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6——应用层4电子邮件

1、电子邮件概述

大家知道,实时通信的电话固然使用方便,但有两个严重缺点。第一,电话通信的主叫和被叫双方必须同时在场。第二,有些电话常常不必要地打断被叫者的工作或休息。

电子邮件(E-mail)是互联网上使用最多的和最受用户欢迎的一种应用。电子邮件把邮件发送到收件人使用的邮件服务器,并放在其中的收件人邮箱(mail box)中,收件人可在自己方便时上网到自己使用的邮件服务器进行读取。这相当于互联网为用户设立了存放邮件的信箱,因此 e-mai 有时也称为“电子信箱”。电子邮件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还具有传递迅速和费用低廉的优点。据有的公司报道,使用电子邮件后可提高劳动生产率30%以上。现在电子邮件不仅可传送文字信息,而且还可附上声音和图像。由于电子邮件和手机的广泛使用,现已迫使传统的电报业务退出市场,因为这种传统电报既贵又慢,且很不方便。

1982年 ARPANET的电子邮件问世后,很快就成为最受广大网民欢迎的互联网应用。电子邮件的两个最重要的草案标准,是2008年更新的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Simple Mai Transfer Protocol)[RFC 5321]和互联网文本报文格式[RFC 53221。

由于互联网的SMTP 只能传送可打印的7位 ASCI 码邮件,因此在 1996年又发布了通用互联网邮件扩充 MIME(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RFC 2045,草案标准]。MIME 在其邮件首部中说明了邮件的数据类型(如文本、声音、图像、视像等)。在MIME邮件中可同时传送多种类型的数据。这在多媒体通信的环境下是非常有用的。

一个电子邮件系统应具有下图所示的三个主要组成构件,这就是用户代理、邮件服务器,以及邮件发送协议(如SMTP)和邮件读取协议(如POP3)。POP3是邮局协议(PosOfice Protocol)的版本 3。凡是有 TCP连接的,都经过了互联网,有的甚至可以跨越数千公里的距离。这里为简洁起见,没有画出网络。在互联网中,邮件服务器的数量是很大的。正是这些邮件服务器构成了电子邮件基础结构的核心。在下图中为了说明问题,仅仅画出了两个邮件服务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用户代理 UA(User Agent)就是用户与电子邮件系统的接口,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就是运行在用户计算机中的一个程序。因此用户代理又称为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用户代理向用户提供一个很友好的接口(目前主要是窗口界面)来发送和接收邮件。现在可供大家选择的用户代理有很多种。例如,微软公司的OutookExpress和我国张小龙制作的Foxmail,都是很受欢迎的电子邮件用户代理。

用户代理至少应当具有以下4个功能。

  • 撰写。给用户提供编辑信件的环境。例如,应让用户能创建便于使用的通信录(有常用的人名和地址)。回信时不仅能很方便地从来信中提取出对方地址,并自动地将此地址写入到邮件中合适的位置,而且还能方便地对来信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系统自动将来信复制一份在用户撰写回信的窗口中,因而用户不需要再输入来信中的问题)。
  • 显示。能方便地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信(包括来信附上的声音和图像)。
  • 处理。处理包括发送邮件和接收邮件。收件人应能根据情况按不同方式对来信进行处理。例如,阅读后删除、存盘、打印、转发等,以及自建目录对来信进行分类保存。有时还可在读取信件之前先查看一下邮件的发件人和长度等,对于不愿收的信件可直接在邮箱中删除。
  • 通信。发信人在撰写完邮件后,要利用邮件发送协议将邮件发送到用户所使用的邮件服务器。收件人在接收邮件时,要使用邮件读取协议从本地邮件服务器接收邮件。

互联网上有许多邮件服务器可供用户选用(有些要收取少量的邮箱使用费用)。邮件服务器 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并且具有很大容量的邮件信箱。邮件服务器的功能是发送和接收邮件,同时还要向发件人报告邮件传送的结果(已交付、被拒绝、丢失等)。邮件服务器按照客户服务器方式工作。邮件服务器需要使用两种不同的协议。一种协议用于用户代理向邮件服务器发送邮件或在邮件服务器之间发送邮件,如SMTP协议,而另一种协议用于用户代理从邮件服务器读取邮件,如邮局协议 POP3。

这里应当注意,邮件服务器必须能够同时充当客户和服务器。例如,当邮件服务器A向另一个邮件服务器B发送邮件时,A就作为SMTP客户,而B是SMTP 服务器。反之当B向A发送邮件时,B就是SMTP客户,而A就是SMTP服务器。

上图给出了计算机之间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的几个重要步骤。请注意,SMTP和POP3(或IMAP)都是使用TCP连接来传送邮件的,使用TCP的目的是为了可靠地传送邮件。

