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业务-供应链全局观(二)

概述

我们在供应链业务知识分享的第一篇供应链业务-供应链全局观(一)中大致聊了以下三点:

1、供应链的本质:环环相扣的增值网络。供应链是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通过采购、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形成的链条。

2.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三流集成与平衡,供应链管理需对产品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集成管理。

3.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动态平衡的全局优化。

通过上的描述,我知道了什么是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本质。让大家对于供应链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以上的认识,对于供应链环环相扣的增值网络以及三流的集成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出,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协作,一个是集成。

因为所谓的“链”,其实就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然后进行有效的协作,最终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和供应成本最小化的目标。

如果需要协作好,就需要对产品、资金和信息进行集成管理,让个各个环节的产品信息、资金信息和业务信息都需要打通。

因此,有效协作的前提是三流的集成,三流的集成需要建立协作的基础上。

供应链管理的协作与集成

为什么会协作不起来

上面文章我们说过,供应链就是采购把东西买进来,生产来加工增值,物流负责配送给客户。因此,涉及到多个部门共同的协作,如下图所示:

但是往往每个部门的都会有自己的职能,而不同的公司,对于每个供应链的职能部门来说,也是一不一样的。例如:有的公司对于采购要求就是采购价格足够低,但是可能牺牲了质量和交付效率,对于生产就是产能利用率足够高,为了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那就减少换线,以延长交付周期,牺牲交付绩效为代价等。因此,就会导致每个部门的只会关注部门需要的考核指标。对于其他的部门的指标并不会太在意,这就是导致的最终结果是,每个环节看似做的很好,但是结果并不好。

其实核心原因是:只有部门的竖向单一指标驱动下,协作度低,形不成供应链。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假设一家三口每天早上要做一顿早餐,分工如下:

  • 妈妈(采购部):负责买食材,KPI是省钱

  • 爸爸(生产部):负责做饭,KPI是速度(10分钟内做完)。

  • 孩子(配送部):负责摆桌端餐,KPI是不打翻东西


1. 采购部(妈妈)的“省钱至上”

  • 行动

    • 买超市打折的临期面包(干硬)、最便宜的鸡蛋(个头小)、快过期的牛奶。

  • 结果:食材质量差,但省了50%预算,妈妈成就感满满。


2. 生产部(爸爸)的“闪电做饭”

  • 行动

    • 为了10分钟做完,鸡蛋煎到半生不熟,面包直接丢微波炉加热(烤成石头)。

    • 牛奶倒进杯子时洒了一半,懒得补,直接端上桌。

  • 结果:早餐难吃,但爸爸准时“交差”,得意地看手表。


3. 配送部(孩子)的“稳如泰山”

  • 行动

    • 为了不摔盘子,孩子像端古董一样慢慢挪,10分钟才把早餐从厨房搬到餐桌。

    • 途中面包掉地上,偷偷捡起来放回盘子(假装无事发生)。

  • 结果:早餐冰凉,但孩子“零失误”,自豪地举起双手。


最终结局:全家崩溃

  • 全家视角

    • 面包硬得像砖头,鸡蛋流着腥味的蛋黄,牛奶只有半杯,还混着地上的灰。

    • 一家人饿着肚子出门,路上骂骂咧咧买路边摊。

  • 部门视角

    • 妈妈、爸爸、孩子都完成了自己的KPI,但全家早餐彻底失败。


一句话总结:供应链就像做早餐,省钱、速度、不摔盘子都很重要,但忘了“能吃”这个核心目标,全家都得饿肚子。因此,供应链不是“各扫门前雪”,而是“众人划船看风向”。部门目标 ≠ 公司目标,只有把“链”上每个环节的利益绑在一起,才能让水流到终点(客户手中)。

