhone 手机里,都与这些开源的代码有莫大的渊源。
Web 2.0(2005-2020 年)
Web 2.0,第二代互联网,也就是当代的网路形式。内容具有互动性,由企业提供独立、中心化的服务,价值集中在 Google、Apple、Amazon 及 Meta (Facebook)等少数企业巨头。创作变得容易,也令应用程式的供应商的目标转移成为谋利:追求点击率从而获得更多广告收入,成为现今网路公司主要盈利模式。这也暴露了 Web 2.0 的弱点:隐私与安全。
Web 3.0 (从 2021 年兴起,目前处于开始阶段)
Web 3.0 背后的概念是,让数据本身依托于开放的数学算法与协议,不依赖于机构甚至个人。建于 Web 3.0 的应用程式称为 DApp(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强调网路开放而且分散地安全。
对于用户来说,Web 3.0 的体验可能和 Web 2.0 分别不算太大,而差异在于使用者或创作者能对自己贡献的内容保有所有权,还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回报。私隐方面,用户能清楚知道这些数据的用途,并且具有决策权。
根据以上三者所处阶段,用以下表格列出 Web 3.0、Web 2.0、Web 1.0 的区别:
再根据三者的特点,用以下表格列出 Web 1.0、Web 2.0、Web 3.0 的优缺点及产物
二、国内外关于 Web 3.0 的讨论
1、将互联网转化为数据库
迈向 Web 3.0 的第一步是“互联网”这一概念的体现,结构化数据集以可重复利用、可远程查询的格式公布于网络上,比如 XML、RDF 和微格式。最近 SPARQL 的发展为网络上以 RDF 方式配发的数据库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查询语言和应用程序接口。数据网络让数据契合和应用程序互用性更上新台阶,使数据像网页一样容易访问和链接。在数据网络时代,重点主要是如何以 RDF 的方式提供结构化的数据。全语义网时期会拓宽语义范围,这样结构化、半结构化甚至零散的数据内容(比如传统的网页、文档等)都能以 RDF 和 OWL 语义格式的形式普遍存在。
2、向人工智能进化的道路
Web 3.0 也被用来描述一条最终通向人工智能的网络进化的道路,这个人工智能最终能以类似人类的方式思辩网络。可是,一些人对此表示悲观,认为这是不可企及的设想。然而,像 IBM 和 Google 这样的大公司已经在使用一些正提供惊人的信息的新技术,例如通过挖取学校音乐网站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热门单曲。同时也有人提出是否智能系统将是 Web 3.0 背后的推动力,抑或智能会以人的形式出现,即某体系的人们(例如 del.icio.us 这样的协同过滤服务,Flickr 和 Digg 这样人工抽取网络资源)以及他们之间如何互动。
3、语义网和 SOA 的实现
和人工智能的方向有关联,Web 3.0 可以是语义网概念的实现和扩充。各学院正在研究开发一种基于描述逻辑和智能代理的推理软件,这样的软件通过运用表述网络上概念和数据之间的关系的规则来进行逻辑推理操作。
Sramana Mitra 对语义网成为次世代互联网基本要素的看法不同,并提出了一道封装 Web 3.0 的公式 Web 3.0 也被认为和服务导向结构及语义网的具体体现有关。
4、向 3D 进化
另一条可能的道路是 Web3D 联盟拥护的 3D 化构想,包括将整个网络转化为一系列 3D 空间,采用第二人生启发的概念。同时也提供新的方式在 3D 共享空间连接和协同。
5、关于 Web 3.0 的延伸性定义
美国企业家兼风险投资家诺瓦·斯皮瓦克建议将 Web 3.0 的定义延伸至当前各大技术潮流迈向新的成熟阶段的具体体现,包括:
-
无处不联网:宽带网普及和发展,移动通信设备的互联网介入。(例如:平板电脑)
-
网络计算:“软件即服务”的商业模型,Web 服务互用性,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和效用计算(又“云端计算”)。
-
开放技术:开放 API 和协议,开放数据格式,开源软件平台和开放数据(如创作共用,开放数据许可)。
-
开放身份:OpenID,开放名声,跨域身份和个人数据。
-
智能网络:语义网技术比如资源描述框架,网络本体语言,SWRL,SPARQL,语义应用程序平台和基于声明的数据储备。
-
分布式数据库:万维数据库(“World Wide Database”,由语义网的技术实现)。
-
智能应用程序:普通语言的处理,机器学习,机器推理,自主代理。
三、Web3.0 的应用
1、区块链的应用
Web3.0 的应用,以区块链为基础,Web 3.0 使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新应用和服务得以存在,包括以下内容。
-
NFT。不可伪造的代币(NFT)是在区块链中存储的具有加密哈希值的代币,使代币单位独一无二。
-
DeFi。去中心化金融(DeFi)是 Web 3.0 的一个新兴用例,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被用作实现金融服务的基础,在传统的中心化银行基础设施的范围之外。
-
加密货币。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是 Web 3.0 的应用,它创造了一个新的货币世界,旨在与法币的历史世界分开。
-
DAO。DAO 有可能成为 Web 3.0 服务的组织实体,以去中心化的方式提供一些结构和治理。
2、行业的应用
不说国外,就拿国内来讲,现在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和行业领头者投入到 web3.0 中,证券公司、银行,甚至娱乐圈的“星爷”注册 INS 账号,并高调招聘人才,为自己进军 Web3 而造势,而且现在娱乐圈好多知名明星都纷纷在 NFT 和 Web3.0 领域试水,让娱乐圈投资科技新概念新风口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
从去年的元宇宙,到今年的 NFT 和 Web3.0,让新科技风口走向了融合,可以说 Web3.0 是一切新科技的母本,不管是元宇宙还是 NFT 都是佐证 Web3.0 的具体划分领域。
3、日常生活的应用
假设你正在网上买衣服或安排旅行计划,透过 Web 3.0 的智能搜索引擎,就能整理大量信息,根据个人资料和偏好制定度身定造的建议,不用浏览众多网站比较价格,从而节省时间。
最后
通过上面关于 web3.0 发展的介绍以及现状,我个人觉得 web3.0 真的将会开拓一次新的技术变革,而且 web3.0 是真有赚头, 尤其是在现在用户隐私保护不足的当下,用户之前可以不需要中心化的服务器直接进行交互,同时通过加密协议的方式确保了自己的数据不会有泄露的风险。Web 3.0 能否在可见将来成为主流,仍是未知之数,但全球区块链技术热潮带动下,Web 3.0 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或流行用语,而是颠覆网路世界的科技革命。Web3.0 有望大幅改进现有的互联网生态系统,有效解决 Web2.0 时代存在的垄断、隐私保护缺失、算法作恶等问题,使互联网更加开放、普惠和安全。俗话说得好:风口来了猪都能飞,所以趁现在把握住 Web3.0 的风口,飞起来!
附录:互联网络发展大事纪
-
1990 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全球资讯网 www 诞生
-
1994 Netscape 成立
-
1995 微软推出 IE
-
1998 Google 成立
-
2000 网际网路泡沫破裂
-
2004 Facebook 成立
-
2005 YouTube 成立
-
2006 Twitter 成立
-
2007 Apple 公司推出第一支 iPhone
-
2009 比特币问世
-
2015 以太坊建立智慧合约功能,被誉为下一代区块链平台
-
2016 Tik Tok 成立
-
2021 3 月比特币币值首次超过 6 万美元
参考资料
1、维基百科——web3.0
2、Comparison Between Web 1.0, Web 2.0 and Web 3.0
3、Web 2.0
4、Web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