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究复杂应力状态下多尺度固体材料强度及变形模量机理及理论模型

如何研究复杂应力状态下多尺度固体材料强度及变形模量机理及理论模型

How to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theoretical model of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modulus of solid materials under complex stress and multi-scale conditions

问题描述:

固体材料强度及变形模量理论是材料力学、塑性力学、岩土力学、混凝土力学以及各种工程结构安全计算及分析所需的基础理论。然而,目前所有描述固体材料(包括岩土、混凝土、金属材料、陶瓷玻璃材料等)力学特性的本构模型(含屈服准则、强度准则、变形模量等)均不能统一反映应力状态、裂纹特性、尺度等主要因素的影响。而在工程实践中,材料和结构的强度和变形的力学计算分析总会同时涉及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只能采用近似的方法或忽略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会对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造成显著的影响,有时甚至不能给出自洽的计算结果。

问题背景:(简要介绍本问题在现阶段学术研究和科技发展中的产生背景)

固体材料的本构模型是材料及结构工程稳定与安全理论分析的最重要的基础。然而,自然界中,固体材料内部存在大量原生的缺陷,包括裂纹、孔洞、结构面(对岩体,包括节理、层理、断裂面、夹层等)等。固体材料的力学性质(包含强度及变形模量等)不仅与受力状态(三轴应力条件)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岩石内部原生的缺陷的密度、分布特征等的影响。此外,固体材料内部一般存在大量微缺陷,如裂纹或微孔洞等。对于由岩石块体组成的岩体内部存在不同类型结构面。这些缺陷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材料的强度和变形模量,而且可导致固体材料强度和变形模量的尺寸效应,也可产生强度和变形模量的应力状态效应。

固体类材料的强度及变形模量等力学特性是计算及分析一切由固体材料组成的各种结构、基础及地基的稳定性及安全性的基础,其强度及变形模量等力学特性受应力状态、裂纹特性(形状、密度、分布等)、尺度等显著影响。然而,目前所有描述固体材料(包括岩土、混凝土、金属材料、陶瓷玻璃材料等)力学特性的本构模型均不能统一反映应力状态、裂纹特性、尺度等主要因素的影响。而在力学及工程实践中,具体的结构稳定性或及安全性的力学计算分析总会同时涉及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只能采用近似的方法或忽略一些其它因素影响的本构模型,这样简化处理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材料和强度计算结果不准,有时甚至不能给出自洽的计算结果。究其原因,一方面缺乏统一考虑应力状态、裂纹特性、尺度等主要因素对固体材料的本构模型的影响,比如用受力均匀条件下材料强度代替不均匀应力场条件下材料强度而忽略尺度效应或不均匀应力场效应;忽略应力状态对强度和弹模的缺陷特征效应(缺陷特征对材料强度和弹模的影响)的影响等,这是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是有关理论问题也没有解决,如何综合考虑应力状态、裂纹特性、尺度等主要因素对本构模型的影响物理机理,以及如何建立基于其机理的理论模型等问题。

最新进展:

固体材料强度的确定方法,是固体力学与有关工程最核心和关键的问题,国内外有广泛的研究。对于固体材料的强度,到目前为止提出了数百个模型(准则)。根据固体材料强度准则建立所依据物理理论基础不同将强度准则或破坏准则划分为四大类:基于最大储能假设的强度准则、基于最大剪应力假设的强度准则、经验强度准则和微观、细观机理为基础建立宏观强度准则。这些准则中,有的可以反映复杂应力状态的影响,尤其是中主应力的影响,如 Fairhurst(1964)、Franklin(1971)、Ramamurthy(1985)、Yoshida(1990)以及Hoek- Brown (2002)等提出的经验强度可以反映最小主应力对强度的影响;Mogi(1967,1971)、Lade- Ewy(1999)(修正)提出的经验强度可以反映三轴应力对强度的影响。基于细观机理为基础建立宏观强度准则,如:Murrel(1963)提出的三维Griffith准则、Zhou(1994)提出的修正Wiebols-Cook准则、黄书岭,冯夏庭(2008)提出的广义多轴应变能准则;Zhen Li(2020)采用一系列应力变量组合建立了基于应变能和CMP的岩石屈服强度准则。此外,还有基于最大最大储能假设或剪应力假设的强度理论,如Drucker-Prager(1952)强度理论、高红和郑颖人(2007)提出的三剪能量强度理论、Von Mises(1913)准则,以及俞茂宏(1983、2002)提出的双剪强度理论及统一强度理论。统一强度理论从数学上可以包含到目前为止所有强度准则。

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准则均不能反映应力状态对强度的裂纹或结构面效应(裂纹或结构面对强度的影响)的影响。单就强度的尺寸效应而言,已有一些理论模型可以反映,如Yoshinaka et al. (2008)采用 Weibull 统计理论建立强度与尺寸成指数关系的理论模型;Anastasios Stavrou等(2019)对不同尺寸和缺陷密度的样品进行了一系列模拟实验室试验,以检验试件尺寸和预先存在的缺陷对岩石块体强度的综合影响。实际上,强度尺寸效应的机理是与材料内部缺陷有关的,同时也与应力状态有关,而应力状态的改变一定程度上改变材料内部裂纹等缺陷的密度和分布特征。所以,仅有强度尺寸效应模型,不可能准确运用于实际的不同应力和复杂应力状态下固体和结构材料强度计算分析。实际上,目前为止,未见同时考虑应力状态、缺陷和尺度对强度影响的机理分析及理论模型。

对于固体材料的变形模量的理论确定方法,考虑裂纹或结构面对岩石变形模量影响有也丰富的成果,如 Kachanov, M. 等(1980、1987、1992)等从弹性力学和断裂力学的角度研究了不同裂纹分布特征及密度对岩块变形模量及泊松比的影响,研究最具系统性; Hoek 和Brown(1988、2002、2019) 利用试错法导出了相关岩体力学参数的估算公式,建立岩体质量RMR(Rock Mass Rating)对岩体弹性模量影响的计算工程。这些公式或模型均为经验模型。目前,罕有应力状态对岩石变形模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冯夏亭等(2018、2019、2020)从实验上研究了中主应力对岩石变形模量影响。但到目前为止,未见同时考虑应力状态、缺陷和尺度对变形模量影响的机理分析及理论模型。

重要意义:

一般的固体材料可视为一种非均质的多相复合结构,而且天然存在各种大量的缺陷,且这些缺陷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岩石在受到外界作用以后,弥散在岩石内部的微缺陷不断变化,在部分区域出现贯通,进而形成宏观裂缝导致岩石失稳破坏。岩石的破坏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如果只是单纯用经典弹塑性力学或断裂力学的方法来描述,将难以获得理想结果。因此,在岩石强度和变形模量理论研究中综合考虑应力状态、缺陷和尺度对变形模量和强度的影响机理,建立相应建立宏-细-微观多层次耦合的岩石强度及变形模量理论模型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解决国际上缺乏关于综合考虑应力状态、裂纹特性、尺度等主要因素对本构模型影响的理论模型问题,填补理论空白;另一方面,研究成果的应用,将极大提高由固体组成的结构稳定性或及安全性方面的有关力学计算的准确性,更科学更合理的保证由固体材料组成的结构工程的安全性。

建立这样的模型有点像物理学中的建立统一场论,有非常大的难度和挑战性。但该模型一旦建成,在固体力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学科中,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工程应用上均具有里程碑意义。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