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志] 第64节 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
        
        孔子冷酷无情地打击了樊迟学干农活的积极性,他认为樊迟是一棵“君子苗”,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努力成为“百里才”,胸中格局要大,要心存百姓社稷,而不应致力“种田”。孔子幼年生活贫苦,虽然出身贵族,但亲娘是个小妾,因不遭大娘待见,带着他和跛脚大哥,生长在村巷之中。孔子其实会干不少农活,他之所以拒绝传授樊迟,完全是站在过来人的立场。他自己学遍各种农艺,达到“融会贯通”境界,却偏要说出“焉用稼”三字,正如同“老聃”读遍“东周国立图书馆”所有藏书,却偏要在《道德经》中写上“绝学无忧”,。孔子知道,有能力服侍好十亩庄稼的农夫,要远远多于有能力服侍好“百里”民众的“官宦”。在一个人的“眼光心胸”以及“器度格局”的境界层次上,只要求一个农夫达到“小人”的层次,却要求一个“官宦”达到“君子”的层次。
        
        地里刨食的“乡党”平民既无必要,也难以达到“君子”层次,于是『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孔子在乡下时,一脸和气,恭谨温顺,一言不发地装哑巴。但轮到教授自己的弟子时,他就要求很严格,《雍也第六》第13章,『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告诫“卜商”要将自己的“格局”提升到“君子”层次。
        
        卜商性格勇武阴郁,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也就是山东日照莒县的县长。他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为官要取信于民。在孔子去世后,孔门诸位弟子对“儒术”认知见解不同,各有主张,“儒分为八”,儒门教义分成“八派”,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传授《诗经》、《春秋》等书。据传战国早期时魏国名相“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一代贤主“魏文侯”也曾尊他为师。
        
        在卜商去上任“莒父宰”之前,『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卜商向孔子请教怎样治理“莒父”,孔子告诫他不要急于出政绩,不要贪图小利益。卜商又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告诉他,『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父母有事自己代劳,有了酒食父母先吃,这并不难做到,但是永远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就不容易做到。
        
        卜商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他认为,『“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一个人是不是受过教育,要看他能否做到“取才胜过取貌”,“服侍父母尽力”,“履行职责用心”,“朋友相交守信”。
        
        与“卜商”半斤八两的“颛孙师”同样为人勇武,他清流不媚俗,孔子评价他“性情偏激”。他广交朋友,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颛孙师”认为“贤士”应该勇于担负兴亡,财货来路要端正,祭祀要恭敬,丧事要肃穆。
        
        《为政第二》第18章“子张学干禄”记载,“颛孙师”向孔子请教“做官”的学问,孔子告诉他要『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要多听别人发言,自己谨慎发言,多看别人做事,自己谨慎做事。孔子又告诉他,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不要厌烦琐事,而要忠于职守。“颛孙师”又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什么样的境界才算“通达”。他觉得所谓“通达”就是指名声在外,『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表示他对“通达”的理解有误。『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指出,这只是“闻”,让人知道自己,做点表面文章,说点好听言语,却是说一套做一套,经常有违道义。真正的“达”是要敦厚质朴,讲究道义,察言观色,能居人下,这样才算“通达境界”。
        
        “颛孙师”又问孔子什么是“明”,怎样做到“明察秋毫”。孔子告诉他『浸润之谮(Zen4),肤受之愬(Su4),不行焉,可胃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孔子表示,既能够破解别人暗地的诽谤,也能够抵挡别人当面的毁伤,这就是“明察”,也就是“远见”。“颛孙师”问孔子怎样提高德行,怎样扫除疑惑,孔子告诉他,『忠信,徙义』就是“德行”,『既欲其生,又欲其死』,犹豫不决就是“疑惑”。《 诗经•小雅•我行其野》讲,『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决不能因为嫌贫爱富,就见异思迁,背弃忠义。
        
        “颛孙师”又向孔子请教“做善人”的学问,《先进十一》第20章记载“子张问善人之道”,孔子觉得“做善人”是很鸡肋的追求。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就不能达到精深层次,『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孔子表示,应该追随先贤成熟做法,一丝不苟加强自我修养,才能登堂入室,窥见奥妙。“颛孙师”又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阳货十七》第6章,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告诉“颛孙师”要学会谦恭、宽和、守信、机敏、施惠。
        

        孔子慧眼识珠,一眼看透“卜商”和“颛孙师”的优劣所在。“颛孙师”过度恪守道义,中正无瑕有余,柔和圆润不足,烙铁一般炙热,刀锋一般割手。“卜商”做事急功近利,崇尚与时俱进,玲珑讨巧有余,道义操守不足,纵然才识非凡,终是“小人”器度。《先进十一》第16章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二期学员”子贡问老师孔子,他的师弟“颛孙师”和“卜商”这两位“四期学员”谁更贤良,孔子觉得“颛孙师”和“卜商”是“半斤八两”,过尤不及,都有各自的“罩门”。


本节到此结束,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