  • 发件人调用计算机中的用户代理撰写和编辑要发送的邮件。
  • 发件人点击屏幕上的“发送邮件”按钮,把发送邮件的工作全都交给用户代理来完成。用户代理把邮件用SMTP协议发给发送方邮件服务器,用户代理充当SMTP客户,而发送方邮件服务器充当SMTP服务器。用户代理所进行的这些工作,用户是看不到的。有的用户代理可以让用户在屏幕上看见邮件发送的进度显示。用户所使用的邮件服务器究竟在什么地方,用户并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实际上,用户在把写好的信件交付给用户代理后就什么都不用管了。
  • SMTP 服务器收到用户代理发来的邮件后,就把邮件临时存放在邮件缓存队列中,等待发送到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等待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邮件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和队列中待发送的信件的数量。但这种等待时间一般都远远大于分组在路由器中等待转发的排队时间)
  • 发送方邮件服务器的SMTP客户与接收方邮件服务器的SMTP服务器建立TCP连接然后就把邮件缓存队列中的邮件依次发送出去。请注意,邮件不会在互联网中的某个中间邮件服务器落地。如果SMTP客户还有一些邮件要发送到同一个邮件服务器,那么可以在原来已建立的TCP连接上重复发送。如果SMTP客户无法和SMTP服务器建立TCP连接(例如,接收方服务器过负荷或出了故障),那么要发送的邮件就会继续保存在发送方的邮件服务器中,并在稍后一段时间再进行新的尝试。如果SMTP客户超过了规定的时间还不能把邮件发送出去,那么发送邮件服务器就把这种情况通知用户代理。
  • 运行在接收方邮件服务器中的SMTP服务器进程收到邮件后,把邮件放入收件人的用户邮箱中,等待收件人进行读取。
  • 收件人在打算收信时,就运行计算机中的用户代理,使用POP3(或IMAP)协议读取发送给自己的邮件。请注意,在上图中,POP3服务器和POP3 客户之间的箭头表示的是邮件传送的方向。但它们之间的通信是由POP3客户发起的。

请注意这里有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一种是“推”(push):SMTP客户把邮件“推”给SMTP 服务器。另一种是“拉”(pull):POP3客户把邮件从POP3 服务器“拉”过来。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想到这样的问题:如果让上图中的邮件服务器程序就在发送方和接收方的计算机中运行,那么岂不是可以直接把邮件发送到收件人的计算机中?

答案是“不行”。这是因为并非所有的计算机都能运行邮件服务器程序。有些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存储空间来运行允许程序在后台运行的操作系统,或是可能没有足够的CPU能力来运行邮件服务器程序。更重要的是,邮件服务器程序必须不间断地运行,每天24小时都必须不间断地连接在互联网上,否则就可能使很多外面发来的邮件无法接收。这样看来,让用户的计算机运行邮件服务器程序显然是很不现实的(一般用户在不使用计算机时就将机器关闭)。让来信暂时存储在用户的邮件服务器中,而当用户方便时就从邮件服务器的用户信箱中读取来信,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做法。

在Foxmai 中使用一种“特快专递”服务。这种服务就是从发件人的用户代理直接利用SMTP把邮件发送到接收方邮件服务器。这就加快了邮件的交付(省去在发送方邮件服务器中的排队等待时间)。但这种“特快专递”和邮政的 EMS直接把邮件送到用户家中不同,它并没有把邮件直接发送到收件人的计算机中。但有些邮件服务器为了防止垃圾邮件和计算机病毒,拒绝接收从一般用户直接发来的邮件。

电子邮件由信封(envelope)和内容(content)两部分组成。电子邮件的传输程序根据邮件信封上的信息来传送邮件。这与邮局按照信封上的信息投递信件是相似的。

在邮件的信封上,最重要的就是收件人的地址。TCP/IP体系的电子邮件系统规定电子邮件地址(E-mail address)的格式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式(6-1)中,符号“@”应读作“at”,表示“在”的意思。例如,在电子邮件地址“xyz@abc.com”中,“abc.com”就是邮件服务器的域名,而“xyz”就是在这个邮件服务器中收件人的用户名,也就是收件人邮箱名,是收件人为自己定义的字符串标识符。但应注意,这个用户名在邮件服务器中必须是唯一的(当用户定义自己的用户名时,邮件服务器要负责检查该用户名在本服务器中的唯一性)。这样就保证了每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的。这对保证电子邮件能够在整个互联网范围内的准确交付是十分重要的。电子邮件的用户一般采用容易记忆的字符串。

二、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

下面介绍SMTP的一些主要特点。

SMTP 规定了在两个相互通信的 SMTP 进程之间应如何交换信息。由于SMTP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因此负责发送邮件的SMTP进程就是SMTP客户,而负责接收邮件的SMTP进程就是SMTP服务器。至于邮件内部的格式,邮件如何存储,以及邮件系统应以多快的速度来发送邮件,SMTP也都未做出规定。

SMTP规定了 14条命令和 21种应答信息。每条命令用几个字母组成,而每一种应答信息一般只有一行信息,由一个3位数字的代码开始,后面附上(也可不附上)很简单的文字说明。下面通过发送方和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之间的SMTP通信的三个阶段介绍几个最主要的命令和响应信息。

1、连接建立

发件人的邮件送到发送方邮件服务器的邮件缓存后,SMTP客户就每隔一定时间(例如30分钟)对邮件缓存扫描一次。如发现有邮件,就使用SMTP的熟知端口号码 25与接收方邮件服务器的SMTP服务器建立TCP连接。在连接建立后,接收方SMTP服务器要发出“220 Service ready”(服务就绪)。然后SMTP 客户向SMTP 服务器发送HELO命令,附上发送方的主机名。SMTP服务器若有能力接收邮件,则回答:“250OK”,表示已准备好接收。若SMTP 服务器不可用,则回答“421Service not available”(服务不可用)。