如何解决供应链协作问题

当然,上面的例子有点极端,但是恰恰说明了“部门目标 ≠ 公司目标”的道理。如果要解决以上问题,我们不能只是仅仅关注部门内部的竖向指标。

例如:上面例子中,妈妈的KPI不能仅仅只是关注省钱,还要关注食材的新鲜度和综合营养。爸爸不能只是关注做饭的速度,还需要准寻食材的烹饪流程和要求,孩子不能只是一味的求稳,不打翻东西,而不是关注饭菜的冷热。

我们从上面体可以看出,除了省钱、做饭速度、不打翻等个人KPI指标外,还有“新鲜和综合营养”、“准寻食材的烹饪流程和要求”,“饭菜的冷热”等指标。而这些指标是直接关系到最终早餐质量好与坏的关键因素,需要靠各个环节共同来努力完成的。这些指标,我们叫最终指标,也叫横向指标。

例如:新鲜和综合营养的指标,不仅仅妈妈食材挑选和搭配要好,爸爸在烹饪的时候,也需要对于食材的特性以及火候需要有良好的了解才行,同时又要保持食材的口感,使吃起来美味。只有妈妈和爸爸共同配合才会做出既新鲜又营养的早餐。

所以,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回归到供应链业务管理上来看,根本性解决方案:从“竖井管理”到“横向管理”,从只关注过程指标,到既关注过程,同时关注结果指标。既要有过程管理,也需要有结果导向,防止摸人摸象的局限性。做到既见“森林”也见“树木”。

因此,对于每个具体的职能、具体的员工来说,他们不但要有纵向的效率指标(比如成本、产能利用率、库存周转率)​,还要有横向的服务指标(比如按时交货率、质量合格率)​,这是一对表面矛盾,但实际相辅相成的指标,是打破职能壁垒,促进跨职能协作,形成供应链的关键。

根据上面的解法,我们再次来调整一下KPI如下:

 KPI横向绑定——全家目标一致
  • 原问题:妈妈只管省钱、爸爸只管速度、孩子只管不摔盘子,没人关心早餐是否“能吃”。

  • 解决方案

    • 设定全家共同目标:“20分钟内做好一顿营养早餐,每人吃饱且满意度≥8分(满分10分)”。

    • 调整个人KPI

      • 妈妈(采购部)

        • 旧KPI:省钱。

        • 新KPI:省钱 + 食材新鲜度达标(如鸡蛋保质期≥3天,面包柔软)。

      • 爸爸(生产部)

        • 旧KPI:10分钟内做完。

        • 新KPI:15分钟内做完 + 食物可食用(如鸡蛋全熟,面包不焦)。

      • 孩子(配送部)

        • 旧KPI:不摔盘子。

        • 新KPI:5分钟内摆好餐桌 + 食物温度达标(如牛奶≥40℃)。

从以上目标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份健康营养又美味的早餐,在20分钟内就是做完了,于是关于做早餐的问题就解决。

大家可以再想想,是不是这样就真的解决问题了。其实则不然,因为我们只是设定了一个正确的目标,具体如何执行呢,在执行过程中就真的不会存在问题么?

例如:以下问题可能就会在做早餐的时候发生,从而导致最终的目标不能完成。

1. 流程断点:目标一致但执行混乱

  • 问题
    全家目标一致(20分钟做好营养早餐),但缺乏明确分工流程:

    • 妈妈买完食材后,忘记告诉爸爸面包需要提前解冻;

    • 爸爸煎蛋时才发现锅太小,临时找工具耽误时间;

    • 孩子摆桌时发现餐桌被杂物占满,清理耗时过长。

  • 结果
    目标一致,但流程断点导致早餐超时,全家迟到。


2. 信息延迟:目标一致但数据不透明

  • 问题
    妈妈买了新鲜鸡蛋,但未告知保质期(实际只剩1天);
    爸爸用鸡蛋煎完后,孩子第二天继续用剩余鸡蛋做早餐,可能导致全家食物中毒。

  • 结果
    目标一致(营养早餐),但因信息不透明引发安全隐患。


3. 缺乏弹性:目标一致但无法应对突发风险

  • 问题
    全家计划做煎蛋+面包,但当天早上停电(无法用烤箱和微波炉)。
    全家僵化执行原目标,试图用冷水泡面包、生啃鸡蛋,最终早餐失败。

  • 结果
    目标一致,但缺乏应急预案导致目标无法实现。


4. 技术工具缺失:目标一致但效率低下

  • 问题
    全家目标一致,但全靠人工沟通:

