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类器官培养从“收货”开始:一份实用的试剂处理与操作指南

📦 收到试剂之后该做什么?

收到试剂并不是简单地“冰箱一放”就完事了。正确的保存条件,关系到后续细胞活性与培养成功率。

1. 脑类器官培养基 A

  • 保存温度:4 ℃

  • 保质期:3 个月

  • 建议:尽量在1个月内使用完毕

  • 长期不用时:可转存于 -20 ℃,但避免超过2次反复冻融

2. 组织保存液 E & 原代组织消化液 C

这两种试剂中富含细胞活性相关的营养成分,对细胞的预处理与消化至关重要。

  • 保存建议:如短期内不使用,推荐存放于 -20 ℃

  • 重要提示:避免反复冻融超过2次,以免活性下降


🧪 类器官培养之前的组织准备:越早做对,越少返工

组织的前处理在类器官实验中容易被忽视,但却是影响最终成败的关键因素。

Step 1:实验材料准备

提前准备以下材料,可节省操作时间并提升实验稳定性:

  • 原代缓冲液 B(预冷至 4 ℃)

  • 组织保存液 E

  • 取样管、运输箱、冰袋等运输工具

Step 2:组织的获取与运输

  • 时间敏感性强:组织应在离体后 30分钟内 尽快置入组织保存液 E

  • 清洗流程:使用原代缓冲液 B 清洗组织表面血液 3-5 次

  • 运输条件:将组织保存在 4 ℃条件下,72 小时内运输完成


🧬 脑类器官原代培养流程(以24孔板为例)

接下来是实验操作的核心部分——类器官的构建。

所需材料清单

确保以下材料状态合适:

  • 原代缓冲液 B(4 ℃)

  • 原代组织消化液 C(预热至 37 ℃)

  • 融化好的基质胶(提前24小时放入 4 ℃冰箱)

  • 脑类器官培养基 A(室温或 37 ℃)

  • 其他器材:剪刀、移液枪、培养皿、细胞筛等


🧠 脑类器官构建步骤详解

1. 组织清洗

  • 将组织从取样管中转入培养皿,使用原代缓冲液 B 反复吹打清洗3次以上

  • 目的:去除血液及表面杂质,提升细胞纯度和后续消化效果

2. 组织解离与酶消化

  • 使用眼科剪或手术刀片清除脂肪或杂质

  • 机械切割成 1–3 mm³ 的小块,转移至15 mL EP管中

  • 加入 6 mL 原代组织消化液 C,在 37 ℃ 条件下震荡消化 20–25 分钟

  • 每10分钟观察一次:判断组织是否充分解离

    • 判断标准:观察到较多小于 70 μm 的细胞团或单个细胞,即可进入下一步

💡 提示
若样本较少(如活检样本),可将组织放入1.5 mL EP管中,使用1 mL消化液进行处理。


✅ 小结:做好准备,让类器官培养更高效

脑类器官构建是一个精密而系统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细节疏忽都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本文从试剂的收货、保存,到前处理与消化步骤,力求为研究者提供一套稳定、实用的技术参考。

记住:类器官实验,从你打开快递箱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