如在一定时间内(例如三天)发送不了邮件,邮件服务器会把这个情况通知发件人。

SMTP不使用中间的邮件服务器。不管发送方和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相隔有多远,不管在邮件传送过程中要经过多少个路由器,TCP连接总是在发送方和接收方这两个邮件服务器之间直接建立。当接收方邮件服务器出故障而不能工作时,发送方邮件服务器只能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尝试和该邮件服务器建立TCP连接,而不能先找一个中间的邮件服务器建立TCP 连接。

2、邮件传送

邮件的传送从MAIL命令开始。MAIL命令后面有发件人的地址。如:MAILFROMxiexiren@tsinghua.org.cn。若 SMTP 服务器已准备好接收邮件,则回答“250 OK”。否则返回一个代码,指出原因。如:451(处理时出错)、452(存储空间不够)、500(命令无法识别)等。

下面跟着一个或多个 RCPT 命令,取决于把同一个邮件发送给一个或多个收件人,其格式为 RCPT TO:<收件人地址>。RCPT是recipient(收件人)的缩写。每发送一个 RCPI命令,都应当有相应的信息从SMTP服务器返回,如:“250OK”,表示指明的邮箱在接收方的系统中,或“550 Nosuch user here”(无此用户),即不存在此邮箱。

RCPT 命令的作用就是:先弄清接收方系统是否已做好接收邮件的准备,然后才发送邮件。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浪费通信资源,不至于发送了很长的邮件以后才知道地址错误。

再下面就是DATA命令,表示要开始传送邮件的内容了。SMTP服务器返回的信息是:“354 Start mail input; end with .”。这里是“回车换行”的意思。若不能接收邮件,则返回421(服务器不可用),500(命令无法识别)等。接着SMTP客户就发送邮件的内容。发送完毕后,再发送.(两个回车换行中间用一个点隔开表示邮件内容结束。实际上在服务器端看到的可打印字符只是一个英文的句点。若邮件收到了,则SMTP 服务器返回信息“250OK”,或返回差错代码。

虽然SMTP使用TCP连接试图使邮件的传送可靠,但“发送成功”并不等于“收件人读取了这个邮件”。当一个邮件传送到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后(即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收下了这个邮件),再往后的情况如何,就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 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刚收到邮件后就出了故障,使收到的邮件全部丢失(在收件人读取信件之前)。
  • 收件人由于某种原因,未检查自己的邮箱,不知道邮箱中有新的来信。
  • 收件人很长时间不删除邮箱中的过期邮件,导致有限的邮箱容量用尽,无法再接收新的邮件。
  • 邮件服务器根据某种原则,误判某些邮件属于垃圾邮件,就把收到的某些邮件转入到垃圾邮件的文件夹。收件人应从垃圾邮件的文件夹中清理出未收到的非垃圾邮件。

因此,使用电子邮件的人,应当养成及时收取和清理自己的邮箱的好习惯。

3、连接释放

邮件发送完毕后,SMTP客户应发送OUIT命令。SMTP服务器返回的信息是“221(服务关闭)”,表示SMTP同意释放TCP连接。邮件传送的全部过程即结束。

这里再强调一下,使用电子邮件的用户看不见以上这些过程,所有这些复杂过程都被电子邮件的用户代理屏蔽了。

已经广泛使用多年的SMTP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发送电子邮件不需要经过别。这就是说,在FROM 命令后面的地址可以任意填写。这就大大方便了垃圾邮件的作者,给收信人添加了麻烦(有人估计,在全世界所有的电子邮件中,垃圾邮件至少占到50%以上甚至高达90%)。

又如,SMTP本来就是为传送ASCII码而不是传送二进制数据设计的。虽然后来有了MIME可以传送二进制数据(见后面6.5.6节的介绍),但在传送非ASCII码的长报文时,在网络上的传输效率是不高的。此外,SMTP传送的邮件是明文,不利于保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08年10月颁布的草案标准RFC5321对SMTP进行了扩充,成为扩充的SMTP(Extended SMTP),记为ESMTP。RFC 5321在许多命令中增加了扩展的参数。新增加的功能有:客户端的鉴别,服务器接受二进制报文,服务器接受分块传送的大报文,发送前先检查报文的大小,使用安全传输TLS(见下一章7.6.2节),以及使用国际化地址等。考虑到现在的许多SMTP邮件服务器可能还没有升级到ESMTP,因此特规定使用ESMTP的客户端在准备传送报文时,不是发送 HELO 而是发送 EHLO 报文。如果 EHLO 报文被对方服务器端拒绝,就表明对方仍然是一个标准的SMTP邮件服务器(不使用扩展的参数),因而就要按照原来使用的SMTP 参数进行邮件的传送。如果EHLO报文被接受了,那么客户端就可以使用ESMTP扩展的参数传送报文了。