    • 妈妈口头告知爸爸食材位置,爸爸忘记后翻箱倒柜找;

    • 孩子手动记录摆桌进度,漏掉牛奶加热步骤。

  • 结果
    目标一致,但效率低下,早餐仍超时。

通过以上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大家目标是一致了,但是始终还是无法完成20分钟内完成一份健康营养又美味的早餐。

其实在供应链的业务场景里面总体横向目标一致后,在执行阶段也是时长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

供应链业务案例(电子产品制造)

  • 现象

    • 采购部下单后未同步生产部到货时间 → 生产部按原计划排产,导致物料到达后生产线已排满;

    • 物流部按固定时间表发货,未获取销售部紧急订单需求 → 客户投诉交付延迟。

  • 原因

    • 采购、生产、物流流程分段管理,缺乏端到端串联;

    • 各部门使用独立系统,数据未打通(如采购用ERP,生产用MES,物流用TMS)。

因此,我们将这类在具体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其实本质上就是部门与部门之间集成的问题。

就例如团队绑腿跑一样,横向的目标(终点)一致,解决的是协同方向问题。而节奏一致,解决的是大家集成连接的问题,这个看图就非常好理解。

为什么能够让让大家比较容易的理解集成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一个人像要做好一件事情说起。

假设小明现在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那么首先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

“愿不愿”和“能不能”。有意愿没有能力,或有能力没有意愿都很难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意愿和能力都要满足。

同样,对于一个团队也是一样的,只是从一个人,变成多个人。但是“愿不愿”和“能不能”都是存在的。而集成就是需要解决团队内部需要让每个人都愿意,也需要让每个人都能够。因此,供应链集成的问题本质上就是意愿和能力的问题。

供应链集成的两大挑战:“愿不愿”与“能不能”

供应链集成的本质是**关系(愿不愿)连接(能不能)**的双重博弈,需同时解决“协作意愿”和“协作能力”问题。以家庭早餐和供应链业务案例对照说明:


一、“愿不愿”——关系协同:解决协作意愿问题

1. 家庭早餐案例:各自为战的矛盾
  • 现象

    • 妈妈坚持买临期面包(省钱),拒绝购买新鲜食材;

    • 爸爸明知锅太小影响效率,但不愿更换(怕麻烦);

    • 孩子宁可慢悠悠端盘子,也不愿加快速度(怕挨骂)。

  • 本质

    • 家庭成员间缺乏信任与共同利益 → 不愿牺牲个人目标成全全局

2. 供应链业务案例(服装企业)
  • 现象

    • 采购部选择低价但质量差的布料(完成成本KPI),导致生产部次品率上升;

    • 生产部隐瞒设备故障风险,强行满负荷运转(完成产能KPI),导致交付延期;

    • 销售部为清库存,承诺客户无法兑现的交货期(完成销售额KPI)。

  • 本质

    • 部门间利益冲突 → 局部优化损害全局利益

解决方案:重构关系与激励机制
  • 家庭早餐

    • 建立共同目标:全家约定“早餐满意度≥8分,否则周末取消娱乐活动”;

    • 利益绑定:若目标达成,妈妈可申请更高食材预算,爸爸获得“厨神”称号,孩子赢得游戏时间奖励。

  • 供应链业务

    • 调整KPI:采购部考核“成本+质量合格率”,生产部考核“产能+交付准时率”,销售部考核“销售额+客户投诉率”;

    • 利润共享:供应链总成本节约的10%作为跨部门奖金池。


二、“能不能”——连接能力:解决协作技术问题

1. 家庭早餐案例:流程与工具的缺失
  • 现象

    • 妈妈买了食材,但未标记存放位置 → 爸爸做饭时找不到;

