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到试剂之后该做什么?
收到试剂并不是简单地“冰箱一放”就完事了。正确的保存条件,关系到后续细胞活性与培养成功率。
1. 脑类器官培养基 A
-
保存温度:4 ℃
-
保质期:3 个月
-
建议:尽量在1个月内使用完毕
-
长期不用时:可转存于 -20 ℃,但避免超过2次反复冻融
2. 组织保存液 E & 原代组织消化液 C
这两种试剂中富含细胞活性相关的营养成分,对细胞的预处理与消化至关重要。
-
保存建议:如短期内不使用,推荐存放于 -20 ℃
-
重要提示:避免反复冻融超过2次,以免活性下降
🧪 类器官培养之前的组织准备:越早做对,越少返工
组织的前处理在类器官实验中容易被忽视,但却是影响最终成败的关键因素。
Step 1:实验材料准备
提前准备以下材料,可节省操作时间并提升实验稳定性:
-
原代缓冲液 B(预冷至 4 ℃)
-
组织保存液 E
-
取样管、运输箱、冰袋等运输工具
Step 2:组织的获取与运输
-
时间敏感性强:组织应在离体后 30分钟内 尽快置入组织保存液 E
-
清洗流程:使用原代缓冲液 B 清洗组织表面血液 3-5 次
-
运输条件:将组织保存在 4 ℃条件下,72 小时内运输完成
🧬 脑类器官原代培养流程(以24孔板为例)
接下来是实验操作的核心部分——类器官的构建。
所需材料清单
确保以下材料状态合适:
-
原代缓冲液 B(4 ℃)
-
原代组织消化液 C(预热至 37 ℃)
-
融化好的基质胶(提前24小时放入 4 ℃冰箱)
-
脑类器官培养基 A(室温或 37 ℃)
-
其他器材:剪刀、移液枪、培养皿、细胞筛等
🧠 脑类器官构建步骤详解
1. 组织清洗
-
将组织从取样管中转入培养皿,使用原代缓冲液 B 反复吹打清洗3次以上
-
目的:去除血液及表面杂质,提升细胞纯度和后续消化效果
2. 组织解离与酶消化
-
使用眼科剪或手术刀片清除脂肪或杂质
-
机械切割成 1–3 mm³ 的小块,转移至15 mL EP管中
-
加入 6 mL 原代组织消化液 C,在 37 ℃ 条件下震荡消化 20–25 分钟
-
每10分钟观察一次:判断组织是否充分解离
-
判断标准:观察到较多小于 70 μm 的细胞团或单个细胞,即可进入下一步
-
💡 提示:
若样本较少(如活检样本),可将组织放入1.5 mL EP管中,使用1 mL消化液进行处理。
✅ 小结:做好准备,让类器官培养更高效
脑类器官构建是一个精密而系统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细节疏忽都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本文从试剂的收货、保存,到前处理与消化步骤,力求为研究者提供一套稳定、实用的技术参考。
记住:类器官实验,从你打开快递箱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