三、电子邮件的信息格式

一个电子邮件分为信封和内容两大部分。在草案标准RFC5322文档中只规定了邮件内容中的首部(header)格式,而对邮件的主体(body)部分则让用户自由撰写。用户写好首部后,邮件系统自动地将信封所需的信息提取出来并写在信封上。所以用户不需要填写电子邮件信封上的信息。

邮件内容首部包括一些关键字,后面加上冒号。最重要的关键字是:To和Subject。

“To:”后面填入一个或多个收件人的电子邮件地址。在电子邮件软件中,用户把经常通信的对象姓名和电子邮件地址写到地址簿(address book)中。当撰写邮件时,只需打开地址簿,点击收件人名字,收件人的电子邮件地址就会自动地填入到合适的位置上。

“Subiect:”是邮件的主题。它反映了邮件的主要内容。主题类似于文件系统的文件名,便于用户查找邮件。

邮件首部还有一项是抄送“Cc:”。这两个字符来自“Carbon copy”,意思是留下一个“复写副本”。这是借用旧的名词,表示应给某某人发送一个邮件副本。

有些邮件系统允许用户使用关键字Bcc(Blindcarboncopy)来实现复写副本。这是使发件人能将邮件的副本送给某人,但不希望此事为收件人知道。Bcc又称为暗送。

首部关键字还有“From”和“Date”,表示发件人的电子邮件地址和发信日期。这两项般都由邮件系统自动填入。

另一个关键字是“Reply-To”,即对方回信所用的地址。这个地址可以与发件人发信时所用的地址不同。例如有时到外地借用他人的邮箱给自己的朋友发送邮件,但仍希望对方将回信发送到自己的邮箱。这一项可以事先设置好,不需要在每次写信时进行设置。

四、邮件读取协议POP3和IMAP

现在常用的邮件读取协议有两个,即邮局协议第3个版本POP3和网际报文存取协议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现分别讨论如下。

邮局协议POP是一个非常简单、但功能有限的邮件读取协议。邮局协议POP最初公布于1984年。经过几次更新,现在使用的是1996年的版本POP3RFC1939,STD53],大多数的ISP都支持POP3。

POP3也使用客户服务器的工作方式。在接收邮件的用户计算机中的用户代理必须运行POP3客户程序,而在收件人所连接的ISP的邮件服务器中则运行POP3服务器程序。当然这个ISP的邮件服务器还必须运行SMTP服务器程序,以便接收发送方邮件服务器的SMTP客户程序发来的邮件。POP3服务器只有在用户输入鉴别信息(用户名和口令)后,才允许对邮箱进行读取。

POP3协议的一个特点就是只要用户从POP3服务器读取了邮件,POP3 服务器就把该邮件删除。这在某些情况下就不够方便。例如,某用户在办公室的台式计算机上接收了一个邮件,还来不及写回信,就马上携带笔记本电脑出差。当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写回信时,POP3 服务器上却已经删除了原来已经看过的邮件(除非他事先将这些邮件复制到笔记本电脑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POP3进行了一些功能扩充,其中包括让用户能够事先设置邮件读取后仍然在POP3服务器中存放的时间[RFC2449,建议标准]。

另一个读取邮件的协议是网际报文存取协议IMAP,它比POP3复杂得多。IMAP和POP都按客户服务器方式工作,但它们有很大的差别。现在较新的版本是2003年3月修订的版本4,即 IMAP4[RFC 3501,建议标准]。不过在习惯上,对这个协议大家很少加上版本号“4”而经常简单地用IMAP 表示IMAP4。但是对 POP3 却不会忘记写上版本号“3”。

在使用IMAP时,在用户的计算机上运行IMAP客户程序,然后与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上的IMAP服务器程序建立TCP连接。用户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就可以操纵邮件服务器的邮箱,就像在本地操纵一样,因此IMAP是一个联机协议。当用户计算机上的IMAP客户程序打开IMAP服务器的邮箱时,用户就可看到邮件的首部。若用户需要打开某个邮件,则该邮件才传到用户的计算机上。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为自己的邮箱创建便于分类管理的层次式的邮箱文件夹,并且能够将存放的邮件从某一个文件夹中移动到另一个文件夹中。用户也可按某种条件对邮件进行查找。在用户未发出删除邮件的命令之前,IMAP服务器邮箱中的邮件一直保存着。

IMAP最大的好处就是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计算机(例如,使用办公室的计算机、或家中的计算机,或在外地使用笔记本电脑)随时上网阅读和处理自己在邮件服务器中的邮件。IMAP还允许收件人只读取邮件中的某一个部分。例如,收到了一个带有视像附件(此文件可能很大)的邮件,而用户使用的是无线上网,信道的传输速率很低。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先下载邮件的正文部分,待以后有时间再读取或下载这个很大的附件。

IMAP的缺点是如果用户没有将邮件复制到自己的计算机上,则邮件一直存放在IMAP服务器上。要想查阅自己的邮件,必须先上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再强调一下,不要把邮件读取协议POP3或IMAP与邮件传送协议SMTP弄混。发件人的用户代理向发送方邮件服务器发送邮件,以及发送方邮件服务器向接收方邮件服务器发送邮件,都是使用SMTP协议。而POP3或IMAP则是用户代理从接收方邮件服务器上读取邮件所使用的协议。

