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之:商业贷款理论、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

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

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基础和核心,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营条件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资产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的银行管理理论,通过对资产运用的管理协调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

伴随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业务发展,演进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商业贷款理论、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

概述

又称真实票据理论,其核心宗旨是必须满足客户随时取现要求,因此银行必须保障资产高流动性;发放贷款主要集中于以真实票据为基础的短期自偿性贷款,即短期的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

应用

真实票据理论的思想为早期商业银行进行合理的资金配置与稳健经营提供了理论基础。它提出银行资金的运用受制于其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并强调银行应保持其资金来源的高度流动性,以确保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局限

1. 存款稳定性

虽然单笔活期存款资金不稳定,但是从资金池的角度,多笔活期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可用于发放长期贷款。

2. 贷款需求多样性

实际工商经营会有多种贷款的需求,而不仅仅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3. 贷款自偿相对性

即便有真实票据抵押来保障自偿,但在企业出现问题或经济衰退时期,也会出现无法偿还的情况,从而增加银行信贷风险

转移理论

概述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银行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方式中增加了投资证券,将其作为银行资产的二级准备,可在需要时兑换回现金。这样银行就不必只根据真实票据发放短期贷款了,可以通过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增加盈利能力。

应用

突破了商业贷款理论的局限,扩大了银行资金组合的范围,在保障流动性的同时增加了盈利。

局限

银行变现能力依赖外部环境,一旦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如股灾)或经济危机,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出售证券保障资产的流动性,从而影响了安全性和盈利目标的实现。

预期收入理论

概述

该理论认为,银行不必局限于短期贷款,客户是否还款取决于其未来收入(即还款来源),如果无法保障收入,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贷款都可能无法收回。

应用

突破了对银行资产管理的局限,找到了影响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底层原因(即客户预期收入),促使银行由生产经营的局外人成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参与者,加强了银行对经济活动的渗透和控制。

局限

客户的预期收入是银行主观评估的,未来的收入很难预测,外部经济条件又不断地在变化,以此为依据发放贷款带来的经营风险较大。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