    • 孩子发现牛奶不足,但无法及时通知妈妈补货 → 早餐缺饮品;

    • 全家依赖口头沟通,信息传递遗漏 → 频繁返工。

  • 本质

    • 缺乏标准化流程和协同工具 → 即使愿意协作,也无法高效执行。

2. 供应链业务案例(电子产品制造)
  • 现象

    • 采购部使用Excel管理订单,生产部用MES系统排产 → 数据无法自动同步,导致物料短缺;

    • 物流部依赖人工调度车辆,未接入仓储库存数据 → 运输资源浪费;

    • 销售部承诺客户的交货期,未与生产部实时确认 → 订单违约。

  • 本质

    • 流程断点+系统孤岛 → 协作意愿再高,也无法落地。

解决方案:流程标准化与系统集成
  • 家庭早餐

    • 流程工具化

      1. 妈妈采购后,在冰箱贴上清单(食材位置、保质期);

      2. 爸爸做饭前查看清单,通过家庭群同步进度(如“煎蛋需5分钟”);

      3. 孩子根据群消息提前摆桌,缺货时@妈妈紧急补货。

    • 技术辅助

      • 使用智能音箱提醒关键节点(如“牛奶还剩1盒,需补货”)。

  • 供应链业务

    • 流程集成

      1. 订单从销售直达生产系统,触发自动排产;

      2. 生产进度实时同步至物流系统,动态调度运输资源。

    • 系统集成

      • 部署供应链中台(如ERP+APS+TMS),打通数据流;

      • 使用物联网(IoT)设备监控库存和物流状态。


三、“愿不愿”与“能不能”的相互作用

家庭早餐对比
  • 只有“愿”无“能”:全家愿意做好早餐,但缺乏流程和工具 → 妈妈买了食材却乱放,爸爸做饭手忙脚乱,最终超时失败。

  • 只有“能”无“愿”:冰箱有智能库存提醒,但妈妈仍偷偷买临期面包 → 工具再先进,早餐依然难吃。

供应链业务对比(汽车制造)
  • 只有“愿”无“能”

    • 各部门目标一致“降低总成本”,但未集成系统 → 采购部选择低价远程供应商,物流成本飙升,总成本反而上升。

  • 只有“能”无“愿”

    • 部署了先进的ERP系统,但采购部坚持“成本最低”KPI → 系统推荐优质供应商,采购部仍选择劣质低价原料,导致生产中断。


四、终极方案:关系与连接的双向打通

  1. 先解决“愿不愿”:通过目标对齐和利益绑定,消除协作阻力;

  2. 再解决“能不能”:通过流程标准化和系统集成,提供协作工具;

  3. 持续迭代:根据执行反馈优化关系与连接(如家庭每月复盘早餐流程,企业定期升级供应链系统)。

案例:生鲜电商的协同与集成
  • 关系重构

    • 采购、仓储、配送部门共享“损耗率≤5%”目标,节约成本按比例分红。

  • 连接升级

    • 部署生鲜溯源系统,采购数据直连仓储温控设备,物流路线由AI动态规划。

  • 结果

    • 损耗率从15%降至4%,客户满意度提升30%。


总结

供应链集成如同家庭协作做早餐:

  • “愿不愿”是生产关系问题——没有共同目标和利益,再好的工具也会被对抗性行为瓦解;

  • “能不能”是生产力问题——没有流程和系统支持,再强的意愿也会被低效执行拖垮。
    唯有“关系理顺+连接到位”,才能让供应链从“物理链条”升级为“智能生态”

我们最后回到供应链本身,解决意愿问题很多时候通过KPI和OKR,解决能不能问题主要是通过流程和工具。关系是理顺供应链上公司与公司、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愿意协作,用全局优化取代局部优化;连接是通过流程建设与信息系统,对接公司与公司、部门与部门的流程和系统,让公司与公司、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能够协作,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关系是解决愿不愿意做的问题,连接是解决能不能有效地做的问题。

参考:刘宝红《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