五、基于万维网的电子邮件

从前面的上图可看出,用户要使用电子邮件,必须在自己使用的计算机中安装用户代理软件 UA。如果外出到某地而又未携带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那么要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将是非常不方便的。

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Hotmail 推出了基于万维网的电子邮件(Webmail)。今天,几乎所有的著名网站以及大学或公司,都提供了万维网电子邮件。常用的万维网电子邮件有谷歌的 Gmail(@gmail.com),微软的 Hotmail(@hotmail.com),雅虎的 Yahoo邮箱(@yahoo.com)。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公司也都提供万维网邮件服务,例如网易邮箱(@163.com 或@126.com)、新浪邮箱(@sina.com 或@sina.cn)和腾讯的 QQ 邮箱(@qq.com)等。

万维网电子邮件的好处就是: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网吧、宾馆或朋友家中),只要能够找到上网的计算机,在打开任何一种浏览器后,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收发电子邮件。使用万维网电子邮件不需要在计算机中再安装用户代理软件。浏览器本身可以向用户提供非常友好的电子邮件界面(和原来的用户代理提供的界面相似),使用户在浏览器上就能够很方便地撰写和收发电子邮件。

例如,你使用的是网易的163 邮箱,那么在任何一个浏览器的地址栏中,键入163邮箱的 URL(mail.163.com),按回车键后,就可以使用 163 电子邮件了,这和在家中一样方便。你曾经接收和发送过的邮件、已删除的邮件以及你的通信录等内容,都照常呈现在屏
幕上。

我们知道,用户在浏览器中浏览各种信息时需要使用HTTP协议。因此,在浏览器和互联网上的邮件服务器之间传送邮件时,仍然使用HTTP协议。但是在各邮件服务器之间传送邮件时,则仍然使用SMTP 协议。

六、通用互联网邮件扩充MIME

1、MIME 概述

前面所述的电子邮件协议 SMTP 有以下缺点:

  1. SMTP不能传送可执行文件或其他的二进制对象。人们曾试图将二进制文件转换为SMTP 使用的 ASCI 文本,例如流行的UNIX UUencode/UUdecode 方案,但这些均未形成正式标准或事实上的标准。
  2. SMTP限于传送7位的ASCI码。许多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文字(如中文、俄文,甚至带重音符号的法文或德文)就无法传送。即使在SMTP网关将EBCDIC码(即扩充的二十进制交换码)转换为ASCII码,也会遇到一些麻烦。
  3. SMTP服务器会拒绝超过一定长度的邮件。
  4. 某些SMTP的实现并没有完全按照SMTP的互联网标准。常见的问题如下:
  • 回车、换行的删除和增加;
  • 超过 76个字符时的处理:截断或自动换行;
  • 后面多余空格的删除;
  • 将制表符 tab 转换为若干个空格。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就提出了通用互联网邮件扩充MIMEIRFC 2045~2049,前三个文档是草案标准]。MIME并没有改动或取代SMTP。MIME的意图是继续使用原来的邮件格式但增加了邮件主体的结构,并定义了传送非ASCI码的编码规则。也就是说,MIME邮件可在现有的电子邮件程序和协议下传送。下图表示MIME和SMTP的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IME 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 5个新的邮件首部字段,它们可包含在原来的邮件首部中。这些字段提供了有关邮件主体的信息。
  • 定义了许多邮件内容的格式,对多媒体电子邮件的表示方法进行了标准化
  • 定义了传送编码,可对任何内容格式进行转换,而不会被邮件系统改变。

为适应于任意数据类型和表示,每个MIME报文包含告知收件人数据类型和使用编码的信息。MIME 把增加的信息加入到原来的邮件首部中。

下面是 MIME增加的5个新的邮件首部的名称及其意义(有的可以是选项)。

  • MIME-Version:标志 MIME的版本。现在的版本号是1.0。若无此行,则为英文文本。
  • Content-Description:这是可读字符串,说明此邮件主体是否是图像、音频或视频。
  • Content-ld:邮件的唯一标识符。
  • Content-Transfer-Encoding:在传送时邮件的主体是如何编码的
  • Content-Type:说明邮件主体的数据类型和子类型。
    上述的前三项的意思很清楚,因此下面只对后两项进行介绍。

2、内容传送编码

下面介绍三种常用的内容传送编码(Content-Transfer-Encoding)。

最简单的编码就是7位ASCII码,而每行不能超过1000个字符。MIME对这种由ASCII码构成的邮件主体不进行任何转换。

另一种编码称为 quoted-printable,这种编码方法适用于所传送的数据中只有少量的非ASCI码,例如汉字。这种编码方法的要点就是对于所有可打印的ASCI码,除特殊字符等号“=”外,都不改变。

等号“=”和不可打印的ASCI 码以及非 ASCII 码的数据的编码方法是:先将每个字节的二进制代码用两个十六进制数字表示,然后在前面再加上一个等号“=”。例如,汉字的“系统”的二进制编码是:11001111101101011100110110110011(其有32位,但这四个字节都不是ASCI码),其十六进制数字表示为:CFB5CDB3。用quoted-printable 编码表为:=CF=B5=CD=B3,这 12 个字符都是可打印的 ASCII 字符,它们的二进制编码"需要 96 位,和原来的 32 位相比,开销达 200%。而等号“=”的二进制代码为 00111101,即十六进制的 3D,因此等号“=”的 quoted-printable 编码为“=3D”。

对于任意的二进制文件,可用base64编码。这种编码方法是先把二进制代码划分为一个个 24位长的单元,然后把每一个24位单元划分为4个6位组。每一个6位组按以下方法转换成 ASCI码。6位的二进制代码共有64种不同的值,从0到63。用A表示0,用B表示1,等等。26个大写字母排列完毕后,接下去再排26个小写字母,再后面是10个数字,最后用“+”表示62,而用“/”表示63。再用两个连在一起的等号“=-”和一个等号“=”分别表示最后一组的代码只有8位或16位。回车和换行都忽略,它们可在任何地方插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不难看出,24位的二进制代码采用base64编码后变成了32位,开销为8位,占32位的 25%。

3、内容类型

MIME 标准规定Content-Type说明必须含有两个标识符,即内容类型(type)和子类型(subtype),中间用“/”分开。

MIME一直到现在还是草案标准。除了内容类型和子类型,MIME允许发件人和收件人自己定义专用的内容类型。但为避免可能出现名字冲突,标准要求为专用的内容类型选择的名字要以字符串 X-开始。后来陆续出现了几百个子类型,而且子类型的数目还在不断地增加。现在可以在网站上查出现有的MIME类型和子类型的名称,以及申请新的子类型的具体步骤[W-MEDIA-TYPE]。表6-3列出了MIME 常用的内容类型、子类型举例及其说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IME 的内容类型中的multipart 是很有用的,因为它使邮件增加了相当大的灵活性。
MIME 标准为 multipart 定义了四种可能的子类型,每个子类型都提供重要功能。

  • mixed子类型允许单个报文含有多个相互独立的子报文,每个子报文可有自己的类型和编码。mixed 子类型报文使用户能够在单个报文中附上文本、图形和声音,或者用额外数据段发送一个备忘录,类似商业信笺含有的附件。在mixed后面还要用到一个关键字,即Boundary=,此关键字定义了分隔报文各部分所用的字符串(由邮件系统定义),只要在邮件的内容中不会出现这样的字符串即可。当某一行以两个连字符“–”开始,后面紧跟上述的字符串,就表示下面开始了另一个子报文。
  • altermative 子类型允许单个报文含有同一数据的多种表示。当给多个使用不同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收件人发送备忘录时,这种类型的multipart 报文就很有用。例如,用户可同时用普通的 ASCI文本和格式化的形式发送文本,从而允许拥有图形功能的计算机用户在查看图形时选择格式化的形式。
  • parallel 子类型允许单个报文含有可同时显示的各个子部分(例如,图像和声音子部分必须一起播放)。
  • digest 子类型允许单个报文含有一组其他报文(如从讨论中收集电子邮件报文)。

下面显示了一个 MIME 邮件,它包含有一个简单解释的文本和含有非文本信息的照片邮件中第一部分的注解说明第二部分含有一张照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最后一行表示 boundary 的字符串后面还有两个连字符“…”,表示整个 multipart 的结束。

  • 30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如何让枯燥的理论课堂变得有趣味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学反思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工具,人们对网络有着极大的兴趣。《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如果只从课程的名 称上看,它好像只是学习如何应用网络,因此很多学生初学这门课程时都存在一个错误 的认识,认为《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就是学习如何上网,在网上浏览信息、发送邮件、 听音乐、看视频、聊天等。实际上这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强调"为什么",为什么网络可以 传输数据?为什么不同的网络可相互访问?为什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是如何运行 ?如何让网络传输更安全?所以《计算机网络基础》是一门理论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会感 到枯燥乏味。因此,至从任教这门课程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枯燥的理论课堂变得 有趣味。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体会、反思与做法。 一、打"预防针" 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这门课的名称很容易让学生有一种误解,认为这门课程 "好玩",是他们喜欢的网络。如果事先不让学生明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没有心理 准备,当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太难学不懂,积极性就会下降,丧失学习的兴趣。 因此要事先给学生打"预防针",要让他们明白只有知道"为什么",才能更好地学习"怎么 做"。但为了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要从网络的作用、应用方面多给学生作介绍,并将平 时学生感兴趣的应用引入课堂,如QQ聊天、Email电子邮件收发、QQ空间等内容,让学生 明白这些应用都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 二、用生活事例做比喻,让枯燥的理论课堂变得有趣味 《网络应用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学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的难 易度,不能讲得太深,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作适当的调整。同时将很难的理论知识通过 适当的比喻,用生活中的事例给学生讲;或制作动画,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工作过程和原 理。如在讲OSI网络体系结构时,这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几乎所有学生都不能很 好地理解OSI各层的功能和相互联系。为此,我在讲这一知识点时,我作了如下的比喻, 当我们在网上购买一件衣服的过程。(1)我们购买的"衣服"这个实体,这就相当于OSI 中的"应用层",是我们想要的应用或数据;(2)卖家为了便于运输,会把衣服进行"包 装",这就相当于OSI中的"表示层",处理数据表示方面提问题;(3)为了能及时地将货 物送到,卖家事先与买家电话联系,问买家什么时候在家?什么时候发送好一些?这就 相当于OSI中的"会话层",处理两个通信进程之间的沟通;(4)卖家把衣服送到快递公 司,快递公司就相当于OSI中的"传输层",负责衣服的运送,并要为衣服的运送负责,因 为卖家是付了钱的;(5)各快递公司的配货员负责把衣服从上一站收到的根据目的地选 择从哪一条路送到下一站,配货员就相当于OSI中的"网络层",负责选择一条最佳路径, 将数据送到目的网络;(6)送货的驾驶员就相当于OSI中的"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从 一个节点送到另一个节点;(7)公路就相当于OSI中的"物理层",负责物理链路的连接 。 三、制作动画,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中有很多知识是抽象的,是原理性的,如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 过程、MAC地址映射表的存储过程,这些过程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多学生学习时会 感到非常吃力,不能理解。因些我制作大量的动画课件,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 学生能看得见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将"过程"明明白折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我在 讲解交换机MAC地址学习过程时,我制作动画(该动画获宜宾市课件制作比赛二等奖)让 学生掌握MAC地址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就知道数据是怎样发送的,经过了哪 些路径,交换机是怎样记信MAC地址的。 2017.3.22 -----------------------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学反思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1页。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学反思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2页。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学反思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概述  1.2.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2.2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1.4.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4.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5 计算机网络应用  小结  习题1  第2章 数据通信技术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数据与信号  2.1.2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2.1.3 基带信号与宽带信号  2.1.4 信道及信道的分类  2.1.5 数据通信的技术指标  2.1.6 通信方式  2.2 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和应用  2.2.1 传输介质的主要类型  2.2.2 双绞线  2.2.3 同轴电缆  2.2.4 光纤  2.2.5 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的性能比较  2.3 无线与卫星通信技术  2.3.1 电磁波谱  2.3.2 无线通信  2.3.3 微波通信  2.3.4 卫星通信  2.4 数据交换技术  2.4.1 电路交换  2.4.2 存储转发交换  2.5 数据传输技术  2.5.1 基带传输技术  2.5.2 频带传输技术  2.5.3 多路复用技术  2.6 数据编码技术  2.6.1 数据编码的类型  2.6.2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  2.6.3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6.4 脉冲编码调制  2.7 差错控制技术  2.7.1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  2.7.2 误码率的定义  2.7.3 差错的控制  小结  习题2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3.1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概述  3.1.1 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3.1.2 网络协议的概念  3.1.3 网络协议的分层  3.1.4 其他相关概念  3.2 OSI参考模型  3.2.1 OSI参考模型的概念  3.2.2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2.3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3.3 TCP/IP参考模型  3.3.1 TCP/IP概述  3.3.2 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4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  3.4.1 两种模型的比较  3.4.2 OSI参考模型的缺点  3.4.3 TCP/IP参考模型的缺点  3.4.4 网络参考模型的建议  小结  习题3  第4章 局域网  4.1 局域网概述  4.2 局域网的特点及其基本组成  4.3 局域网的主要技术  4.3.1 局域网的传输介质  4.3.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4.3.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4.4 局域网体系结构与IEEE 802标准  4.4.1 局域网参考模型  4.4.2 IEEE 802局域网标准  4.5 局域网组网技术  4.5.1 传统以太网  4.5.2 IBM令牌环网  4.5.3 交换式以太网  4.6 快速网络技术  4.6.1 快速以太网组网技术  4.6.2 吉比特以太网组网技术  4.6.3 ATM技术  4.7 VLAN  4.7.1 VLAN概述  4.7.2 VLAN的组网方法  4.8 WLAN  4.8.1 WLAN概述  4.8.2 WLAN的实现  4.8.3 WLAN组网实例——家庭无线局域网的组建  小结  习题4  第5章 广域网接入技术  5.1 广域网概述  5.2 常见的广域网接入技术  5.2.1 数字数据网(DDN)  5.2.2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5.2.3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5.2.4 分组交换数据网(PSDN)  5.2.5 帧中继(Frame Relay)  5.2.6 数字用户线路xDSL  小结  习题5  第6章 网络互联技术  6.1 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  6.1.1 网络互联概述  6.1.2 网络互联的要求  6.2 网络互联的类型和层次  6.2.1 网络互联的类型  6.2.2 网络互联的层次  6.3 典型网络互连设备  6.3.1 中继器  6.3.2 网桥  6.3.3 网关  6.3.4 路由器  6.4 路由协议  6.4.1 路由信息协议(RIP)  6.4.2 内部路由协议(OSPF)  6.4.3 外部路由协议(BGP)  6.5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6.5.1 路由器的接口  6.5.2 路由器的配置方法  小结  习题6  第7章 Internet基础知识  7.1 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  7.1.1 ARPANET的诞生  7.1.2 NSFNET的建立  7.1.3 全球范围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  7.2 Internet概述  7.2.1 Internet的基本概念  7.2.2 Internet的特点  7.3 Internet的主要功能与服务  7.3.1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7.3.2 Internet的主要服务  7.4 Internet的结构  7.4.1 Internet的物理结构  7.4.2 Internet协议结构与TCP/IP  7.4.3 客户机/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7.5 Internet地址结构  7.5.1 IP地址概述  7.5.2 IP地址的组成与分类  7.5.3 特殊类型的IP地址  7.5.4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转换  7.6 子网和子网掩码  7.6.1 子网  7.6.2 子网掩码  7.6.3 A类、B类、C类IP地址的标准子网掩码  7.6.4 子网掩码的确定  7.7 域名系统  7.7.1 域名系统的层次命名机构  7.7.2 域名的表示方式  7.7.3 域名服务器和域名的解析过程  7.8 IPv4的应用极其局限性  7.8.1 什么是IPv4  7.8.2 IPv4的应用  7.8.3 IPv4的局限性  7.9 IPv6简介  7.9.1 IPv6的发展历史  7.9.2 IPv4的缺点及IPv6的技术新特性  7.9.3 IPv4与IPv6的共存局面  7.9.4 从IPv4过渡到IPv6的方案  7.9.5 IPv6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7  第8章 Internet接入技术  8.1 Internet接入概述  8.1.1 接入到Internet的主要方式  8.1.2 ISP  8.2 电话拨号接入Internet  8.2.1 SLIP/PPP概述  8.2.2 Winsock概述  8.3 局域网接入Internet  8.4 ADSL接入技术  8.4.1 ADSL概述  8.4.2 ADSL的主要特点  8.4.3 ADSL的安装  8.4.4 PPP与PPPoE  8.5 Cable Modem接入技术  8.5.1 CATV和HFC  8.5.2 Cable Modem概述  8.5.3 Cable Modem的主要特点  8.6 光纤接入技术  8.6.1 光纤接入技术概述  8.6.2 光纤接入的主要特点  8.7 无线接入技术  8.7.1 无线接入概述  8.7.2 WAP简介  8.7.3 当今流行的无线接入技术  8.8 连通测试  小结  习题8  第9章 Internet的应用  9.1 Internet应用于家庭  9.1.1 家庭用户连入Internet  9.1.2 使用浏览器浏览Internet  9.1.3 家庭娱乐  9.2 Internet应用电子商务  9.2.1 电子商务及其起源  9.2.2 电子商务的特点  9.2.3 电子商务的内容  9.3 Internet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9.4 Internet应用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小结  习题9  第10章 移动IP与下一代Internet  10.1 移动IP技术  10.1.1 移动IP技术的概念  10.1.2 与移动IP技术相关的几个重要术语  10.1.3 移动IP的工作原理  10.1.4 移动IP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  10.2 第三代Internet与中国  10.2.1 什么是第三代Internet  10.2.2 第三代Internet的主要特点  10.2.3 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  小结  习题10  第11章 网络操作系统  11.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1.1.1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2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1.1.3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  11.2 Windows NT Server操作系统  11.2.1 Windows NT Server 的发展  11.2.2 Windows NT Server的特点  11.3 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  11.3.1 Windows 2000 Server简介  11.3.2 Windows 2000 Server的特点  11.4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  11.4.1 Windows Server 2003简介  11.4.2 Windows Server 2003的特点  11.5 NetWare操作系统  11.5.1 NetWare操作系统的发展与组成  11.5.2 NetWare操作系统的特点  11.6 UNIX操作系统  11.6.1 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6.2 UNIX操作系统的特点  11.7 Linux操作系统  11.7.1 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7.2 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  小结  习题11  第12章 网络安全  12.1 网络安全的现状与重要性  12.2 防火墙技术  12.2.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  12.2.2 防火墙的主要类型  12.2.3 防火墙的主要产品  12.3 网络加密技术  12.3.1 网络加密的主要方式  12.3.2 网络加密算法  12.4 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  12.4.1 电子商务安全的现状  12.4.2 数字证书  12.4.3 数字签名  12.5 入侵检测技术  12.5.1 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  12.5.2 入侵检测的分类  12.6 网络防病毒技术  12.6.1 计算机病毒  12.6.2 网络病毒的危害及感染网络病毒的主要原因  12.6.3 网络防病毒软件的应用  12.6.4 网络工作站防病毒的方法  12.7 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前景  12.7.1 网络加密技术的发展前景  12.7.2 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2.7.3 IDS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12  第13章 网络管理  13.1 网络管理概述  13.1.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13.1.2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13.2 网络管理的功能  13.3 MIB  13.3.1 MIB的结构形式  13.3.2 MIB的访问方式  13.4 SNMP  13.4.1 SNMP的发展  13.4.2 SNMP的设计目标  13.4.3 SNMP的工作机制  13.5 网络管理工具  13.5.1 HP Open View  13.5.2 IBM TME 10 NetView  13.5.3 Cisco Works 2000  13.5.4 3Com Transcend  13.6 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小结  习题13  第14章 网络实验  14.1 实验1 理解网络的基本要素  14.2 实验2 双绞线的制作与应用  14.3 实验3 使用“超级终端”进行串行通信  14.4 实验4 网络连接性能的测试  14.5 实验5 组建一个小型对等网  14.6 实验6 WWW服务  14.7 实验7 使用电子邮件  14.8 实验8 DHC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14.9 实验9 DNS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